蚬岗镇

联合创作 · 2024-01-12 13:37

地名由来:

清初成圩,因形似蚬壳得名。

荣誉排行:

2021年6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蚬岗镇人口数量为2.72万人,位列高要区各街道乡镇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2位。

基本介绍:

蚬岗镇位于高要市东部,东接金利镇,西连金渡镇,北背烂柯山,与鼎湖区沙铺镇交界。该镇属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区范畴,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民风纯朴。全镇辖管11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43个村民小组。目前,全镇人口29587人,农业人口28386人,总面积96.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57500亩,耕地面积35029亩。几年来,镇委、镇政府大力发展“三高”农业、规模工业,带动该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一、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近年,该镇确立了以城镇建设为龙头的指导思想,把城镇建设作为基础产业和发展载体来抓。使镇城乡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现镇城区面积发展到33公倾,先后建起了一批商住区,以及信社大楼、文化广场、观光楼等重点工程项目。镇城区架设街灯,建设花基花坛。交通、能源、通信等设施较为完善。

二、农村改革纵深发展,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挺进。该镇是广东省珠三角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又是全省六大蔬菜基地之首。几年来,该镇抓住了农业综合开发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三高”农业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转变,从结构单一向综合开发转变。形成了基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新格局。该镇持续几年农业获得大丰收。仅去年,全镇早晚造水稻播种面积共22000亩,总产量11066吨。常年种植蔬菜面积2万亩,年产量17.33万吨,禽畜、水产养殖也取得较好收成。

三、“双引进”取得较大突破,规模工业稳步发展,为扭转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该镇充分抓住了中央扩大内需,省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周边地区转移的机遇。发挥当地人缘、资源优势,多渠道招商引资,先后建起了水泥厂、诚达制衣厂、塑料厂、五金工艺厂等一批规模工业项目,同时还利用境内丰富的石灰石、矿产资源,引进外地商人投资开发。 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该镇在抓好经济建设同时,扎实抓好精神文明精神建设,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提高。教育、计生、医疗、殡改等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年,该镇行后被省评为“双基”工作先进单位、南粤遵师重教选择,被肇庆市评为文明单位、体育先进镇,被高要市评为“二五”普法先进单位、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等。

蚬西李氏大宗祠

蚬西李氏大宗祠 位于高要市蚬岗镇蚬一村。始建于清代中期,清末扩建,历代有维修,2004年大修。坐东向西。总面阔12.8米,进深36.2米。为三开间三进深合院式建筑,硬山顶,正、斜脊均为博古脊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六年(111年),属高要县。

梁天监六年(507年),属高要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以高要、晋康、宋隆、梁泰四郡置端州,属之。

大业三年(607年),废端州、新州置信安郡,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端州,属之。

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高要郡,复属之。

乾元元年(758年),复名端州,属之。

北宋政和元年(1118年),因宋徽宗即位前曾被封为端王,即位后特赐美名,升格为肇庆府,隶属之。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肇庆路,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置肇庆府,隶属之,清因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高要县第一区内首设肇市镇,属之。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名肇庆镇,属之。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废肇庆镇并入高要县古端乡,属之。

1949年11月,首设肇庆市(县级),属之。

1950年3月,并入高要县为城关区,属之。

1958年,第二次设肇庆市,年底复并入高要县为肇庆镇,属之。

1960年,肇庆镇成为县级镇,属之。

1961年,恢复肇庆市为县级市,直至1988年初,属之。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