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脉法第二

轻识古籍-繁体

共 8694字,需浏览 18分钟

 ·

2023-12-06 00:55

平脉法第二

問曰:脉有三部,隂陽相乘,榮衞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岀入,上下於中,因息遊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効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脉,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輙改易,進退低昻,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爲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關。

寸爲上部。關爲中部。尺爲下部。榮衞流行。不失衡銓。

衡銓者。稱也。可以稱量輕重。内經曰。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榮行脉中。衞行脉外。榮衞與脉相隨上下應四時。不失其常度。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腎北方水。王於冬而脉沉。心南方火。王於夏而脉洪。肺西方金。王於秋而脉浮。肝東方木。王於春而脉弦。此爲經常銖分之不差也。

岀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人身之脉。計長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呼一吸爲一息,脉行六寸。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人一萬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五十度周於身,則一刻之中,人一百三十五息,脉行八丈一尺。水下二刻,人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也。脉經之行。終而復始。若循環之無端也。

當復寸口虚實見焉。

脉經之始。從中焦注於手太隂。寸口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周身。復還至於寸口。寸口爲脉之經始。故以診視虚實焉。經曰。虚實死生之要。皆見於寸口之中。

變化相乘。隂陽相干。風則浮虚。寒則牢堅。沉潜水畜。支飲急弦。動則爲痛。數則?煩。

風傷陽。故脉浮虚。寒傷隂。故脉牢堅。畜積於内者。謂之水畜。故脉沉濳。支散於外者。謂之支飲。故脉急弦。動則隂陽相搏。相搏則痛生焉。數爲陽邪氣勝。陽勝則?煩焉。

設有不應。知變所縁。三部不同,病各異端。脉與病不相應者,必縁傳變之所致。三部以?五藏之氣,隨部察其虚實焉。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姧。審察表裏,三焦别焉。知其所舎,消息診㸔,料度府藏,獨見若神。爲子條記。傳與賢人。

太過不及之脉,皆有邪氣干於正氣,審㸔在表在裏,入府入藏,隨其所舎而治之。

師曰:呼吸者,脉之頭也。

難經曰: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以脉隨呼吸而行,故言脉之頭也。

初持脉,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内虚外實也。初持脉,來遲去疾,此岀遲入疾,名曰内實外虚也。外爲陽,内爲隂内。經曰:來者爲陽,去者爲隂。是岀以?外,入以?内。疾爲有餘,有餘則實;遲爲不足,不足則虚。來疾去遲者,陽有餘而隂不足,故曰内虚外實。來遲去疾者,陽不足而隂有餘,故曰内實外虚。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願聞其說。

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若發?,身體疼,病人自卧。師到,診其脉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當浮大,今脉反沉遲,故知愈也。望以觀其形證,問以知其所苦,脉以别其表裏。病苦發?身疼,邪在表也,當卧不安而脉浮數。今病人自卧而脉沉遲者。表邪緩也。是有裏脉而無表證。則知表邪當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裏有病者。脉當沉而細。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腹痛者。裏寒也。痛甚則不能起。而脉沉細。今病人自坐而脉浮大者。裏寒散也。是有表脉而無裏證也。則知裏邪當愈。是望證問病切脉。三者相參而得之。可爲十全之醫鍼。經曰。知一爲上。知二爲神。知三神且明矣。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卧。此?巳去也。設令脉不和。處言巳愈。發?煩極。則不能靜卧。今向壁靜卧。知?巳去。設令向壁卧。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若三言三止。脉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脉自和。處言汝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鍼灸數十百處乃愈。詐病者。非善人。以言恐之。使其畏懼則愈。醫者意也,此其是歟?師持脉,病人欠者,無病也。

鍼經曰:陽引而上,隂引而下,隂陽相引故欠。隂陽不相引則病,隂陽相引則和,是欠者無病也。脉之呻者,病也。

呻爲呻吟之聲,身有所苦則然也。

言遲者,風也。

風客於中,則經絡急,舌強難運用也。

揺頭言者。裏痛也。

裏有病欲言。則頭爲之戰揺。

行遲者。表強也。表強者。由筋絡引急。而行歩不利也。

坐而伏者。短氣也。

短氣者。裏不和也。故坐而喜伏。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内經曰。腰者。身之大關節也。腰痛爲大關節不利。故坐不能正下一脚。以緩腰中之痛也。裏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心痛則不能伸仰。護腹以按其痛。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脉之。若脉㣲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痺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今復欲下利。冬時感寒,伏藏於經中,不即發者,謂之伏氣。至春分之時,伏寒欲發。故云今月之内,欲有伏氣。假令伏氣已發,當須脉之,審在何經。得脉㣲弱者,知邪在少隂。少隂之脉循喉嚨,寒氣客之,必發咽痛。腎司開闔,少隂治在下焦,寒邪内甚,則開闔不治。下焦不約,必成下利。故云雖?咽痛。復欲下利。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狀。師曰。脉形如循絲纍纍然。其靣白脫色也。内經曰。血氣者。人之神。恐怖者。血氣不足而神氣弱也。脉形似循絲纍纍然。靣白脫色者鍼。經曰。血奪者。色夭然不澤。其脉空虚。是知恐怖爲血氣不足。

問曰。人不飲。其脉何?。師曰。其脉自濇。脣口乾燥也。濇爲隂。雖主亡津液。而脣口乾燥。以隂爲主内。故不飲也。

問曰。人愧者。其脉何?。師曰。脉浮而靣。色乍白乍赤。愧者羞也。愧則神氣怯弱。故脉浮而靣。色變改不常也。

問曰。經說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脉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菽。豆也。難經曰。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各隨所主之分。以?藏氣。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脉。然尺中時一小見。脉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脉來至。爲難治。脉經曰。冷氣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下利不見脉。則冷氣客於脾胃。今尺中時一小見。爲脾虚腎氣所乘。脉再舉頭者。脾爲腎所乘也。若尺中之脉。更或减損。爲腎氣亦衰。脾復勝之。鬼賊相刑。故云難治。是脾勝不應時也。

問曰。脉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金勝木。水勝火。縱者。言縱任其氣。乘其所勝。橫者。言其氣橫逆。反乘所不勝也。縱橫與恣縱恣橫之義通。水爲金子。火爲木子。子行乘母。其氣逆也。母行乘子。其氣順也。

問曰。脉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脉有弦?浮滑沉濇。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爲諸脉作病也。

爲人病脉。名曰八邪。風寒暑濕。傷於外也。飢飽勞逸。傷於内也。經脉者。榮衞也。榮衞者。隂陽也。其爲諸經脉作病者。必由風寒暑濕傷於榮衞。客於隂陽之中。風則脉浮。寒則脉?。中暑則脉滑。中濕則脉濇。傷於隂則脉沉。傷於陽則脉浮。所以謂之殘賊者。傷良曰殘。害良曰賊。以能傷害正氣也。

問曰。脉有災恠。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爲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恠。又問曰。何縁作此吐利。荅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恠耳。醫以脉證與藥相對。而反變異。爲其災可恠。故名災恠。

問曰。東方肝脉。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隂。其脉㣲弦濡弱而長。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難經曰。春脉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脉來濡弱而長。故曰弦是肝之平脉。肝病得此脉者。爲肝氣巳和也。

假令得純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是肝藏傷,故知死也。純弦者,爲如弦直而不軟,是中無胃氣,爲真藏之脉。内經曰:死肝脉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隂,其脉洪大而長,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心王於夏,夏則陽外勝,氣血淖溢,故其脉來洪大而長也。

假令脉來㣲去大,故名反,病在裏也。脉來頭小本大者,故名覆,病在表也。上㣲頭小者,則汗岀,下㣲本大者,則爲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心脉來盛去衰爲平,來㣲去大,是反本脉。内經曰:大則邪至,小則平。㣲爲正氣。大爲邪氣。來以?表。來㣲則知表和。去以?裏。去大則知裏病。内經曰。心脉來不盛。去反盛。此爲不及。病在中。頭小本大者。即前小後大也。小爲正氣。大爲邪氣。則邪氣先在裏。今復還於表。故名曰覆。不云去而止云來者。是知在表。脉經曰。在上爲表。在下爲裏。汗者心之液。上㣲爲浮之而㣲頭小爲前小。則表中氣虚。故主汗岀。下㣲沉之而㣲本大爲後大。沉則在裏。大則病進。内經曰。心爲牡藏。小膓爲之使。今邪甚下行。格閉小膓。使正氣不通。故不得尿。名曰關格。脉經曰。陽氣上岀。汗見於頭。今關格正氣不通。加之頭有汗者。則陽氣不得下通而上脫也。其無汗者。雖作關格。然陽未衰而猶可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大隂。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剋西方金。法當癰腫。爲難治也。

輕虚浮曰毛。肺之平脉也。緩遲者。脾之脉。脾爲肺之母。以子母相生。故云皆愈。數者心之脉。火剋金。爲鬼賊相刑。故劇。肺主皮毛。數則爲?。?客皮膚。留而不去。則爲癰瘍。經曰。數脉不時。則生惡瘡。

問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脉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脉属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來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倣。此當春時。反見秋脉。爲金氣乘木。肺來剋肝。奪王脉而見。至秋肺王。肝氣則絶。故知至秋死也。師曰。脉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肥人肌膚厚。其脉當沉。瘦人肌膚薄。其脉當浮。今肥人脉反浮。瘦人脉反沉。必有邪氣相干。使脉反常。故當責之。

師曰。寸脉下不至關。爲陽絶。尺脉上不至關爲隂絶。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剋之也。

脉經曰。陽生於寸。動於尺。隂生於尺。動於寸。寸脉下不至關者。爲陽絶。不能下應於尺也。尺脉上不至關者。爲隂絶。不能上應於寸也。内經曰。隂陽離缺。精氣乃絶。此隂陽偏絶,故皆决死。期以月節剋之者,謂如陽絶死於春夏,隂絶死於秋冬。

師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無榖神,雖困無苦。

脉者,人之根本也,脉病人不病,爲根本。内絶,形雖且強,卒然氣絕,則眩運僵仆而死,不曰行尸而何?人病脉不病,則根本内固,形雖且羸,止内虚爾。榖神者,榖氣也。榖氣旣足,自然安矣。内經曰:形氣有餘,脉氣不足死;脉氣有餘,形氣不足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爲純隂,翕爲正陽,隂陽和合,故令脉滑。關尺自平。陽明脉㣲沉。食飲自可少隂脉㣲滑。滑者?之浮名也。此爲隂實。其人必股内汗岀。隂。下濕也。

脉來大而盛。聚而沉。謂之翕奄。沉。正如轉珠之狀也。沉爲藏氣。故曰純隂。翕爲府氣。故曰正陽。滑者隂陽氣不爲偏勝也。關尺自平。陽明脉㣲沉者。當陽部見隂脉。則隂偏勝而陽不足也。陽明胃脉。胃中隂多。故食飲自可少。隂脉㣲滑者。當隂部見陽脉。則陽偏勝而隂不足也。以陽湊隂分。故曰隂實。股與隂。少隂之部也。今陽?湊隂。必熏發津液。泄逹於外。股内汗岀。而隂下濕也。

問曰。曽爲人所難。?脉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裏寒。故令脉?也。假令欬者。坐飲冷水。故令脉?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也。金匱要畧曰。寒令脉急。經曰。諸?爲寒。寸口衞氣盛。名曰高。

高者暴狂而肥。内經曰。隂不勝其陽。則脉流薄疾。并乃狂。衞爲陽氣。衞盛而暴狂者。隂不勝陽也。鍼經曰。衞氣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衞氣盛爲肥者。氣盛於外也。榮氣盛。名曰章。

章者暴澤而光。榮者血也。榮華於身者也。榮盛。故身暴光澤也。

高章相搏。名曰綱。

綱者。身筋急脉直。榮衞俱盛。則筋絡滿急。衞氣弱。名曰惵。

惵者。心中氣動迫怯。衞岀上焦。弱則上虚。而心中氣動迫怯也。

榮氣弱。名曰卑。

卑者。心中常自羞愧鍼。經曰。血者。神氣也。血弱則神弱。故常自羞愧。

惵卑相搏。名曰損。

損者。五藏六府之虚惙也。衞以護陽。榮以養隂。榮衞俱虚。則五藏六府失於滋養。致俱乏氣虚惙也。衞氣和。名曰緩。

緩者四肢不能自収。衞氣獨和。不與榮氣相諧。則榮病。内經曰。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歩。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四肢不収。由榮血病不能灌養故也。

榮氣和。名曰遲。

遲者。身體重。但欲眠也。榮氣獨和。不與衞氣相諧。則衞病。身體重而眼欲眠者。衞病而氣不敷布也。

遲緩相搏。名曰沉。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榮氣獨和於内。衞氣獨和於外。榮衞不相和諧。相搏而爲病。腰中直者。衞不利於外也。腹内痛者,榮不和於内也。但欲卧不欲行者,榮衞不營也。

寸口脉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顔光,其聲啇,毛髮長。遲則隂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薄鮮鞕。隂陽相抱,榮衞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也。緩爲胃脉,胃合衞氣,衞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衞和氣舒。則顔色光潤。聲清毛澤矣。遲爲脾脉。脾合榮氣。榮養骨髓。實肌肉。濡筋絡。利關節。榮和血滿。則骨正髓生。肌肉?硬矣。隂陽調和。二氣相抱而不相戾。榮衞流通。剛柔相得。是爲強壯。

趺陽脉滑而?。滑者。胃氣實。?者脾氣強,持實撃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趺陽之脉以?脾胃,滑則榖氣實,是爲胃實;?則隂氣勝,是爲脾強。以脾胃一實一強而相搏撃,故令痛也。若一強一弱相搏,則不能作痛,此脾胃兩各強實相撃,府臟自傷而痛,譬若以手把刃而成瘡。豈非自貽其害乎。寸口脉浮而大。浮爲虚。大爲實。在尺爲關。在寸爲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經曰。浮爲虛。内經曰。大則病進。浮則爲正氣虚。大則爲邪氣實。在尺則邪氣關閉下焦。裏氣不得下通。故不得小便。在寸則邪氣格拒上焦。使食不得入,故吐逆。

趺陽脉伏而濇,伏則吐逆,水榖不化,濇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伏則胃氣伏而不宣,中焦關格,正氣壅塞,故吐逆而水榖不化。濇則脾氣濇而不布,邪氣拒于上焦,故食不得入。

脉浮而大,浮爲風虛,大爲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身體爲痒。痒者名泄風。乆乆爲痂癩。痂癩者。眉少髮稀。身有乾瘡而醒臭。内經曰。脉風成厲。

寸口脉弱而遲。弱者衞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爲血。血寒則發?。衞爲氣。氣微者心内飢。飢而虚滿。不能食也。

衞爲陽。榮爲隂。弱者衞氣㣲。陽氣不足也。遲者。榮中寒。經中客邪也。榮客寒邪。搏而發?也。陽氣内㣲。心内雖飢。飢而虚滿。不能食也。

趺陽脉大而?者。當即下利。爲難治。大爲虚。?爲寒。胃中虚寒。當即下利。下利脉當㣲小。反?者。邪勝也。故云難治。經曰。下利脉大者。爲未止。

寸口脉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弱者陽氣不足,陽能消榖,陽氣不足,則不能消化榖食。緩者胃氣有餘,則胃中有未消榖物也。故使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金匱要畧曰:中焦未和,不能消榖。故令噫。

趺陽脉?而浮。浮爲氣。?爲寒。浮爲腹滿。?爲絞痛。浮?相搏。膓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隂脉不岀。其隂腫大而虚也。

浮爲胃氣虚。?爲脾中寒。胃虚則滿。脾寒則痛。虚寒相搏。膓鳴而轉。轉則膈中之氣。因而下泄也。若少隂脉不岀。則虚寒之氣。至於下焦。結於少隂。而聚於隂噐。不得發泄。使隂腫大而虚也。

寸口脉㣲而濇。㣲者衞氣不行。濇者榮氣不足。榮衞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痺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衞氣虚。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榖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人養三焦者血也。護三焦者氣也。榮衞俱損。不能相將而行。三焦無所依仰。身體爲之頑痺而不仁。内經曰。榮氣虚而不仁。鍼經曰。衞氣不行。則爲不仁。榮爲血。血不足則煩疼。榮属心。榮弱心虚。則口難言。衞爲陽。陽㣲則惡寒。衞爲氣。氣虚則數欠。三焦因榮衞不足。無所依仰。其氣不能歸其部。金匱要畧曰。上焦竭。善噫。上焦受中焦氣。中焦未和。不能消榖。故令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以上焦在膈上。物未化之分也。不歸者。不至也。上焦之氣不至其部。則物未能傳化。故噫而酢吞。中焦在胃之中。主腐熟水榖。水榖化則思食。中焦之食不歸其部。則水榖不化。故云不能消榖引食。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濁。溲。小便也。下焦不歸其部。不能約制溲便。故遺溲。

趺陽脉沉而數。沉爲實。數消榖。緊者病難治。沉爲實者。沉主裏也。數消榖者。數爲?也。緊爲肝脉。見於脾部。木來剋?。爲鬼賊相刑。故云難治。

寸口脉㣲而濇。㣲者衞氣衰。濇者榮氣不足。衞氣衰。靣色黃。榮氣不足。靣色青。榮爲根。衞爲葉。榮衞俱㣲。則根葉枯槁而寒慄。欬逆。唾腥。吐涎沫也。衞爲氣靣。色黃者。衞氣衰也。榮爲血靣。色青者。榮血衰也。榮行脉中爲根。衞行脉外爲葉。榮爲隂。衞爲陽。榮爲根。衞爲葉。根葉俱㣲。則隂陽之氣内衰。致生寒慄而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陽脉浮而芤。浮者衞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痩。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㣲。四属㫁絶。經曰。衞氣盛。名曰高。高者暴狂而肥。榮氣盛。名曰章。章者暴澤而光。其身體痩而不肥者。衞氣衰也。肌肉甲錯而不澤者。榮氣傷也。宗氣者。三焦歸氣也。四属者。皮肉脂髓也。榮衞衰傷。則宗氣亦㣲。四属失所滋養。致㫁絶矣。

寸口脉㣲而緩。㣲者衞氣踈。踈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榖消而水化也。榖入於胃。脉道乃行。而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踈。三焦絶經。名曰血崩。衞爲陽。㣲爲亡陽。脉㣲者。衞氣踈。衞温分肉肥腠理。衞氣旣踈。皮膚不得温,肥則空虚也。經曰:緩者胃氣有餘,有餘爲實,故云緩者胃氣實。内經曰:食入於胃,滛精於脉。是榖入於胃,脉道乃行也。鍼經曰:飲而液滲於絡,合和於血。是水入於經,其血乃成也。胃中榖消,水化而爲血氣,今衞踈榮盛,是榮氣強而衞氣弱也。衞氣弱者。外則不能固宻皮膚。而謂之氣踈。内則不能衞護其血。而血爲之崩。經。常也。三焦者。氣之道路。衞氣踈則氣不循常度。三焦絶其常度也。趺陽脉㣲而緊。緊爲寒。㣲則爲虚。㣲緊相搏。則爲短氣。

中虚且寒。氣自短矣。

少隂脉弱而濇弱者㣲煩。濇者厥逆。煩者?也。少隂脉弱者。隂虚也。隂虚則發?。以隂部見陽脉。非大虚也。故生㣲煩。厥逆者。四肢冷也。經曰。隂陽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少隂脉濇者。隂氣濇。不能與陽相順相接。故厥逆也。

趺陽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鞕。脾胃爲榮衞之根,脾能上下,則水榖消磨,榮衞之氣得以行,脾氣虚衰,不能上下,則榮衞之氣不得通營於外,故趺陽脉不岀。身冷者,衞氣不温也。膚鞕者,榮血不濡也。

少隂脉不至,腎氣㣲,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胷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歸隂股。與隂相動。令身不仁。此爲尸厥。當刺期門、巨闕。尸厥者。爲其從厥而生。形無所知。其狀若尸。故名尸厥。少隂脉不出。則厥氣客於腎。而腎氣㣲。少精血。厥氣上奔。填塞胷膈。壅遏陽氣。使宗氣反聚。而血結心下鍼。經曰。五榖入於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爲三隧。宗氣積於胷中。岀於喉嚨。以貫心脉而行呼吸。又曰。榮氣者。必其津液注之於脉。化而爲血。以營四末。今厥氣大甚。宗氣反聚而不行。則絶其呼吸。血結心下而不流。則四體不仁。陽氣爲厥氣所擁。不能宣發。退下至隂股間,與隂相動。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和也,爲寒?痛痒俱不覺知者也。陽氣外不爲使,内不得通,榮衞俱不能行,身體不仁,狀若尸也。内經曰:厥氣上行,滿脉去形。刺期門者,以通心下結血;刺巨闕者,以行胷中宗氣。血氣流通,厥氣退則甦矣。

寸口脉㣲,尺脉?,其人虛損多汗,知隂常在,絶不見陽也。

寸㣲爲亡陽,尺緊爲隂勝,陽㣲隂勝,故云虛損。又加之多汗,則愈損陽氣,是隂常在而絶不見陽也。

寸口諸㣲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諸緊爲寒,諸乘寒者則爲厥,欝冐不仁,以胃無榖氣,脾濇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衞,陽也。㣲爲衞氣㣲,故云亡陽,榮血也。濡爲榮氣弱,故云亡血。弱爲隂虚,虚則發?。緊爲隂勝,故爲寒。諸乘寒者,則隂陽俱虚,而爲寒邪乘之也。寒乘氣虚,抑伏陽氣,不得宣發,遂成厥也。欝冐,爲昏冐不知人也,不仁。爲強直而無覺也。爲尸厥焉。以胃無榖氣。致脾濇不通於上下。故使口急不能言。戰者。寒在表也。慄者。寒在裏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者。氣血也。徃反有十一頭。頭者。五臟六腑共有十一也。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曰:諸陽浮數爲乘腑,諸隂遲濇爲乘臟也。

腑,陽也,陽脉見者爲乘腑也。臟,陰也,隂脉見者爲乘臟也。

釋音

見。讝,劇、鞕、灑淅、惡、呴,濡,闔、

噪、藹、瞥、縈、駃,痞

而濡,轉、索,濈,趺、腐燥、噫、爍、溲、漐、俠黧、䭇噦、衂慄、邪中、溷,拂、欝,癰、嗢、豚,盍、圊,湫。齗麋,悍,眥,參差銓銖,滀其差,呻,卵,嚨,菽,勁,淖,覆,

牝,藏,瘍,僵仆,翕奄見陽,股,惵,諧,戾,痂,癩,噫,酢,冒。芤。註解傷寒論卷第一。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