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二

共 709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2-07 02:21

原序二

凡有志于用世者,河渠、边防、食货、兵制,皆其所有事也。然而莫重于舆图,何也?舆图者,史学之源也。粤自黄帝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遂均土设井,立步定亩,经之以君臣,纬之以制度,而纪纲、名法、赋税、文章之迹,始有所丽。尧为九州,舜分十二,夏、商以还,天下之势,几几月异而岁不同矣。然封建井田,卒弗改匠人之旧,则其时之山川道里,犹有所沿而易识也。秦人弃古变常,郡县阡陌,荡柱下之书以为烟尘,即无论循蜚、摄提之纪也,虽春秋列国,无全文焉,学者固不得不荒忽置之。汉、唐以降,宋、元以前,载册颇繁,似有可考。然二千余年之间,统有正闰,地有分合,祚有短长,制有沿革,于是中原片壤,不待陵谷迁变,而山川不可复识矣。士人闭户读史,记忆其文,谓之淹洽。常试叩之以九州之内,所谓道里阨塞者几何?户口殷耗几何,谣俗嗜欲之甚者几何,与夫上之人体国经野、设险制防者何在?纬繣变化以导民善俗者何途之从也?则有口而瘖,不能指数其崖略,况于取二十一代之编录而说之乎?此无他,由学者以史为史,而不能按之于舆图,以舆图为舆图,而不能稽之于史,是以纪事虽多,犹拾沈也;车辙虽广,犹望洋也。因是以著之辨论,数因革之宜,较得失之势,犹扪槃也,而于经济之学奚补焉?宛溪顾子,博洽人也,叹史学之蓁芜,闵经生之固陋,于是方舆纪要作焉。昭时代则稽歴史之言,备文学则集百家之说,详建设则志邑里之新旧,辨星土则列山川之源流。至于明形势以示控制之机宜,纪盛衰以表政事之得失,其词简,其事核,其文著,其旨长,藏之约而用之博,鉴远洞微,忧深虑广,诚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也。有志于用世者,皆不可以无此篇。余因华子商原始覩其书,爰序之,以明其非篆刻之词无益而灾木者比也。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