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异

轻识古籍

共 7448字,需浏览 15分钟

 ·

2024-02-06 13:35

祥异

《咸淳临安志》春秋记灾不记瑞。孔子不语怪神。祥异有志不敢僣经而拟圣也。龙见晋郊。虎乳楚相。鸟鸣亳社。蛇出泉台。诸类此者非一。春秋所不书。孔子所不道。而左氏咸录焉。何害其春秋之忠臣。而与圣人同其。好恶哉。 临平湖石函 临平湖自汉末秽塞。呉天玺元年一夕忽开。湖邉得石函。中有小青石。刻作皇帝字。旧言临平湖塞天下乱。开则天下平。人以为祥。 临平湖寳鼎 呉赤乌十二年六月戊戍。寳鼎出临平湖。 玉册晋元帝移檄召天下兵。尅日进讨。时有玉册见于临安。人以为中兴之象。 人面豕《淳祐临安志》晋成帝咸和六年六月。钱塘人家。豭豕产两子皆人面。如胡人状。其身犹豕。京房易传曰。豕生人头豕身者危且乱。 灾异 唐代宗大暦二年七月已未夜。杭州大风。海水飜潮。溺民五家。船千余艘。唐文宗太和四年五月淛西丁公著奏。杭州八县灾疫。赈米七万石。 甘露《咸淳临安志》咸和九年四月甲寅。甘露䧏钱塘县。右郷康巷之柳间。 白䳒见 咸和九年五月癸酉。白䳒见于钱塘。内史虞潭以献。临平湖水赤 晋安帝元兴二年十月。钱塘临平湖水赤。桓玄讽呉郡使。言开陈以为已瑞。俄而玄败。 野稻生 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塩官县野稻自生。三十许种。 白雀 宋元嘉十八年七月。二十四年四月。塩官产白雀。太守刘以献。齐永明七年六月塩官县。九年七月钱塘县。皆获白雀。 连理木 㤗始七年二月戊寅。钱塘木连理生。太守王延之以闻。 禾簟木生李 升明元年。余杭舍亭禾蕈木生李实。木蕈。即胡颓木。翼异山大水 升明二年二月于潜翼异山。一夕五十一处水出。 苍玉壁 永明七年。钱塘县获苍玉壁一枚。太守江敩以献。 淛江灵石永明七年主书朱灵逊于淛江得灵石。十人举乃起。在水深三尺而浮。世祖亲投于天渊池。试之刻为佛像。 海燕出 永明九年。塩官县石蒲有海鱼乗潮来。水退不得去。长三十余丈。黒色无鳞。有声如牛。上人呼为海燕。取而食之。史以为鱼孽。 清泉紫玉 梁元帝记曰。昔宋人江岩因采药至富春清泉南。见羙女衣紫踞石而歌。有穿云裂石之声。其词曰。风凄凄。云溶溶。水潺潺兮不息。山苍苍兮万重。亟徃就之。遽失所在。唯存所踞之石岩。剖石得紫玉。广长尺许。 合欢竹 唐正元十九年。冨阳县招义乡。安州仓曹许俭家。生蔓竹一本合欢。郡守白之。廉使画图表进。 功臣堂芝草 大平兴国三年八月庚申。杭州言淮海国王旧府功臣堂柱生芝草。画图釆献。 临安县土地 杂志呉育春卿为临安宰。三日谒庙。廨后土地称属国侯者。视之乃十余歳小儿。故老云。钱尚父所用小史。一挥扇误触臂一于睡时。以水添沸汤使无声。悉令诛之。挥扇者甘死。止沸者称寃乃赦。挥扇者曰。吾睡方欲以水添沸汤使无声。此史已先知之矣。不可赦。后忽见形于前。钱叹曰。我戮人无数。此小儿乃敢现身。封汝为属国侯。永为临安土地。受彼血食遂不见。 石神王《淳祐临安志》至和中郡守孙沔。一夕夣人泣告曰。吾兄弟三十六人。沉埋市舶司园地乆矣。愿公怜我。及觉旋忘。再夣复如之。遂遣人发园中地。果得石神王三十六身。各坐执寳瓶。遂置之㕔事前。以揷浮游。 瑞木字文 沈括笔谈云。治平中。杭州南新县民家。析梯木中有上天大国四字。书法类颜鲁公。有笔力。国字中间仍排起作大口。全是颜笔。其横画即是横理。斜画即即是斜理。其木直剖。偶当天字中分。而天字不破。上下两画并一脚皆横。挺出半指许。如木中之节。以两木合之。如合契焉。予亲见之。按唐书代宗时获瑞木有文曰。天下太平。即此类也。 珠饭菌菜 熈宁八年闰四月杭州言塩官县。自三月地产物如珠。可造饭。水产菜如菌。可为葅。民頼以克食。 无骨箬见洞霄宫。 嘉禾 景定四年九月昌化县嘉禾嘉粟生。守臣吴革圗以献。磨劔池水涌 咸淳六年七月。丰储仓前池忽有风起。水立如壁。浮萍上屋。荡突乆之。或云池有大龟数百年。此其所为也。仓官黄怪目击其状扣之。土人云。池乃吴庆忌磨劔处。时有物浮水上。若鐡棺然《淳祐志》钱塘湖开 晋书吴孙皓时。钱塘湖开。或言天下当太平。青盖入洛阳。至陈后主时。临平湖草旧塞忽然自通。既而天下皆混一焉。 舍利塔 太平兴国三年十月甲寅。供奉官赵镕。自杭州取舍利塔至阙下。双竹 广严院西阁修竹皆偶生。续増 书成仁王绎思前史。尚有与此土相关者。谨续书之。 钱塘海塩令 晋王允之除建武将军钱塘令。领司塩都尉。 晋东海王弈求海塩钱塘以水牛牵埭税取钱。直孔严谏乃止。 紫壁 晋㑹稽内史王舒。吴兴内史虞潭。檄顾众为五郡大督护讨贼张徤。众还守紫壁。人咸劝过淛江。众曰。今保固紫璧。可得全钱塘以南五县。若越他境。便为寓军控引无所。非长计也。临平人范明亦曰。此地险要。可以制㓂。不可委也。 钱塘先贤传 唐隐逸吴筠。撰吴郡钱塘先贤传五卷。攷证《杭州府志》论者以志辅史。盖谓史官纪述。有采于志不可畧也。而志与史其体稍异。盖史以纪事。或有缺文。则当缺之。不冝妄补。惧失实也。志之所载类。皆山川城郭官署之迹。故老相传不能无讹。然不辨而证之。则以讹传讹。愈逺愈晦矣。厥既成书。乃本旧志。并以今之所闻所见者叙攷证。《淳祐临安志》三辅黄图之书。所以左右汉史也。近世程公大昌辑雍录以广之。而其书始备。是固不无待于后之人也。自古都邑代各有纪。今通郡国下至千室之聚。必有圗课。杭为今行都。物聚地大。而登载弗称非阙欤。窃考国朝宋公敏求尝作东京记。今披而观之者。如身游其间。可谓盛矣。至若古杭有志。自宋刘道真作钱塘县记。而祥府旧经。未祥何人所作。班班尚可考见。而成书亡矣。乾道初。府尹周公淙因祥符之旧。始为之志。而䟽畧特甚。八九十年间。无复訾省。廼皇上御极之二十六载。资政殿大学士赵公与?尹厘京国。亦既十年。百度鼎饰。政通教行。顾念圗谍散落。心焉陋之。惧非所以尊崇宸居。宣示罔极。惕不自宁。首命通判府事呉君革府之贤僚若士。荟蕞其事。间一歳。呉君适迁官未克就。乃命通判府事王君亚夫典领之。即僊居山中。碑仁王与篹辑焉。䛕闻陋识。弗获控避。于是昼访夜思。参以书传所省忆。耳目所覩记。得古今事迹千数百条。厘为门者十有二。为类者九十有九。为卷者五十有二。緫之数十万言。亦畧备。微文碎义。弗可殚举。而疑可稽。阙可补之。犬者輙裒著之。又因记赵公述作之本旨。以竢后之君子。淳熈十年。龙集庚戍十二月壬辰朔。天台陈仁玉谨叙。次颠末附于诸序之后。 余杭《杭州府志》余杭之名郡国志云。夏禹东去舍航登陆于此。故呉越春秋云。夫差止余杭山。则其名古矣。徐广注史记。秦始皇度折江乃云。盖在余杭顾夷。又注始皇经此立为县皆误也。刘昭东汉补注云。按始皇所过。乃在钱塘富春。岂近余杭之界乎。昭说是也。钱塘 按淳祐临安志云。自秦始皇过丹阳至钱塘。其名始见。刘道真记华信以钱致土石立塘。因为钱塘县者误也。秦以有之。非昉乎此也。释文唐途也。钱古钱姓。岂秦汉间有此姓者居之。或为之而遂击之以钱塘乎。然不可考矣。今据钱塘之名。昉见于秦纪。固无可疑。若华信以钱塘致土石立塘之事。亦不可谓无。如以为名始于华信。则诚如前办。其以塘为途。以钱为篯。虽曰因讹而生疑。然古人创置多因事而立。如富阳孙洲之类是也。其说容或有之。辨钱塘诸说之异钱塘地志曰。㑹稽西部都尉治。又钱塘记曰。防悔大塘在县一里。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来者云集。因不复取。皆弃去而塘成。故改名钱塘。张君房辩钱塘。引十三州记云。杭州武林山髙九十二丈。周回三十里。在钱唐县西南十二里。灵隐寺正坐其山。寺之东西瀵二水。东曰龙源。横过寺前。即龙溪也。冷泉亭在其上。西曰钱塘。其流横大。下山二里八十歩。过横坑桥。入于钱湖。盖钱塘之聚蓄也。钱湖一名金牛湖。一名明圣湖。湖有金牛。遇圣明即见。故有二名焉。钱即本名也。今万松岭下。西城苐一门曰钱湖门。可验其实行。次比弟二间曰涌金门。即金牛出见之所也。苐三门曰钱塘门。乃县廨在焉。盖自前古以来。居人筑塘以备钱湖之水。故曰钱塘。与圗经不同。按淳祐临安志。陈仁玉辨云。钱塘之名。始见于秦纪。而钱塘记乃云。华信以钱募致土石。其名始此。前已辨其误矣。今此又引钱塘门近湖为证。以为比湖塘而非海塘。其说尤误。自汉以来。海水尝为患。而湖水未甞为患。今江岸之塘。

所以捍海者。盖昭然也。若乃钱塘门。特因钱塘县治得名耳。不当更生一惑。然钱塘钱湖皆氏为钱。其传实不可考。而赵氏之说恐有惑者。故为之辨。今以江湖形势论之。则仁玉之辨。以为有理。 论抗之形势 论杭之形胜。惟晁太史补之所作也。述最为铺张巨丽。今附载于此。其词曰。杭之故封。左浙江。右具区。北大海。南天目。万川之所交会。万山之所重复。或瀬或湍。或湾或渊。或岐或孤。或袤或连。滔滔汤汤。浑浑洋洋。累累浪浪。隆隆卬卬。若金城天府之疆。其民既庶而且有。既姣而多娱。可导可䟽。可航可桴。可䟦可逾。可?可车。若九州三山。接乎人世之庐。连延迤逦。环二十里。邑居攸聚。蚁合蜂起。髙城附之。如带遶指。隐以为眷。折以为尾。湮河堑华。不足方比。方城汉水。胡敢兢美。当昔夫差之盛时。内姑苏以为心腹。而外城此以为身。革车千乗。甲土万人。粟支十年。帛散十屯。洒汗成雨。连祍成云。乃有大夫伯嚭行人伍员之徒通其谋。将军孙武公子夫差之徒用其众。甞以国政之闲。发徒截江。命习战事。于是张翠羽之盖。麾鱼须之斿。掉鹅足之揖。曳龙尾之舟。凌鳣鼋之车。截贲育之俦。飘皷吹乎下风。隘戈予乎上流。乍徃乍还。乍后乍先。若乱而若聮。乍止乍驰。乍合乍离。迭唱而迭随。惊鲛人立冯夷。清江忽号。怒涛飊风为之掦旗。已而即次食。具乐作。三军皆贺。响震山壑。具彊如此。故姑苏恃以为南蔽。而能驱唐蔡。蹂齐鲁。侵寻乎百粤。隳突乎三楚。栖句践乎穷山。鞭平王乎颓墓。此亦天下之形势也。 府治 按淳祐志云。旧志于府治所在。最为不明。今以汉志及刘道真记考之。乃知汉以来。皆治于武林山。宋以来徙治于平地。又以隋志及唐人诗考之。乃知隋以来。始治凤凰山。唐及五代吴越国前宋皆因之。建炎以后。髙宗即其地为行宫。而守臣始于竹园山建治所。此说据今为合也。《淳祐临安志》 爰自中兴为太徽帝座临御之所。而守臣治事临民。始于竹园山建治所。故凢凤。凰山之旧蹪。亭台楼观。绝景胜践。为千百年间所咏叹者。至今不可泯也乃尽考而载之。《杭州府志》西部都尉自秦置会稽郡治呉门。西汉文帝时。㑹稽西部都尉治山隂。武帝天狩中徙治钱塘。东汉光武时。省诸郡都尉。惟邉郡有之。时会稽郡邉海当不废。顺帝永建四年。刘府君上书。浙江之北以为呉郡。㑹稽还治山隂。西部始移于婺女。故沈约宋志曰。东阳大守本会稽西部都尉。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杜佑谓二汉西部。皆在婺女误矣。按汉有东部都尉治囘浦。南部都尉治冶县。杨雄谓东南一尉。此类是也。封侯。 自西汉哀帝时。始封河间王子元为富春侯。东汉之末。孙坚将曰。皇甫嵩。嵩将曰。朱隽。今于潜有皇甫岩。以嵩破妖贼。许生于此得名。而本传不载。隽与嵩于陈颕。平贼有功。封钱塘侯。同时若何滕亦以讨黄巾功封于潜牧亭侯。呉时禇泰封钱塘临平侯。郭成封永兴富春侯。孙峻亦尝封富春侯。此皆本郡侯封之始。不可不载。 牧守按宋咸淳志所载牧守。则自秦置㑹稽郡以来。与后分呉郡呉兴郡。凢为守者悉书之。及考淳祐则但以汉㑹稽西部都尉任延为弟一。而止书东汉钱塘侯朱隽。呉东安郡太守全琮。原其所取。盖以会稽呉郡呉兴所治皆非。今杭州之地故也。考之地理。㑹稽所治。即今绍兴府。呉郡所治。即今苏州府。呉兴所治。即今湖州府。前代牧守三郡。必各载之矣。若此复并书。是重出也。故但据淳祐志所载。择其尤著者。列为名宦。否亦不录也。《咸淳临安志》牧守 任延当汉建武初为会稽西部都尉。聘请髙行严子陵董予仪龙兵苌等。尊礼贤哲。兴起教化。是冝为本邦牧守苐一。而旧无知者。今表出之。唐代如宋璟刘幽求诸公。于传考之。而知为剌史。并当增入。唐书明皇自择剌史。以袁仁敬为杭州。陆羽二寺记乃云。隋开皇十四年此羽之误也。盖本郡牧守题名。自本朝以前。乆失其传。最为阙畧。今取诸史。及唐元和姓纂。参以传记。诸家文集。所得氏名。仅止此耳。后有考焉。续补可也。呉㑹稽《杭州府志》据三国志。朱育言永建四年。刘府君上书。浙江之北。以为呉郡。会稽还治山隂。及考水经注云。永建中。阳羡周嘉上书。以县逺会赴至难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为呉。以东为会稽。详此则周嘉实放此议而刘府君则为奏者也。刘府君名未详。东安郡。呉黄武五年置东安郡治富春。太平寰宇记。旧圗经皆作临武郡误也。 御儿界 呉郡至御儿分界。国语曰。句践之地。北至于御儿。又曰。吾用御儿临之。此句践并吴之后。于此与楚为界。呉地记云。与呉分界误也。呉越旧封。必以浙江为界。越句践入呉。宰臣送至浙江之上。临氷祖道。楚代越。尽取呉故地至浙江。其证明矣。史记钱塘輙给公封御儿侯。 浙江 桑钦氷经云。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余杭。东入于海。郦道元注云。山海经谓之浙江也。浙江一名渐江。惟见于此云。注云。水出丹阳黟县南蛮中。又北迳歙县东与一小溪合。又左合绝溪。又东北迳建徳县南。又北迳新城县桐溪注之。又东北入富阳县。江南有山。孙武王之先所葬也。江北迳余杭县左合于大溪。江北即临安县界水北对郭文宅。又东迳余杭故县南新县北。又东迳乌伤县北。又东北流至钱塘县糓水入焉。又东迳灵隐山。山在四山之中。有髙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围。其上开散。状似莲花。昔有道人独住不归。或因以稽留为山号。据山下有钱塘故县。浙江迳其南。县南江侧有明圣湖。传言是湖有金牛。县东有定已诸山。皆西临浙江。水流于两山之间。江川急濬兼涛。水画夜再来。再应时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髙。峩峩二丈有余。江北合诏息湖。

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廵狩所甜。故有诏息之名。又东合临平湖。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又迳越王允常冢。又东北得长湖口。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许愼晋灼并言江水至山隂。为浙江之西岸。有朱室坞句践百里之封。西至朱室为此也。浙江又东北迳重山西大夫文种之所葬也。又东迳御儿卿。又东迳柴辟南。旧呉楚之战地。备堠于此。故谓之辟塞。是以越绝称呉。故从由拳辟塞度㑹夷凑山隂也。浙江又迳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濵。谓之固陵。今之西陵也。又东迳槎塘谓之槎渎。又东注于海。按此所载浙江经行呉越中。其地理名物。最为可证。故釆取载。使览者详焉。浙江之说。其见于桑钦水经。及郦道元之注者。具载于宋淳祐志。其说如前。以今考之。其曰水出丹阳黟县东北迳建徳县。又北至新城县。又东北至富阳县。又东北过钱塘县。其说据今为合。但曰过钱塘县。是过其县界。非过县也。过其县界。则入于海矣。又曰。东迳余杭。余杭去江甚逺。重山叠嶂。不与江通。又曰。又东迳灵隐山。山下有钱塘故县。浙江迳其南江则圣湖。据古志云。钱塘县治在武林山下。武林山即灵隐山。明圣湖即西湖。西湖北距灵隐山三里。东拒江十里。亦与江不通。唐人题灵隐寺诗。有门对浙江潮之句。必江旧与湖通。后来筑塘捍潮。其地遂为城市。如今城中犹有漾沙坑坝头前洋街等地名。则旧与江东亦可见。又曰东合临平湖。又东迳槎塘谓之槎渎。又东注于海。据临平湖。近临平山。槎渎近皐亭山。槎渎与临平湖相连。去江则三十余里矣。而海在其南。非入海处也。此说据今为不合。论其大势。亦必后其筑堤捍海。乆之遂成平陆耳。桑钦汉人。郦道元后魏人。迄今千有余岁。陵谷变迁。有不可得而知。姑识以俟考古者。 钱塘江湖辨证 按水经载浙江东迳灵隐山。又东云。山下有钱塘故县。浙江迳其南。县南江侧有明圣湖。详此则江流至灵隐山下。而秦皇系缆石在今湖中。亦无怪也。所谓明圣湖者。既在江侧。盖西湖之滥觞耳。厥后江既隔于平陆。则武林诸水自四山而下者。皆合于明圣湖。遂为今之西湖。亦无怪也。今灵隐尚有武林截潮志刻石云。有寳连和尚。㑹浙江大溢潮至湖山逹持呪止之。自是潮系西兴。而钱塘沙涨。成陆云。又按世传骆賔王灵隐寺诗。有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句。杨巨源送章孝栗归杭州诗云。曾过灵隐江邉寺。独宿东楼看海门。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诸如此类则灵隐山之临江至塘尚然。其证明矣。 栗山钱塘源 旧云在钱塘县西一十七里。寰宇记又云。山下有飞泉二里。然人莫详其处。今以地理考之。此山当在武林山石人岭之西山下。有泉流入今合涧。前志云。钱源即此泉也。此山距灵隐才二里耳。 武林山 西汉地理志。钱塘县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按武林山即今灵隐山。今太乙宫后小坡寓名武林。而实非也。即武林水所出。可以决之矣。而犹有惑者。或又曰。旧名虎林。避唐讳。攺为武亦非也。西汉以名武林矣。又按十二州记云。武林山有钱源泉。东入于海八十三里。汉志所云。八百三十里。以今水程考之必有误。当以八十三里为是。 箕山许由 灵隐稽留山云。巢讦所隐昌化。有晚山许游滩。又名洗耳汉。白牛桥。又有箕山。详此盖皆晋时许逺游所栖止之地。遂寓此名。而讹为许由耳。 东山石杵刻字 太平寰宇记。东山有石杵。呉大帝刻云。黄武二年岁在戊午。八月三日。凢十二字。以编年考之。呉黄武二年岁在癸卯。非戊午也。戊午乃呉赤乌二年。相去凢十七年不同。今此刻磨㓕不存。恐记有误。 辨铁箭 按咸淳临安志。郡人相传。呉越钱氏用强弩射朝箭所止处。立鐡幢识之。又云。有闻诸钱氏子孙者。言筑塘时髙下置铁幢三以为之水。则在今利津桥北者其一也。旧名其地为铁幢浦。幢制首圆如杵。径七八寸许。出土约二尺余。其趾入土不几许。近又询之。故老初置幢时。塘犹未成。虑潮荡幢。用铁轮护幢趾。而以銕絙贯幢干。且引絙维于塘。上下之石楗然。后实土筑塘。故幢首出土云。宋淳祐间赵安抚与?买民地作亭覆幢。令亭夷为民居。独存洼地。而鐡幢之首。崭然出洼地中。幢本有三。故老云一在旧便门街东南小巷。今其巷尚名曰铁箭。一在旧桥门外皆堙塞于民居。仅存其在利津桥者。又为民居所蔽。若不表识。乆成堙塞。此实幢也。近世有赋鐡箭者。遂指此幢为箭。认幢首为镞首。不思方射潮时箭已逐去矣。岂能存。且镠虽英雄。其所发箭。亦不过致一时之精诚。未必异于常箭。不考而妄作如此。又谓其首出土面。可撼而不可拔。以为神异。此尤不察其下有关键之故也。至惑于夷坚志之说。谓此矢拔则龟目红其言犹谬。今恐以讹传讹。故力辨之。洪武初元海内混一 礼部符下各郡纂辑志书。杭称都㑹。事当登载者倍于他郡。未克成书。十一年夏四月。郡守属。一夔纂辑。辞既不获。乃据各县所其沿革。始末本之旧志。叅以新闻。摠其事为十三类。即类之内。又析为七十九条。凢六十卷。阅八月藁成。明年郡以成藁。㑹式礼部。礼官见。谓得纂辑体。郡遂命工镂版。阅十月讫工。此书遂成。用志歳月于下方。杭州府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志。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