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共 5757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4-02-04 15:0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经曰。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太阳表病也。
太阳病,发?汗岀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风,阳也。寒,隂也。风则伤衞,发?汗岀恶风者,衞中风。荥病发?无汗,不恶风而恶寒。衞病则发?汗岀,不恶寒而恶风,以衞为阳。衞外者也。病则不能衞固其外。而皮腠踈。故汗岀而恶风也。伤寒脉紧。伤风脉缓者。寒性劲急。而风性解缓故也。
太阳病。或巳发?。或未发?。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隂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经曰。
凡伤于寒。则为病?。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也。中风即发?者,风为阳也。及伤寒云:或巳发?,或未发?,以寒为隂邪,不能即?欝而方变?也。风则伤衞,寒则伤荣。衞虚者恶风,荣虚者恶寒,荣伤寒者必恶寒也。气病者则麻,血病者则痛。风令气缓,寒令气逆。体痛呕逆者。荣中寒也。经曰。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隂阳俱紧者。知其伤寒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㣲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传里者。则变?。如颇欲吐。若烦燥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传于阳明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二三日。无阳明少阳证。知邪不传。止在太阳经中也。
太阳病。发?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此太阳受邪。知为温病。非伤寒也。积温成?。所以发?而渴。不恶寒也。
若发汗巳身灼?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隂阳俱浮。自汗岀。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岀。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㣲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伤寒发汗巳则身凉。若发汗巳。身灼?者。非伤寒。为风温也。风伤于上。而阳受风气。风与温相合。则伤衞。脉隂阳俱浮。自汗岀者。衞受邪也。衞者。气也。风则伤衞。温则伤气。身重多眠睡者。衞受风温而气昏也。鼻息必鼾。语言难岀者。风温外甚而气拥不利也。若被下者。则伤藏气。太阳膀胱经也。内经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阳之脉。起目内眦。内经曰。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巳绝。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为下后竭津液。损藏气。风温外胜。经曰。欲绝也,为难治。若被火者,则火?,风温成?。㣲者,?瘀而发黄,剧者?甚生风,如惊癎而时瘈疭也。先曽被火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犹延引时日而不愈,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病有发?恶寒者,发于阳也;无?恶寒者,发于隂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隂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隂数六故也。
阳为?也。隂为寒也。发?而恶寒。寒伤阳也。无?而恶寒。寒伤隂也。阳法火。隂法水。火成数七。水成数六。阳病七日愈者。火数足也。隂病六日愈者。水数足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巳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隂。经尽至七日当愈。经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则太阳之邪。再传阳明。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隂。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隂从亥至丑。少隂从子至寅。厥隂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隂行也缓。阳主于昼。隂主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隂三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隂道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太阳乘王也。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中风家发汗解后。未全快畅者。十二日大邪皆去。六经悉和则愈。
病人身大?。反欲得近衣者。?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在骨髓也。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欲得衣者。表?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隂弱。阳浮者。?自发。隂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鼻鸣乾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以?衞,隂以候荣。阳脉浮者,衞中风也。隂脉弱者,荣气弱也。风并于衞,则衞实而荣虚,故发?汗自出也。经曰:
太阳病,发?汗岀者,此为荣弱衞强者是也。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衞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荣弱衞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岀则皮肤缓,腠理踈,是亦恶风也。翕翕者,熇熇然而?也。若合羽所覆,言?在表也。鼻鸣乾呕者,风拥而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荣衞而散风邪也。桂枝汤方:
桂枝、芍药、?草、生姜、大枣。
内经曰:辛?发散为阳。桂枝汤,辛?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滛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缓之,以酸収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滛于内,以?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
右伍味㕮咀,以水㭍升,㣲火煑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壹升,服巳湏臾,歠?稀粥壹升余,以?药力温覆令壹时许,遍身漐漐㣲,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壹服汗岀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叁服尽。若病重者,壹日壹夜服,周时观之,服壹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岀者,乃服至贰叁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太阳病,头痛发?,汗岀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头痛者,
太阳也。发?汗岀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岀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
汤主之。
几几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项背几几者。当无汗。反汗岀恶风者。中风表虚也。与桂枝汤以和表。加麻黄葛根以祛风。且麻黄主表实。后葛根汤证云。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药味正与此方同。其无汗者。当用麻黄。今自汗岀。恐不加麻黄。但加葛根也。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巳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太阳病三日巳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三日中曽。经?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为医所坏病也。不可复与桂枝汤。审观脉证。知犯何逆而治之。逆者。随所逆而救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发?汗不岀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脉浮发?。汗岀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发?不汗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故也。
酒客内?。喜辛而恶?。桂枝汤?。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为诸阳主气。风甚气拥。则生喘也。与桂枝汤以散风。加厚朴杏仁以降气。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内?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也。既亡津液。又为?所搏。其后必吐脓血。吐脓血。谓之肺痿。金匮要畧曰。?在上焦为肺痿。谓或从汗。或从呕吐。重亡津液。故得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㣲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岀。小便难者。汗岀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㣲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胷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㣲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胷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胷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胷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隂。阳虚者非所冝。故去之。阳气巳虚。若更加之㣲恶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加 状发?恶寒。?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㣲缓者。为欲愈也。脉㣲而恶寒者。此隂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靣色反有?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岀。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隂之时也。传经次第。则三日传遍三阳。至四日阳去入隂。不入隂者。为欲解。其传隂经。第六日传遍三隂。为传经尽而当解。其不解传为再经者。至九日又遍三阳。阳不传隂则解。如 发作有时也。寒多者为病进。?多者为病退。经曰。厥少?多。其病为愈。寒多?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今虽发?恶寒。而?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呕。清便自调者。里和也。寒?间日发者。邪气深也。日一发者。邪气复常也。日再发者。邪气浅也。日二三发者。邪气㣲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言邪甚则脉大。邪少则脉㣲。今日数多而脉㣲缓者。是邪气㣲缓也。故云欲愈。脉㣲而恶寒者。表里俱虚也。阳。表也。隂。里也。脉㣲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隂阳俱虚。则靣色青白。反有?色者。表未解也。?色。为赤色也。得小汗则和。不得汗则得。邪气外散皮肤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烦者。?也。服桂枝汤后。当汗岀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通太阳之经。而泄风气。却与桂枝汤解散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岀。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 日再发者。汗岀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经曰。如服一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之。
服桂枝汤汗岀后。脉洪大者。病犹在也。若形如 日再发者。邪气客于荣衞之间也。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解散荣衞之邪。
服桂枝汤,大汗岀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汗岀,脉洪大而不渴,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若大汗岀,脉洪大而烦渴不解者,表里有?,不可更与桂枝汤,可与白虎加人参汤,生津止渴,和表散?。
太阳病,发?恶寒,?多寒少,脉㣲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芍药, ?草生姜大枣麻黄石膏。
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榖,为卑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脾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
右㭍味㕮咀。以五升水煑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煑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无汗。心下满,㣲痛,小便不利者,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头项强痛,翕翕发?,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也。心下满,㣲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胷。今外证未罢,无汗,小便不利,则心下满㣲痛,为停飮也,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伤寒脉浮。自汗岀。小便数。心烦㣲。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烦燥吐逆者。作?草乾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脉浮自汗岀。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隂气不足也。隂阳血气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又损阳气。故为误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烦燥吐逆者。先作?草乾姜汤。复其阳气。得厥愈。足温。乃与芍药?草汤,益其隂血,则脚踁得伸。隂阳虽复,其有胃燥讝语,少与调胃承气汤,㣲溏以和其胃。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隂。内经曰:
荣气㣲者,加烧针则血不流行。重发汗,复烧针,是隂阳之气大虚,四逆汤以复隂阳之气。
?草乾姜汤方:?草、乾姜。
内经曰:辛?发散为阳,?草、乾姜相合以复阳气。
右㕮咀,以水叁升,煑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芍药?草汤方:
白芍药、?草、
芍药,白?而赤㵼,白収而赤散也。酸以收之,?以缓之,酸?相合用?隂血。
右二味㕮咀,以水叁升,煑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草、芒硝。内经曰:?滛于内,治以醎寒,佐以苦?,芒硝醎寒以除?,大黄苦寒以荡实,?草?平?,二物推陈而缓中。
右三味,㕮咀,以水叁升,煑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㣲煑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草、乾姜
附子内经曰:寒滛于内,治以??。又曰:寒滛所胜,平以辛?。?草、姜附相合为?辛大?之剂,乃可发散隂阳之气。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煑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乾姜三两。
问曰:证?阳旦按法治之。而増剧厥逆,咽中乾,两胫拘急而讝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荅曰:
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㣲?,虚则两胫挛。病证?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増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乾,烦燥,阳明内结,讝语烦乱,更饮?草乾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胫尚㣲,拘急,重与芍药?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㣲溏,则止其讝语,故知病可愈。
阳旦,桂枝汤别名也。前证脉浮,自汗岀,小便数,心烦㣲,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汤证相似。是证?阳旦也,与桂枝汤而増剧。得寸口脉浮大。浮为风邪。大为血虚。即于桂枝汤加附子温经以?虚。増桂令汗出以祛风。其有治之之逆而増厥者。与?草乾姜汤。阳复而足温。更与芍药?草汤。隂和而胫伸。表邪巳解。隂阳巳复。而有阳明内结。讝语烦乱。少与调胃承气汤。㣲溏泄以和其胃。则隂阳之气皆和。内外之邪悉去。故知病可愈。
释音
清。凉疫忿疹飧泄顖
痎䪼頞
逮砭?。中病之长。嗌沓俱见。嚏瘳痼迄狭懵殒晬痏膺䯞痓暍痉几几挛。内药晡洒恶寒。怫鼾癃淅熇歠漐胫。卷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