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章第十七
共 1104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2-06 23:38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明皇曰:大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無施教有爲之迹,故人無德而稱焉。○河曰:太上謂大君,無名之君也。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質樸也。○弼曰:太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爲始,故下知有之而已。○雱曰:因三皇之出,無爲而治,使民各遂而不知其然,豈得而親譽之乎。
其次親而譽之。
明皇曰:逮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見故親之,功高故譽之。○河曰:其德可見,恩惠可稱,故親愛而譽之。○弼曰:不能以無爲居事,不言爲教,立善施化,使下得親而譽之也。雱曰:政有明效,則百姓戴恩懷德,毁譽之名彰。雖足以爲治一時,而上己離道德之全,下己失性命之正,亂自此始矣,此仁義之治。
其次畏之。
河曰:設刑法,以治之。○弼曰:不能復以恩仁令物,而賴威權也。○雱曰:此法制之治。
其次侮之。
明皇曰:德又下衰,君多弊政,則驅以刑罰,故畏之。懷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河曰:禁多令煩,不可歸誠,故欺侮之。○弼曰: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雱曰:失德無政,則民侮之,一本作畏之侮之,無其次二字。
信不足焉,
河曰: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有巧詐民。
有不信焉。
明皇曰: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河曰: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應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弼曰:言從上也。夫御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眞,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己處不足,非智之所濟也。○雱曰:孟子曰:有諸己之謂信。經曰:其中有信,人盡其性,則不失天命之常,故曰信也。上離道而治,則非性之質,而失其常矣,故於信爲不足。上於信不足,則下必至於偷薄詐僞,故曰有不信也。下有不信,亂之大者。
猶兮其貴言。
明皇曰:親之譽之者,由君有德教之言,故貴其言而親譽之。○河曰:說太上之君,舉事猶貴聖於言,恐離道失自然。○雱曰:猶豫之猶,猶者不决,貴者不輕也。莊子曰:言者風波也,聖人出言,常若有所疑,不敢輕發言,且不敢輕,而况於爲乎。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也,是以聖人猶難之。一本無兮字,非。
功成事遂,
河曰:謂天下太平也。
百姓皆謂我自然。
明皇曰:功成而不執,事遂而無爲,百姓日用而不知,謂我自然而成遂,則太上下知也。○河曰: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爲已自當然也。○弼曰: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無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應,故曰猶兮其貴言也。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雱曰:遷善遠罪,而莫知爲之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