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镇

联合创作 · 2024-01-12 13:34

地名由来:仁和镇境内的仁和场于清康熙末年,由外地客商与该地人同建。为团结经商,不生争端,强调以“仁义”为重,“和”为贵,取名仁和。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仁和镇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仁和镇位于西充县西北部,距西充县城1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60个社,23479人;属省级试点小城镇,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省属蚕种场座落仁和,近两千学生的县级初中和小学各一所,移动、联通、小灵通全面开通;公路网络健全,四通八达。“火工之乡”誉满全国,“农民文化宫”名扬大西南,镇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1人,国大代表2人,省、市-表各1人。

结构调整,产业强镇。坚持以市场为先导,因地制宜调结构。依托省属蚕种场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业,坚持利用蚕桑空隙地、退耕还林地等发展桑套中药材、种草养畜,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果业经济等产业,并相继成立了蚕桑生产协会、中药材生产协会和果蔬生产协会,走“支部+协会”的生产模式,坚持支部抓协会,协会引导农户调结构、跑市场增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镇已栽桑5000亩,年养蚕达3800张;发展中药材1200亩;成片柑桔1500亩;开发优质农产品基地1000亩。

招商引资,工业兴镇。仁和镇是全国有名的四大火工生产基地之一,所生产的烟花爆竹畅销全国,多次获国家、省、部优等称号。目前,通过招商引资,企业改制,技术革新,使得我镇火工企业快速稳步安全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以火工为龙头,形成了空饼厂、竹编厂、竹丝厂、机砖厂、预制厂等企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

乡镇基本情况(包括产业、人文地理、宣传图片)仁和镇位于西充县西北部,距西充县城1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60个社,23479人;属省级试点小城镇,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省属蚕种场座落仁和,近两千学生的县级初中和小学各一所,移动、联通、小灵通全面开通;公路网络健全,四通八达。“火工之乡”誉满全国,“农民文化宫”名扬大西南,镇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1人,国大代表2人,省、市-表各1人。结构调整,产业强镇。坚持以市场为先导,因地制宜调结构。依托省属蚕种场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业,坚持利用蚕桑空隙地、退耕还林地等发展桑套中药材、种草养畜,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果业经济等产业,并相继成立了蚕桑生产协会、中药材生产协会和果蔬生产协会,走“支部+协会”的生产模式,坚持支部抓协会,协会引导农户调结构、跑市场增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历史沿革:

清宣统元年(1909年),属西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仁和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仁和联保改为仁和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第四指导区。

1950年,属金凤区;同年7月,析置小陵乡,属青狮区(第四区)。

1952年,析置小燕乡,属占山区。

1955年,小陵、小燕2乡并入仁和乡,属仁和区(第五区)。

1955年,属双凤区(五区)。

1958年,改为仁和公社。

1967年,更名红旗公社。

1981年,更名仁和公社。

1984年,由仁和公社改为仁和乡。

1985年6月,由仁和乡改为仁和镇。

1992年9月,凤和乡并入。

1997年7月,凤和乡析出,属双凤区。

2019年10月,撤销凤和乡和双江乡,划归仁和镇管辖。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