曹延藩

联合创作 · 2023-12-27 09:17

人物介绍

曹廷藩,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他从1937年去英国留学正式开始攻研地理科学起,直到1990年1月22日逝世止,为发展中国地理科学事业,特别是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个人经历

1907年,出生于河南省舞阳县。1921年8月—1925年6月,河南省开封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9月—1927年6月,国立武昌大学预科(1926年改为第二中山大学)。1927年7月—1928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宣传员、政训员。1928年10月—1931年6月,河南省潢川第七中学和洛阳第八中学史地教员。1931年9月—1937年4月,国立武汉大学学习,1935年9月为私立武昌东湖中学史地教员。1937年9月—1940年2月,公费留学赴英国伦敦大学地理系深造;1939年10月转牛津大学地理学院学习。1940年7月—1953年6月,回国后在湖南大学晋升为教授,并兼任教务长、系主任。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8月—1953年11月,参加外交部赴朝鲜开城工作组作翻译工作。1954年2月—1990年,中央院系调整,到中山大学地理系任教授、系主任、兼副教务长等职务。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1962年12月,任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勤奋学习

曹延藩1907年出生于河南省舞阳县一个劳动人民家庭,青少年时代生长在外侮内乱的旧社会,当时社会很腐败,但他既不愿去攀高官厚禄,也不苟于只求温饱。他在青年时代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去读大学,去留学,争取在科学事业上有所作为。苦于生计,曹延藩青年时走的是“读预科?教书?读本科?教书?留学”这样的一条求学之路。在英国留学期间,他珍惜宝贵的时间勤奋学习,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参观了英国几乎所有重要大学的地理系,了解英国地理教育的情况。他还同英国伦敦大学地理系师生一起去法国西北地区考察、实习,并参观了那里几所大学的地理系。1940年曹延藩回国后在湖南大学和中山大学任教,他先后担任过副教务长、经济地理系主任、地理系主任、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兼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曹延藩还于1956年亲手筹建了广州地理研究所,兼任过该所副所长。为发展中国地理科学事业,特别是为发展经济地理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曹延藩很谦逊地说:“很难说自己有多大的贡献。但可以说,自己几十年来努力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力图比较准确地分析中国地理科学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倒是不敢稍有懈怠的。”曹延藩青年时兴趣很广泛,除了地理、历史之外,对哲学、数学、经济学、政治学都很感兴趣,所以他的知识基础比较广博。常用历史观点分析地理问题,用地理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或用地理和历史相结合的观点去分析中国以至国际的实际问题。解放前,曹延藩曾在报刊发表过“论大西北的资源真相问题”的文章,当时并没有全面的国土资源调查资料,也没有条件去西北作实地考察,他只能根据当时所掌握的地理情况和耕地、牧地的统计数字,采用地理和历史相结合的观点去进行论证,最后,得到了很精辟的结论。对于今天开发大西北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地理教育

曹延藩在湖南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期间,曾先后讲授《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等课程。这几门课程当时在国内很少有现成教材可以参考,作为青年教师的曹廷藩下决心要编写出自己的教材。他多方搜集材料,认真分析研究,终于编写出《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地理》三部讲义,共约100多万字,提供了较为系统、充实的教材,颇受师生的称赞。解放初期,中国大学地理系开设《经济地理学概论》,这是中国从未开过的一门理论课。怎样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摆脱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影响,这是摆在中国经济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需要认真进行探索。在同事的推举、支持下,曹延藩挑起了这副重担。终于为中国编写出第一部《经济地理学概念》的讲义。这部讲义,既不同于欧美传统的理论与区域描述,又不同于苏联偏重于某些章节的体系。它比较适合于中国的实际需要。同时又以其条理清晰、分析透辟为国内许多学者所称道,曹延藩的这部讲义与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大学《经济地理学导论》的教材体系,仍然大体相吻合。

理论建树

参加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

1958年,他带领一批参加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在广西十万大山地区进行三个多月的综合考察。在此基础上,曹延藩撰写了“关于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一文,发表在1959年的《地理学报》上。曹延藩在1961年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的论文中提出:“生产发展对于生产配置的要求与作用于生产配置的生产发展的条件之间的矛盾(简单说法,即要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会上通过几种不同观点的讨论,最后大家的认识基本统一了,认为“要求与条件”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同时一致认为生产配置是自然、技术、经济三结合现象)。曹延藩在回忆这一次会议时说,“提出和明确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矛盾,是关于学科对象问题讨论的进一步深化,为以后其他理论问题,如1962年长春会议关于自然条件评价问题的讨论打下了基础。因而上海会议是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

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

曹延藩对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入了迷”。在十年动乱中,曹延藩身心倍受摧残。那时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也被迫停止活动。但曹延藩始终关注着学科理论研究这个领域。由于曹延藩一直坚持理论研究,所以当1978年在长沙重新召开全国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的时候,71岁高龄的曹延藩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关于中国经济地理学当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的长篇报告,概括总结了中国经济地理学28年来基本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为经济地理学领域的拨乱反正带了个头。

长沙会议之后,曹延藩受全国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的委托,撰写了“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专题论文(刊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曹延藩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地理学今后的理论研究,应当重视和加强对中国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重视对外国学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做到以中为主,中外结合;既能较正确地认识和说明国内外生产分布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又能较好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的生产布局与实践;它应当是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相结合,综合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和部门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相结合,充分继承有用的传统理论成果和充分反映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相结合。曹延藩又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方向性意见。

治学经验

曹延藩十分强调说:“自己总觉得学习很不够。”十年动乱期间,中山大学经济地理专业被迫停办了。1972年在讨论经济地理专业办不办和如何办的问题时,大家的意见是颇不相同的。刚刚恢复工作的曹延藩被大家推为组长带领调查组先去雷州半岛地区进行调查,然后又前往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等地进行探索性调查。经过调查,得出经济地理专业不仅在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考察、区域规划等研究方面有作用,而且还可以在城市规划方面发挥作用的结论。随后就在经济地理专业里办起城市规划进修班,把城市规划列为经济地理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实践证明,经济地理工作者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曹延藩把这次调查看作是开拓性的调查,为经济地理专业开拓了新的领域。曹延藩几十年来就是这样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由于曹延藩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60年代初期,科学出版社约请曹延藩编写经济地理学专着。曹延藩已与一些合作着手编写,可是十年动乱被迫中断了。粉碎“四人帮”以后,曹延藩心情舒畅,完成编写《经济地理学原理》一书的任务,将自己辛勤研究的成果贡献给大家。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曹延藩说,他几十年来努力实践的是这么几条:一是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做人的准则;二是要有比较广博的书本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加上较高的哲学修养;三是要有客观提供的条件,但主要靠自己的奋斗努力。这些既是曹延藩对青年地理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也是他自己几十年治学经验的总结。

著作目录

“关于经济地理学当前争论问题的一些初步意见”,《地理学报》,1958年,24卷第2期。“关于经济地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地理》,1961年,第12期。“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问题”,中国地理学会1961年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2年“关于自然条件经济评价的几个问题”,《中山大学学报》(自科版),1964年,第1期。“关于经济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些问题”,《地理》,1964年,第1期。“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4期。“关于我国经济地理学当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1978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经济地理学主要理论问题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农业区划工作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经济地理学原理》(与张同铸、杨万钟等合著),科学出版社,1991年。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