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

共 191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2-07 15:08

论语解

学而时习之者,学兼诵之、行之。凡礼乐文艺之繁,伦常之纪,道德之要,载在先王之书者,皆当讲习之,贯习之。尔雅曰:贯,习也。转注之习亦贯也。时习之习即?一贯之贯,贯主行事,习亦行事。故时习者,时诵之,时行之也。尔雅又曰:贯,事也。圣人之道,未有不于行事见,而但于言语见者也。故孔子告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一贯者,壹是皆行之也。又告子贡曰: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予一以贯之。此义与告曾子同。言圣道壹是贯行,非徒学而识之。两章对挍,其义益显。此章乃孔子教人之语,实即孔子生平学行之始末也。故学必兼诵之行之,其义乃全。马融注专以习为诵习。失之矣。朋自远来者。如孔子道兼师儒。周礼司徒。师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艺教民。各国学者皆来为弟子从学也。葢学而时习。未有不朋来者。圣人之道不见用于世。所恃以传于天下后世者。朋也。人不知者。世之天子诸侯皆不知孔子,而道不行也。不愠者,不患无位也。学在孔子,位在天命。天命既无位,则世人必不知矣。此何愠之有乎?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者,此也。后世学者于学尙未能时习,而妄欲见知于时,见用于世,或且患得患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君子小人之别,在乎此矣。易曰: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中庸曰: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即此道也。此章三节,皆孔子一生事实,为史记孔子世家全篇之总论,故弟子论撰之时,以此冠之。二十篇之首也。二十篇之终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与此始终相应也。

有子论为人孝弟者,论语孔子称子,此外惟有子、曾子、颜子称子,是明明有异诸贤矣。弟子以有子之言似夫子而欲师之,惟曾子不可强,其余皆服之矣。故论语次章即列有子之语在曾子之前。此章之言葢兼乎孝经、春秋之义也,此即似夫子之言也。孔子之道在于孝经,孝经取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最重之一事,顺其道而布之天下,封建以固,君臣以严,守其发肤,保其祭祀,永无奔亡弑夺之祸。即有子所云孝弟之人不犯上,不作乱也,使天下庶人、士大夫、卿诸侯,人人皆不敢犯上作乱,则天下永治也。惟其不孝不弟,不能如孝经之顺道而逆行之,是以子弑父,臣弑君,亡绝奔走,不保宗庙社稷。是以孔子作春秋,明王道,制叛乱,明褒贬。春秋论之于已事之后,孝经明之于未事之先,其间所以相通之故,则有子此章。实通彻本原之论也。其列之于首篇之次章。固所宜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者。本立而道生一句。乃古逸诗句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一节四句。乃孔子语也。刘向说苑建本篇曰。孔子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既平,泉流既淸。本立而道生。虽汉人引论语,往往皆以为孔子之言。但刘向明以此上二句为孔子之言,尙是汉人传论语之旧说,而又以为有子言者,所以似夫子也。刘向在西汉挍秘书,见传记百家古说甚多,是以建本篇又引孔子曰:立体有义矣,而孝为本。观此益可知论语此二句为孔子语也。又后汉书延笃传曰: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根本也。圣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观此,延笃以此节十九字与孝经十四字同引为孔子之言,其为两汉人旧说,皆以为孔子之言矣。延笃,后汉人,博通经传,寛仁恤民,其论仁孝也,语质而义明,足为论语此章注解。不似后人求之太深,而反失圣人本意。故东汉人经说最为平正纯实,今录之后汉书延笃传曰:笃以病归,教授家巷。时人或疑仁孝前后之证,笃乃论之曰,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笃论矣。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非复铢两轻重,必定前后之数也。而如欲分其大较,体而名之,则孝在事亲,仁施品物。施物则功济于时,事亲则德归于已。于己则事寡,济时则功多。推此以言,仁则远矣。然物有出微而著,事有由隐而章。近取诸身,则耳有听受之用,目有察见之明,足有致远之劳,手有饰卫之功。功虽显外,本之者心也。远取诸物,则草木之生,始于萌芽,终于弥蔓,枝叶扶疎,荣华纷缛,末虽繁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根本也。圣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然体大难僃,物性好偏,故所施不同,事少两兼者也。如必对其优劣,则仁以枝叶扶疎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可无讼也。或谓先孝后仁,非仲尼序囬参之意葢?以为仁孝同质而生,纯体之者则互以为称,虞舜、颜囬是也。若偏而体之,则各有其目,公刘、曾参是也。夫曾、闵以孝弟为至德,管仲以九合为仁功,未有论德不先回参,考功不大夷吾,以此而言,各从其称者也。元案:东汉人论孝论仁,平实如此,故元所撰论语论仁论,于管仲之仁尤与之合。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