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知入勝相品第三
共 2584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3-12-06 02:27
應知入勝相品第三
如此巳說應知勝相。云何應知應知入勝相?多聞所熏?依止,非阿黎耶識所攝,如阿黎耶識?種子。正思惟所攝似法及義顯相所生似所取種?有見意言分别。
何人能入應知相?大乘多聞??相續巳,得成事無量出世諸佛,巳入決定信樂正位,由善成熟修?增長善根,是故善得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諸菩薩於何處入唯識觀?有見似法義顯相意言分别,大乘法相所生,於願樂行地入,謂隨聞信樂故,見道謂如理通逹故,修道謂能?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一切法實唯有識,如說隨聞信樂故、如理通逹故、能?治一切障故、出離障垢最淸淨故。
云何得入?由善根力持故,由有三相鍊磨心故;由滅除四處障故;緣法義爲境,無間修、恭敬修奢摩他毗鉢舍那,無放?故。
十方世界無?量故,不可?量在人道衆生,刹那刹那證得無上菩薩,是名第一練磨心。由此正意,施等諸波羅?必得生長,是我信樂巳得堅住。由此正意,我修?施等波羅?進得圓?則爲不難,是名第二練磨心。若人與衆善法相應,後捨命時於一切受生中可愛富樂自然而?。是人得有礙善此義尙應成,云何我得圓?善及無礙善,一切如意可愛富樂而當不成?是名第三練磨心。此中說偈:
人道中衆生,??證菩提,
處所過?量,故無下劣心。
善心人信樂,能生施等度,
勝人得此意,故能修施等。
若善人死時,?得勝富樂,
滅位圓淨善,此義云何無?
由滅除四處故,由捨離聲聞獨覺思惟故,邪思惟滅、於大乘中生信心及決了心故,滅一切邪意及疑。是所聞思諸法中,捨離我及我所邪執故,是故滅除法執。安立現前住一切相思惟悉不分别,是故能滅除分别。此中說偈:
現在及安立,一切相思惟,
智人不分别,故得無上覺。
緣法及義爲境,何因何方便得入?由聞??種?正思惟所攝顯現似法及義有見意言分别故;由四種?思,謂名、義、自性、差别假立?思。
由四種如實智,謂名、義、自性、差别如實智,四種不可得故。若菩薩巳入巳解如此等義,則修加行爲入唯識觀。於此觀中,意言分别似字言及義顯現,此中是字言相但意言分别,得如此通逹。此義依名言唯意言分别,亦如此通逹。此名義自性差别唯假說爲量,亦如此通逹。次於此位中但證得唯意言分别,是觀行人不見名及義;不見自性、差别假說,由實相不得有自性、差别義。巳由四種?思及四種如實智,於意言分别顯現似名及義得入唯識觀。
於唯識觀中入何法?如何法得入?但入唯量,相見二法,種種相貌,名、義、自性、差别、假說自性差别義,六種相無義故。由此能取所取非有爲義故,一時顯現似種種相貌及生故。譬如闇中?顯現似蛇,猶如於?中蛇?是虚,實不有故。若人巳了别此?義,先時蛇亂智不緣境起,?便謝滅,唯?智在。此?智由微細分析,虚空無實境。何以故?但是色香味觸相故。若心緣此境,?智亦應可滅。若如此見巳伏滅,六相顯現似名及義,意言分别塵智不生,譬如蛇智。於伏滅六相義中,是唯識智亦應可伏滅,譬如?智,由依眞如智故。
如此菩薩由入似義顯現意言分别相故得入分别性,由入唯識義故得入依他性,及云何得入眞實性?若捨唯識想巳,是時意言分别先所聞法??種?,菩薩巳了别伏滅塵想,似一切義顯現無?生緣故不得生,是故似唯識意言分别亦不得生。由此義故,菩薩唯住無分别一切義名中,由無分别智得證得住眞如法界。是時菩薩平等平等能緣所緣無分别智生,由此義故菩薩得入眞實性。此中說偈:
法人及法義,性略及廣名,
不淨淨究竟,十名差别境。
如此菩薩由入唯識觀故,得入應知勝相。由入此相,得入?歡喜地,善通逹法界,得生十方諸佛如來家,得一切衆生心平等,得一切菩薩心平等,得一切諸佛如來心平等,此觀名菩薩見道。
復次何故菩薩入唯識觀?由緣極通法爲境,出世奢摩他毗鉢舍那智故,由無分别智後所得種種相識爲相智故,爲滅除?本阿黎耶識中一切有因諸法種子,爲生長能觸法身諸法種子,爲轉依,爲得一切如來正法,爲得一切智智故,入唯識觀。無分别智後所得智者,於本識及所生一切識識及相識相中,由觀似幻化等譬,自性無顚倒。由此義故,菩薩如幻師,於一切幻事自了無倒,於一切相因緣及果中若正說時常無偏倒。
是時正入唯識觀位中,有四種三摩提。是四種通逹分善根依止。菩薩云何應見?由四種?思,於下品無塵觀?光得三摩提,是暖行通逹分善根依止。於最上品無塵觀?光增三摩提,是頂行通逹分善根依止。於四種如實智,菩薩巳入唯識觀了别無塵故,正入眞義一分通行三摩提,是隨非安立諦?依止。此三摩提最後刹那了伏唯識想,轉名無間三摩提,應知是世第一法依止。四種三摩提,是菩薩入非安立諦觀前方便。
若菩薩如此入?地巳得見道,得通逹入唯識。云何菩薩修?觀行入於修道?如佛廣說所安立法相於菩薩十地,由攝一切如來所說大乘十二部經故得現前。由治所說通别二境,由生起緣極通境出世無分别智及無分别智後所得奢摩他毗鉢舍那智,由無量無?百千俱胝大劫中依??修?,由昔及?所轉依,爲大得三種佛身更修加行。
是聲聞見道、是菩薩見道,此二見道差别云何?聲聞、菩薩見道應知有十一種差别。何者爲十一?一由境界差别,謂緣大乘法爲境。二由依止差别,謂依大福德智慧資糧爲依止。三由通逹差别,謂通逹人法二無我。四由涅槃差别,謂攝無住處涅槃以爲住處。五由地差别,謂依十地爲出離。六七由淸淨差别,爲滅煩惱?氣,及治淨土爲淸淨。八由於一切衆生得平等心差别,謂爲成熟衆生,不捨加行功德善根。九由受生差别,謂生如來家爲生故。十由顯現差别,謂於佛子大集論中常能顯現爲攝受正法。十一由果差别,謂十力無畏不?如來法,及無量功德生爲果故。此中說兩偈:
名義互爲客,菩薩應?思,
應觀二唯量,及彼二假說。
從此生實智,離塵分别三,
若見其非有,得入三無性。
又正敎兩偈,如分别觀論說:
“菩薩在靜位,觀心唯是影,
捨離外塵相,唯定觀自想。
菩薩住於內,入所取非有,
次觀能取空,後觸二無得。”
?有大乘莊嚴經論所說五偈,爲顯此道。
“菩薩生長福及慧,二種資糧無量際,
於法思惟心決定,能了義?分别因。
巳知義?但分别,得住似義唯識中,
故觀行人證法界,能離二相及無二。
若離於心知無餘,由此?見心非有,
智人見此二不有,得住無二眞法界。
由無分别智慧人,恒平等行遍一切,
染衣稠宻過聚性,遣滅如藥能除毒。
佛說正法善成立,安心有相於法界,
巳知憶?唯分别,功德?岸智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