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共和国
莫桑比克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曾译作莫三鼻给,非洲南部国家,以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言,1975年脱离葡萄牙殖民地身份而独立。作为与英国并无宪制关系的国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联邦。莫桑比克的前身,就是葡属东非洲,它是在1498年3月,被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所率领的船队发现,当时就有阿拉伯的贸易站在沿海一带设立。自1505年开始,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葡萄牙在沿海兴建了许多贸易站和堡垒,并且使它成为非洲东岸航行船只经常停泊的港口。直到十九世纪初期,当地残暴落后的奴隶制度才被废止。
自然地理
面积79938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界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位于非洲东南部,莫桑比克与马达加斯加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全长1670公里。海岸线长2630公里。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有岛山散布其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 均海拔100米,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河流众多,赞比西、林-等大河均自西向东注入印度洋,富水力资源。马拉维湖是莫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海岸线长2,630公里,滨海多沼泽、沙洲和红树林。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600-1,500毫米,北部多于南部。 森林约占领土的四分之一。
地理区
莫桑比克在地形上约可分为三区。
北部高原
南纬17度以北均属此区,高原高度自西向东倾降,渐至海滨。只有两块山地最高。一为马拉维高地,滨尼亚沙湖东岸,一为奈莫利高地(Namuli Highlands),高有2,400米,位在南纬15度附近。本区高地上的雨量在1000公厘以上,奈莫利山区可达1500公厘,但较低谷地只有900公厘左右。年雨量分布不匀,变率颇大,但仍不失为重要的农业区,由于本区人口密度不大,土人尚可实行游耕 ,经常有一部分土地休耕,主要农产品为木薯及稻米,愈向内陆,玉米越多。现金作物有棉花及茶叶。
沿海平原
南纬17度以南,沿海低地区均属之,莫桑比克多沼泽及沙丘,平原北部雨量多,
马普托车站
在1000公厘左右,南回归线上下雨量最少,只有300~400公厘,本区的粮食作物以玉米及稻米二者最重要,甘蔗则为本区主要的现金作物。由于栽种稻米及甘蔗均需灌溉水源,故本区正积极规划大范围的灌溉计划,利用林坡坡河水在河口以上110公里处的吉佳 (Guija),兴建水库蓄水,业于1952年完成,可灌白八万亩。种植小麦、稻米、小米、紫花苜蓿、棉花及甘蔗等;另一计划拟利用卢伦索马奎港以北的英可麦提河(R.Incomati)的河水,修筑水库。预计可灌田24万亩。三比西河在入海处分成七支分流,注入莫桑比克海峡,形成一片广约65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洲上人民以稻米为主全,每年四月来自中上游的洪水混合春潮,可将整个三角洲淹没约5、6日之久,故洲上房屋均为高架屋,每年此时,洲上居民将牲畜家禽均搬至高架屋中,以躲避此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
赞比西河谷及两侧高地
塞那(Sena)以西为赞比西河的内陆谷地,河道大致作东西向,河谷年雨量600~700公厘,两岸年有洪水泛滥及嗤嗤蝇骚扰,居民不多。河谷北侧的高原无嗤嗤蝇的困扰,雨量亦丰,可达1000公厘,为班图人主要放牧区,称为安古尼亚高原。赞比西河南方的高地为津巴布韦高地的一部分,称为曼尼卡台地,和莫桑比克低地之间有大陡崖,可达2400米,高地气候湿凉,栽种玉米及烟草。
行政区划
全国行政区划为省、市、县。现有10个省,43个市(含1个直辖市),141个县。十省:德尔加杜角省(Cabo Delgado)、尼亚萨省(Niassa)、太特省(Tete)、楠普拉省(Nampula)、赞比西亚省(Zambezia)、索法拉省(Sofala)、马尼卡省(Manica)、伊尼扬巴内省(Inhambane)、加扎省(Gaza)、马普托省(Maputo)。直辖市:马普托(Maputo)。全国主要城市有马普托、贝拉(Beira)、楠普拉(Nampul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