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府

轻识古籍

共 1574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2-07 02:33

彰德府

禹贡冀州之域,殷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为晋东阳地,战国为魏之邺地,后属赵。秦为邯郸郡地。汉为魏郡,东汉末冀州徙治焉。曹魏以受封于此,称为邺都。晋仍为魏郡,属冀州。后赵石虎、前燕慕容俊并都邺。魏仍为魏郡,兼置相州。东魏都此,攺司州,北齐又都之,后周仍置相州及魏郡,隋初废郡,炀帝复改相州为魏郡。唐仍曰相州。天宝初攺为邺郡。乾元初复为相州。五代晋天福三年置彰德军,宋仍为相州,金为彰德府。元曰彰德路。明初复为彰德府。领州一,县六。

府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襟喉,为天下之腰膂。春秋晋之东阳地也。左传襄二十二年:“齐侯伐晋,赵胜帅东阳之师以迫之。”战国魏得其地,雄于三晋,后入于赵。范睢谓秦王:“弛上党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又国子曰:“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其后谓之邺。燕太子丹曰:“今秦举兵临赵,王翦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必不支秦。”两汉以来,魏郡称为雄固。袁绍窃据于此,既而曹公擅有之,训兵积粟,雄长中原。左思魏都赋:“尔其疆域,则旁极齐、秦,结凑冀道,开胸殷、衞,跨蹑燕、赵,山林幽映,川泽回缭。”晋永嘉末,张宾谓石勒曰:“邺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山河四塞,宜北徙据之。以经营河北”勒遂引兵渡河。其后石虎自襄国徙都邺,慕容氏亦雄据于此。拓跋孝文之去代迁洛也,经邺登铜雀台,其臣崔光进曰:“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富饶,请都之。”及高欢自赵州入邺,一战而霸丛遂成既筦魏权,挟其主东迁,是时兵力雄盛,十倍于关西矣。周末尉迟迥举相州之众问罪杨坚,西方震动,韦孝宽仅而克之。及隋末群雄角逐,起于河北者未尝不起争相邺,盖驰逐中原,邺其绾毂之口矣。唐天宝乱起,再犯关、洛,相州每当其冲。安庆绪偸息于此犹足以抗九节度之师。田承嗣恣睢自擅,天雄兵力为河北最者,岂非相州形胜有以助之欤?朱梁之季,犹争相州以图河北。刘知远之自立于太原也,契丹亦知置军彰德以扼要害,宋靖康初女真将粘没喝犯泽州,种师中议由邢、相捷出上党,捣其不意,当可以逞,不果。夫相州唇齿泽、潞,臂指邢、洺,联络河阳,襟带澶、魏,其为险塞,自关以东,当为弁冕。或以地气偏残,人情险诐而少之,岂笃论哉!又漳水在邺,富饶所资也。史记:“魏西门豹为邺令,凿十二渠以富民。”汉沟洫志:“史起为邺令,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汉武帝元初二年修理西门豹所分漳水为陂流以漑民田。曹公建安十八年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漕。东魏天平中决漳水为万金渠,亦曰天平渠。唐咸亨三年又引为金凤、菊花诸渠以溉邺南。宋天圣四年,王㳂上言:“魏史起为邺令,凿十二渠,引漳水溉田,歴汉、魏、齐、隋不绝。唐至德后,其渠遂废。今相、魏、磁、洺之田并漳水者,斥卤不可耕,又取为牧地,民益困。请募民复十二渠,渠复则水分,无奔决之患,可以富数郡之民。”诏河北漕司规度,而议者谓漳水岸高,难开导,浑浊不可溉田。㳂又奏:“渠田起于战国魏襄王时,前载但言灌溉之饶,不言疏导之法。唯相州图经载:天井堰,魏武所作,凡十二里,分十二墱,相距三百步,互相灌注。故魏都赋云:‘墱流十二,同源异口。’然则为渠之法,必就高阜凿岸为渠,截流为堰,然后行水数里,方至平田。若渠开二十四丈,则作堰之功可损其半。日役万人,五十日而罢。若采岯山之石,取磻阳之木,给利成之铁。用郑白渠之法,扼中流以作堰,下流大渠分置斗门,余水东入于御河。或水盛溢则下板闭渠以防奔注,复三百年之废迹,溉数万顷之良田,虽劳不可已也。”议卒不行。后㳂为河北转运使,导相、卫、邢、赵、天平、晏陂诸渠,溉田至数万顷。

安阳县,

相城,

安阳城,

永定城,

防陵城,

韩陵山,

蒙赉山,

蓝嵯山,

愁思冈,

安阳河,

漳水,

万金渠。

高平渠。

水冶渠,

殷墟,

尾尖寨。

古垒。

安阳桥。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