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二十三 隋书二十八

轻识古籍

共 13869字,需浏览 28分钟

 ·

2024-02-04 18:09

志第二十三 隋书二十八

太尉扬州都督监修国名上柱国赵国公臣长孙无忌等奉勑撰

百官下

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府,分司统职焉。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盖与天子坐而论道者也。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后斋置府僚,无其人则阙。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爼,司空行扫除,其位多旷,皆摄行事。寻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揔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揔。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揔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曹事,是为八座。属官左、右丞各一人,都事八人,分司管辖。吏部尚书统吏部侍郎二人,主爵侍郎一人,司勋侍郎二人,考功侍郎一人。礼部尚书统礼部、祠部侍郎各一人,主客、膳部侍郎各二人。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各二人,驾部、库部侍郎各一人。都官尚书统都官侍郎二人,刑部、比部侍郎各一人,司门侍郎二人。度支尚书统度支、户部侍郎各二人,金部、仓部侍郎各一人。工部尚书统工部、屯田侍郎各二人,虞部、水部侍郎各一人。凡三十六侍郎,分司曹务,直宿禁省,如汉之制。门下省,纳言二人,给事黄门侍郎四人,录事、通事令史各六人。又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谏议大夫七人,散骑侍郎四人,员外散骑常侍六人,通直散骑侍郎四人,并掌部从朝直。又有给事二十人,员外散骑侍郎二十人,奉朝请四十人,并掌同散骑常侍等,兼出使劳问。统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城门局,校尉二人,直长四人。尚食局,典御二人,直长四人,食毉四人。尚药局,典御二人,侍御医、直长各四人,医师四十人。符玺、御府、殿内局,监各二人,直长各四人。内史省,置监、令各一人。寻废监,置令二人,侍郎四人,舍人八人,通事舍人十六人,主书十人,录事四人。秘书省,监、丞各一人,郎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录事二人。领著作、太史二曹。著作曹置郎二人,佐郎八人,校书郎、正字各二人。太史曹置令、丞各二人,司历二人,监候四人。其历天文、漏刻、视祲,各有愽士及生员。内侍省,内侍、内常侍各二人,内给事四人,内谒者监六人,内寺伯二人,内谒者十二人,寺人六人,伺非八人,并用宦者。领内尚食、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局。御史台大夫一人,治书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各十二人,录事二人。后魏延昌中,王显有宠于宣武,为御史中尉,请革选御史。此后踵其事,每一中尉,则更置御史。自开皇后,始自吏部选用,仍依旧入直禁中。都水台使者及丞各二人,参军三十人,河堤谒者六十人,录事二人,领掌船局。都水尉二人,又领诸津,上津每尉一人,丞二人,中津每尉、丞各一人,下津每典作一人,津长四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九寺,并置卿、少卿各一人。

各置丞、主簿录事等员。太常寺又有博士四人,协律郎二人,奉礼郎十六人。统郊社、太庙、诸陵、太祝、衣冠、太乐、清商、鼓吹、太医、太卜、廪牺等署。各置令、丞。郊社署又有典瑞。太祝署有太祝。太乐署、清商署各有乐师员。鼓吹署有哄师。太医署有主药、医师、药园师、医愽士、助教、按摩愽士、祝禁愽士等员。太卜署有卜师、相师、男觋、女巫太卜愽士、助教相愽士、助教等员。光禄寺统太官、肴藏、良酝、掌醢等署。各置令、丞。太官又有监膳、良酝有掌酝掌醢有掌醢等员。卫尉寺统公车、武库、守宫等署。各置令、丞等员。宗正寺不统署。太仆寺又有兽医愽士员。统骅骝、乘黄、龙廐、车府、典牧牛羊等署。各置令、丞等员。大理寺不统署。又有正、监、评、司直、律愽士、明法、狱掾。鸿胪寺统典客、司仪、崇玄三署。各置令、典客署又有掌客、司仪有掌仪等员。司农寺统太仓、典农、平准、廪市、钩盾、华林、上林、导官等署。各置令、太仓又有米廪督、谷仓督、盐仓督、京市有肆长。导官有御细仓督、曲面仓督等员。太府寺统左藏、左尚方、内尚方、右尚方、司染、右藏、黄藏、掌冶、甄官等署。各置令、丞等员。国子寺祭酒、属官有主簿、录事。

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筭学,各置博士、助教、学生等员。将作寺大匠、丞、主簿、录事,统左右校署令、丞、各有监作等员。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各大将军将军并有长史,司马,录事,功、仓、兵、骑等曹参军,法曹、铠曹行参军,行参军等员。左右卫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又各有直合将军、直寝直斋、直后并掌宿卫侍从。奉车都尉掌驭副车。武骑常侍殿内将军员外将军殿内司马督员外司马督并以参军府朝,出使劳问。左右卫又各统亲卫,置开府、府置开府有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等曹参军,法曹行参军行参军。又有仪同府,仪同已下置员同开府,但无行参军员。诸府皆领军坊,每坊置坊主一人,佐。二人。每乡团置团主佐。左右武卫府无直合已下员,但领外军宿卫。左右武候掌车驾出,先驱后殿,昼夜巡察,执捕奸非,烽候道路,水草所置。巡狩师田,则掌其营禁。右加置司辰师漏刻生。左右领左右府,各大将军将军二人,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领千牛备身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掌供御弓箭;备身掌宿卫侍从。各置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二曹参军事,铠曹行参军等员。左右监门府各将军掌宫殿门禁及守卫事。各置郎将校尉、直长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曹参军,铠曹行参军行参军等员。左右领军府各掌十二军籍帐、差科、辞讼之事,不置将军,唯有长史、司马、掾属及录事,功、仓、户、骑、兵等曹参军,法、铠等曹行参军行参军等员。又置明法?于法司,掌律令轻重。行台省则有尚书令、仆射、兵部、度支尚书及丞各一人。都事四人。有考功、礼部膳部、兵部驾部、库部、刑部度支户部金部、工部、屯田侍郎各一人。每行台置食货、农圃、武器、百工监、副监各一人。各置丞、录事等员。太子置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开皇初,置詹事,二年定令罢之。门下坊置左庶子二人,内舍人四人,录事二人,主事令史四人。统司经、宫门、内直、典膳、药藏、斋帅等六局。司经置洗马四人,校书六人,正字二人。宫门置大夫二人。内直置监、副监各二人,监殿舍人四人。典膳、药藏并置监、丞各二人。药藏又有侍毉四人,斋帅置四人。典书坊,右庶子二人,舍人、通事舍人各八人,录事二人,主事令史四人。内坊典内及丞各二人,丞直四人,录事一人。内厩置尉二人,掌内车舆之事。家令、率更令、各一人。三寺各置丞、录事、家令领食官、典仓、司藏三署令,丞、仆寺领厩牧令员。左右卫各置率一人,副率二人,掌宫中禁卫。各置长史、司马及录事,功、仓、兵、骑兵等曹参军事,法曹、铠曹行参军,各一人,行参军员。又各有直合四人,直寝八人,直斋、直后各十人。左右宗卫,制官如左右卫,各掌以宗人侍卫。加置行参军二人,而无直合、直寝、直斋、直后等员。左右虞候,各置开府一人,掌斥候伺非。长史已下如左右卫,而无录事参军员,减行参军一人。左右内率、副率,各一人,掌领备身已上禁内侍卫,供奉兵仗。又无功、骑兵、法等曹及行参军员,余与虞候同。有千牛备身八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八人,掌供奉弓箭;备身二十人,掌宿卫侍从。左右监门各率一人,副率二人,掌诸门禁。长史已下,同内率府,而各有直长十人。高祖又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揔十一等,以酬勤劳。又有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并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六品已下,又有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凡十六等,为散号将军,以加泛授。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戎上柱国已下为散实官,军为散号官。诸省及左右卫武候、领左右监门府为内官,自余为外官。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皇伯叔昆弟、皇子为亲王。置师、友各二人,文学二人。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事、掾属各一人,主簿二人,录事,功曹,记室、户、仓、兵等曹,骑兵、城局等参军事,东西合祭酒各一人,参军事四人,法、田、水、铠、士等曹行参军各一人,行参军六人,长兼行参军八人,典籖二人。上柱国、嗣王、郡王无主簿、录事参军、东西合祭酒、长兼行参军等员,而加参军事为五人,行参军为十二人。柱国又无骑兵参军事、水曹行参军等员,而减参军事、行参军各一人。上大将军又无咨议参军事、田曹铠曹行参军员,又减行参军一人。大将军又无掾属员,又减参军事二人。上开府又无法曹、士曹行参军、参军事员。开府又无典籖员,减行参军二人。上仪同又无功曹、城局参军事员,又减行参军二人。仪同又无仓曹员,减行参军三人。三师、三公,置府佐,与柱国同。若上柱国任三师、三公,唯从上柱国置。王公已下,三品已上,又并有亲信帐内,各随品高卑而制员。诸王置国官,有令、大农各一人,尉各二人,典卫各八人,常侍各二人,侍郎各四人,庙长、学官长各一人,食官、厩牧长、丞各一人,典府长、丞各一人,舍人各四人等员。上柱国、柱国公减典卫二人,无侍郎员。侯、伯又减典卫二人,食官、厩牧长各一人。子、男又减尉、典卫、常侍、舍人各一人。上大将军、大将军公,同柱国、子、男。其矦、伯减公典卫、侍郎、厩牧丞各一人。子、男无令,无典卫,又减舍人一人。上开府、开府公同大将军、子、男。其矦、伯又无常侍,无食官、厩牧丞。子、男又无侍郎、厩牧长。上仪同、仪同公同开府子、男。其矦、伯又无尉,无学官长。子、男又无厩长、食官长。二王后置国官,与诸王同。郡王与上柱国公同。国公无上开府已上官者,与开府公同。散郡公与仪同矦、伯同。散县公与仪同子、男同。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并置家令、丞各一人,主簿谒者、舍人各二人等员。郡主唯减主簿员。雍州置牧,属官有别驾,賛务,州都,郡正,主簿,录事,西曹书佐,金、户兵法士等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等员。并佐史,合五百二十四人。

京兆郡置尹,丞,正功曹,主簿,金、户、兵法士等曹佐等员。并佐史,合二百四十四人。大兴、长安县置令、丞,正功曹,主簿,西曹,金、户、兵、法、士曹等员。并佐史,合一百四十七人。上上州置刺史,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功曹、户兵等曹参军事,法、士曹等行参军,行参军,典籖,州都光初主簿,郡正,主簿,西曹书佐,祭酒从事,部郡从事,仓督,市令、丞等员。并佐史,合三百二十三人。上中州,减上州吏属十二人。

上下州,减上中州十六人。

中上州,减上下州二十九人。

中中州,减中上州二十人。

中下州,减中中州二十人。

下上州,减中下州三十二人。

下中州,减下上州十五人。

下下州,减下中州十二人。

郡置太守,丞,尉,正,光初功曹,光初主簿,县正,功曹,主簿,西曹,金、户、兵、法、士等曹,市令等员,并佐史,合一百四十六人。上中郡,减上上郡吏属五人。

上下郡,减上中郡四人。

中上郡,减上下郡十九人。

中中郡,减中上郡六人。

中下郡,减中中郡五人。

下上郡,减中下郡十九人。

下中郡,减下上郡五人。

下下郡,减下中郡六人。

县置令,丞,尉,正,光初功曹,光初主簿,功曹,主簿,西曹,金、户、兵、法、士等曹佐,及市令等员。合九十九人。上中县,减上上县吏属四人。

上下县,减上中县五人。

中上县,减上下县十人。

中中县,减中上县五人。

中下县,减中中县五人。

下上县,减中下县十二人。

下中县,减下上县六人。

下下县,减下中县五人。

州置揔管者,列为上中下三等。揔管刺史加使持节。镇置将、副。戍置主、副。关置令、丞。其制,官属各立三等之差。同州,揔监、副监各一人,置二丞,统食货农圃二监、副监。岐州亦置监、副监。诸冶亦置三等监,各有丞员。盐池置揔监、副监、丞等员,管东西南北面等四监,亦各置副监及丞。陇右牧,置揔监、副监、丞,以统诸牧。其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每牧置仪同及尉、大都督、帅都督等员。驴骡牧,置帅都督及尉。原州羊牧,置大都督并尉。原州驼牛牧,置尉。又有皮毛监、副监及丞、录事。又盐州牧监,置监及副监,置丞,统诸羊牧。牧置尉。苑川十二马牧,每牧置大都督及尉各一人,帅都督二人。沙苑羊牧,置尉二人。缘边交市监及诸屯监,每监置监、副监各一人。畿内者?司农,自外?诸州焉。五岳各置令。又有吴山令,以供其洒扫。三师,王、三公,为正一品。

上柱国,郡王,国公,开国郡县公,为从一品。柱国,太子三师,特进,尚书令,左右光禄大夫、开国矦,为正二品。上大将军,尚书左右仆射,雍州牧,金紫光禄大夫,为从二品。大将军,吏部尚书,太常、光禄、卫尉等三卿,太子三少,纳言,内史令,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领左右等大将军,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尚书,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六卿,上州刺史,京兆尹,秘书监,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伯,为正三品。上开府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监门等将军,国子祭酒,御史大夫,将作大匠,中州刺史,亲王师,朝议大夫,为从三品。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光禄、卫尉等三少卿,太子左右卫、宗卫、内等率,尚书吏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太子左庶子,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少卿,下州刺史,已前上阶。内史侍郎,太子右庶子,通直散骑常侍,左右监门郎将,朝散大夫,开国子,为正四品。上仪同三司,尚书左丞,太子左右卫、宗卫、内等副率,左右监门率,上郡太守,雍州别驾,亲王府长史,太子家令,率更令、仆,内侍,城门校尉,尚书右丞,上镇将军,雍州賛务,直合将军,亲王府司马,谏议大夫,为从四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内常侍,秘书丞,国子愽士,散骑侍郎,太子内舍人,太子左右监门副率,员外散骑常侍,上州长史,亲王府咨议参军事,开国男,尚食、尚药典御,上州司马,为正五品。著作郎,通直散骑侍郎,中郡太守,直寝,太子洗马,中州长史,奉车都尉,都水使者,治书侍御史,大兴、长安令,大理司直、直斋,太子直合,京兆郡丞,中州司马,中镇将,上镇副,内给事,驸马都尉,亲王友,员外散骑侍郎,为从五品。翊军、翊师将军,尚书诸曹侍郎,内史舍人,下郡太守,大都督,亲王府掾属,下州长史,四征将军,三将军,大理正、监、评,千牛备身左右、左右监门校尉,内尚食典御,符玺监,御府监,殿内监,太子内直监,下州司马,下镇将,中镇副,为正六品。四平将军,四将军,通事舍人,亲王文学,帅都督,左右领军府长史,太子直寝,亲王府主簿,亲王府录事参军事,太子门大夫,给事,上县令,冠军、辅国二将军,太子舍人,直后,三寺丞,亲王府功曹、记室、仓户曹参军事,城门直长,太子直斋,太子副直监,太子典内,左右领军府司马,下镇副,为从六品。镇远、安远二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御医,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等府长史,亲卫,亲王府诸曹参军事,建威、宁朔二将军,六寺丞,秘书郎,著作佐郎,太子千牛备身,太子备身左右、尚食、尚药、左右监门等直长,太子通事舍人,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等府司马,都督,太子典膳、药藏等监,太子斋帅,上戍主,为正七品。宁远、振威二将军,左右监门府长史,太子左右卫、宗卫等率,左右虞候、左右内率等府长史,符玺、御府、殿内等直长,上州录事参军事,左右领军府掾属,亲王府东西合祭酒,中县令,上郡丞,太子亲卫、将作丞,勲卫,亲王府参军事,上镇长史,伏波、轻车二将军,太学、太常二愽士,武骑常侍,奉朝请,国子助教,亲王府诸曹行参军,太子直后,太子左右监门直长,大兴、长安县丞,太子侍医,侍御史,太史令,上州诸曹参军事,左右监门府、太子左右卫、左右宗卫、左右虞候、左右内率等司马,上镇司马,为从七品。宣威、明威二将军,协律郎,都水丞,殿内将军,太子左右监门率府长史,别将,下县令,中郡丞,中州录事参军事,上上州诸曹行参军事,亲王府行参军,左右领军府录事参军事,中镇长史,太子内坊丞,太子勲卫,

襄威、厉威二将军,殿内御史,掖庭、宫闱二令,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司马,中州诸曹参军事,左右卫、武卫、武候等府录事参军事,左右领军府诸曹参军事,内尚食丞,中戍主,上戍副,为正八品。威戎、讨冦二将军,四门愽士,主书,门下录事,尚书都事,监察御史,内谒者监,上关令,中署令,下郡丞,下州录事参军事,中州诸曹行参军,备身,左右卫、武卫、武候、领左右等府诸曹参军事,左右领军府诸曹行参军,太子左右卫、宗卫、率等府录事参军事,下镇长史,太子翊卫,荡寇、荡难二将军,亲王府长兼行参军及典籖,员外将军,统军,太子三寺丞,中关令,奚官、内仆二令,下署令,上津尉,下州诸曹参军事,左右卫、武卫、武候等府诸曹行参军,领左右府铠曹行参军,左右监门、太子左右卫、宗卫等率,左右虞候、左右内率等府诸曹参军事,掌舡局都尉,上镇诸曹参军事,上县丞,上郡尉,为从八品。殄冦、殄难二将军,太学助教,太子僃身,大理寺律愽士,诸校书郎,都水参军事,内史录事,内谒者令,内寺伯,中县丞,下关令,中津尉,下州诸曹行参军,上州行参军,左右监门府铠曹行参军,太子左右卫、宗卫、虞候府等诸曹行参军,太子左右内率府铠曹行参军,左右领军府行参军,中镇诸曹参军事,上镇士曹行参军,中郡尉,

扫冦、扫难二将军,殿内司马督,太子食官、典仓、司藏等令,尚食、尚医、军主、太史、掖庭、宫闱局等丞,上署丞,太子左右监门率府诸曹参军事,中州行参军,左右卫、武卫、武候等府行参军,上州典籖,下戍主,上关丞,太子典膳、药藏等局丞,下郡尉,典客署掌客,司辰师,为正九品。旷野、横野二将军,掖庭局宫教愽士,太祝,太子厩牧令,太子校书,下县丞,中署丞,左右监门率府铠曹行参军,下州行参军,中州典籖,左右监门府、太子左右卫、宗卫、虞候率府等行参军,正字,太子内坊丞直中关、上津丞,下镇诸曹参军事,中镇士曹行参军,上县尉,偏、裨二将军,四门助教,书筭学愽士,奉礼郎,员外司马督,幢主,奚官、内仆等局丞,下署丞,下州典籖,内谒者局丞,中津丞,中县尉,太子正字,太史监候,太官监膳,御府局监事,左右校及掖庭监作,太史司暦,诸乐师,为从九品。又有流内视品十四等:

行台尚书令,为视正二品。

上揔管、行台尚书仆射,为视从二品。中揔管、行台诸曹尚书,为视正三品。下揔管,为视从三品。

行台尚书左右丞,为视从四品。同州揔监、陇右牧揔监,为视从五品。行台诸曹侍郎,为视正六品。

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事,盐池揔监,同州陇右牧揔副监,王、二王后国令,为视从六品。

上大将军、大将军府长史、司马,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掾属,嗣王文学,公国令,王、二王后大农尉、典卫,为视正七品。

上开府、开府府长史、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府掾属,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诸曹参军事,盐池揔副监,盐州牧监,诸屯监,国子学生,矦、伯国令,公国大农尉、典卫,雍州萨保,为视从七品。

上仪同仪同府长史、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府诸曹参军事,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参军事诸曹行参军,行台诸监,同州诸监,盐池四面监,皮毛监,歧州监,同州揔监,陇右牧监等丞,诸大冶监,雍州州都主簿,子、男国令,矦、伯国大农尉、典卫,王、二王后国常侍,为视正八品。

行台尚书都事,上开府、开府府诸曹参军事,上大将军、大将军府参军事诸曹行参军,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行参军,五岳、四渎、吴山等令,盐池四面副监,诸皮毛副监,行台诸副监,诸屯副监,诸中冶监,诸縁边交市监,盐池揔监丞,诸州州都主簿,雍州西曹书佐、诸曹从事,京兆郡正功曹,太学生,子、男国大农、典卫,为视从八品。

开府府法曹行参军,上仪同、仪同府诸曹参军事,上大将军、大将军府行参军,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典籖,同州诸副监,歧州副监,诸小冶监,盐州牧监丞,诸大冶监丞,诸缘边交市副监,诸郡正、功曹,京兆郡主簿,诸州西曹书佐、祭酒从事,雍州部郡从事,公国常侍,王、二王后国侍郎,公主家令,诸州胡二百户已上萨保,为视正九品。

仪同府法曹行参军,上开府、开府府行参军,上大将军、大将军府典籖,上仪同、仪同府行参军,上开府府典籖,行台诸监丞,盐池四面监丞,皮毛监丞,诸中冶监丞,四门学生,诸郡主簿,诸州部郡从事,雍州武猛从事,大兴、长安县正、功曹、主簿,矦伯子、男国常侍,公国侍郎,为视从九品。

又有流外勲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之差。又视流外,亦有视勲品,视二品、视三品、视四品、视五品、视六品、视七品、视八品、视九品之差,极于胥吏矣,皆无上下阶云。京官正一品禄九百石,其下每以百石为差,至正四品,是为三百石。从四品二百五十石,其下每以五十石为差,至正六品,是为百石。从六品九十石,以下每以十石为差,至从八品,是为五十石。食封及官不判事者,并九品皆不给禄,其给皆以春秋二季。刺史、太守、县令则计户而给禄,各以户数为九等之差。大州六百二十石,其下每以四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三百石。大郡三百四十石,其下每以三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百石。大县百四十石,其下每以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六十石。其禄唯及刺史二佐及郡守县令。三年四月,诏尚书左仆射掌判吏部、礼部、兵部三尚书事,御史纠不当者,兼纠弹之。尚书右仆射掌判都官、度支、工部三尚书事,又知用度,余皆依旧。寻改度支尚书为户部尚书,都官尚书为刑部尚书。诸曹侍郎及内史舍人并加为从五品。增置通事舍人十二员,通旧为二十四员。废光禄寺及都水台入司农,废卫尉入太常尚书省,废鸿胪亦入太常。罢大理寺监评及律愽士员,加置正为四人。罢郡,以州统县,改别驾、賛务以为长史、司马。旧周、齐州郡县职,自州都、郡县正已下,皆州郡将县令至而调用理时事,至是不知时事,直谓之郷官。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佐官以曹为名者,并改为司。六年,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帐。侍郎阙,则厘其曹事。吏部又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武骑、屯骑、骁骑、游骑、飞骑、旅骑、云骑、羽骑八尉。其品则正六品以下,从九品以上。上阶为郎,下阶为尉。散官番直,常出使监检。罢门下省员外散骑常侍、奉朝请、通事令史员,及左右卫、殿内将军、司马督、武骑常侍等员。十二年,复置光禄、卫尉、鸿胪等寺。诸州司以从事为名者,改为参军。十三年,复置都水台。国子寺罢?太常,又改寺为学。十四年,诸省各置主事令史员。改九等州县为上中中下下,凡四等。十五年,罢州县郷官。

十六年,内侍省加置内主事员二十人,以承门合。十八年,置僃身府。

二十年,改将作寺为监,以大匠为大监。初加置副监。仁寿元年,改都水台为监,更名使者为监。罢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置愽士五人,从五品,学生七十二人。三年,监门府又置门候一百二十人。炀帝即位,多所改革。三年定令,品自第一至于第九,唯置正从,而除上下阶。罢诸揔管,废三师特进官。分门下、太仆二司,取殿内监名,以为殿内省。并尚书、门下、内史、秘书,以为五省。增置谒者、司?二台,并御史为三台。分太府寺为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并都水监揔为五监。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僃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凡十六府。其朝之班序,以品之高卑为列。品同则以省府为前后,省府同则以局署为前后焉。尚书省六曹,各侍郎一人,以贰尚书之职。又增左右丞阶,与六侍郎并正四品。诸曹侍郎并改为郎。又改吏部为选部郎,户部为人部郎,礼部为仪曹郎,兵部为兵曹郎,刑部为宪部郎,工部为起部郎,以异六侍郎之名。废诸司员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为二员。都司郎各一人,品同曹郎,掌都事之职。以都事为正八品,分?六尚书。诸司主事并去令史之名,其令史随曹闲剧而置,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满十者亦置一人。其余四省三台,亦皆曰令史。九寺五监诸卫府,则皆曰府史。后又改主客郎为司蕃郎,寻又每减一郎,置承务郎一人,同员外之职。旧都督已上至上柱国,凡十一等,及八郎、八尉、四十三号将军官,皆罢之。并省朝议大夫。自一品至九品。置光禄、左右光禄、金紫、银青光禄、正议、通议、朝请、朝散等九大夫。建节、奋武、宣惠、绥德、怀仁、守义、奉诚、立信等八尉以为散职。开皇中,以开府仪同三司为四品散实官,至是改为从一品,同汉魏之制,位次王公。门下省减给事黄门侍郎员,置二人,去给事之名,移吏部给事郎名为门下之职,位次黄门下,置员四人,从五品。省读奏案。废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谏议大夫、散骑侍郎等常员。改符玺监为郎,置员二人,为从六品。加录事阶为正八品。以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等五局?殿内省。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内史省减侍郎员为二人,减内史舍人员为四人,加置起居舍人员二人,

次舍人下。改通事舍人员为谒者台职。减主事员,置四人,加为正八品。十二年,改内史为内书。殿内省置监,少监,丞,各一人,掌诸供奉。

又有奉车都尉十二人,掌进御舆马。统尙食、尙药、尙衣、尙舍、尚乗、尚辇等六局,各置奉御二人,皆置直长以贰之。

尚食直长六人,又有食医员。尚药直长四人,又有侍御医、司医、医佐员。尚衣即旧御府也,改名之,有直长四人。尚舍即旧殿中局也,改名之,有直长八人。尚乗局置左右六闲:一左右飞黄闲,二左右吉良闲,三左右龙媒闲,四左右騊駼闲,五左右駃騠闲,六左右天苑闲。有直长十四人,又有奉乗十人。尚辇有直长四人,又有掌辇六人。城门置校尉一人,降为正五品。后又改校尉为城门郎,置员四人,自殿内省?为门下省官。秘书省降监为从二品,增置少监一人,增著作郎阶为正五品,减校书郎为十人。改太史局为监,进令阶为从五品。又减丞为一人,置司辰师八人,增置监候为十人。其后又改监、少监为令、少令,增秘书郎为从五品,加置佐郎四人,以贰郎之职。降著作郎阶为从五品。又置儒林郎十人,掌明经待问,唯诏所使。文林郎二十人,掌撰录文史,检讨旧事。此二郎皆上在藩已来直司学士。增校书郎员四十人,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掌抄写御书。

御史台增治书侍御史为正五品,省殿内御史员,增监察御史员十六人,加阶为从七品。开皇中,御史直宿禁中,至是罢其制。又置主簿、录事员各二人。五年,又降大夫阶为正四品,减治书侍御史为从五品,增侍御史为正七品。唯掌侍从纠察。其台中簿领,皆治书侍御史主之。后又增置御史,从九品,寻又省。谒者台大夫一人,掌受诏劳问、出使慰抚、持节察授,及受寃枉而申奏之。驾出,对御史引驾。置司朝谒者二人以贰之。

属官有丞一人,主簿、录事各一人等员。又有通事谒者二十人,即内史通事舍人之职也。次有议郎二十四人,通直三十六人,将事谒者三十人,谒者七十人,皆掌出使。其后废议郎、通直、将事谒者、谒者等员,而置员外郎八十员。寻诏门下、内史、御史、司?、谒者五司监受表,以为恒式,不复专谒者矣。寻又置散骑郎、从五品,二十人,承议郎、通直郎,各三十人,宣德郎、宣义郎,各四十人,征事郎、将仕郎、常从郎、奉信郎,各五十人,是为正员,并得禄当品。又各有散员郎,无员无禄。寻改常从为登仕,奉信为散从。自散骑已下,皆主出使,量事大小,据品以发之。司?台大夫一人,掌诸巡察。别驾二人,分察畿内,一人案东都,一人案京师。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

诸郡从事四十人,副刺史巡察。其所掌六条:一察品官以上理政能不;二察官人贪残害政;三察豪强奸猾,侵害下人,及田宅逾制,官司不能禁止者。四察水旱虫灾,不以实言,枉征赋役,及无灾妄蠲免者。五察部内贼盗,不能穷逐,隠而不申者;六察德行孝悌,茂才异行,隠不贡者。每年二月,乗轺廵郡县,十月入奏。置丞、主簿、录事各一人。后又罢司?台,而留司?从事之名,不为常员,临时选京官清明者权摄以行。光禄已下八寺卿,皆降为从三品。少卿各加置二人,为从四品。诸寺上署令并增为正六品,中署令为从六品,下署令为正七品。始开皇中,署司唯典掌受纳,至是署令为判首,取二卿判,丞唯知勾检。令阙,丞判。五年,寺丞并增为从五品。太常寺罢太祝署,而留太祝员八人属寺。后又增为十人。奉礼减置六人。太庙署又置阴室丞,守视阴室。改乐师为乐正,置十人。太卜又省愽士员,置太卜卜正二十人,以掌其事。太医又置医监五人,正十人。罢衣冠、清商二署。太仆减骅骝署入殿内。尚乗局改龙厩曰典厩署,有左右驳皂二厩。加置主乗、司库、司廪官。罢牛羊署。大理寺丞改为勾检官,增正员为六人,分判狱事。置司直十六人,降为从六品,后加至二十人。又置评事四十八人,掌颇同司直,正九品。鸿胪寺改典客署为典蕃署。初炀帝置四方馆于建国门外,以待四方使者,后罢之。有事则置,名?鸿胪寺,量事繁简,临时损益。东方曰东夷使者,南方曰南蛮使者,西方曰西戎使者,北方曰北狄使者,各一人,掌其方国及互市事。每使者署,典护录事、叙职、叙仪、监府、监置、互市监及副参军各一人。录事主纲纪。叙职掌其贵贱立功合叙者。叙仪掌小大次序。监府掌其贡献财货。监置掌安置其駞马船车,并纠察非违。互市监及副掌互市。参军事出入交易。司农但统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罢典农、华林二署,而以平凖、京市?太府。太府寺既分为少府监,而但管京都市五署及平凖、左右藏等,凡八署。京师东市曰都会,西市曰利人,东都东市曰丰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远。及改诸令为监,唯市署曰令。国子监依旧置祭酒,加置司业一人,从四品,丞三人,加为从六品。并置主簿、录事各一人。国子学置愽士,正五品,助教,从七品,员各一人。学生无常员。太学博士、助教各二人,学生五百人。先是仁寿元年,省国子祭酒、愽士,置太学博士员五人,为从五品,揔知学事。至是太学愽士降为从六品。将作监改大监、少监为大匠、少匠,丞加为从六品,统左右校及甄官署。五年,又改大匠为大监,正四品,少匠为少监,正五品。十三年,又改监、少监为令、少令,丞加品至从五品。少府监置监、从三品,少监,从四品,各一人。丞从五品,二人。统左尚、右尚、内尚、司织、司染、铠甲、弓弩、掌冶等署。复改监、少监为令、少令,并司织、司染为织染署,废铠甲、弓弩二署。都水监改为使者,增为正五品,丞为从七品。统舟檝、河渠二署。舟檝署每津置尉一人。五年,又改使者为监,四品,加置少监为五品。后又改监、少监为令,从三品,少令,从四品。长秋监置令一人,正四品,少令一人,从五品,丞二人,正七品。并用士人。改内常侍为内承奉,置二人,正五品。给事为内承直,置四人,从五品。并用宦者。罢内谒者官,领掖庭、宫闱、奚官等三署,并参用士人。后又置内谒者员。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揔府事,并统诸鹰扬府。改骠骑为鹰扬郎将,正五品,车骑为鹰扬副郎将,从五品。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增置队副以贰之。改三卫为三侍。其直合将军、直寝、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直斋、别将、统军、军主、幢主之属并废。以武候府司辰师员?为太史局官。其军士,左右卫所领名为骁骑,左右骁卫所领名豹骑,左右武卫所领名熊渠,左右屯卫所领名羽林,左右御卫所领名射声,左右候卫所领名佽飞,而揔号卫士。每卫置护军四人,掌副贰将军,将军无则一人摄。寻改护军为武贲郎将,正四品,而置武牙郎将六人副焉,从四品。诸卫皆置长史,从五品。又有录事参军,司仓、兵、骑、铠等员。翊卫又加有亲侍。鹰扬府,每府置鹰扬郎将一人,正五品,副鹰扬郎将一人,从五品,各有司马及兵、仓两司。其府领亲、勲、武三侍,非翊卫府皆无三侍。鹰扬每府置越骑校尉二人,掌骑士,步兵校尉二人,领步兵,并正六品。外军鹰扬官并同。左右候卫增置察非掾二人,专纠弹之事。五年,又改副郎将并为鹰击郎将。左右领左右府改为左右备身府,各置备身郎将一人,又各置直斋二人以贰之,并正四品,掌侍卫左右。统千牛左右、司射左右各十六人,并正六品。置长史,正六品,录事、司兵、仓骑参军等员,并正八品。有折冲郎将各三人,正四品,掌领骁果。又各置果毅郎将三人以贰之,从四品。其骁果置左右雄武府雄武郎将以领之,以武勇郎将为副员同鹰扬。鹰击。有司兵、司骑二局,并置参军事。左右监门府改将军为郎将,各置一人,正四品,直合各六人,正五品。置官属,并同备身府。又增左右门尉员一百二十人,正六品。置门候员二百四十人,正七品,并分掌门禁守卫。门下坊减内舍人、洗马员,各置二人。减侍医,置二人。改门大夫为宫门监,正字为正书。典书坊改太子舍人为管记舍人,减置四人。改通事舍人为宣令舍人,为八员。家令改为司府令。内坊承直改为典直。左右卫率改为左右侍率,正四品。改亲卫为功曹,勲卫为义曹,翊卫为良曹。罢直斋、直合员。左右宗卫率改为左右武侍率,正四品。左右虞候开府改为左右虞候率,正四品,并置副率。左右内率降为正五品。千牛备身改为司仗左右,备身左右改为主射左右,各员八人。左右监门率改为宫门将,降为正五品。监门直长改为直事,置六十人。开皇中,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为九等者,至是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王府诸司参军,更名诸司书佐,属参军则直以属为名。改国令为家令,自余以国为名者皆去之。行宫所在,皆立揔监以司之。上宫正五品,中宫从五品,下宫正七品。陇右诸牧,置左右牧监各一人,以司统之。罢州置郡,郡置太守。上郡从三品,中郡正四品,下郡从四品。京兆、河南则俱为尹,并正三品。罢长史、司马,置賛务一人以贰之。次置东西曹掾,主簿,司功、仓、户、兵、法、士曹等书佐,各因郡之大小而为增减。改行参军为行书佐。旧有兵处,则刺史带诸军事以统之。至是别置都尉、副都尉。都尉正四品,领兵,与郡不相知。副都尉正五品。又置京辅都尉,从三品,立府于潼关,主兵领遏,并置副都尉,从四品。又置诸防主副官,掌同诸镇。大兴、长安、河南、洛阳四县令,并增为正五品。诸县皆以所管闲剧及冲要以为等级。丞、主簿如故。其后诸郡各加置通守一人,位次太守。京兆、河南则谓之内史。又改郡賛务为丞,位在通守下。县尉为县正,寻改正为户曹、法曹,分司以承郡之六司。河南、洛阳、长安、大兴则加置功曹,而为三司,司各二人。郡县佛寺改为道场,道观改为玄坛,各置监、丞。京都诸坊改为里,皆省除里司官以主其事。帝自三年定令之后,骤有制置,制置未乆,随复改易。其余不可备知者,盖史之阙文云。

志第二十三 隋书二十八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