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陵

轻识古籍

共 3668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2-07 14:44

鱼台陵

皇甫谧: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按:山阳郡,高平侯国,汉、晋治昌邑即,今金鄕县地,与鱼台接境。此晋时郡县,故知为谧言,非张守节语也。

又按晋书地理志:高平国,晋初分山阳置县,有方与、湖陆、高平。元和郡县志:鱼台县,本汉方与县。太平寰宇记:鱼台县属山阳郡,县理城即,汉方与城也。湖陵故城,秦汉为县,今废城在今县南一里。据此,则方舆湖陵即今鱼台县境。高平国治在金乡。元和郡县志:金鄕县昌邑故城在县西北四十二里。寰宇记作县北,是也。今伏羲陵在鱼台县东北十里凫山,则当是古山阳郡高平国之东,误作西字。罗苹云:帝冢在山阳高平西北。盖用谧语增多。北字,或当作北耳。南郡辨见后文。又按鱼台伏羲陵,出皇甫谧帝王世纪,其言必有所本,是其迹在晋时已甚显也。

李吉甫十道图云:兖州之境伏羲陵。按鱼台县属兖州。元和郡县志:方与县,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属兖州,宝应元年改为鱼台县,是也。李吉甫作元和郡县图志,于鱼台不载伏羲陵者,志本有图,今亡,因其陵别见十道图欤。金田肇碑今在邹县凫山爷娘庙殿东壁。图经云:单州鱼台县之东北七十里曰辛兴村,其间有伏羲皇帝之陵,陵上有庙。

按隋经籍志有隋诸州图经集一百卷,郎蔚之撰。则此碑所称图经,即隋图经也,其书在五代时矣。

重建伏牺皇帝庙三门记大宋熙宁十年岁次丁巳三月辛亥朔二十五日乙亥立碑。莆阳贡吏陈翕撰并书。盖闻圣人不世出,出必有功于时也。鸿荒之世,朴畧尤甚,虽人伦之化既有,而贵德之风方扇。天下以大道之为功,未有以仁义之为用。大道判则为仁义,仁义用则为法制,法制立则声华文物兴焉。仁义出乎道,非道岀于仁义也。仁义法制,皆道之迹,圣人之功也。夫道立本于无,为用于有,盖可见者存乎用,用可见者存乎迹。迹者,道之济也,非道之本也。惟其以本求之,则至寂而无体;以用求之,则至虚而善应;以迹求之,则至利而无穷。所谓形而上下者是也。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元胎未形,杳杳㝠㝠,远之不可以名。㝷。近之不可以形诏。非探?先之原,则求知之难矣。绝于形器,梏于无为,造之非我,理自㝠化。此至寂而无体,其可见也。经为阴阳,合为至精,郁为元气,发为造化,而万物制命受形,以生死代谢。其所以鼓舞运动,雷风雪霜之威,日月水火之变,付有为于六子,收无为于功成,此至虚而善应,又可见也。圣人既得至寂之本以诚已,复逹至虚之用以济物,扩而充之,发越挥散,兴至利于千万世而无穷泯者䝉。考之于伏牺皇帝,用大道以王天下,而见其本末体用之邃焉。恭以伏牺皇帝挺生上古之初,德冠三皇之首,画八卦而备万物之?,兴文籍而书百世之名,以结绳为弊政,而代之以书契,以神化为宜民,而为之以善法。首正人伦,复为器用,通其变,使之无倦,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臣由之则肃而庄,父子由之则和而恭,夫妇由之则愿而雍,兄弟由之则友而悌。天下陶成于大顺,盖人伦正之始也。为网?以畋以渔,为栋宇以宁其居,为耒耜以济其饥,为舟楫以便其涉,为弧矢以威其乱,服牛马以致其远。至乎揉木陶火,铄金凝土,一制一法,莫不由乎仰观俯察,而始立之法。又有数圣继作㳂袭,至尧而成,及周乃备。故曰法始伏而成尧。又曰:匪伏匪尧,礼义哨哨。既歴汉唐之久,下逮国家之盛,一祖四宗,六叶承天,执是法以御大有,通变以尽天下之利,福周四海,生民享之而无穷者,亦以此也。于伏牺皇帝之庙,尝遣使致祠焉。今之于春秋之间,无远近,无贵贱,不辞跋涉之劳,或负戴其亲,以至于此,祷祠进献,无祈而不应也。是知伏牺皇帝体魄虽降,而其神未尝死也。说者曰:圣人之死曰神,未尝死未尝生者也。秦汉以来,分邦国为郡县。今伏牺皇帝之故壤,莫知其所在。按图经云:单州鱼台县之东北七十里曰辛兴村,其间有伏牺皇帝之陵,陵上有庙。古老谓曰:庙舍之东有画卦之山,南有古铭城,北有群仙洞,中有九龙潭,其古木胜槩依稀存焉。居民严温者,世䝉其福,遂罄丹衷,自备已緍。兼化信士,重建三门一座三间,玉皇堂并神像炳灵公堂并神像砌道幡竿等,上以酬圣造之恩,下以求举家之庆。既毕功名,翕为之记。翕謏闻之,学不能尽万一,聊书岁月而已。鲁桥镇郭下严温妻王氏,男老儿彭寿,女二娘子,外甥李中舍,孙天保、天锡、天寿,女三娘子,外甥黄国博,孙小三娘子寿奴。按碑今存凫山。

罗泌路史太昊纪:葬山阳。罗苹注:按帝冢今在山阳高平西北,高平、襄阳之境。然九域志、兖、单皆有伏羲陵。

罗苹又注:太昊之国有庖国,姒姓。今庖水在山阳平乐,而帝墓又在山阳,则其故迹无疑也。

按罗泌云:伏羲葬山阳,用皇甫谧说,而不用南郡,亦知南郡之不可信也。泌则云高平襄阳之境,或以襄州有平臯关而误。其关见太平寰宇记。然泌下又引九域志,兖、单皆有伏羲陵。按之寰宇记称鱼台县隷兖州,今隷单州,是兖、单皆指鱼台之陵矣。所引九域志非今元丰九域志。

又按庖水、即泡水在今沛县西,平乐城在今单县东四十里。汉地理志,山阳郡平乐有泡水,东北至泲入泗,亦在丰、单之间,故罗苹附会庖字言之。

元中统二年孟祺撰碑鱼台县东北七十里,而近,曰凫山,山南麓曰辛兴里,周匝伏羲遗迹甚众,土人云:死葬于山麓之半。其东一峰郁然者,今以画卦山目之。质之地图,北直古任,东接颛臾,皆诸风故封之地,所以奉太皥之世祀者也。按碑今存凫山,文多不具载。

元至治二年吕惟恕撰碑。鱼台治东北七十里有凫山,山南麓曰新兴里,有伏羲庙在焉。其遗迹于里之周匝甚多,其东峰峦崷崪,目之曰画卦山,其西水声潺湲,目之曰圣水河,故以是为伏羲葬瘗之地。宋熙宁十年石刻有云:按图经,鱼台新兴里有伏羲陵,陵上有庙,以是考之,其土人所传亦有自来矣。按碑今存凫山,文多不具载。

又按宋元史地里志不载伏羲陵,而见于碑碣可据者如此。南宋地入金,遂不知其迹矣。故于钦齐乘亦亦云有墓,非也。明嘉靖四十一年竺该撰碑,鱼邑东境凤凰山,旧有太昊氏伏羲庙,离县治七十里,庙制极其雄伟。又云,河南陈州有羲皇墓,傍生灵蓍,而此地亦建庙祀,何也?先王封羲皇于颛臾以主祭,故建庙于鱼之东者,就其后裔追祀地也。

按宋碑明言陵上有庙,而明人不信之,止言有庙,又不察皇甫谧山阳高平之言,徒以其时传譌太昊陵在陈州,遂为调停之说。明人之无识,大都类此。若云生蓍即以为圣陵,蓍者封殖之处,即生非因地灵,今咸阳秦文王、武王陵亦复生蓍,是其证也。

康熙五十二年修兖州府志,鱼台县伏羲陵在县东北七十里凫山,其前有庙。

按志为张鹏翮所修,是时鱼台属兖,今属济宁州矣。至乾隆元年修山东通志,鱼台县陵墓无伏羲陵,盖后人因有陈州庙祀,而?删其迹也。

南郡陵

皇甫谧:伏羲葬南郡。

罗苹注:路史世纪云:葬南郡,在襄阳。

按襄阳并无伏羲陵,而皇甫谧云然者,考元和郡县志,竟陵县,秦属南郡,五华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县城本古风城也,古之风国即?伏羲,风姓也,南临 水。谧之致误,盖因其地有古风城欤?然古今书传无以伏羲陵为在是者。

陈州府陵。

路史:乾德四年,诏置守陵五戸,春秋少牢。罗苹注。上歴太昊宛邱在陈。

文献通考。乾德四年诏曰。歴代帝王,或庙貎攸设,牲牷罔荐。或陵寝虽存,樵苏靡禁。兹用惕然。其太昊、女娲、炎帝、黄帝、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夏禹、成汤、周文王、武王、汉高祖、后汉世祖、唐高祖、太宗十六帝,各给守陵五戸蠲。其他役,长吏春秋奉祀。他处有庙祀者,亦如祭享。马端临注,葬宛邱,在陈州。

又徽宗政和三年,礼仪局上五礼新仪,仲春仲秋享歴代帝王帝太昊氏于陈州,以金提勾芒配。

按乾德诏为歴代帝王置守陵戸,其时并未言明陵庙所在,其在宛邱陈州之注,盖罗苹、马端临之言也。据宋熙宁陈翕凫山庙碑文云,既歴汉唐之乆,下逮国家之盛,一祖四宗,六叶承天,于伏牺皇帝之庙,尝遣使致祠焉。则北宋祀典及守陵戸,安知不即在鱼台之凫山耶。

又按今陈州传有伏羲陵,其误始自政和定礼。盖因国戚而后,仅守偏隅,不能远祀鱼台之陵,遂移其祠于宛邱之八卦坛。其初必以地入于金为耻而讳言之,罗苹、马端临不能远考。俗传朱文公题石坛前,竟至传譌数代。观罗苹之注乾德诏,则云女娲在华州界。马端临之注乾德诏,云:女娲葬赵城县东南,在晋州。郎女娲一陵。二说参差,知两君以意附㑹,诏书本无定见,亦可见乾德时诏无各陵处所也。又按元和郡县志,陈州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妫满于陈,宛邱县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画八卦于此。太平寰宇记。陈州庖牺氏所都,曰太昊之墟。宛邱县八卦坛在县北一里,即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旧有长史张齐贤旧文,后刺史李邕撰新文刋之。据此,则唐人、北宋人说陈州有伏羲八卦坛,不云有陵也。既有张齐贤、李邕新旧文,乐史时尚见之。所纪即蔡水得龟之事,必不言陵。故李吉甫诸人作地志,不言伏羲陵在此也。且礼言墟墓,墟则国基,墓则葬地,何可合为一义?陈州即太昊之墟,亦为故国空城,安得指为葬处?又考水经注云:陈仓县有陈仓山。荣氏开山图注曰:伏羲生成纪,徒治陈仓,非陈国所建也。则古时并无都陈之说。况伏羲生于成纪,见路史开山图。而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并以为生于曹、濮之间,更于葬在鱼台之说近矣。

浏览 1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