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道

轻识古籍-繁体

共 7960字,需浏览 16分钟

 ·

2023-12-06 14:16

河東道

河中府隋河東郡。武德元年,置蒲州,治桑泉縣,領河東、桑泉、猗氏、虞鄕四縣。二年,置蒲州揔管府,管蒲、虞、泰、絳、邵、澮六州。三年,移蒲治河東縣,依舊揔管府。其年,置温泉縣。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泰五州,仍省温泉縣。其年,罷都督府。貞觀八年,割虢州之永樂來属。十七年,以廢虞州之安邑解縣,廢泰州之汾陰來属。開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爲河中府。其年,罷中都,依舊爲蒲州,又與陜、鄭、汴、懷、魏爲六雄。十二年,昇爲四輔。天寳元年,改爲河東郡。乾元元年,復爲蒲州,割安邑屬陜州。三年四月,置河中府,析同州之朝邑於河西鹽坊置。河西縣來属。元年建卯月,又爲中都。元和三年,復爲河中府。舊領縣五,户三萬六千四百九十九,口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四。天寳領縣八,户七萬八百,口四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三。元和領縣十一。在京師東北三百二十四里,去東都五百五十里。河東 隋縣,州理所。開元八年,分置河西縣。其年,罷中都,乃省。乾元三年復置。河西 舊朝邑縣,属同州,管長春宫。乾元元年,置河中府,割朝邑來属,改爲河西縣,以鹽坊爲理所。臨晉 隋分猗氏置桑泉縣。武德三年,分置温泉縣。九年,省温泉併入桑泉。天寳十三年,改爲臨晉縣。解 隋虞鄕縣。武德元年,改爲解縣,属虞州。蒲州别置虞鄕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併入虞鄕。二十二年,復析置解縣,属蒲州。猗氏 漢縣,古郇國也。

虞鄕 漢解縣地。後魏分置虞鄕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併入虞鄕縣。二十年,復置解縣,省虞鄕。天授二年,復分解縣置虞鄕縣。永樂 武德元年,分芮城縣置,属芮州。九年,廢芮州,改屬鼎州。貞觀八年,改屬蒲州,又割屬虢州。神龍元年,復來屬。寳鼎 漢汾隂縣,隋屬泰州。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來屬。開元十一年,玄宗祀后土,獲寳鼎,因改爲寳鼎。龍門 漢皮氏縣,後魏改爲龍門。武德元年,於縣置泰州,領龍門、萬泉、汾隂四縣。貞觀十七年,廢泰州及芮縣,以龍門、萬泉屬絳州,汾隂屬蒲州。聞喜 漢縣。隋爲桐鄕縣。武德元年,分置聞喜縣。萬泉 武德三年,分稷山界於薛通城置萬泉縣,属泰州。州廢,入絳州。後又隷河中府。絳州 隋絳郡。武德元年,置絳州揔管府,管絳、潞、盖、建、澤、沁、韓、晉、吕、澮、泰、蒲、虞、芮、邵十五州。絳州領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五縣。三年,廢揔管府。其年,以廢北澮州之翼城置翼城縣,領翼城、絳、小鄕三縣。武德元年,改爲澮州。二年,改爲北澮州。四年,州廢,三縣併入絳州。置南絳州,又置絳縣。曲沃 漢絳縣地,後魏置曲沃縣。絳 漢聞喜縣。後魏置南絳州,又置絳縣。稷山 後魏高凉縣,隋改名稷山。垣 隋縣。義寧元年,置邵原,領垣、王屋,又置清廉、亳城四縣。武德元年,改爲邵州。二年,又置長泉縣。五年,廢亳城。九年,省邵州,省清廉入垣縣,王屋屬懷州,垣屬絳州。

襄陵 後魏擒盛縣。改爲襄陵,取漢舊名。屬晉州。元和十四年,屬絳州。晉州 隋臨汾郡。義旗初,改爲平陽郡,領臨汾、襄陵、岳陽、兾氏、楊五縣。其年,改楊縣爲洪洞。武德元年,改爲晉州,分襄陵置浮山縣,分洪洞置西河縣。三年,置揔管府,管晉、絳、沁、吕四州。移治白馬城。改浮山爲神山縣。貞觀六年,廢都督。十二年,移治所於平陽古城。十七年,省西河縣,以廢吕州之霍邑、趙城、汾西三縣來属。天寳元年,改州爲平陽郡。乾元元年,復爲晉州。元和十四年,割襄陵屬絳州。大和元年,改屬河中府。舊領縣七,户二萬一千六百一十七,口九萬七千五百五。天寳領縣九,户六萬四千八百三十六,口四十二萬九千二百二十一。元和領縣八。在京師東北七百二十五里,至東都七百三十九里。臨汾 漢平陽縣,隋改爲臨汾。貞觀十七年,省西河縣,併入臨汾。洪洞 漢楊縣,至隋不改。義寧元年,改爲洪洞,取縣北嶺名。神山 武德二年,分襄陵置浮山縣。四年,改爲神山,以縣東南羊角山神見爲名。

岳陽 後魏安澤縣,隋改為岳陽。霍邑 漢彘縣,後漢改爲永安。隋於此置汾州,尋改爲吕州,領霍邑、趙城、汾西、靈石四縣。貞觀十七年,廢吕州,以霍邑等三縣來屬,以靈石屬汾州。趙城 國初分霍邑縣置。

汾西 後漢汾西郡,隋廢爲縣,屬吕州。隋末陷賊。武德初,權於今城南五十里申村堡置。貞觀六年,移於今所。兾氏 漢猗氏縣地,後於古猗氏縣地南置兾氏。隰州下 隋龍泉郡。武徳元年,改爲隰州,領隰川、温泉、大寧、石樓四縣。二年,置揔管府,領隰、中、昌、南汾、東和、西德六州。三年,又置北溫州屬焉。貞觀元年,省中、昌、西德、北溫四州,又以廢昌州蒲縣來屬,仍督隰、南汾、東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又以廢東和州永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爲大寧郡。乾元元年,復爲隰州。舊領縣六,户八千二百二十二,口三萬八千三百九十五。天寳,户一萬九千四百五十五,口十二萬四千四百二十。在京師東北九百六里,至東都八百八十里。隰川 州所理。漢蒲子縣地,隋為隰川縣。蒲 漢縣。武德二年,置昌州,領蒲、仵城、常武、昌原四縣。貞觀元年,省昌州及昌原、仵城、常武三縣,以蒲屬隰州。大寕 漢北屈縣地,隋爲仵城。武德二年,置中州於隋大寧故城,因改名大寧。貞觀元年,廢中州及大義、白龍二縣,以大寧隷隰州。永和 漢狐讘縣,隋爲永和。武德二年,移治於仙芝谷西,屬東和州。又分置樓山縣。貞觀元年,廢東和州及樓山縣,以永和隷隰州。石樓 漢土軍縣,隋改爲石樓。武德二年,於縣置西德州,領長壽、臨河、石樓三縣。貞觀元年,廢西德州,省長壽、臨河二縣,以石樓屬東和州。二年,又省東和州,以石樓來屬。温泉 隋新城縣。武德二年,分置温泉縣,仍置北温州,領温泉、新城、高堂三縣,屬隰州揔管府。貞觀元年,省北温州及新城、高堂二縣,以温泉來屬。汾州上 隋西河郡。義旗初,依舊領隰城、介休、孝義、平遥四縣。其年,割介休、平遥二縣屬介休郡。武德元年,以介休郡爲介州,西河郡爲浩州。三年,改浩州爲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水來屬。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縣來屬,文水還并州。十七年,以廢吕州之靈石來屬。天寳元年,改爲西河郡。乾元元年,復爲汾州。舊領縣四,户三萬四千九,口十萬六千三百八十四。天寳領縣五,户五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萬二百三十三。去京師一千二百六里,東都九百三十七里。西河 漢美稷縣,隋爲隰城縣。上元元年九月,改爲西河縣。孝義 漢中陽縣,後魏曰永安。貞觀元年,改爲孝義。介休 漢縣。武德元年,於縣置介州。貞觀元年,州廢,以介休、平遥屬汾州。平遥 漢平陶縣。後魏廟諱,改“陶”爲“遥。”武德屬介州。州廢來屬。靈石 隋分介休縣置,屬吕州。州廢來屬。慈州下 元魏曰南汾州。隋改爲耿州,又爲文成郡。武德元年,改爲汾州。五年,改爲南汾州。八年,改爲慈州,以郡近慈烏戍故也。舊領縣五,户五千二百四十五,口二萬二千六百五十一。天寳,户一萬一千六百一十六,口六萬二千四百八十六。在京師東北六百八十三里,去東都七百二十七里。吉昌 隋縣。

文城 元魏曰斤城縣,隋改爲文城。顯慶三年,移斤城縣東北文城村置。昌寧 漢臨汾縣地。後魏分置太平縣,又分太平置昌寧縣。吕香 義寧

元年,分仵城縣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爲吕香,因舊鎭爲名。上元三年,移治所於故平昌府南置,今縣是也。仵城 後魏置縣,取鎭戍名也。潞州大都督府 隋上黨郡。武德元年,改爲潞州,領上黨、長子、屯留、潞城四縣。二年,置揔管府,管潞、澤、沁、韓、蓋五州。四年,分上黨置壺關縣。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爲都督府。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所管襄垣等五縣属潞州。開元十七年,以玄宗歷軄此州,置大都督府,管慈、儀、石、沁四州。天寶元年,改爲上黨郡。乾元元年,依舊爲潞州大都督府。舊領縣五,户一萬八千六百九十,口八萬三千四百五十五。舊於襄垣置韓州,領縣五,户七千一十七,口三萬二千九百三十六。天寳領縣十,户六萬八千三百九十一,口三十八萬八千六百六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一百里,至東都四百八十七里。上黨 漢壺關縣。隋分置上黨,州所治。壺關 武德四年,分上黨置,治於高望堡。貞觀十七年,移治進流川。長子 漢縣。

屯留隋舊。武德五年,自霍壁移於今所。潞城 古邑,隋特置潞城縣。

襄垣 隋縣。武德元年,於縣置韓州,領襄垣、黎城、涉、銅鞮、武鄉五縣。又割并州之榆社來属。三年,置甲水縣,仍以榆社屬榆州。六年,割沁州之銅鞮來属。九年,省甲水縣。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襄垣等五縣隷潞州。黎城 舊刈陵縣,隋改曰黎城州。涉 漢縣,隋属韓州。州廢來屬。銅鞮 漢縣,隋屬韓州。武德元年,屬沁州。三年,分置甲水縣。五年,移治〈暫缺 E950〉水堡。六年,移於今所,屬韓州。省甲水縣。韓州廢,屬潞州。武鄕 漢垣縣,後魏曰沮城。移治於南亭川,改爲鄕縣,屬韓州。州廢,屬潞州。則天加“武”字。神龍年,去“武”字,復爲鄕縣,後又加“武”字。澤州上 隋長平郡。武德元年,改爲葢州,領高平、丹川、陵川,又置葢城四縣。又於濩澤縣置澤州,領濩澤、沁水、端氏三縣。三年,於今理置晉城縣。六年,廢建州,自高平移蓋州治之。八年,移澤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蓋城。貞觀元年,廢蓋州,自端氏縣移澤州於今治。天寶元年,改澤州爲高平郡。乾元元年,復爲澤州。舊領縣六,户一萬六百六十,口四萬六千七百三十二。天寳,户二萬七千八百二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九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三十里,至東都六百六十七里。晉城 漢高都縣,隋改為丹川。武德元年,移丹川於源澤水北,屬葢州。二年,於古高都城置晉城縣,属建州。六年,廢建州,縣屬葢州。九年,省丹川縣。貞觀元年,廢葢州,縣屬澤州。端氏 漢縣。武德八年,移澤州於此縣。貞觀元年,又移於晉城。陵川 漢泫氏縣,隋改陵川。武德初,屬葢州。貞觀元年,隷澤州。陽城 隋濩澤縣。武德元年,於縣置澤州。八年,移州治於端氏。天寶元年,改爲陽城。沁水 元魏置東永安縣,隋改爲沁水,属葢州。州廢來屬。高平 漢泫氏縣地。武德元年,於縣置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葢城四縣。貞觀元年,廢蓋州,來屬。沁州下 隋上黨郡之沁源縣。義寧元年,置義寧郡,領沁源、銅鞮、綿上,仍分沁源置和川,凡四縣。武德元年,改爲沁州。二年,分沁源置招遠縣。三年,省招遠縣。六年,以銅鞮屬韓州。天寳元年,改沁州爲陽城郡。乾元元年,復爲沁州。舊領縣三,户三千九百五十六,口一萬六千一百七。天寳,户六千三百八,口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三。在京師東北一千二十五里,去東都六百三十五里。沁源 漢穀遠縣,州所治。後魏改爲沁源。和川 義寧元年,分沁源置。

綿上 隋分介休之南界置綿上縣。遼州 隋太原郡之遼山縣。武德三年,分并州之樂平、和順、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其年,置義興縣。六年,自樂平移於遼山,仍以石艾、樂平二縣屬受州。省義興縣,以廢榆州之榆社、平城二縣來属。八年,改遼州爲箕州。先天元年,又改爲儀州。天寳元年,改爲樂平郡。乾元元年,復爲儀州。中和三年八月,復爲遼州。舊領縣四,户四千三百六十五,口八萬八千六百四十。天寳,户九千八百八十二,口五萬四千五百八十。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五十九里,至東都七百九十七里。遼山 漢垣縣地,魏改轑陽縣。隋改遼山縣,屬并州。武德三年,屬遼州。榆社 晉武鄕縣。義寧元年,分置榆社縣。武德三年,於此置榆州,割并州平城來屬,仍置偃武縣。六年,廢榆州及偃武縣,以平城、榆社屬遼州。和順 漢沾縣地。隋為和順縣。武德初,屬并州。三年,改爲遼州。平城 隋縣。武德初,屬并州。三年,改屬榆州。六年,改爲遼州。北京太原府 隋爲太原郡。武德元年,改爲并州揔管,領晉陽、太原、榆次、太谷、祁、陽直、壽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十六縣。其年,置清源縣,仍以榆社屬韓州。三年,廢揔管。其年,置汾陽,仍以盂、壽陽二縣置受州,治盂縣;樂平、遼山、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太谷、祁二縣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屬汾州。四年,又置揔管,管并、介、受、遼、太、榆、汾七州。其年,改爲上揔管。五年,又改代、石二揔管。其年,改上揔管爲大揔管。六年,又改朔州揔管,仍割汾州之文水來屬。其年,廢太州,以太谷、祁二縣來屬。七年,改爲大都督府。其年,置羅隂縣,仍省陽直縣,改汾陽爲陽曲縣,又以文水屬汾州。貞觀元年,省烏河、羅隂二縣,又以文水來屬。八年,以廢受州之壽陽、盂、樂平、石艾,又割順州之燕然,凡五縣來屬。督并、汾、箕、嵐四州。十四年,廢燕然縣。龍朔二年,進爲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爲太原府。天寳元年,改北都爲北京。舊領縣十四,户九萬七千八百七十四,口二十萬九百三十六。天寳領縣十三,户十二萬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萬八千二百七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三百六十里,至東都八百八里。太原 漢晉陽縣。隋文又移於州城内古晉陽城置,今州所治。晉陽 隋新移於州内。

太谷 隋縣。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廢,以太谷、祁屬并州。文水 隋縣。武德三年,屬汾州。六年,屬并州。七年,又屬汾州。貞觀初,還屬并州。天授元年,改爲武興縣,以天后鄕里縣與太原、晉陽並爲京縣。神龍元年,依舊爲文水。榆次 漢縣。

盂 隋縣。武德三年,置受州,領盂、壽陽二縣。六年,移受州於壽陽。貞觀八年,省受州,盂復屬并州。清源 隋於古梗陽城置清源縣,以水爲名。交城 隋分晉陽縣置,取縣西北古交城爲名。初治交山,天授元年,移治郤波村。先天二年,於故縣分置靈川縣。開元二年後省。陽曲 隋陽直縣。武德三年,分置汾陽縣。七年,省陽直縣,改汾陽爲陽曲縣,仍移治陽直廢縣。其年,又分置羅隂縣。貞觀元年省,十七年,又省燕然併入。壽陽 隋舊縣。武德三年,屬受州。六年,移受州於此,領壽陽、盂二縣。其年,又割遼州之樂平、石艾二縣來屬。貞觀八年,廢受州,以所管四縣隷并州。廣陽 漢上艾縣,後漢改爲石艾縣。武徳三年,屬遼州。六年,屬受州。八年,州廢,屬并州。天寳元年,改爲廣陽。樂平 隋縣。武德三年,於縣置遼州。六年,移遼州治於箕州,以樂平屬受州。州廢,縣來屬。祁 漢縣,至隋不改。武德三年,屬太州。州廢來屬。代州中都督府 隋爲鴈門郡。武德元年,置代州揔管,管代、欣、蔚三州。代州領鴈門、繁畤、崞、五臺四縣。五年,廢揔管。六年,又置,管代、蔚、忻、朔四州。貞觀四年,又督靈州。六年,又督順州。十二年,省順州,以懷化縣來屬。今督代、欣、蔚、朔、靈五州。高宗廢懷化縣。證聖元年,置武延縣。天寶元年,改爲鴈門郡,依舊爲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爲代州。舊領縣五,户九千二百五十九,口三萬六千二百三十四。天寳,户二萬一千二百八十,口十萬三百五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五十里,去東都一千二百二十三里。鴈門 漢廣武縣,隋為鴈門縣。五臺 漢慮虒縣,隋改為五臺。繁畤 漢縣。

崞 漢縣。東魏置廓州,又廢。

唐林 證聖元年,分五臺、崞縣置武延縣。唐隆元年,改唐林。蔚州 隋鴈門郡之靈丘縣。武德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蔚州,寄治并州陽曲縣。仍置靈丘、飛狐二縣。七年,寄治代州繁畤縣。八年,又寄治忻州秀容之北恒州城。貞觀五年,移於今治。天寳元年,改爲安邉郡。至德二年九月,改爲興唐郡。乾元元年,置蔚州。舊領縣二,户九百四十二,口三千七百四十八。天寳領縣三,户五千五十二,口二萬九百五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八百一十里,去東都一千六百四十里。靈丘 隋縣。隋末陷賊,寄治陽曲。自此隨州寄治。貞觀五年,移於今所。飛狐 隋縣,隋末陷賊。武德六年,復置,寄治於易州遂城縣。貞觀五年,移治於今所。興唐 隋安邉縣。至德二年,改爲興唐。忻州 隋樓煩郡之秀容縣。義旗初,置新興郡,領秀容一縣。武德元年,改爲欣州。四年,又置定襄縣。天寳元年,改爲定襄郡。乾元元年,復爲欣州。舊領縣二,户四千九百八十七,口一萬七千一百三十。天寳,户一萬四千八百六,口八萬二千三十二。在京師東北一千三百八十里,去東都一千六十三里。秀容 漢汾陽縣地,治郭下。隋朝自秀容故城移於此,因改爲秀容縣。定襄 漢陽曲縣地。後漢末,移陽曲於太原界置,乃於陽曲古城置定襄縣。復廢。武德四年,分秀容縣復置。嵐州下 隋樓煩郡之嵐城縣。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領嵐城縣。又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其年,分嵐城置合會、豐潤二縣。仍自故郡城移嵐州於廢東會州,置嵐州。舊領岢嵐一縣,縣移舊嵐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靜樂縣來屬。七年,置臨津縣。九年,省合會、岢嵐、太和三縣。貞觀元年,改臨津爲合河。三年,又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天寶元年,復爲樓煩郡。乾元元年,復爲嵐州。舊領縣三,户二千八百四十二,口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一。天寳領縣四,户一萬六千七百四十八,口八萬四千六。在京師東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去東都一千一百四十四里。宜芳 隋嵐城縣。武德四年,改爲宜芳,屬東會州。四年,分置豐潤、合會二縣。五年,省豐潤併入。六年,改属嵐州。九年,省合會併入。靜樂 漢汾陽縣地,有隋汾陽宫。武德四年,置管州,領靜樂。又分置汾陽、六度二縣。五年,改管州爲北管州。六年,省北管州及汾陽、六度二縣,以靜樂属嵐州。合河 隋臨泉縣。武德四年,置臨津縣。貞觀元年,改爲合河。嵐谷 舊岢嵐軍也,在宜芳縣北界。長安三年,分宜芳於岢嵐舊軍置嵐谷縣。神龍二年,廢縣置軍。開元十二年,復置縣。憲州下 舊樓煩監牧也。先隷隴右節度使,至德後,屬内飛龍使。舊樓煩監牧,嵐州刺史兼領。貞元十五年,楊鉢爲監牧使,遂專領監司,不係州司。龍紀元年,特置憲州於樓煩監,仍置樓煩縣。郡城開元四年王毛仲築。州新置,未記户口帳籍。樓煩 龍紀元年,於監西一里置。玄池 州東六十里置。

天池 州

西南五十里置。本置於孔河舘,乾元後移於安明谷口道人堡下。石州 隋離石郡。武徳元年,改爲石州。五年,置揔管府,管石、北和、北管、東會、嵐、西定六州。貞觀二年,廢都督府。三年,復置都督。六年,又廢。天寳元年,改爲昌化郡。乾元元年,復爲石州。舊領縣五,户三千七百五十八,口一萬七千四百二。天寳,户一萬四千二百九十四,口六萬六千九百三十五。在京師東北一千二百九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二百二十八里。離石 漢縣。周改爲昌化郡。隋復爲離石,州所治。平夷 後周析離石縣置。

定胡 隋縣。武德三年,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廢,分置孟門縣。七年,廢孟門入定胡。臨泉 隋太和縣。武德三年,置北和州,改太和縣爲臨泉縣。貞觀三年,省北和州,縣屬石州。方山 隋縣。武德二年,置方州。三年,州廢,縣屬石州。朔州 隋馬邑縣。武德四年,置朔州,領善陽、常寕二縣。其年,省常寧縣。天寳元年,改爲馬邑郡。乾元元年,復改爲朔州。舊領縣一,户一千二百五十七,口四千九百一十三。天寳領縣二,户五千四百九十三,口二萬四千五百三十三。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七十四里,至東都一千三百四十三里。善陽 漢定襄地。有秦時馬邑城、武周塞。後魏置桑乾郡,隋為善陽縣。馬邑 秦漢舊名,久廢。開元五年,分善陽縣於大同軍城置。雲州 隋馬邑郡之雲内縣界恒安鎭也。武德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州廢。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雲州及定襄縣置於此。永淳元年,爲賊所破,因廢,乃移百姓於朔州。開元二十年,復爲雲州。天寳元年,改爲雲中郡。乾元元年,復爲雲州。領縣一,户七十三,口五百六十一。在京師東北一千九百四十里,去東都一千六百四十二里。雲中 隋雲内縣之恒安鎭。武德六年,置北恒州。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雲州於此置,因爲定襄縣。今治即後魏所都平城也。永淳元年,爲賊所破,因廢雲州及縣。開元二十年,與州復置,仍改定襄爲雲中縣。單于都護府 秦漢時雲中郡城也。唐龍朔三年,置雲中都護府。麟德元年,改爲單于大都護府。東南至朔州三百五十七里。振武軍在城内置。天寳,户二千一百,口一萬三千。在京師東北二千三百五十里,去東都二千里。金河 與府同置。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