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次
共 141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2-05 22:04
删次
论语: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孔氏曰:史记孔子丗家云:古者诗本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据今者及亡诗六篇,凢三百一十一篇,而史记、汉书云三百五篇,阙其亡者,以见在为数也。周、召,风之正经,固当为首。自卫而下,十有余国,编比先后,旧无明说。
欧阳氏曰: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曹,此孔子未删之前,周大师乐歌之次第也。周、召、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此今诗次第也。周、召、邶、鄘、卫、桧、郑、齐、魏、唐、秦、陈、曹、豳、王。此郑氏诗谱次第也。
张氏曰:诗固有次序,然不可一例。惟二南之后次卫,卫后王,此有意。若非以卫分之,则王无异于正风也。其他不必次一国之诗,其首尾固有先后,其中未必然。当删定之时,只取得者置于其间。
程氏曰:诗有四始,而风居首。风,风也。其风动于人,犹风之吹物入物,故曰风。本乎一人而成乎国俗,谓之风;发于正理而形于天下,谓之雅;称美盛德与告其成功,谓之颂。先之家及于政,以厎成功,其叙然也。诸国之风,先后各有义。周南、召南陈正家之道,以风天下,人伦之端,王道之本,风之正也,故为首。二南之风行,则人伦正,朝廷治。二南之风变,则礼义废,风俗坏。天下治乱,在风而巳。及乎周道衰,政教失,风遂变矣。于是诸侯擅相侵伐,卫首并邶、鄘之地,故为变风之首。推其本,则王道失,上下乱,风遂变矣。言其迹,则相吞灭,而后王道绝,卫首恶也。故一国之诗而三其名,得于卫地者为卫,得于邶、鄘者为邶、鄘,所以见其首乱也。刑政不能治天下,诸侯放恣,擅相并灭,王迹熄矣。故雅亡而为一国之风,先王之制,苟能守之,足以统临天下。废法失道,则王畿之内亦不能保。郑本畿内之封,因周之衰,遂自为列国,故次以郑。君臣上下之分失,则人伦乱;人伦废,则入于禽兽。人君身为禽兽之行,其风可知,故次以齐。天下之风。至于如此,则无不乱之国,无不变之俗。魏。舜禹之都。唐。帝尧之国。乆被圣人之化。渐成美厚之俗。歴二叔之丗。而遗风尚存。今亦变矣。故因其旧名而谓之唐。所以见意唐魏之风且变。则先代之风化。中国之礼义。消亡极矣。是以夷狄强大。天下亦相胥而夷矣。故次以秦。秦之始封秦谷,西戎之地,国乱,乃东侵而始大。其俗尚夷,故美其始有车马礼乐,而刺其未能用周礼也。礼义之俗亡,夷狄之风行,先圣王之流风遗俗尽矣,故次以陈。陈,舜之后也。圣人之都,风化所厚也。圣人之国,典法所存也。王泽竭而风化熄矣,夷道行而典礼亡矣。天下之所以安且治者,圣人之道行也。圣人之道绝,则危亡至矣。人情迫于危亡,则思治安,故思治者,乱之极也。桧、曹惧于危亡而思周道,故为乱之终。乱既极,必有治之之道;危既甚,必有安之之理。自昔天下,何甞不拯乱而兴治,革危而为安?周家之先,由是道也。其居豳也,趋时务农,以厚民生,善政美化,由兹而始。王业之所以兴也,故次以豳。王业成而为政于天下,故次以雅。雅,王者之政也,小之先大,固其叙也。政之衰,则至于亡。诗之亡,王道之亡也。天下之治,始于以正风风天下,其终也。盛德之著而成功,可以告于神明,始终之义也,故次以颂。颂之有鲁,盖生于不足,王道之隆也。所歌颂者如是。及其衰也,如鲁之事巳足矣。商则颂前代之美,不可废也,故附其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