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上

轻识古籍-繁体

共 4482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3-12-07 02:35

仲尼上

仲尼閒居,子貢入侍,而有憂色。

聖人退藏於密,故心不憂樂吉凶。與民同患,故有憂。

子貢不敢問,出告顔回。顔回援琴而歌。孔子聞之,果召回入,問曰:若奚獨樂?回曰:夫子奚獨憂?孔子曰:先言爾志。曰:吾昔聞之夫子曰:樂天知命故不憂,回所以樂也。

樂天,則不尤人,知命,則不尚力。任其自然,不累乎心,何憂之有?

孔子愀然有問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爾,請以今言爲正也。

道惡乎往而不存?言惡乎存而不可?隨時之宜之謂是,體道之常之謂正,故昔日之言可以爲是,而自今觀之,不可以爲正也。然以昔日之言爲是,以今日之言爲正,其所言者,特未定也。知時无止證曏今故,則束於教者,豈足以語此?

汝徒知樂天知命之无憂,未知樂天知命有憂之大也。

眞樂无樂,亦无所不樂,眞知无知,亦无所不知。脩之身,故无憂;脩之天下,故有憂之大也。

今告若其實:脩一身,任窮達,知去來之非我,止變亂於心慮,爾之所謂樂天知命之无憂也。

古之知道者,以行止非人所能而在天,以廢興非力所致而在命,不榮通,不醜窮,適來時也。適,去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何憂之有?然是特修一身者爾。

曩吾脩詩書,正禮樂,將以治天下,遺來世;非但脩二身,治魯國而已。而魯之君臣日失其序,仁義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國與當年,其如天下與來世矣?吾始知詩書禮樂无救於治亂,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樂天知命者之所憂。

詩書者,載治之言。禮樂者,載治之具。孔子體道之眞以治身,超然自得乎形色、名聲之表矣,而憫天下之弊,故言仁義,明禮樂,吁俞曲折以慰天下之心。然世之人滅質溺心,无以返其性情而復其初。則仁義益衰,而情性益薄,其道不行於當年矣,爲天下後世慮,所以憂心。

雖然,吾得之矣。夫樂而知者,非古人之謂所樂知也。无樂无知,是眞樂眞知;故无所不樂,无所不知,无所不憂,无所不爲。詩書禮樂,何棄之有?革之何爲?顔回北面拜乎曰: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貢。子貢茫然自失,歸家淫思七日,不寢不食,以至骨立。顔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門,絃歌誦書,終身不輟。

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樂天者,有所樂,非古人之所謂樂也。知命者,有所知,非古人之所謂知也。樂天者,必期於无所樂,是謂眞樂。知命者,必期於无所知,是謂眞知。若是,則无所不樂,无所不知,无所不憂,无所不爲,與化爲人焉。往而不能化人,治詩書禮樂可也。退仁義,賔禮樂,亦可也。故其始也,以詩書禮樂无救於治亂。及其得也,則曰詩書禮樂何棄之有?革之何爲?子貢向也不敢問,至其聞之,茫然自失,思无所得,則誦書不輟而已。所謂得其言而未得其所以言者歟。

陳大夫聘魯,私見叔孫氏。叔孫氏曰:吾國有聖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聖乎?叔孫氏曰:吾常聞之顔回曰:孔丘能廢心而用形。陳大夫曰:吾國亦有聖人,子弗知乎?曰:聖人孰謂?曰:老聃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仲尼應物而忘心,故見其聖者,以爲能廢心而用形。亢倉子適已而忘形,故見其聖者,以爲能耳視而目聽。廢心用形,猶桔槔俯仰。人之所引,亦引人也。耳視目聽,與列子心凝形釋、骨肉都融同義。然何廢何用?无視无聽聖人之道,烏可致詰?此特人者見之耳。

魯侯聞之大驚,使上卿厚禮而致之。亢倉子應聘而至。魯侯卑辭請問之。亢倉之曰:傳之者妄。我能視聽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魯侯曰:此增異矣,其道奈何?寡人終願聞之。亢倉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來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覺,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魯侯大悅。佗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耳視目聽,猶不能外乎形。視聽不用,耳目則離形矣。蓋耳目視聽,未離乎形,猶有所不及。至於不用耳目,則形充空虚。視乎㝠㝠,聽乎无聲,與神爲一,世豈足識之?體合於心,則以外而進内。心合於氣,則以實而致虚。炁合於神,則立乎不測。神合於无,則動於无方。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炁,吾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此所謂以无有入无間者。與介然之有,有形之小,唯然之音,有聲之微,遠在八荒之外,華九方也;近在眉睫之間,非无所也,囿於有形,感於有聲,吾雖黜聰明而同乎大通。來千我者,我必知之,亦惡知其所以然哉?故曰其自知而已矣。仲尼笑而不答者,解顔一笑,不知答也。

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歟?孔子曰:聖則丘何敢?然則丘博學多識者也。

夫子既聖矣,而曰聖則何敢,蓋不居其聖也。雖博學而无所成名,雖名識而一以貫之,此孔子所以爲集大成。

商太宰曰:三王聖者歟?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不知。曰:五帝聖者歟?孔子曰:五帝善任仁義者,聖則丘弗知。曰:三皇聖者歟?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時者,聖則丘弗知。

皇言道,帝言德,王言業。善任因時所以行道,善任仁義所以成德,善任智勇所以修業。然有爲之累,非无爲之事,故曰聖則丘弗知也。雖然,皇也,帝也,王也,應時而造所任者,跡也。其所以迹,則其所以聖。

商太宰大駭,曰:然則孰者爲聖?孔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爲聖,弗知眞爲聖歟?眞不聖歟?商太宰默然心計曰:孔丘欺我哉。

莊子論燧人、伏戲、神農、黃帝、唐虞以來,其爲天下,皆以爲德之下衰。孔子以三皇、五帝、三王之治爲不知其聖,乃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蓋道歲也。聖人時也,五帝、三王之治,閲衆甫於亨嘉之會,猶時之有春夏也,見其外王之業而已,故曰:不知其聖。西方之人,去華而復質,猶時之有秋冬也,靜而聖而已,故曰:有聖者焉。夫有不治也,然後治之;无事於治,何亂之有?故不治而不亂。待言而信者,信不足也;默然而喻,故不言而自信。道化之行,猶有行之之迹,化而无迹,孰推行是,故不化而自行,此之謂。莫之爲,而常自然也。道不可名,无所畛域,故曰:蕩蕩乎民无能名焉。雖然,聖不可知,謂是爲聖,豈眞是哉?故疑其爲聖而已。啇太宰以其言不近人情,故始也驚怖而大駭,且求之度數而弗得,故其終默然心計,而以孔子爲欺我也。

子夏問孔子曰:顔回之爲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於丘也?曰:子貢之爲人奚若?子曰:賜之辯賢於丘也?曰:子路之爲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於丘也?曰:子張之爲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於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爲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辯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

聖人之道極高明,而道中庸,或過,或不及,皆非道也。賢者過之,聖人无取焉。回能仁而不能反,非大仁也;賜能辯而不能訥,非人辯也;由能勇而不能怯,非大勇也;師能莊而不能同,非和光也。雖不該不徧,在道一曲,然各有所長,時有所用,乃若夫子之大全,則備道而兼有之。彼數子者,仰聖人而自知其小,則孔子雖各以其所能爲賢於己,而彼其所事我者,亦安能貳己哉?

子列子既師壺丘子林,友伯昏瞀人,乃居南郭。從之處者,日數而不及。雖然,子列子亦微焉,朝朝相與辯,无不聞。而與南郭子連墻二十年,不相謁請,相遇於道,目若不相見者,門之徒役以爲子列子與南郭子有敵不疑。有目楚來者,問子列子曰:先生與南郭子奚敵?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聞,目无見,口无言,心无知,形无惕。往將奚爲?雖然,試與汝偕往。閲弟子四十人同行,見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與接。顧視子列子,形神不相偶,而不可與羣。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與言,衍衍然若專直而在雄者。子列子之徒駭之,反舍,咸有疑色。子列子曰:得意者无言,進知者亦无言。用无言爲言亦言,无知爲知亦知。无言與不言,无知與不知,亦言亦知。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如斯而已。汝奚妄駭哉?

日數而不及者,言偕來者衆,而夫子之不可及也。列子亦微焉者,言列子之道亦不可得而見也。朝朝相與辯,无不聞者,道不可聞,聞而非也。不得已而有辯,則其所聞也亦淺矣。連墻二十年,不相請謁,則與老子所謂不相往來同意。相遇於道,目若不相見,則不必目擊而道固存矣。百骸九竅賅而存焉,所謂貌充也。窅然空然,視之不見,所謂心虚也。有人之形,故耳、目、口形貌无不充。无人之情,故无聞、无見、无言、无知,无惕,其室虚矣。欺魄若存,形而非眞,猶所謂象人也。形神不相偶,謂神不守形。衎衎然若專直而在雄者,謂不能知雄而守雌。以列子之道,南郭且視之如此,此其徒所以駭之而咸有疑色也。言者,所以傳道也。言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故曰得意者无言。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而不知内矣。故曰進知者亦无言。用无言爲言亦言者,至言也。无知爲知亦知者,至知也。以我之无言,合道之不言,以我之无知,合道之不知,由得意與進知者觀之,亦所以爲言,亦所以爲知也。其道不外乎此,何妄駭之有?

子列子學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後,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顔而笑。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更无是非;從口之所言,更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並席而坐,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外内進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則理无所隱矣。

始得一眄,言道存於目擊之間,解顔而笑,言心得於形釋之外,引之並席而坐,則進而與之俱。外内進矣,則妙而不可測也。形充空虚,故心凝形釋,骨肉都融,造形上極,故理无所隱也。

初,子列子好游。壺丘子曰:禦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樂所玩无故。人之游也,觀其所見;我之游也,觀其所變,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壼丘子曰:禦寇之游固與人同歟,而曰固與人異歟?凡所見,亦恒見其變。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務外游,不知務内觀。外游者,求備於物;内觀者,取足於身。取足於身,游之至也;求備於物,游之不至也。於是列子終身不出,自以爲不知游。

所玩无故,則常新也。人之游也,觀其所見於貌象聲色而已。我之游也,觀其所變則在消息盈虚。未有能辨其游者,言兩者之異,未之或知也。然以性見者、於其所見,亦常見其變也。故曰:凡所見,亦常見其變。以我徇彼,則徒見彼之无故。反外照内,則在我者未嘗不常新也。故曰: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務外游者與物俱徂,見物不見性,内觀者反身而誠,見性不見物。窮響以聲,此求備於物之類也。處陰休影,此取足於身之類也。故游之至與不至,唯内外之爲辨。列子終身不出,則反求諸己之謂也。

壺丘子曰:游其至乎,至游者,不知所適;至觀者,不知所眂。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觀矣,是我之所謂游,是我之所謂觀也。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

至游者,因性而動者也。至觀者,即性而見者也。有所適則有盡,性豈有盡者哉?故至游者不知所適。有所眡則有硋,性豈有硋者哉?故至觀者不知所眡。无所不游而實无所游,无所不觀而實无所觀,上與造物者游,如斯而已。故曰:游其至矣乎。

沖虚至徳眞經義解卷之五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