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镇

联合创作 · 2024-01-12 13:30

地名由来:板桥镇因原有一木板桥而得名。

2016年7月,农业部认定板桥镇为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罗平小黄姜)。

2014年7月,板桥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行政区划:2005年末,板桥镇辖板桥、牛补歹、玉马、舍邦歹、金鸡、品德、安勒、大鸡登、募补、乐岩、浙都、花红12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95个自然村,179个村民小组。

基层组织:全镇除辖12个村委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外,辖29个镇直单位;党组织设有总支10个、支部37个、党小组78个、党员1041名;有团总支13个、支部95个、团员1546名。

人口民族:2005年末,全镇总户数13359户,总人口51482人,其中:农业人口48186人,占93.6%,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布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苗族、回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915人,占3.7%。

集镇建设:“九五”以来,板桥镇致力于城镇化建设。于1999年对城镇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十五”期间,先后建成了江桥街、吉祥街、居民文化广场、卫生院住院大楼、黄姜批发交易市场、辣椒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兴修了通往12个村委会的水泥路,巩固了东胜街、大牲畜市场,完善了教育、通信、网络设施。到2005年底已经建成了各种设施齐全的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累计投资8000万元。城镇化率18%。

经济概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板桥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形成了粮食、烤烟、油菜、生姜种植和农产品加工、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工业、社会服务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2005年全镇镇内生产总值1360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1:1.3,农村经济总收入454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6元;财政总收入1582万元。

文教卫生:2005年末,全镇有中学2所,在校生2806人,教师150人;有小学13所,在校生6472人,教师136人。中小学入学率99.8%,巩固率99.8%,劳动力年均受教育年限8.5年;有卫生所12个,有卫生院1所,有病床65床,有医疗技术人员94人。

地形气候:板桥镇处于滇东岩溶高原东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拨在1400—1600米之间,较为平坦,分布着峰林、峰丛凹地;板桥镇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属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3℃,年平均日照1727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508.7毫米,无霜期284天。

历史沿革:

清初,为罗平州东乡。

民国初年,改为东区。

1958年,设板桥公社。

1984年,设立板桥区。

1988年12月,设板桥镇。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