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林集註黃帝八十一難經卷之三

轻识古籍-繁体

共 17625字,需浏览 36分钟

 ·

2023-12-08 02:49

王翰林集註黃帝八十一難經卷之三

盧國秦越人撰呂廣丁德用楊玄操虞庻楊康侯註解

王九思王鼎象石友諒

王惟一校正附音釋

二十難曰。經言脉有伏匿。伏匿於何藏。而言伏匿耶。

然。謂隂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隂部而反陽脉見者。爲陽乘陰也。

丁曰。其部非獨言寸爲陽。尺爲隂也。若以前後言之。卽寸爲陽部。尺爲隂部。若以上下言之。曰肌肉上爲陽部。肌肉下爲隂部。今隂虛不足。陽入乘之。故隂部見陽脉。其脉乘時見沉濇而短。此是陽中伏陰也。○楊曰。謂尺中浮滑而長。

脉雖時沉濇而短。此謂陽中伏隂也。脉居陽部。而反隂脉見者。爲隂乘陽也。

丁曰。寸口之内。肌肉之上。時見沉濇短也。○楊曰。尺中巳浮滑而長。又時時沉濇而短。故曰陽中伏隂。寸口關中。沈短而濇也。

脉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丁曰。寸口之内。肌肉之下。脉時見浮滑而長者。是隂中伏陽也。○楊曰。寸關巳沉短而濇。濇而時時浮滑而長。故曰隂中伏陽也。

重陽者狂。重隂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隂者目盲。丁曰。重陽者狂。謂脉浮滑而長。加於實數。所以狂言大事。自高自賢。狂越棄衣。其脫隂者目盲。視物卒失。故言盲也。盲、猶荒也。重隂者癲。癲者、蹶也。其脫陽者,視其暗中見鬼,是故經言重陽者狂,重隂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隂者目盲也。○虞曰:寸口曰陽,又今重見陽脉三倍以上,故曰重陽。其病狂惑,自高賢智,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䟱,故曰狂。尺中曰隂,而尺脉重見隂,故曰重陰。其爲病也,名曰癲疾。謂僵仆於地。閉目不酲。隂極陽復。良久却醒。故曰癲也。今天吊之?是也。人之所稟者。陰與陽隂。陽平則權衡等。今隂氣巳脫。陽氣獨盛。五藏屬隂。五藏行氣。血漑灌上榮於目。今隂氣巳脫。五藏之氣。不榮於目。故目盲無所見。故曰脫。隂者。目盲也。○楊曰。重隂者。陽氣幷於上也。謂關以前旣浮滑而長。兼實强。復喘數。是謂重陽也。重隂者。謂尺中旣沉短而濇。而又盛實。是謂重陰。脫陽者。無陽氣也。謂關以前細㣲甚也。故目中妄見而覩鬼物焉。脫隂者。謂尺中㣲細甚也。隂者。精氣也。精氣脫故盲。盲脫之言失也。謂亡失陰陽之氣也。

二十一難曰。經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

丁曰。此者五藏各有所主也。肺主氣。心主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其心肺主息脉爲通天氣。邪不可中。邪中則息脉不相應。形雖下。病。當知死矣。腎肝脾皆主其形。皆通地氣。邪中則害其形。其脉不病者皆生。形脉皆病者不可理。此是五藏各主其形脉。故言大法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脉數也。此大法。

呂曰。形病者。謂五藏損。形體羸瘦。氣㣲。脉反遲。與息不相應。其脉不相應。爲形病也。脉病者。謂數諸至脉巳病人雖未頭痛寒?。方病不久病。病則死。○虞曰。人形病脉不病者。謂形苦而志樂。或勞形於事。以致肌體瘦羸。脉息俱。呼吸大小。雖合常經。息數必違此大法。故曰形病脉不病也。脉病人不病者,其人必外多眷慕,内結想思。脉病形安,形樂志苦以致傷。脉息反常,不及有餘。乍遲乍數。及乎病而不死爰焉。故曰脉病人不病也。

二十二難曰:經言脉有是動。

虞曰:言反常之動也。

有所生病。

虞曰:脉動反常。故云有所生病。

一脉輒變爲二病者。何也。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

虞曰。氣病傳血。此乃一脉變爲二病。

邪在氣。氣爲是動。

虞曰。脉動反常。邪在氣也。邪在血。血爲所生病。

虞曰。氣受邪。傳之與血。故血爲所生病。氣主呴之。

虞曰。呴之。氣流行之貌也。

血主濡之。

丁曰。氣主呴之。呴呴。謂吹噓徃來之象。血主濡之。濡謂濡軟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虞曰。濡者、濡潤之貌。言人身所稟者氣血也。氣血通行。沮潤人身。其爲病也。乃如下說也。

氣留而不行者。爲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爲血後病也。故先爲是動。後所生病也。

丁曰。人一身經脉。通行氣血。或居一經脉中。氣留不行。故血壅不濡。其氣先病。名曰是動。血壅不濡。後病。名曰所生。此是一脉輒變爲二病也。○虞曰。上文言脉有是動。動爲陽。謂氣先受?。?亦傳於血。氣血皆受?。則津液妄行。是知脉有是動。此言留而不行。謂氣血津液妄行。賊風薄之。故不行也。氣傳之與血。故血壅而不濡潤。復受賊風。故血亦住而病也。○楊曰。經言手太隂之脉。起於中焦。下絡大膓。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横出腋下。循臑内。行少隂心主之前。下肘腎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欬,故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爲腎厥。是主肺所生病者,欬上氣喘渇,心煩胸滿,臑,腎内前廉痛厥,掌中?,氣盛有餘,則肩背痛也。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略舉此一經爲例,餘經皆可知也。凡人所以得主命者,氣與血也。氣爲陽,陽爲衛,血爲隂,隂爲榮,二氣常流,所以無病也。邪中於陽,陽爲氣,故氣先病,陽氣在外故也。若在陽不治,則入於陰中,隂爲血,故爲血後病,血在内故也。氣實則?,氣虛則寒,血實則爲寒,血虚則爲?,隂陽之道,理其然也。凡一藏之病,有虚有實,有寒有?,有内有外,皆須知藏府之所在,識經絡之流行,隨其本原,以求其疾,則病形可辨,而針藥無失矣。如其不委斯道。則雖命藥投針。病難愈也。故黃帝曰。夫十二經脉者。所以調虛實。處百病。決生死。不可不通哉。此之謂也。○虞曰。凡人血流據氣。氣動依血。凝留而不行。壅而不濡。是知爲病也。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隂三陽脉之度數。可曉以不。

然。手三陽之脉。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楊曰。一手有三陽。兩手合爲六陽。故曰五六合三丈也。○虞曰。手太陽之脉。自兩手小指之端。循腎上行之耳珠子前。長五尺。兩手合一丈。手陽明之脉。起於兩手大指次指之側。上循腎。絡於鼻。左之右。右之左。長五尺。兩手合一丈。手少陽之脉。起於兩手小指次指之端。上臂。終於耳前。長五尺。兩手合一丈。故曰五六合三丈也。

手三隂之脉。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楊曰。兩手各有三隂。合爲六隂。故曰三六一丈八尺。○虞曰。手太隂之脉。起於中焦。下絡大膓。還循胃口。屬肺。出腋下。下肘。入寸口。上魚際。出乎大指之端。長三尺五寸。兩手合七尺。手少隂之脉。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絡小膓。上肺。出腋下。循臂。出手小指之端。長三尺五寸。兩手合七尺。手厥隂之脉。起於胸中。屬心包絡三焦。出脇腋。下循臑入肘。下出小指次指之端。長三尺五寸。兩手合長七尺。故曰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脉。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楊曰。兩足各有三陽。故曰六八四丈八尺也。按、此脉度數。七尺五寸。中人之形。而云長八尺。理則難解。然足之六陽。從足指而向上行。由其紆曲。故曰八尺也。○虞曰。足太陽之脉。起於兩足小指之側。上循膝。交膕中。循背上頭。下入目内眥。長八尺。兩足上行。合一丈六尺。足陽明之脉。起於足大指次指之端。循足脛。上夾臍左右各二寸,終於額?髪際,長八尺。兩足合一丈六尺。足少陽之脉,起於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兩膝外廉,入季脇,上循目外眥,長八尺。兩足合一丈六尺,故曰四丈八尺也。

足三隂之脉,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楊曰。兩足各有六隂。故曰六六三丈六尺也。按足太隂少隂。皆至舌下。足厥隂至於頂上。今言至胸中者。蓋㨿其相按之次也。○虞曰。足太隂之脉。起於足大指内側。循足脛内廉。上交出厥陰脉之前。上循入腹。屬肝絡胃。連舌本。長七尺五寸。兩行合。長一丈五尺。足厥隂之脉。起於足太指聚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足太隂之後。循股入隂毛中。環隂器。抵少腹。俠胃屬肝絡膽。循㗋嚨。入頑顙。連目系。出額。長六尺五寸。兩行合。長一丈三尺。足少隂之脉。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足心。上腨股内。貫脊屬腎。絡膀胱。貫肝入肺。循㗋嚨。俠舌本。長六尺五寸。合長一丈三尺。故云三丈九尺。

人兩足蹻脉。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楊曰。人長七尺五寸。而蹻脉從踝至目。不得有七尺五寸也。今經言七尺五寸者。是脚脉上於頭而行焉。言至目者。舉其綱維也。○虞曰。人有隂蹻陽蹻二脉。兩足合四脉。

陽蹻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隂蹻者。亦起於跟中。乃是足少隂之别絡也。自然骨之後。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隂股。入隂。循股上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内廉,屬目内眥,合太陽脉,長七尺五寸,兩行合一丈五尺。准此推之,至目者,推尺是兩足隂蹻脉也。故經言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以合一丈五尺是也。

督脉、任脉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十二經脉長短之數也。

丁曰。此篇云十二經脉長短。又言隂蹻從足至目。又言督任二脉。何獨不言陽蹻。陽蹻亦起於跟中。循外踝上入風池。亦長一丈五尺言之。則據經丈尺有剰。不言有此闕漏。更俟後賢。其脉上云八尺者。其中庸之人。以省尺言之。皆得四尺。今尺者。非黍尺也。皆以同身寸之爲尺。大小言之。皆八尺。○楊曰。督脉起於脊?。上於頭。下於靣。至口齒縫計。則不止長四尺五寸。今言四尺五寸者。當取於上極於風府而言之也。手足合十二脉。爲二十四脉幷。督任兩蹻。又四部合爲二十八脉。以應二十八宿。凡長一十六丈二尺。滎衛行周。此數則爲一度也。故曰長短之數也。○虞曰。經言督脉起於下極之兪。并於脊裏。上至風府。入屬於腦。長四尺五寸。

任脉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上關元,至咽喉,長四尺五寸。督任計之,長合九尺也。以上十二經,合二十四脉,合長一十三丈八尺。兼之督、任、隂蹻三脉,合長二丈四尺,共二十七脉,合長一十六丈二尺,以法三九之數,應漏水下二刻。楊氏言二十八脉乃陽蹻,亦係其數。推之二蹻四行,則尺寸有餘也。楊氏言二十八脉,誤矣。

經脉十二,絡脉十五,何始何窮也?

然:經脉者,行血氣,

通隂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隂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隂,太隂注手少隂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隂,少隂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隂。厥隂復還注手太隂。

别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漑灌。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丁曰。此者。天地隂陽。一歲終始於二十四氣。日月曉昏。終始於二十四時。人之榮衞。行經絡二十四條。故復㑹於寸口人迎。其言寸口者。手太隂脉口也。其穴名曰太淵。故脉㑹於太淵。其十二經十五絡。皆輔三焦而生。故始從中焦注手太隂陽明。所以處百病。決死生也。○楊曰。行手太陽訖。卽注手陽明。行手陽明訖。卽注足陽明。輪轉而行。餘皆倣此也。○虞曰:其始從中焦者,謂直兩乳間。名曰膻中穴。亦名氣海。言氣從此而起。注太隂。肺也。肺行訖。傳之與手陽明也。素問曰:膻中爲臣使之官。謂胃化味爲氣。自此上傳於肺也。○楊曰。

經脉十二。絡脉十五。凡二十七氣。以法三九之數。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竅是也。其經絡流行。皆朝㑹於寸口人迎。所以診寸口人迎。則知其經絡之病。死生之侯矣。○虞曰。厥隂還注手太隂。如此推尋丈尺。則前後經義相違。離聖久遠。難爲粗述。

經曰。明知終始。隂陽定矣。何謂也。

然。終始者。脉之紀

也。寸口人迎。隂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楊曰。經脉流行。應於天之度數。周而復始。故曰如環無端也。

終者。三隂三陽之脉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楊曰。隂陽氣絕。其候亦見於寸口人迎。見則死矣。其死各有形診。故曰終也。○丁曰。所言三陰三陽之脉絕。絕則死。死各有形。其義本經自解。在二十四難中。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隂。三陽氣巳絕。何以爲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陰氣絕。卽骨枯。少隂者。冬脉也。伏行而温於骨髄。故骨髓不温。卽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卽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齒長而枯。髮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巳日死。

丁曰。足少隂之經。腎脉也。屬木。王冬。内榮於骨髓。外華於髪。其氣絕則齒本長。骨枯。髪無潤澤。故戍日篤而巳日死也。此足少隂絕之形也。○楊曰。足少陰。腎脉也。腎主冬。故云冬脉也。腎主内榮骨髓。故云伏行而温於骨髓也。腎氣旣絕,則不能榮骨髓,故肉濡而却,却,結縮也。謂齒齦之肉結縮,而故齒漸長而枯燥也。謂齒乾燥色不澤也。腎爲津液之主,今無津液,故使髪不潤焉。戊巳,土也。腎,水也,土能尅水,故云戊日篤,巳日死也。○虞曰:陰陽有少壯,故有三隂。三陽以通氣血,以養人身,是故三隂乃有離合。太隂爲開,厥隂爲闔,少隂爲樞。開者司動靜之基,闔者執禁固之權。樞者主動轉之㣲。三經不得相失。今足少隂腎脉巳絕,是故一經相失,少隂不得爲樞,動轉之㣲不主矣,故曰死也。診要經終論曰。少隂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此之謂也。

足太陰氣絶。則脉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丁曰。足太隂經者。脾之脉也。屬土。王季夏。其氣内養肌肉。外華衛於口唇。其氣絕則唇反肉滿。故甲日篤而乙日死也。此是足太隂絕之形也。○楊曰。足太隂、脾脉也。脾主肌肉。其氣旣絕。故肌肉麁澁而唇反。甲乙、木也。脾、土也。木能尅土。故云甲日篤。乙日死也。○虞曰。口唇肉之所終。亦曰脾之華。今唇反色靑。木賊土也。故曰死矣。隂陽之離合。以太隂爲開。謂司動靜之基。今脉巳絕。則動靜之基。乃失司存。故曰死也。素問日。太隂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嘔。嘔則逆。逆則靣赤也。

足厥隂氣絕。卽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隂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隂器。而絡於舌本。故脉不榮。則筋縮?卽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筯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筋縮?。

丁曰。足厥陰經者。肝之脉也。屬木。王春氣。内飬於於筋。外則上係舌本。下環於隂器。其氣絶則舌卷卯縮。故庚日篤而辛日死也。此足厥隂絕之形也。○楊曰。足厥隂。肝脉也。肝主筋。其氣旣絕。故筋縮?而舌卷卯縮。庚辛。金也。肝。木也。金能尅木。故云庚日篤而辛日死也。

手太隂氣絕。卽。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温於皮毛者也。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卽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丁曰。手太隂經者。肺之脉也。屬金。王秋。其氣内主於氣。外榮於皮毛。其氣絕則津液去。皮毛焦。故丙日篤而丁日死也。○楊曰。手太隂。肺脉也。肺主行氣。故曰温皮毛。丙丁。火也。肺。金也。火能尅金。故云丙日篤。丁日死也。○虞曰。肺行衞氣。以飬皮毛。今皮毛焦。則知火來爍金。皮枯毛折。脉絕。其爲離合。與足太隂同法也。

手少隂氣絕。則脉不通。脉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靣黑如梨。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丁曰。手少陰經者。眞心脉也。属君火。王夏。主於榮。通於脉也。其經非不言手厥隂。心包絡爲主。相火相行。君命。主通榮氣。今眞心氣絕。則榮氣不行。榮氣不行。則血不流行。是以色澤去。故面黑如黧。壬日篤而癸日死。此者是病。非老憊也。梨字當作此黧字。○楊曰。經云手三隂。今此推釋太隂少隂。而心主一經不言之。何也。然。心主者。心包絡之脉也。少陰者。心脉也。二經同候於心。故言少隂絕。則心主亦絕。其診旣同。故不别解也。本經云。靣黑如漆柴。此云如梨漆柴者。恒山苗也。其草色黃黑。無潤澤,故以爲喻。梨者,卽人之所食之果也。亦取其黃黑焉。言人卽無血,則色黃黑,似此二物無光華也。壬癸,水也。心,火也。水尅火,故云壬日篤,癸日死也。○虞曰:心主血,血乃爲榮,榮華人身,故有光華之色。今脉巳絕,血乃不行,故人色夭,面黑如梨。是知水來賊火。離合與足少隂同。

三隂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爲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卽、目瞑也。

丁曰。所言三隂者。獨是言足三隂也。足少隂者。腎也。腎藏精與志。足厥。隂、肝也。肝藏魂。通於目。故絕則失志而亂。魂去目眩也。○楊曰。三隂者,是手足三隂脉也。此五藏之脉也。五藏者,人之根本也。故三隂俱絕則目瞑。瞑,閉也。言根絕於内,而華諸於外。目者,人之光華也。眩,亂也,言目亂不識人也。腎藏精與志,精氣巳竭,故曰失志也。三隂絕,皆止得一日半死也。○虞曰:五藏之脉,皆屬三隂。五藏之脉。皆㑹於目。今三隂俱絕。故目眩目瞑也。人之五志。皆屬於隂。謂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憂。腎志恐。今三隂巳絕。五藏皆失其志。故無喜怒憂思恐。五志俱亡。故曰失志也。楊氏言失志乃止言腎一藏也。本經曰。隂陽相離。則悵然失志。此之謂也。

六陽氣俱絕者。則隂與陽相離。隂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卽氣先死。且占夕死。夕占且死。

丁曰。所言六陽。是手足三陽也。後言隂與陽相離者。謂手三陽通天氣。故曰陽也。足三隂通地氣。故云隂也。天地隂陽否隔。所以言隂陽相離也。是故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故其死不移旦夕也。○楊曰。此六陽氣絕。不出日死。六陽氣絕之狀。今畧條之。經云。太陽脉絕者。其絕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終矣。少陽脉絕者。其絕也。耳聾。百節盡縱。目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色靑者乃死。陽明脉絕者。其絕也。口耳張。善驚妄言。色黄。其上下經盛而不仁。則終矣。此是三陽絕之狀也。前云六陽。今經曰三陽絕狀者。手足諸陽脉絕。其絕狀並同。所以不别出。隂與陽相離者。隂陽隔絕,不相朝使也。腠理泄者,陽氣巳下,毛孔皆開,所以然也。絕汗乃汗出如珠,言身體汗出著肉如綴珠而不流散,故曰貫珠也。旦占夕死,夕占旦死者,正得半日也。惟少陽絕。得一日半矣。○虞曰:隂陽相離,氣位隔絕,腠理開疎,汗乃大出。夫如是。則六陽皆絕。其死明矣。况三陽之脉。亦有離合。太陽爲開。陽明爲闔。少陽爲樞。開者司動静之基。闔者執禁固之權。樞者主轉動之㣲。三經不得相失。今六陽巳絕。失其動靜之司。弛其禁固之樞。止其動轉之㣲。三經相失。故曰死也。六陽者。素問曰。上下經乃成六也。

經絡大數第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

然。一經者。手少隂與心主别脉也。心主與三焦爲表裏。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丁曰。言少隂與心主别脉者。謂心與小膓爲表裏。心主與三焦爲表裏也。少隂是眞心脉。爲君火。心主者。共三焦相火。故别也。相行君命。故有心名無位也。○楊曰。手少隂、眞心脉也。手心主、心包絡脉也。二脉俱是心脉。而少隂與少陽合。心主與三焦脉合。三焦有位而無形。心主有名而無藏。故二經爲表裏也。五藏六府各一脉爲十一脉。心有兩脉。合成十二經焉。據此而言。六府亦止五府耳。○虞曰:心主者,手厥隂脉也。三焦者,手少陽脉也。二經合爲表裏。乃合爲十二經也。手厥隂,心包絡脉者。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脇,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内。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准此推之。心包外有經脉。出於中指内。相維絡於三焦。歸於少隂之經。配手厥隂之脉。手少陽脉者。出於手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准此推尋。乃與心包更相維絡。三焦配手少陽。心包配手厥隂。二經俱外有流行經脉。内無藏府。故配之爲表裏。諸家脉惟言命門與三焦爲表裏。在右手尺中,惟此經言,則三焦與心主爲表裏也。又左寸火,右寸金,左關木,右關土,左尺水,右尺火,左尺男,右尺女。可驗之經有夫婦對位。若三焦配命門爲表裏,則木火同位也。

二十六難曰: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

然:有陽絡,有隂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蹻之絡也。隂絡者、隂蹻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丁曰。十二經、十五絡者。謂毎一經各有一絡。其肝心腎。經在左。卽絡右。其脾肺心包經在右。卽絡左。其陽蹻。經在左足外踝。絡在右足外踝。其隂蹻。經在右足内踝。絡在左足内踝。此者是隂蹻陽蹻之絡也。脾之大絡者。脾象土。主中宮。王四季。分飬四藏。故曰脾之大絡。是名大包穴。在淵液下三寸。布胸中。出九助閒是也。○楊曰。十二經各有一絡。爲十二絡耳。今云十五絡者。有隂陽之二絡。脾之大絡。合爲十五絡也。人有隂陽兩蹻。在兩足内外。男子以足外者爲經。足内者爲絡。女子以足内者爲經。足外者爲絡。故有隂陽蹻二絡也。經云。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隂。當數者爲經。不當數者爲絡。此之謂也。脾之大絡。名曰大包。此則脾有二絡也。凡經脉爲表裏。支而横者爲絡,絡之别者爲孫也。奇經八脉第三

二十七難曰:脉有奇經八脉者,不扚於十二經,何謂也?

然。有陽維,有隂維,有陽蹻,有隂蹻,有衝、有督、有任、有帶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脉也。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

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脉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丁曰。前言十二經、十五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流通。氣血相貫。無有休息。今此八脉。謂别道而行,故曰奇經八脉也。其所起言在後章。○楊曰:奇,異也。此之八脉,與十二經不相拘制,别道而行,與正經有異,故曰奇經也。其數有八,故曰八脉也。○虞曰:奇,音基也。竒、斜也。奇、零也。不偶之義。謂此八脉不係正經,隂陽無表裏配合,别道奇行,故曰竒經也。所以經言八脉不拘於經。以此可驗矣。楊氏言奇異之義。非也。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脉者旣。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

然。督脉者。起於下極之兪。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於腦。

丁曰。督脉起於下極之兪者。長强穴在脊骶。督脉絡任脉絡㑹之所。並於脊裏。上至風府穴。在髪上一寸。督脉陽維所㑹。奇經之一脉也。○吕曰。督脉者。陽脉之海也。○楊曰。督之爲言都也。是人陽脉之都綱。人脉比於水。故呂氏曰。陽脉之海。此爲奇經之一脉也。下極者。長强也。○虞曰。經言督脉起於下極。上入屬於腦。呂氏曰。諸陽之海也。楊氏曰。陽脉之都綱㨿。其督脉流行。起自㑹隂穴。循脊中上行至大推穴。與手足三陽之脉交㑹。上至瘖門穴。與陽維㑹其所。上至百㑹穴。與太陽交㑹。下至於鼻柱下水溝穴。與手陽明交㑹。准此推之。實謂爲諸陽之海。陽脉之都綱也。

任脉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咽。

丁曰。中極者、穴名也。在齊下四寸。其中極之下者。曲骨穴也。是任脉所起。其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者。天突冗也。是任脉之所㑹。奇經之二脉也。○楊曰。任者、姙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故曰位中極之下。長强之上。此奇經之二脉也。○虞曰。㨿。針經推尋任脉起於㑹隂穴上毛際者。乃是曲骨穴。在少腹下毛際。與足厥陰㑹於此上至關元。乃齊下二寸也。至咽喉。與陰維脉㑹也。素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衝脉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也。故楊氏曰。生餋之本。良由此也。

衝脉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夾齊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呂曰。衝脉者。隂脉之海。○丁曰。

衝脉起於氣衝。并足陽明之内。俠任脉之外。上行至胸中而散。皆起於兩間。此者是三焦行氣之府也。故呂氏云。一本曰衝者。此之謂也。○楊曰。經云。衝脉者。十二經之海也。如此則不擉爲隂脉之海。恐呂氏誤焉。衝者。通也。言此脉下至於足。上至於頭。通受十二經之氣血。故曰衝焉。此奇經之三脉也。○虞曰。素問曰。衝脉起於氣街。難經曰:起於氣衝。又針經穴中,兩存其名。衝街之義,俱且通也。素問曰:竝足少隂之經。難經却言竝足陽明之經。况少隂之經,俠齊左右各五分。陽明之經,俠齊左右各二寸。氣衝又是陽明脉氣所?。如此推之,則衝脉自氣衝起,在陽明少隂二經之内。俠齊上行。其理明矣。大體督脉任脉衝脉。此三脉。皆自㑹隂穴㑹合而起。二脉分爲三岐。行於隂陽。部分不同。故名各異也。

帶脉者。起於季脇。廽身一周。

丁曰。季脇下一寸八分。是其帶脉之穴也。?身一周。是奇經之四脉也。○楊曰。帶之爲言束也。言㧾束諸脉。使得調柔也。季脇在助下。下接於髐骨之間是也。廽、繞也。繞身一周。猶如束帶焉。此奇經之四脉也。陽蹻脉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丁曰。

陽蹻脉起於跟中。循外跟者。中衝穴也。上入風池穴者。項後髪際䧟中。是奇經之五脉也。○楊曰。蹻、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機要。動足之所由。故曰蹻脉焉。此奇經之五脉也。

隂蹻脉者。亦起於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脉。丁曰。隂蹻脉亦起跟中。循内踝者。照海穴也。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脉。其又至目下承泣穴。是隂蹻脉始終也。是奇經之六脉也。○楊曰:其義與陽蹻同也。此奇經之六脉也。○虞曰:隂蹻者,起於足然骨之後,上内踝之上,循隂股入隂而循腹,上胸裏,入缺盆,出人迎之前,入頄内廉,屬目内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

陽維。隂維者,維絡于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漑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㑹也。陰維起於諸隂交也。丁曰。陽維者。維絡諸陽。故曰陽維起於諸陽㑹也。隂維者。維絡諸隂。故曰隂維起於諸隂交也。○楊曰。維者、維持之義也。此脉爲諸脉之網維。故曰維脉也。此有隂陽二脉。爲奇經八脉也。比于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于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聖。入於八脉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畜則腫?。砭射之也。丁曰。凡八脉爲病。皆砭射取之。○楊曰。九州之内。有十二經水。以流泄地氣。人有十二經脉以應之,亦所以流灌身形之血氣,以奉生身,故比之於溝渠也。○虞曰:十二經隆盛,入於八脉而不環周,邪在八脉,腫?畜積,故以砭石射㓨之,故曰砭射之也。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爲病何如。

然。陽維維於陽,隂維維於隂,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呂曰。悵然者。其人驚。驚卽維脉緩。故令人身不能收持。驚則失志。善忘恍惚也。○丁曰。陽維者。是隂陽之綱維也。而主持隂陽之脉。今不能相維者。是陽不能主持諸陽。隂不能主持諸陽。成言悵然失志也。溶溶者。緩慢所以不能收持也。

隂蹻爲病。陽緩而隂?。陽蹻爲病。隂緩而陽?。呂曰。隂蹻在内踝上。病則其脉從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也。陽蹻在外踝上。病。則其脉從外踝以上?。内踝以上緩也。○丁曰。奇經八脉者。而聖人圖設溝渠之理。以備通水道焉。非自生其病。盡諸經隆盛而散入也。乃砭射取之。諸陽脉盛。散入陽蹻。則陽蹻病。諸隂脉盛。散入隂蹻。則隂蹻病。故隂蹻陽蹻。乃爲病耳。其隂陽緩?者。卽是虛實之義。隂蹻爲病。則陽緩而隂急。卽病隂厥。足勁直而五絡不通。陽蹻爲病。則隂緩而陽?。卽狂走。不臥死。蹻者、健也。

衝之爲病。逆氣而裏?。

丁曰。逆氣、腹逆也。裏?、腹痛也。○呂曰。衝脉從關元上至?喉。故其脉爲病。逆氣而裏?。○虞曰。衝脉竝。足少隂之經。夾齊上行。病故逆氣裏?矣。巢氏病源曰。腎氣不足。傷於衝脉。故逆氣而裏?。督之爲病。脊强而厥。

呂曰。督脉在脊。病則其脉?。故令其脊强也。○丁曰。督脉起於下極之兪。行脊裏。上入風池。病則故脊强。

任之爲病。其内苦結。男子爲七疝。女子爲瘕聚。呂曰。任脉起於胞門子戸。故其脉結。爲七疝瘕聚之病。○丁曰。任脉起胞門日戸。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病則故男子内結爲七疝。女子爲瘕聚。○虞曰。任脉當少腹上行。故其内苦結。男子病七疝者。謂厥疝、槃疝、寒疝、癥疝、附疝、狼疝、氣疝。此七病。由氣血虚弱。寒温不調致之也。女子病爲瘕聚。瘕有八瘕。謂靑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蛇瘕、鱉瘕、脂瘕。瘕者、謂假於物形是也。

帶之爲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

呂曰。帶脉者。廽帶人之身體。病則其腹緩。故令腰溶溶也。○丁曰。帶脉者。廽帶人之身。病則腰溶溶也。陽維爲病。苦寒?。隂維爲病。苦心痛。

呂曰。陽爲衞。故寒?隂爲榮。榮爲血。血者心。故心痛也。○丁曰。陽維主於諸陽之經。病則苦寒?。隂維主於諸隂之經。病則苦心痛也。

此竒經入脉之爲病也。

楊曰。一本云。衝脉者。起於關元。循腹裏。直上于咽喉中。任脉者。起於胞門子戸。俠齊上行至胸中。二本雖不同。亦俱有所據。幷可依用。故并載之。呂氏注與經不同者。由此故也。○虞曰。㨿素問言衝脉起氣街。俠齊上行至胸中。任脉起於中極。謂當齊心上行也。以上呂楊氏所舉皆非也。

榮衛三焦第四

三十難曰。榮氣之行。常與衞氣相隨不。

然。經言人受

氣於穀榖。入於胃。乃傳與五藏六府。五藏六府。皆受於氣。其淸者爲榮。濁者爲衛。榮行脉中。衛行脉外。榮周不息。五十而復大。㑹隂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知榮衛相隨也。

丁曰。夫人之生。禀天眞之氣。後飮水榖食入胃。傳於五藏六府。化爲精血。其精血各有淸濁。其精中淸者。歸肺以助天眞。其濁者。堅强骨髓。故血中之淸者。歸心榮養於神。血中之濁者。外華於肌肉。而淸者行於脉肉濁者行於脉外。而衛者。衛訣之義也。○楊曰。營、行作榮。榮者。榮華之義也。言人百骸九竅。所以得榮華者。由此血氣也。營者。經營也。言十二經脉常行不巳。經紀人身。所以得長生也。二義皆通焉。衞者。䕶也。此是人之慓悍之氣,行於經脉之外。晝行於身。夜行於藏,衛護人身。故曰衛氣。凡人隂陽二氣。皆㑹於頭手足。流轉無窮。故曰如環之無端也。心榮血,肺衛氣。血流據氣,氣動依血,相慿而行。故知榮衛相隨也。○虞曰:經言人受氣於榖,榖入胃,乃傳與五藏六府者,謂水榖入口,下至於胃。胃化榖爲氣,上傳與肺。肺乃主氣,氣乃爲衛。胃化水,上傳與心,心乃生血,血乃爲榮。氣爲表,行於脉外,血爲裏。行於脉内。二者相依而行。故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復㑹於手太陰。如環之無端。轉相漑灌也。經言淸氣爲榮。濁氣爲濁。詳此淸濁之義。倒言之爲正。恐傳冩誤也。隂陽應象論曰。淸陽實四支。濁隂歸六府。卽其義也。

三十一難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

然。三焦者。水榖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楊曰。焦、元也。天有三元之氣。所以生成萬物。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氣。以養人身形。三焦皆有其位。而無正藏也。○虞曰。天有三元。以綂五運。人有三焦。以綂五藏也。今依黃庭經配八卦,屬五藏,法三焦,以明人之三焦法象三元也。心肺在上部,心法離卦,肺法兌卦,乾卦主上焦,乾爲天,所以肺行天氣。脾胃在中部,脾胃屬土,統坤卦,艮亦屬土,艮爲運氣,主治中焦。腎肝在下部,腎法坎卦,肝法震卦,異卦主下焦。主通地氣。行水道。夫如是。乃知坎離震兌坤以法五藏。乾艮巽乃法三焦。以合八卦變用。乃如下說。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䧟者是。楊曰。自膈以上。名曰上焦。主出陽氣。温於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漑焉。胃上口穴。在鳩尾下二寸五分也。○虞曰。膻中者。穴名也。直兩乳中是穴。任脉氣之所?。素問曰。膻中爲臣使之官。以主氣布隂陽氣和志遠。喜樂由生。謂布氣也。故治其中矣。上焦主入水糓内而不出。其爲病止言冷?。虛則補其心。實則㵼其肺。如此治者。萬無一失。靈樞經曰。上焦如霧。謂行氣如露。漑灌諸經也。言胃氣自膻中布氣。與肺下漑灌諸藏。經曰。肺行天氣卽。此義也。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榖。其治有齊傍。楊曰。自齊以上。名曰中焦。變化水穀之味。生血以榮五藏六府。及於身體。中脘穴。在鳩尾下四寸也。○虞曰。中焦乃脾胃也。中焦爲病。止言冷?。虛則補其胃。實則㵼其脾。如此治者。萬無一失。靈樞經曰。中焦如漚。謂腐熟水榖也。其治在齊傍。齊傍左右各一寸。乃足陽明胃脉所?夾。齊乃天樞穴也。中焦主脾胃。故治在此經中。故曰齊傍也。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别淸濁。主出而不内以傳導也。其治在齊下一寸。

楊曰。自齊以下。名曰下焦。齊下一寸。隂交穴也。主通利溲便。以時下而傳。故曰出而不内也。○虞曰。下焦爲病。止言冷?。虛則?其腎。實則㵼其肝。如此治者。萬無一失。靈樞經曰。下焦如瀆。謂膀胱主水也。素問曰。三焦爲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齊下一寸。乃足三隂。任脉之㑹。其治在玆。乃下紀也。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一本曰衝。

丁曰。靈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引導隂陽水穀。故言三焦者。水榖之道路也。布氣於胸中。故治在膻中穴也。其府在氣街。而或曰衝者。二義俱通。言氣街者。卽陰陽道路也。言氣衝者。氣衝脉也。氣衝者、十二經根本。諸經行氣之府也。故言府在氣衝也。○楊曰。氣街者。氣之道路也。三焦旣是行氣之主。故云府在氣街。街、衢也。衢者。四達之道焉。一本曰衝。此非扁鵲之語。蓋呂氏再録之言。别本有此言。於義不可用也。○虞曰。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是穴乃足陽明脉氣所?。言其三焦主三元之氣。其府在氣街。其氣街者,針經本名氣衝。衝者,通與四達之義不殊,兩存之亦可也。以氣街爲府者,何也?謂足陽明胃化榖爲氣,三焦又主三元之氣,故以氣街爲府也。

藏府配像第五

三十二難曰:五藏俱等,而心肺獨在膈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爲榮。氣爲衛。相隨上下。謂之榮衛。通行經絡。營周於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丁曰。心肺主通天氣。故在膈上。○楊曰。自齊以上通爲陽。自齊以下通爲隂。故經曰。腰以上爲天。腰以下爲地。天陽地隂。卽其義也。今心肺旣居膈上而行榮衞。故云榮周於外。○虞曰。心爲帝王。高居遠視。肺爲華蓋。位亦居膈。心主血。血爲榮。肺主氣。氣爲衛。血流據氣。氣動依血。血氣相依而行。故心肺居在上焦也。

三十三難曰。肝靑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然。肝者。非爲純木也。乙?也。庚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㣲陽。而吸其㣲隂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隂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丁曰。五行旣定。卽有剛柔。配合夫婦。柔納其剛。今經舉肝靑象木。木性本浮。今肝得水沉者。謂又懹金性也。又木七月受氣,正月臨官,行其隂道多,是故肝得水而沉也。○楊曰:四方皆一隂一陽。東方甲乙木,甲爲陽,乙爲隂。餘皆如此。又甲爲木,乙爲草。丙爲火,丁爲灰,戊爲土。巳爲糞,庚爲金,辛爲石,壬爲水,癸爲池。又乙帶金氣,丁帶水氣,巳帶木氣,辛帶火氣,癸帶土氣,此皆五行王相配偶,故言肝者,非爲純木也,隂陽交錯故也。木生於亥而王於卯,故云行隂道多。東方甲乙木,畏西方庚辛金,故釋其妹。乙嫁庚爲婦,故曰庚之柔。柔,隂也。乙帶金氣以歸,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虞曰:乙與庚合,從夫之性,故得水而沉也。

肺者。非爲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隂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㣲陰。婚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丁曰。肺白象金。金性本沉。今肺反浮。謂辛納火性。又正月受氣。七月臨官。行其陽道多。是故肺得水而浮也。○楊曰:金生於巳,王於酉,故云行陽道多。西方庚辛金,畏南方丙丁火,故釋其妹。辛嫁丙爲婦,故曰丙之柔。辛帶火氣以歸,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虞曰:丙與辛合,隨夫之性,炎上而浮,故云也。

肺熟而復沉,肝熟而復浮者,何也。故知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丁曰。皆歸本性也。○楊曰。肝生沉而熟浮。肺生浮而熟沉。此是死則歸本之義。熟諭死矣。如人夫婦有死亡者。未有子息。各歸其本。極陰變陽。寒盛生熟。壅久成通。聚而必散。故其然也。義之反覆。故浮沉改變也。

三十四難曰。

五藏各有聲色臭味。可曉知以不。然。十變言肝色靑。

虞曰。五色之變。在于木也。五藏五色。由肝木之氣。更相漑灌。故各從其?見其色。黃庭經云。肝者。木之精。震之氣。其色靑。位居東方。

其臭臊。

虞曰。得火之變。故其臭則臊也。

其味酸。

虞曰。土受木味則酸。洪範曰。曲直作酸。酸取其收歛也。

其聲呼。

虞曰。金木相配。?聲爲呼。呼亦嘯也。

其液泣。

虞曰。泣則言淚也。此乃水行氣漑灌於子。故生泣也。心色赤。

虞曰。木之布色。在火乃赤也。

其臭焦。

虞曰。五臭之變在于火。五藏五臭。火盛則焦苦出焉。故曰其臭焦也。

其味苦。

虞曰。火性炎上。故生焦苦。故洪範云。炎上作苦。本經云。脾主甘受味。火由土受之。則味苦。取其燥洩也。其聲言。

虞曰。金火相當。夫婦相見。?聲爲言。素問云。笑。其液汗。

虞曰。水火交泰。蒸而成汗。

脾色黃。虞曰。脾土在中央。其色黃。此乃木之布色。在土乃黄也。

其臭香。

虞曰。火之化土。其臭則香也。

其味甘。

虞曰。脾土味甘。甘能受味。以取寛緩。行五味以養五藏。各從其數。以配其味。在本性則甘。故洪範云。稼穡作甘也。

其聲歌。

虞曰。金土相生。母子相見。?聲爲歌。其液涎。

虞曰。水之行液。在脾成涎。

肺色白。

虞曰。木之布色。在肺乃白也。

其臭腥。

虞曰。火之變。在金則腥也。

其味辛。

虞曰。土之受味。在肺爲辛。辛取其散潤也。其聲哭。

虞曰。凡五音之?在于金。金?五音。以出五藏。各從其?。以?其聲。金在本性爲哭者。謂肺屬金。金、商也。商、傷也。主於秋。秋、愁也。故在志則悲哭。此之謂也。

其液涕。

虞曰。水之行液。在肺成涕。

腎色黑。

虞曰。木之布色。在腎乃黑。淮南子云。水者。積陰之氣而成水也。取其積隂。故其色乃黑。

其臭腐。

虞曰。火主臭。在水爲腐臭也。啓玄子云。因水變爲腐也。

其味鹹。

虞曰。土之受味。在水作鹹。鹹取其柔耎也。其聲呻。

虞曰。子之見母。乃?嬌呻之聲也。

其液唾。

虞曰。凡五液皆出於水。水行五液。分灌五藏。故諸藏各有液也。在本宮則爲唾也。

是五藏聲色臭味也。

丁曰。其言五聲、五色、五味、五音、五液。此者是五藏逓相榮飬。過此則病也。○楊曰。五藏相通各有五。五五合爲二十五。以相生養也。

五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然藏者。人之神氣所舍藏

也。故肝藏魂。肺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虞曰。心有所憶謂之意。水從其夫。故有智也。腎藏精與志也。

丁曰。五藏七神者。宣明五氣篇注云。心藏神。精氣之化成也。肺藏魄。精氣之匡輔也。靈樞經云。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肝藏魂。神氣之輔弼也。靈樞經曰。隨神而徃來者謂之魂。脾藏意與智。意主所思。智主其記。腎藏精與志。專意而不移者也。靈樞經曰。意之所在謂之志。又云:守其精者謂之志也。○虞曰:氣之所化謂之精,意之所存謂之志。○楊曰:肝心肺各一神,脾腎各二神,五藏合有七神。

三十五難曰:五藏各有所府,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膓小膓遠者,何謂也。經言心滎肺衛,通行陽氣,故居有上大膓小膓,傳隂,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逺也。

又諸府者。皆陽也。淸浄之處。今大膓小膓。胃與膀胱皆受不淨。其意何也。

然。諸府者。謂是非也。丁曰。經言諸府皆陽淸淨之處者。爲手足三陽爲行氣之府。故言淸淨之處也。今大膓小膓,胃膀胱爲傳化之府,故言非也。○楊曰:謂是非者,言諸府各别,其所傳化,此爲是也。小膓爲府,此爲非也。何爲如此,然,小膓者,雖配心爲表,其治則别,其氣則通,其氣雖通,其所主又異,所以雖曰心病,而無心别位,故曰非也。

經言小膓者,受盛之府也。大膓者,傳㵼行道之府也。膽者,淸淨之府也。胃者,水穀之府也。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楊曰:此各有此傳也。一府猶無兩名,故知非也。

小膓者,心之府。大膓者,肺之府。胃者,脾之府。膽者,肝之府。膀胱者、腎之府。楊曰:此是小膓與心通氣也。餘並同矣。小膓謂赤膓。大膓、謂白膓。膽者、謂靑膓。胃者、謂黃膓。膀胱者、謂黒膓。下焦所治也。

丁曰。皆謂隨五藏之色。相配而言也。○楊曰。膓者、取其積貯?治之義也。故以名之。然六府、五藏之正色也。

三十六難曰。藏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

然。腎兩

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爲腎。右者爲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故知腎有一也。

丁曰。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故男子藏精。女子係胞也。是知腎有一也。其言命門者。非右尺也。爲人之主。命之門也。腎屬水。故知以其右尺爲相火,行君火之命,今亦名命門,卽非腎之命門也,蓋同名而異義也。○楊曰:腎雖有兩,而一非腎,故脉經曰:左手尺中爲腎脉,右手尺中爲神門脉,此其義也。腎者人生之根本,神門者,元氣之宗始,故云精神之所舍也。神門亦命門也。○虞曰:經云。右爲命門。元氣之所係也。脉經言與三焦爲表裏。三焦又主三元之氣。准此推之。三焦自命門之所起也。屬手少陽火。配心包手厥隂火爲表裏。其理明矣。

三十七難曰。五藏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

然。五藏者。當上關於九竅也。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白黑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楊曰。七竅者、五藏之門戸。藏氣平調。則門戸和利矣。五藏不和。則九竅不通。

楊曰。五藏失和於内。九竅壅塞於外也。今上有七竅。而云九者。二竅幽隱。所以不言。腎氣上通於耳。下通於二隂。故云九竅也。

六府不和。則留結爲癰。

丁曰。不和者。爲府與藏。不和者。邪氣不得外泄。則害其九竅。六府不得内通。則留結爲廱。凡人藏府隂。陽和卽,如水之流,不得息也,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周而復始也。○楊曰:六府,陽氣也。陽氣不和,則結癰腫之屬,故云爲廱也。邪乘氣來,先遊於府也。

邪在六府,則陽脉不和,陽脉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脉盛矣。邪在五藏,則隂脉不和,隂脉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隂脉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隂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隂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丁曰。内外不相濟。是爲關格。故知死矣。○楊曰。人之所有者。氣與血也。氣爲陽。血爲隂。隂陽俱盛。或俱虛。或更盛。或更虛。皆爲病也。

經言氣獨行於五藏。不營於六府者。何也。

然。氣之所

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隂脉營於五藏。陽脉營於六府。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不覆溢。人氣内温於藏府。外濡於腠理。

丁曰。諸隂不足。陽入乘之爲覆。諸陽不足。隂出乘之爲溢也。此者是氣之獨行也。○楊曰。覆溢者。謂上魚入尺也。若不如此。當行不止。故云終而復始焉。○藏府度數第六三十八難曰。藏唯有五。府獨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府

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别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丁曰。其言五藏六府者。謂五藏應地之五行。其六府應天之六氣。其言天之六氣。謂三焦爲相火。屬手少陽。故言府獨有六也。○楊曰。三焦無内府。惟有經脉。名手少陽。故曰外府也。

三十九難曰。經言府有五。藏有六者。何也。

然。六府者。

正有五府也。然五藏亦有六藏者。謂腎有兩藏也。其左爲腎。右爲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藏有六也。府有五者。何也。

然。五藏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屬於五藏。故言府有五焉。

丁曰。五藏正有五府。今曰三焦。是爲一府。配心包絡爲藏卽。藏府皆有六焉。其二經俱是相火。相行君命。故曰命門也。○楊曰。五藏六府皆五。有五六之數。或俱五。或俱六。或一五。或一六。並應天地之數也。若以正藏府言之,則藏府俱有五也。藏五以應地之五嶽,府五以應天之五星。若以俱六言之,則藏六以應六律,府六以應乾數。若以藏五、府六言之,則藏六以應五行,府六以法六氣。若以府五、藏六言之,則藏六以法六隂,府五以法五常。所以藏府俱五者,手心主非藏,三焦非府也。藏府俱六者,合手心主及三焦也。其餘例可知也。○虞曰:天以六氣司下,地以五行奉上,天地交恭,五六之數而成也。人法三才,所以藏府以法五六之數。謂人頭圓象天,足方象地,以藏府五六之數以象人,則三才備矣。十一之數,相因而成,故不離於五六也。漢書云:五六乃天地之中數也。

王翰林集註黃帝八十一難經卷第三音釋

二十難癲盲

二十二難呴二十三難蹻二十四難、眩二十八難、跟蹕砭二十九難。疝瘕三十一難膻脘

三十四難。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