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丘第十

轻识古籍

共 2943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2-05 06:21

释丘第十

释曰:案广雅云:小陵曰丘。说文解字曰:土之髙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二,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崐崘东南。一曰四方髙中央下为丘,象形。此下云非人为之丘,然则土有自然而髙小于陵者名丘也。其体虽一,其名则多。或近道途,或因水泽所如,则陵?各异,其重则再三不同。通见诗、书。此篇具释,故名释丘。

丘一成为敦丘。释曰: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诗衞风氓篇云:送子渉淇,至于顿丘。是也。

注成犹至为敦。

释曰:孙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别云如覆敦者敦丘,则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犹重也。与孙氏意异。云周礼曰:为坛三成者,此秋官司仪职文也。郑司农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证成为重也。

再成为陶丘。

释曰:丘形上有两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廵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贡曰:济水东出于陶丘北是也。注今济至陶丘。

释曰:济隂,郡名。定陶,县名。地理志云: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锐上为融丘。

释曰:丘形再重而顶鑯者,名融丘也。

三成为崐崘丘。

释曰:丘形三重者,名为崐崘丘。

注。崐崘山三重。故以名云。

释曰。崐崘山记云。崐崘山一名崐丘。三重髙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椉者椉丘。

释曰。郭氏两解。一云。形似车椉也。二或云。椉谓稻田塍埒椉。许叔重云。塍埒。稻田畦隄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椉丘。春秋庄十□年,公败宋师于乗丘。是因丘以为名乎?

如陼者,陼丘。

释曰:陼,水中可居之小者,丘形似之,名为陼丘也。

水潦所止泥丘。

释曰:水潦,雨水也。丘形顶上汚下,雨水停止而成泥泞者,名泥丘。

方丘,胡丘。

释曰: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绝髙为之京。

释曰:言卓绝髙大如丘,而人力为作之者名京。案春秋宣十二年左氏传:楚败晋师于邲。潘党曰:君盍筑武库而收晋尸以为京观。楚子曰云云。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乎?是其?也,非人为之丘。

释曰:李廵云:谓非人力所为自然生者。孙炎曰:地性自然也。故郭云:地自然生。

水潦所还埒丘。

释曰:还,环绕也。埒,小隄也。壝,土为之。言此丘边有其界埒外则为水潦环绕者,名埒丘。

上正章丘。

释曰:丘顶上平正者名章丘。章亦平也。泽中有丘都丘。

释曰:都,水所聚也。言在池泽中者,因名都丘。

当途梧丘。

释曰:途,道也。梧,遇也。当道有丘名梧丘,言若相遇于道路然也。

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

释曰:右谓西也。还,绕也。画,规画也。言道出丘西,而复环绕之者,名画丘,若为道所规画然也。途出其前戴丘。

释曰:谓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故名戴丘。

途出其后昌丘。

释曰:谓道过丘北者名昌丘。

水出至营丘。

释曰:此释丘之前后左右有水过之者名也。左右犹东西也。

注今齐至及东。

释曰:地理志云:齐郡临淄城中有丘,即营丘也。志又云:泰山莱芜县,淄水所出。东至博昌入泲。然则淄水出莱芜,经临淄,过营丘南,折而北,至博昌入泲也。言此以证水出其左名营丘也。

如覆敦者,敦丘。注:敦,盂。

释曰:案周礼九嫔职云:凡祭祀,賛玉齍。注云:玉齍,玉敦也,受黍稷器。又少牢礼曰:主妇执壹金敦黍有盖。凡设四敦,皆南首。注云:敦有首者,尊者器饰也。饰象龟形。孝经纬说敦与簠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圎为异。郭氏言敦孟。举其?而言之也。丘形如覆敦者,名敦丘也。

逦迆沙丘。注:旁行连延。释曰:说文云:逦,行也。迣,邪行也。故注云旁行连延也。连延谓连接延长。丘形邪行连接而长者名沙丘。地理志云:巨鹿有纣所作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

左髙至陵丘。

释曰:此四者,释丘形左右前后髙而名不同者也。

注诗云:旄丘之葛兮。

释曰:邶风旄丘篇文也。

偏髙阿丘。注诗云:陟彼阿丘。

释曰:谓丘形四隅有一髙而不正,在左右前后者,名阿丘也。诗云者,鄘风载驰篇文也。

宛中宛丘。注:宛谓中央隆髙。

释曰:案诗陈风云:宛丘之上?。毛传云:四方髙,中央下曰宛丘。李廵、孙炎亦皆云中央下。而郭氏以为中央髙者,以其四方髙,中央下,即是上文水潦所止泥丘也。又下云:丘上有丘为宛丘。作者嫌人不晓,故重辨之。既言丘上有丘,非中央隆髙而何?此郭氏所以不从先儒也。

丘背有丘为负丘。

释曰:此解宛丘之状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负戴之者,名宛丘,又名负丘也。

左泽定丘。

释曰:谓丘之东有水泽者名定丘。右陵秦丘。

释曰:谓丘之西有大阜者名泰丘。

注:宋有大丘社曰,见史记。释曰:案六国年表:周显王三十三年、秦惠文王二年,宋大丘社亡。是也。宋依丘作社,在宋国,于时亡去,故云大丘社亡,亦咎徴也。

如??丘。

释曰:李廵曰:谓丘如田?曰?丘。孙炎曰:方百歩。郭以为?田之垄也。丘形有界埒似之,因名云。诗小雅巷伯云:杨园之道,猗于?丘是也。

如陵,陵丘。注:陵,大阜也。

释曰:丘形如大阜者,名陵丘。云陵大阜者,释地文也。

注说者至在耳。

释曰:此郭氏破先儒说天下名丘未当也。碌。小石也。碌碌。多貌。恐此州黎等五丘碌碌然小耳。史记。毛遂入楚。谓平原君诸舎人曰。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意相?也。殆。近也。近自更有魁梧然桀大者五。但名号所在。今所未详知也。此巳上释众丘之名义。故题曰丘也。

望厓洒而髙岸。

释曰:望,视也。厓,水边也。洒,水深也。言视水边之厓,其下水深,其厓髙峻者名岸。诗衞风云:淇则有岸。夷上洒下不漘。

释曰:李廵云:夷上平上,洒下陗下,故名漘。孙炎曰:平上陗下,故名曰漘。不者盖衍字。郭云:厓上平坦而下□深者为漘。不,发声也。诗王风葛藟云。在河之漘是也。

隩,隈。

释曰:隩,一名隈也。孙炎云:隈,水曲中也。诗卫风云:瞻彼淇隩。故此释之也。

注淮南子曰:渔者不争隈。

释曰:案淮南子原道篇云:昔舜耕于歴山,朞年而曰者争处墝埆以封畔,肥饶相让,钓于河濵,朞年而渔者争处湍瀬。以曲隈深潭相予。是不争隈之事也。引之以证隈即厓内深隩之处也。

厓内为隩,外为隈。

释曰:别厓表里之名也。孙炎云:内曲里也。外曲表也。李廵曰:厓内近水为隩。其外为鞫。此句覆释上文隩隈之处也。云外为隈者,隈当作鞫,传冩误也。诗大雅公刘云:芮鞫之即。毛传云:水之外曰鞫。然则厓在水曲,其内名隩,又名隈,其外名鞫,又作㘲,音义同。今以隩、隈一事分为外内之名,故知误也。

毕,堂墙。

释曰:李巡云:堂墙名厓,似堂墙曰毕。郭以毕,终南山之道名也。其边之厓如堂室之墙,言平正也。诗秦风云: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是也。

重厓岸。

释曰:言两厓相重累者,亦名岸也。

岸上浒。

释曰:岸上平地去水稍逺者名浒。诗大雅緜篇云:率西水浒之?是也。

坟大防。释曰:李巡曰:坟谓厓岸,状如坟墓,名大防也。诗周南云:遵彼汝坟。又释地云:坟莫大于河坟是也。

涘为厓。

释曰:李廵曰:涘一名厓。厓谓水边也。诗秦风云: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是也。

穷渎汜。

释曰:谓穷困不通之水渎名汜也。亦得名谿。即释山云:山豄无所通谿。郭注云:所谓穷渎者,虽无所通,与水注川同名是也。

谷者溦。

释曰:谓穷渎汜。若能通于谷者,则别名溦也。此巳上释厓岸之名也。故题厓岸。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