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方希原書
共 828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2-09 01:09
與方希原書
得鄭君手札,言足下大肆力古文之學,僕嘗以爲此事在今日絕少能者。且其途易岐,一入岐途,漸去古人遠矣。
古今學問之途,其大致有三:或事於理義,或事於制數,或事於文章。事於文章者,等而末者也。然自子長、孟堅、?之、子厚諸君子之爲之,曰:是道也,非蓺也。以云道,道固有存焉者矣。如諸君子之文,亦惡覩,其非蓺歟?夫以蓺爲末,以道爲本,諸君子不願據其末,畢力以求據其本。本旣得矣,然後曰:是道也,非蓺也。循本末之說,有一末必有一本。譬諸草木,彼其所見之本,與其末同一株,而根枝殊爾。根固者枝茂,世人事其枝,得朝露而榮,失朝露而瘁,其爲榮不久。諸君子事其根。朝露不足以榮瘁之。彼又有所得而榮。所失而瘁者矣。且不廢?灌之資。雨露之潤。此固學問功㴱而不巳於其道也。而卒不能有榮無瘁。故文章有至有未至。至者得於聖人之道則榮。未至者不得於聖人之道則瘁。以聖人之道被乎文。猶造化之終始萬物也。非曲盡物情。游心物之先。不易解此。然則如諸君子之文。惡覩其非蓺歟。
諸君子之爲道也。譬猶仰觀泰山。知羣山之卑。臨視北海。知眾流之小。今有人?泰山之巓。跨北海之涯。所見不又縣殊乎哉。足下好道而肆力古文。必將求其本。求其本㪅有所謂大本。大本旣得矣。然後曰是道也。非蓺也。則彼諸君子之爲道,固待斯道而榮瘁也者。
聖人之道在六經。漢儒得其制數,失其義理。宋儒得其義理,失其制數。譬有人焉,?泰山之巓,可以言山。有人焉。跨北海之涯。可以言水。二人者不相謀。天地閒之鉅觀。目不全收。其可哉。抑言山也。言水也。時或不盡山之奥水之奇。奥奇山水所有也。不盡之闕物情也。今足下同鄭君汪君相與聚處。勉而薄乎巓涯。究乎奧奇不難。僕奔?避難。嚮之所欣。久棄不治。數千里外聞足下爲之。意志動盪。不禁有言。足下試察其言。漫?不可收拾。其近況可弗贅陳矣。
置身無所如僕者起古人於今日。必哀而憐之。凡事?而後知。歷而後難。曾不如古人。而恖得古人憐我若強其乞憐於異乎古人者。則亦不爲也。戴東原集卷弟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