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論仁論

轻识古籍-繁体

共 8433字,需浏览 17分钟

 · 2023-12-09

論語論仁論

孔子爲百世師,孔子之言,著於論語爲多。論語言五常之事詳矣,惟論仁者凡五十有八章,仁字之見於論語者凡百有五爲尤詳。若於聖門最詳切之事論之,尙不得其傳而失其旨,又何暇別取論語所無之字標而論之邪?今綜論論語、論仁諸章,而分證其說於後,謹先爲之發其凡曰:元竊謂詮解仁字,不必煩稱遠引,但舉曾子制言篇人之相與也,譬如舟車然,相濟達也,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水非水不流,及中庸篇仁者人也,鄭康成注讀如相人偶之人數語,足㠯明之矣。春秋時孔門所謂仁也者,㠯此一人與彼一人相人偶,而盡其敬禮忠恕等事之謂也。相人偶者,謂人之偶之也。凡仁必於身所行者驗之而始見,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見。若一人閉戸齊居,瞑目靜坐,雖有德理在心,終不得指爲聖門所謂之仁矣。蓋士庶人之仁,見於宗族鄕黨,天子諸侯,?大夫之仁見於國家臣民,同一相人偶之道,是必人與人相偶而仁乃見也。鄭君相人偶之注。卽。曾子。人非人不濟。中庸。仁者人也。論語。巳立立人。巳達。達人之旨。能近取,譬卽馬走水流之意。曰近取者,卽子夏切問近思之說也。蓋孔門諸賢已有未仁難竝之論,慮及後世言仁之務爲高遠矣。孔子答司馬牛曰。仁者其言也訒。夫言訒。於仁何涉。不知浮薄之人。語易侵暴。侵暴則不能與人相人偶是不訒卽不仁矣。所以木訥近仁也。仲弓問仁。孔子答㠯。見大賓承大祭諸語。佀言敬恕之道。於仁無涉。不知天子諸侯不體。羣臣,不䘏民時,則爲政不仁,極之視臣草芥,使民糜爛家國,怨而畔之,亦不過不能與人相人偶而巳,秦隋是也。其餘聖門論仁,以?推之五十八章之旨,有相合而無相戾者,卽推之諸經之旨,亦莫不相合而無相戾者。自博愛謂仁立說㠯來,歧中歧矣。吾固曰:孔子之道,當於實者、近者、庸者論之,則春秋時學問之道顯然大明於世,而不入於二氏之塗。吾但舉其是者,而非者自見,不必多其辭說也。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衆,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爲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元謂:孔子論人㠯,聖爲第一,仁卽次之。仁固甚難能矣。聖仁二字,孔子皆謙不敢當。子貢視仁過高,誤入聖域,故孔子分別聖字,將仁字降一等論之曰:所謂仁者,已之身欲立,則亦立人,已之身欲達,則亦達人,所以必兩人相人偶而仁始見也。卽如巳欲立孝道,亦必使人立孝道,所謂不匱錫?也。已欲達德行,亦必使人達德行,所謂愛人以德也。曾子所謂人非人不濟,正是立人達人之道也,亦卽近取譬之道也。此皆不視仁太高,誤入聖字也。爲之不厭,已立已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

元又謂: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此謂仁猶人之所以爲心,義猶人之所以爲路,非謂卽心卽仁也。若云此仁卽眞是心,斷不可云此義卽眞是路也。總之,聖賢之仁,必偶於人而始可見,故孔子之仁,必待老少始見安懷。若心無所著,便可言仁,是老僧面壁多年,但有一片慈悲心,便可畢仁之事,有是道乎?許叔重說文解字:仁,親也。从人二段,若膺大令注曰:見部曰:親者,密至也,㑹意。中庸曰:仁者人也。注: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大射儀:揖㠯耦。注:言㠯者,耦之事成於此意。相人耦也。聘禮:每曲揖。注:㠯人相人耦爲敬也。公食大夫禮:賓入三揖。注:相人耦。詩匪風箋云:人偶,能烹魚者;人偶,能輔周道治民者。元謂賈?新書匈奴篇曰:胡嬰兒得近侍側,胡貴人更進得佐酒前上。時人偶之。以上諸義,是古所謂人耦,猶言爾我親愛之辭,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从人二。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謂仁之意卽人之也。元案:論語問管仲曰:人也。詩匪風疏引鄭氏注曰:人偶,同位之辭。此乃直以人也爲仁也,意更顯矣。又案:仁字不見於虞、夏、商書及詩三頌、易卦爻辭之內,似周初有此言,而尙無此字。其見于毛詩者,則始自詩國風洵美且仁,再溯而上,則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寕忍予。此匪人人字實是仁字,卽人偶之意,與論語人也,奪伯氏邑相同。葢周初但寫人字,周官禮後始造仁字也。鄭箋解匪人爲非人,孔疏疑其言之悖慢,皆不知人卽仁也。

陽貨謂孔子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元謂魯國時人之論,已皆以聖仁尊孔子,故孔子曰:則吾豈敢。陽貨之言,亦因時論而難之也。又智者仁之次,漢書古今人表敘論九等,列智人於仁人下,子張以仁推令尹子文及陳文子,孔子皆荅以未智,焉得仁?明乎必先智而後能仁也。故陽貨諷孔子仁智,竝稱孔子謙不敢當,非特不居仁,且不居智。孔子又言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此可驗聖仁智三者之次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游曰:吾友張也,爲難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爲仁矣。

元謂㠯,上三章孔門論仁近譬之道,子夏恐學者視仁過高,將流爲虛悟遠求也,故曰。勿謂仁不易知,但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仁道卽可近譬而知。此數語將晉宋㠯後一切異端空虛元妙之學,儒家學案、標新競勝之派,皆預爲括定。曾子子游慮子張於人無所不容,過於高大,不能就切近之事與人爲仁,亦同此說也。其曰爲仁,可見仁必須爲非。端坐靜觀,卽可曰仁也?曰:竝爲竝卽相人偶之說也。

顔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爲仁。一曰: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衆,舉臯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元謂:右三章皆言王者以仁治天下之道。顔子克已,已字,卽自已之己,與下爲仁由已相同,言能克已復禮,卽可竝人爲仁?一日克已復禮,而天下歸仁,此卽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之道。仁雖由人而成,其實當自已始。若但知有已,不知有人,卽不仁矣。孔子曰:勿謂仁者人也,必待人而後竝爲仁。爲仁當由克已始。且卽繼上二克已字,㬪而申之曰:爲仁由已,而由人乎哉?亦可謂大聲疾呼,明白曉暢矣。若以克已字解爲私欲,則下文爲仁由已之已,斷不能再解爲私,而由已不由人,反詰辭氣,與上文不相屬矣。顔子請問其目,孔子荅以四勿,勿,卽克之謂也。視聽言動,專就已身而言。若克已而能,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斷無不愛人,斷無與人不相人偶者。人必與已竝爲仁矣。俚言之若曰:我先自已好,自然要人好。我要人好,人自與我同作好人也。一介之士處世,天子治天下,胥是道也。視聽言動,不涉家國天下一字,而齊治平之道具在孔子。恐學者爲仁,專待人而後並爲之,故收向内言。孟子曰:仁,內也。卽,此說也。然收至視聽言動,亦内之至矣。一部論語,孔子絕未嘗於不視不聽、不言不動處言仁也。顔子三月不違仁,而孔子向內指之曰其心不違。可見心與仁究不能使之渾而爲一,曰卽仁卽心也。此儒與釋之分也。又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聞右尹子革諷祈招之詩,而不能自克,以及於難。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已復禮,仁也。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谿。據此可見克已復禮本是古語,而孔子嘗引之。且觀楚靈王之事,可知克已復禮,則家國必仁,不能克已復禮,則國破身亾。夫求鼎詬天,豈止不能克已,究其始,亦不過因不能克已充之至於如此耳。

毛西河檢討四書,改錯曰:馬融以約身爲克已,從來說如此。惟劉炫曰:克者,勝也。此本揚子雲勝已之私之謂克語。然已不是私,必從已字下添之私二字,原是不安。至程氏直以已爲私,稱曰已私,致集注謂身之私欲,別以已上添身字,而專以已字屬私欲,於是宋後字書皆注已作私,引論語克已復禮爲證,則誣甚矣。毋論字義無此,卽以本文言,現有爲仁由已,已字在下,而一作身解,一作私解,其可通乎?且克已不是勝已私也,克已復禮本是成語。春秋昭十二年,楚靈王聞祈招之詩,不能自克,以及於難。夫子聞之,歎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谿?是夫子旣引此語以歎楚靈,今又引以告顔子。雖此間無解,而在左傳則明有不能自克,作克已對解。克者,約也,抑也。已者,自也。何嘗有已身私欲,重煩戰勝之說?故春秋莊八年書師還,杜預以爲善公克已復禮。而後漢元和五年,平望侯劉毅上書云:克已引愆,顯揚側陋。謂能抑已以用人。卽。北史稱馮元興卑身克已,人無恨者。唐韓愈與馮宿書。故至此㠯來克已自下,直作卑身自下解。若後漢陳仲弓誨盜曰:觀君狀貌,不佀惡人,宐深,剋己反善。別以克字作剋字。正以掊剋損削,皆深自貶抑之義。故云則是約已自剋,不必戰勝,况可詁私字也。

凌次仲敎授曰:卽以論語克已章而論,下文云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人、已對稱,正是鄭氏相人偶之說。若如集注所云,豈可曰爲仁由私欲乎?再以論語全書而論,如不患人之不已知,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古之學者爲已,今之學者爲人。修已以安人,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皆人已對稱。此外之已字,如無友不如已者。人潔已以進仁,以爲已任,行已有耻,莫已知也,恭已正南面以爲厲已,以爲謗已。若作私欲解,則舉不可通矣。馬注以克已爲約身,最得經意。邢叔明忽援劉光伯之言,謂嗜欲與禮義交戰,蓋剽襲春秋正義所述者。不知劉氏因上文有楚靈王不能自克之語,故望文生義耳,與論語何涉?竊以馬注申之,克已,已卽,修身也,故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直云修,不云克。中庸云:非禮不動,所以修身。動實兼視聽言三者。與下文荅顔淵請問,其目正相合,辭意尤明顯也。臧用中太學曰:桉左氏,克已復禮,仁也。卽論語克已復禮爲仁。古志本有是語。孔子嘗稱之。左氏引以論楚子,論語引以荅顔淵,注疏家各望文生義。爾雅釋詁:克,勝也。又勝,克也。展轉相訓。杜元凱本之楚靈王,誇功伐,多嗜慾,不能修身自勝以歸於禮,故劉光伯疏有嗜慾與禮義交戰之說。此以釋左氏,而非以釋論語也。馬季長以克已爲約身者,能修已自勝,約儉其身,卽下文非禮勿動四者是。范武子訓克爲責,責已失禮而復之,與下文四勿義亦通。馬氏約身之訓,卽論語以約失之者鮮矣之約,約身則非禮勿視聽言動,故克已復禮連文。左傳、論語,馬、杜、范、劉等說,義本互通,惟劉光伯嗜慾之言,意主楚靈王,而邢叔明襲之以釋論語,遂開集注訓已爲私欲之端,與全部論語人已對舉之文,方鑿員枘之不合矣。

元謂仲弓問仁,孔子告以如見大賓諸語,似敬恕之道,與仁無涉。不知古天子諸侯之不仁者,始於不敬大臣,不體羣臣,使民不以時,漸至離心離德,甚至視臣如草芥,糜爛其民而戰之。若秦隋之殺害羣臣,酷虐百姓,行不順,施不惠,家邦皆怨,是不仁之至也。究其始,不過由不敬不恕充之,以至於此。淺而言之,不愛人,不人偶人而已。若有見大賓、承大祭之心,行恕而帥天下以仁者,豈肻少爲輕忽哉?此所以爲孔門之仁也。又子夏論舉臯陶、伊尹而不仁者遠,此亦爲邦之道。不仁者遠,能使枉者直,此卽已立,立人,已達,達人之道,亦卽天下歸仁之道也。又案孔子惟與顔子、仲弓論南面爲邦之道,此章大賓大祭專指天子而言。周禮凡言大賓客,皆諸侯朝覲之禮。爾雅曰:禘,大祭也。可見非朝覲,非禘祫,不得稱大賓大祭,此與夏時殷輅之例同。

又案僖三十三年左傳晉臼季之言曰:臣聞之,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孔子語本此,孔門師弟所述,半爲古人之恆言,故孝經中語每見於左傳。世人以其出於孔子則重之,出於子革、胥臣則忽之。豈知此皆夏、商以來相傳之言,孔子且奉爲準繩,所以春秋時學行爲至中庸也。顔子、仲弓所謂請事斯語,乃有事於孔子所舉之古語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元謂此章卽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之說。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請問之。曰:恭、寛、信、敏、惠。恭則不侮,寛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元謂兼五者之長,行之天下,始可謂仁。必如此,始能愛及天下臣民也,又何疑於敬恕之非仁乎?大約聖仁二字所包甚廣。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元謂:此章亦論治天下國家之道。動之不以禮,謂不動民以禮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元謂此章論王者化民成俗,使天下不仁者盡改而爲仁,非三十年之久不可,所謂先難而後獲也。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爲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爲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淸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元謂仁之有益於人民者甚大,孔子尙不敢當,故但以治賦爲宰,與賓客言忠淸許人,而不許以仁。子貢視仁過高遠,故孔子近而易之。孟武伯、子張視仁太易,故孔子難之。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榖。邦無道,榖,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爲仁矣?子曰:可以爲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元謂:此但能無損於人,不能有益於人,未能立人達人,所以孔子不許爲仁。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巳久矣。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舊榖旣沒,新榖旣升,鑽燧改火,期巳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爲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爲也。今女安,則爲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䘮也。子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子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元謂右三章可見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之序,孝弟爲仁之本,卽孟子所謂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所以堯典必由親九族而推至民雍也。博愛平等之說,不必辯而知其誤矣。爲仁爲孝弟之本,故孔子謂宰我欲短喪爲不仁也。

微子去之,箕子爲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元謂三人之行不同,而孔子皆以仁許之,愛人之道也。愛人尙謂之仁,况愛君至於如是乎?冉有曰:夫子爲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爲也。

元謂夷、齊讓國相偶而爲仁,正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之道。諫而餓死,與比干同,愛君之至也。衛君反是,不仁可知。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顚沛必於是。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衆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元謂:以上四章,以比干、夷、齊證之,其說更明。聖門論仁,爲富貴生死所不能奪,所以聖人之言,反正經權,行之百世而無弊。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爲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元謂此二章論管仲不必以死子糾爲仁,而以匡天下爲仁。蓋管仲不以兵車㑹諸侯,使天下之民無兵革之災,保全生民性命極多。仁道以愛人爲主,若能保全千萬生民,其仁大矣。故孔子極許管仲之仁,而略其不死公子糾之小節也。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矣乎?子曰:爲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元謂未有佞人禦人以口給,而能愛人,與人相人偶者,所以仁道貴訒訥也。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元謂:以上六章,由司馬牛問君子及憂無兄弟推之,可見爲仁須訥言修行,恭敬忠勇,自然四海之人各以仁應,雖之絶域而不可棄,無兄弟亦無害也。亦卽顔子,天下歸仁之道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元謂以上二章,可見爲仁須剛勇也。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元謂:上二章所言,乃剛毅木訥之反。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貢問爲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曾子曰:君子以文㑹友,以友輔仁。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

子曰:里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元謂:以上六章,皆言爲仁須擇仁人與我相助。觀此,則相人偶之說益明矣。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尙之;惡不仁者,其爲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元謂以上五章,言不仁之人當惡之,若不能分別之,必自已爲仁之道有未至也。不仁雖當疾惡之,然已甚則足以召亂。故曰惟仁者能惡人,不使不仁者加身。此剛毅之至,不與不仁者相偶也。一日用力無不足,卽一日克已復禮之說。又禮樂亦惟仁者始能行之。如春秋之世,列國尙行禮樂,覲饗朝㑹,皆禮樂也。若觀兵滅國,仇殺相㝷,何必揖讓於陔肆間哉?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爲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䧟也;可欺也,不可㒺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元謂:右三章可見爲仁之道。若不明其過,必失之愚。有此不可陷及惡不仁兩事,始見孔子論仁之全道,不應更有一豪流弊。其有弊者,因不能證明聖言而失其本旨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元謂:以上四章,言爲仁之道在於悠久,顔子但許三月不違,可見爲仁之難。心與仁不違,可見仁與人心究不能渾而爲一。若直號仁爲本心之德,則是渾成之物,無庸用力爲之矣。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元謂孔子言仁者詳矣,曷爲曰罕言也?所謂罕言者,孔子每謙不敢自居於仁,亦不輕以仁許人也。

又案:元此論,乃由漢鄭氏相人偶之說序入,學者或致新僻之疑,不知仁字之訓爲人也,乃周秦以來相傳未失之故訓。東漢之末,猶人人皆知,竝無異說。康成氏所舉相人偶之言,亦是秦漢以來民間恆言人人在口,是以舉以爲訓,初不料晉以後此語失傳也。大約晉以後,異說紛岐,狂禪迷惑,實非漢人所能預料。使其預料及此,鄭氏等必詳爲之說,不僅以相人偶一言以爲能近取譬而已。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