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星寺镇

联合创作 · 2024-01-15 00:58

地名由来:天星寺镇因明代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所建寺庙天心寺谐音而得名。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天星寺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天星寺镇位于巴南区区域腹地偏东部,距巴南区府驻地和重庆市中心区约65公里。辖区东邻姜家镇,南邻接龙镇,西邻南彭、惠民镇,北邻二圣镇。全镇幅员面积4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6万亩,林地1.1万亩,辖一个社区居委会、五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3319人(其中农业人口12794人,非农户人口525人)。

天星寺镇平均海拔67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640米,森林覆盖率56%,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日平均气温比主城低3—4℃。境内有库容超过240万立方米的水库两座(石桥沟、峰岩沟水库)、山湾塘89口和解放前重庆四大名寺之一的天心寺庙。

天星寺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全镇盛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如雪梨、西瓜、蔬菜等。天星寺镇场镇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发展特色农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生态型小城镇。现在场镇常住人口1000人左右,预计2010年为1550人,2020年达到3200人。现用地规模为6.12公顷,2010年10.85公顷,人均70平方米;2020年达到25.6公顷,人均80平方米。

发展定位:新兴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庆近郊避暑休闲旅游胜地。

基本思路:实施“1234”发展思路,即:打好一个基础(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好两个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避暑休闲旅游胜地),打造三个品牌(雪梨、花椒、泡菜),实施“四个一”工程(实现境内公路里程达100公里,发展10000亩雪梨和10000亩花椒,搞好“两库一寺”沿碑垭至二圣镇一线的旅游开发)。

主要目标: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39万元,年均增长10%;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5万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4万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年均增长7%;种植各类优质水果10000亩以上,种植花椒10000亩以上。

天心寺

天心寺位于巴南区天星寺镇芙蓉村,时代为清。含藏经阁、大雄宝殿、山门、古井。2019年,天心寺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属分节里六、七甲。

民国元年(1912年),以太和场设乡级政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称太和里;民国十九年(1930年)6月,建太和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太和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春,改为太和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太和联系保改为太和乡。

1952年11月,划太和乡、二圣乡部分建天坪乡;同年12月,划太和、姜家乡部分建纹石乡,又划太和部分建竹林乡。

1954年4月,裁纹石乡,所辖分入太和乡、竹林乡。

1956年1月,竹林乡并入太和乡。

1958年9月,太和乡改建太和公社;次年2月,改为太和管理区。

1960年12月,太和管理区改为太和公社。

1961年,太和公社划出原竹林乡设竹林公社。

1982年,改竹林公社为竹林乡。

1993年12月,太和乡、竹林乡合并建天星寺镇。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