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枢(民国时期将领)

联合创作 · 2023-12-28 03:39

人物简介

陈铭枢,字真如,广西合浦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同盟会员。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东征时任第一旅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9年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0年所部改编为第十九路军,参加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任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任京沪卫戍司令,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1932年同蔡廷锴、蒋光鼐等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长。1933年与李济深等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文化委员会主席。并参加发起组织人民党,发开反蒋。失败后去香港,继续进行抗日反蒋活动。1935年和李济深等发起组织中华民主革命同盟。1945年参与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农林部长。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民革第二、三届中央常委。

人物经历

陈铭枢,字真如,广东合浦人,汉族客家人,1889年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曲樟乡璋嘉村。一度担任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广东省政府主席,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理淞沪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一手创办十九路军,任十九路军司令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加入同盟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参加中央第二敢死队。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3年离校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本入大森浩然庐学校。1915年回广东策划谋炸广东督军龙济光的活动,事泄被捕入狱,后越狱再逃日本。1919年在广东肇(庆)军游击营任营长。次年任粤军第1师第4团团长。1922年参加北伐,6月16日陈炯明叛变,第1师在回师途中为陈炯明瓦解。不久辞职,改名真如,避居南京学佛。1924年经邓演达介绍任粤军第1师第1旅旅长。1925年2月率部参加第一次东征陈炯明。5月回师广州,参加南征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0师师长。10月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南征,任南征军总指挥(后改任第1路指挥),收复广东高州(今茂名)、廉州(今广西合浦)等地。1926年7月率第10师参加北伐战争,在友军配合下于汀泗桥、贺胜桥击败吴佩孚守军。11月所部扩编为第11军,任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1927年3月,由武汉去南京。5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11月复任第11军军长,率部由闽回粤,会同黄绍竑、徐景唐部在四军老军长李济深的指挥下对张发奎开战,借口是张发奎部通共,和共产党合谋制造广州起义,史称第四军第一次内战。大战结束后,张发奎败退出广东,通电下野,获胜的李济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后来李济深因同情桂系被蒋介石扣押。其下的三员大将立场不同,陈铭枢、陈济棠通电拥护中央,徐景唐联合桂系和张发奎为救李济深出狱发动了第四军第二次内战,这也是铁四军和钢七军第一次交锋,也叫钢铁之战。战后桂系败退出广东。陈铭枢任广东省政府主席,陈济棠任第八路军司令,对掌军民两政,随即所部扩编为十九路军,在蒋光鼐和蔡廷锴率领下出广东参加中原大战。1931年5月,蒋介石因扣押国民党粤系元老胡汉民,引发宁粤冲突,汪精卫等在陈济棠支持下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陈铭枢因十九路军在省外作战,无力反抗,辞省主席职,通电拥护蒋介石。7月任江西“剿共”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9.18事变后宁粤双方在国难后重现合作,陈铭枢成为双方唯一能接受的人选,任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淞沪警备司令。12月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陈铭枢命令第19路军抗击日本军队,反对妥协政策,受到蒋、汪排斥。10月毅然辞职赴法国。1933年回国,与李济琛等发动福建事变,蔡廷锴不认同他的军事部署,他把蔡骂得抬不起头来,蔡后来私下说,反正十九路军是他陈铭枢的,他愿意怎么败掉是他的事。十九路军失败后陈铭枢失去了军事实力,沦为政坛看客。1933年底去香港,继续从事反蒋爱国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等职,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民主运动。1947年6月被授为陆军上将并退为备役。1948年1月在香港与李济深等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团结各派民主人士,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政策。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1965年逝世。

个人作品

1945年毛泽东代表中共赴渝和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时,陈铭枢从《石门颂》中集下这五言联书赠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寄予了希望和信赖。从它那挺拔、遒劲的笔法上,能感受到作者书写它时的一片激情。《石门颂》,有“隶中草书”之称。挽联先生公勇诚明,嫌怨所不避,强权所不畏,逆贼之所不忍杀,乱党之所不忍欺,呜呼噫嘻,竟被狙于大难削平之日;世界纷纭浊乱,奸宄是相亲,忌嫉是相扼,毒螫于是肆其残,鬼蜮于是逞其技,哀哉耗矣,更问谁为挺身负责之人。——挽廖仲恺毁誉未必事为凭,试看相忌者致公速殁,相附者欲公永存,相劫持者则欲公实殁而名存。惟念本身存殁,业经历尽辛酸,公犹难补破缺河山,谁更擎天撑半壁;仁智皆由人所见,回忆民族论与我略同,民权论与我小异,民生著论尝与我争同以竞异。但期后世异同,当今有能辨别,我亦遇到艰危棋局,却曾挥手挽全盘。——挽胡汉民

纪念故居

客家爱国名将陈铭枢故居24日在其故乡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璋嘉村正式落成。来自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4个广西北部湾城市以及广州、梅州两个广东城市的代表,以及当地客属乡亲共200人见证落成仪式。陈铭枢是中国近现代载入史册的爱国名将,为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现代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陈铭枢经历过追随孙中山反清、统一两广的光荣岁月,进而在北伐中声名鹊起主政广东,调停宁粤纷争入主中枢,缔造十九路军指挥淞沪抗战,发动闽变继续联共抗日,创立和领导中国民革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他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广东省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被誉为“铁军名将、抗日名将和中国共产党的诤友”。陈铭枢故居始建于1929年,原为一栋砖混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半楼房,由大门、主楼、炮楼、厨房、柴房、杂物房及土围墙组成,是典型的客家唯物建筑结构。由于历史原因,故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被拆毁。当天落成的是故居主楼,建筑结构按陈铭枢将军之女陈佛苏女士寄回的1938年故居照片样式建设。在陈铭枢故居落成庆典举行之际,陈氏宗亲计划筹建占地300亩的陈铭枢陵园,用于展示客家文化与陈铭枢生平事迹。当天,《陈铭枢故居》专辑亦同时发行,并将献礼参加今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北海举办的第24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嘉宾代表,以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客家精神的爱国情怀。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