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十七 隋书三十二

轻识古籍

共 4582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4-02-04 18:09

志第二十七 隋书三十二

太尉杨州都督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长孙无忌等奉勑撰

经籍一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隂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敢厚,诗教也;䟽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栔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乆,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于是兴焉。夫经籍也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靣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纪言行。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考之前载,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备,纪言书事,靡有阙遗。则周礼所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灋、八则,以诏王治;小史掌邦国之志,定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贰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之治令,以賛冢宰。此则天子之史,凢有五焉。诸矦亦各有国史,分掌其职。则春秋传晋赵穿弑灵公,太史董狐书曰“赵盾杀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楚灵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此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然则诸矦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以记言书事,太史揔而裁之,以成国家之典。不虚美,不隐恶,故得有所惩劝。遗文可观,则左传称周志,国语有郑书之类是也。曁夫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政,家殊俗,襃贬失实,隳紊旧章。孔丘以大圣之才,当倾颓之运,叹鳯鸟之不至,惜将坠于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坏礼崩乐,咸得其所。自悊人萎而微言绝,七十子散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圣人之至德丧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踳駮,以至于秦。秦政奋豺狼之心,刬先代之迹,焚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制挟书之令。学者逃难,窜伏山林,或失本经,口以传说。汉氏诛除秦、项,未及下车,先命叔孙通草緜蕝之仪,救击柱之弊。其后张苍治律历,陵贾撰新语,曹参荐盖公言黄老,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业行于民间。犹以去圣既远,经籍散逸,简札错乱,传说纰缪,遂使书分为二,诗分为三,论语有齐、鲁之殊,春秋有数家之传。其余互有踳駮,不可胜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者也。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司马谈父子世居太史,探采前代,断自轩皇,逮于孝武,作史记一百三十篇。详其体制,盖史官之旧也。至于孝成,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歩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輙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揔括群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技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袠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筭,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余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勗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揔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惠、怀之乱,京华荡复,渠阁文籍,靡有孑遗。东晋之初,渐更鸠聚。著作郎李充以勗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揔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其后中朝遗书,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隂阳志,纪隂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文义浅近,未为典则。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凢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梁初,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揔集释典,大凢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豫焉。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沉静寡欲,笃好坟史,博采宋、齐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梁武敦悦诗书,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元帝克平矦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陈天嘉中,又更鸠集,考其篇目,遗阙尚多。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曁于尔朱之乱,散落人间。后齐迁邺,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隣,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冩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检其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揔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頵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冩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瑠璃轴,中品绀瑠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寳迹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其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䟽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条之下,以备经籍志。虽未能研几探赜,穷极幽隐,庶乎弘道设教,可以无遗阙焉。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于此志云。

归藏十三卷

周易二卷

周易十卷

周易八卷

周易九卷

周易五卷

周易十一卷

周易十卷

周易十卷

周易十卷

周易四卷

周易九卷

周易十五卷

周易十卷

周易三卷

周易八卷

周易马、郑、二王四家集解十卷周易荀爽九家注十卷周易杨氏集二王注五卷

周易十卷

周易十卷

周易十卷

周易七卷

周易十三卷

周易十三卷

周易一帙十卷

周易系辞二卷

周易系辞二卷

周易系辞二卷

周易系辞二卷

周易系辞二卷

周易集注系辞二卷

周易音一卷

周易音一卷

周易音一卷

周易并注音七卷

周易尽神论一卷

周易象论三卷

周易卦序论一卷

周易统略五卷

周易论二卷

周易论一卷

周易义一卷

周易玄品二卷周易论十卷

周易论四卷

周易统例十卷

周易爻义一卷

周易乾坤义一卷

周易大义二十一卷

周易几义一卷

周易大义一卷

周易大义二卷

周易释序义三卷

周易开题义十卷

周易问二十卷

周易义疏十九卷

周易讲䟽三十五卷

周易讲䟽十六卷

周易义䟽十四卷

周易系辞义䟽三卷

周易讲䟽三十卷

周易文句义二十卷

周易义䟽十六卷

周易私记二十卷

周易讲䟽十三卷

周易系辞义䟽二卷

周易系辞义䟽一卷

周易系辞义䟽二卷

周易谱一卷。

右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

昔宓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汉初,传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寛,寛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学。又有东郡京房,自云受易于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甞立,后罢。后汉施、孟、梁丘、京氏凡四家并立,而传者甚众。汉初又有东莱费直传易,其本皆古字,号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璜,璜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兰陵毌将永,故有费氏之学行于人间,而未得立。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大兴,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于西晋,孟氏、京氏有书无师。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齐代唯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今殆绝矣。归藏,汉初已亡,案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贯于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

古文尚书十三卷

今字尚书十四卷

尚书十一卷

尚书九卷

尚书十一卷

尚书十五卷

集觧尚书十一卷

集释尚书十一卷

古文尚书舜典一卷

尚书亡篇序一卷

尚书逸篇二卷古文尚书音一卷

今文尚书音一卷

尚书大传三卷

大传音二卷

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

尚书駮议五卷

尚书新释二卷

尚书百问一卷

尚书大义二十卷

尚书百释三卷

尚书义三卷

尚书义䟽十卷

尚书义䟽三十卷

尚书义注三卷

尚书义䟽七卷

尚书述义二十卷

尚书䟽二十卷

尚书闰义一卷尚书义三卷

尚书释问一卷

尚书文外义一卷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