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轻识古籍-繁体

共 1829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3-12-08 06:28

山西

第二葉

注一 平凉府志。 今朱子注大原讀大為泰,以為山西之太原,非也。獫狁侵西周,其去也宜從涇北、平凉之大原以出,取道便易,安有渡黄河而至山西之太原者哉。劉向謂千里之鎬,非鎬京之鎬,則所侵當在平凉之北無疑矣。注二 保,徳州志,長城在州南偏橋村,西抵黄河南楼興縣八十里。考關志,秦并趙,築長城于嵐州紫塞,是時雲中、五原皆為郡,則宣大之南,河保之北,皆為内地,必不于嵐州别為塞也。葢,趙肅侯嘗偏三胡築長城矣。嵐州紫塞,此長城殆肅侯所築與?

第三葉注三, 尹耕磨并山辨節文。第五葉

注四。 如淳曰:史紀言都中都,又文帝過太原,復?陽中都二歳。似遷都扵中都也。正義曰:括地志,去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遥縣西南十二里,秦屬太原郡。

第二十四葉注五, 太原府志: 三關,舊守備三,游擊将軍一,總兵官一,兵備使一。總兵轄游守,各占信地,而兵備理糧餉,督撫駐太原,居中節制,不自涉邉境。嘉靖庚子後,虜頻歳入犯郊坰,都御史則自六月抄繞標下軍三千人至代州防之,仍檄守廵等六七道畫地而分其防。無何,以諸道盡北。則太原虚。乃設寧武兵備道。改編寧道為岢嵐道。駐偏關与雁平道。遂成鼎足。各守信地。其都御史則至十月還太原。嵗以為常焉。第二十七葉注六。 今當移在普同關之後。第三十二葉注七。 方山城在永寧州北一百里。萬暦二十五年,廵撫魏 題請方山乃三?要害之地,五縣不接之所,復築城池第四十一葉注八。 梗陽在清源縣不夜楡次注九。 元和志:馬□故城在夀陽縣東南十五里。第四十二葉注十。 此冷泉關下文。?引酈 注,則介休縣之雀䑕谷也。判然二䖏。第六十四葉注十一。 河會營郎路澤營在縣北四十三里。第六十六葉注十二。 州西二十二里。第六十八葉注十三。 唐宋于石嶺、赤塘二關皆戍兵,于洲置防禦或團練使,實為重鎮。國朝拓境既遠,邉防在雲中鴈門,此似為内地。然近年虜勢猖獗,由寧武諸口入犯。此境最為虜衝。或謂于此宜設兵戍。比石隰平定諸處。况彼皆在腹裏。此近邉重地。顧獨不然與。 又曰、國制凡地近邉塞要害。或險曠嘯聚多盗。皆設兵戍。此州近邉。過于手定多盗。可方磁隰。乃不設衛所防禦者。蓋緣昔時全盛雲中。守固,虜尠入宼,民亦殷阜,奸宄不作。近年邉烽常警,歳歳防秋,民窮財盡,盗亦繁興,則兵防為恃亦甚急也。舊設惟有民兵三百、千百長領之、廵捕官督之,以守城備盗,乃復每年調取其半赴邉,比盖单弱,人情恇懼。今計防禦衛所卒難添設,惟姑得此民兵免調,使常全在州操備,庶少得濟。彼既有幇丁,自備軍裝資用,不費公帑,甚為便益。其戍邉省南諸處民兵,自足免此。近邉一二處,豈即少比數也。 舊志第七十九葉注十四 運司。新志, 近年鹽不生花,唯以畦種為事,竭力澆曬,不能克額。第八十二葉,注十五。 解州志一注十六, 重加黄牛堰,以殺其勢。第八十三葉注十七。 苦池灘會洪洛渠禹王廟之水、中條山李綽堰之水,合流一處,由楊家莊入渠,經安邑城北、運城北,西流六十里,經解州北境,又西流六十里至臨?五姓湖,又西逹蒲州入黄河,注十八 安邑志十五,注十九。 唐開元中嘗扵此,置龍池宫。第八十四葉,注二十 解州志三。 河東運司志,注二十一。湖廣巴?人,舉人,以臨洮知府陞任。第八十八葉,注二十二 解州志二。第九十葉,注二十三 以下運司新志第九十一葉,注二十四。 解州志四。注二十五。 在州之芮城縣西二十里。自蒲州經縣境。東注平陸縣界。第九十二葉,注二十六。 自黄河至沙澗。俱本解州志。第九十三葉,注二十七。 解州志五。第九十四葉,注二十八。 解州志六。第百六葉,注二十九。 曲沃志。自昭侯封成師而沃著。秦并天下,沃夷為縣鄙,更名左邑。前漢因之。而克鼎間,帝駐蹕相鄉,聞南粤之捷,遂縣聞喜。則今之聞喜,猶我之桐鄉也。嗣是曰絳邑,仍曰囬沃,名隨代移,沃自若也。後周移治樂昌,隋再遷絳北,總之不離封域。而司馬貞注史記。顔師古注漢書、林尭叟注春秋,皆以古曲沃為今聞喜,則誤矣。第百卄二葉,注三十。 止四堡,?有遺漏。第百卅一葉,注三十一。 榆林口前有沙家寺及村,遼太尉沙公墓在焉。 水峪口通代州南山。大小十餘口。第百卅二葉,注三十二。 北二十,注三十三。 威寧口在陽和衛西北七十里,東西五十歩,墻高一丈五尺。 水磨口在天城衛西北四十里,南北五十八歩,墻高一丈五尺。 四老口、 鵞毛口、 大峪口、 鵓鴿峪口、 陳家峪口、 馬什嶺口、小磨口、 石井口、 吳道口、 蘆子口、 小峪口、 紅山峪口、 炭嶺口, 上十三口俱懐仁縣 府。新志。原編苐十八冊。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