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眞經直解卷之三

轻识古籍-繁体

共 5877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3-12-07

道德眞經直解卷之三

本來子邵若愚直解

清河居士張知新校正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賔。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旣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大道虚無而常無名,自元始化一氣。一氣者,有而未形,名之曰朴。其朴比大道雖小,然爲萬物母,故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其朴,萬物將自賔以一治天下,譬如天地之氣相合,以降甘雨,潤露普徧,人莫之令而自均。大道因朴始立制而有名,名亦旣有,夫亦將知止。若不止則散失其朴,知止所以不殆而可長乆。

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與江海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止者乆,死而不亡者壽。

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水皆與歸於江海也,喻天下萬事,總歸於道。夫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知人者不過用智,人皆以智爲明,不如反智於内而自知,自知自理者是謂明。勝人者不過有剛强謀略、豐財鋭勢爲力,不如息力休心,萬境不動而自勝,自勝者是謂强。世以財厚爲富,雖厚有盡,但知自心本來具足,用無窮盡者,是謂富。世間所學皆小志,惟强行於道者,謂之有志。從事皆合於道,是故不失其所止者,乃能乆。形雖死而性不亡處於不生滅之鄉,萬劫常存者,是謂壽。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爲主。故常無欲,可名於小矣;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大道汎兮,言無定位也,謂可大可小,故其可左右。何謂可小?夫道,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謂如春功用備成,至夏則春意不居。當春之時,萬物衣被而不爲主宰,故道常無欲於物,則可名於小矣。何謂可大?夫萬物總歸於道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而效其道爲而不恃,功成不居,以其不自爲大之跡,故能成就其大。執此大象以治,天下無不歸往。民往之者,縁往而不害故也,所以天下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旣。

世俗殢五音之樂與飲食之餌,百年之間如待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然而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使之治國、治家、治身,至於生之前、死之後,用之不可旣。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之勝剛,弱之勝强。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陰根於陽,此必然之理。識事之理者,是謂微明,故知柔之勝剛,弱之勝强也。夫魚不可脱於淵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若示人,則如魚離水。設符璽表信,制㪷秤令平,此便國之利用,將欲救弊,必固轉生不淳,蓋不察微明之義。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鎭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治天下之道,常處事於無爲,而天下無不爲治也。侯王若能守無爲,萬物將自化。化而有欲作者,吾將鎭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者,亦將不欲是也。不欲則以靜,所以天下民心將自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太古之時,上德不顯其德,是以有德。至伏羲之時,造書契,定婚姻之類,因顯其德,而爲下德。然雖不失德,因有爲德之跡,是以無德。夫上德者,用無爲之治而無以爲事。下德,用有爲之教而有以爲事也。至堯舜之時,上以仁人之德爲之治,化而無以爲事。其次至三王,上生可否之義,分别爲之而是有以爲也。其次至五霸,上體事之禮而爲之治,何期禮出詐生,而民莫之應,用禮立法,欲人懼刑而從仁義,如是則攘臂而使民仍之。故因失道而後用德,失德而後用仁,失仁而後用義,失義而後用禮。夫禮者,救世之法而以信爲本,縁忠信之薄而爲亂之首也。如前代顯智識治世者,乃道之華,非道之實,因徇其華而愚民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忠信之厚,不處其忠信之薄,居其道之實,不居其道之華,故去彼華薄,取此實厚。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爲正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爲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夫一者,萬物之母也,萬物皆自一生,故得一則昌,失一則亡。老子言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而覆,地得一以寧而載,人之神得一以靈,三才之間、四方上下爲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矣,侯王理世,得一爲法以爲天下正。其各致之一也,若天無一以清將恐拆裂,地無一以寧將恐發泄,神無一以靈將恐其神歇,谷無一以盈將恐宇宙竭,萬物無一以生將恐生化滅,侯王無一以爲正,而恃我之貴高,失於恭謙,將恐其位蹶。故處於貴者,以賤爲本;處於高者,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者,以其就下。此其以賤爲本耶?非乎?將認我之貴高,故致數譽。譽者,毁之基,不若無譽,故不欲琭琭如玉之譽者,不致珞珞如石之毁也。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馳心於外者,不若反心於内,故反者乃道之動。動而反歸無心曰弱,弱者乃道之用也。世人只知天下之物生於有,不知有本生於無,故知無者道之用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上士聞道,能生實信,勤而行之,故云上士。中士聞道,胸中無主,若存若亡,故云中士。下士聞道,塵重業深,聞說其心,不依一法,兀然無事,具足道德,必大笑之。下士聞而不笑者,必是奇怪矯妄,有爲法術,此不足以爲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類,進道若退,上德若谷,太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類,進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眞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已上十一句,言大象無形,由道隱無名之謂也。

夫惟道,善貸且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爲和。

夫惟道,善貸與陰陽生化而且成,終復歸道。自道生一氣,一氣分而生二儀,二儀生化,以一氣爲主,以一合二,故云三。一氣在陰陽之中,故名冲氣。以三能生萬物,故萬物無不負陰而抱陽,皆仗冲氣以爲和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義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爲稱者,何也?理世之道,以謙下爲法,故物或損之者而受益,益之者而見損,故知謙者受益,此古人之所教也。老子曰我亦以謙爲義而教之,夫何故?見恃强梁者不得盡其理而死。老子曰吾將謙道,以此爲父教。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天下之至柔者,無心之心,又玄是也。人能馳騁至柔,此天下之至堅而不壞者。以無爲有,故曰無爲入於不生滅之鄉,萬劫長存,更無間斷,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也。此不可言及之教,老子嘆曰: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乆。

高名與身,二者孰親?身與財貨,二者孰多?因名利而生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名者,必因名大則費;多藏貨者,必因貨厚而亡。居名知足則不辱,居貨知止則不殆可以長乆。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爲天下正。

大成者,反若缺故其用不敝。大盈者反若冲故其用不窮大直者不申反若屈,大巧者藏智反若拙,大辯者不言反若訥。是以缺能勝成,虚能勝滿,屈能勝直。拙勝巧,訥勝辯,如躁勝寒靜勝熱此者如藥對病,惟清靜無爲能空萬境而絶對治,乃爲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古之兵即農也,農即兵也,有事則征,無事則耕。天下有道,民各安業,却走馬,戰士以糞田疇,修治農事。天下無道,兵戎之馬孳生於郊,亡道之由。罪莫大於縱心可欲,禍莫大於貪心不知止足,咎莫大於專心欲得。夫罪禍咎皆因欲起,若心無欲,故能知足,其心之足,所遇而常足矣,禍咎自除,何罪之有?

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爲而成。

夫道均化於萬物,而知道在我矣。欲見道者,不須出户,但推照一心,其一與萬物一皆同,故能知天下萬物也。若更能棄推照之迹,心無繫著,則不須窺牖,而見天之道也。若向外求之於筭數,求之於陰陽,求之於人事,其出彌遠,則其知彌少矣。是以聖人不行而知萬物之性,不見而名天之所造者,而在不爲而成。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爲,無爲而無不爲矣。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爲學者日務滋益是也,爲道者日損萬縁是也。夫爲學務益者有二病:一者讀誦抄寫,持事多聞,名著事。二者尋於書義,窮究文理,名著理。此皆心有所著,故當損之。夫爲道務損者,亦有二病:一者斷除妄想,心外求靜,名執無。二者併去塵縁,專守一心,名執有。此皆心有所執,宜又損之。損去爲學爲道之心,離著離執,以至無爲之道。無爲者,是無心而爲也。無心而爲,自然境空,任其耳目而視聽,自除從其貧富好醜,自滅運水般柴役,遊於世而無所累,故無爲而無不爲用矣。故以道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爲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無欲無爲,無常處之心,以百姓之心應事而爲心,因事顯心而見其德。善者吾善之,有不善者,聖人不分别,吾亦善之,因亦善之,德化百姓善矣。信者吾信之,有不信者,聖人不分别,吾亦信之,因亦信之,德化百姓信矣。是故聖人之在天下,不疑於物,則天下物自信;不私於物,則天下物自公;不貴於珍,天下自不貪;不奢侈,天下自從儉;用其實,天下自不僞;崇其謙,天下自不爭。如此惵惵爲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德於耳目,聖人處無心於事,皆孩之也。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世人有心出於外,體天地陰陽爲法,存想潄嚥,吐納般運之類而求長生者;又有心入於内,沉空殢靜,昏懞如死者。老子以十分爲率而言之,生之徒十分中有三分,死之徒十分中有三分,死之徒十分中有三分,又有民之縁求養生動之死地,亦十分中有三分。老子自徵問,夫民以衣食養生,何故動之死地?以其縁貪生生之過厚故也。三三類九,皆不取者,縁生之徒心著有,死之徒心著無,民之生心著境,三者心有所著,皆居生死之地。蓋聞善攝無生者,離外境,離二邊,都無所著,不立於心,見如不見,來如不來,身心一如,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而使猛獸兵刃,不能加害。夫何故?以其心無所著,行住坐卧,心常虚寂。虚即無相,寂即無生,縁其無生,故無死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萬物因道而生之,因德而畜之,物之形賴生畜之勢而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也。且道之尊,德之貴,其理莫之爵而常自然矣。是故萬物皆自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也然。因道生之而不見其有,因德畜之,養之育之,爲而不恃,乃至成之熟之長之而不爲主宰,此莫知爵而常自然矣,是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旣得其母,以知其子,旣知其子,復守其母。没身不殆。

列子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天下有之始者,無也,以無爲天下母。旣得其虚無爲母,以知其萬物皆子;旣知其子,當復守其母。人能以心合無,如子歸母,則没身不殆。

塞其兊,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兊,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眼耳鼻舌身意謂之六入,因六入而妄生諸縁,而爲禍之門也。老子使人塞其兊,閉其六入之門是也。貪癡旣息,則終身不勤若開其兊,濟其事,納諸妄縁,則終身不救。夫六入以心爲根,但除其根,則境自滅,故老子曰見小曰明,守柔曰强。應物隨俗,則用其光,内心虚靜,是復歸其明。誡之曰無遺其言,失之則爲身殃。不遺其言,是謂襲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虚,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資財有餘,是謂道誇,非道也哉。

莊子曰:道無問,問無應。故大道離言而不可以視聽求,不可以思議知,不可以語言及。應有所施智行言於道者,是可畏也。故老子曰:使我介然有智行於大道,惟施是畏。實告之曰大道甚夷,謂無爲無事,縁而民好徑,務一時智識,趣向有爲。又況當時朝廷矜智尚術,甚除其道,田甚荒蕪,倉廪甚虚,人競外華衣服文采,帶權勢若利劍,厭飲食驕於味,畜資財圖有餘,是謂口道言誇道德,理非道也哉。觀其世道而施此言,是以可畏。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眞;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善建德者用之不拔,善抱德者守之不脱,如子孫相傳,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眞;修之於家,一家皆修,其德乃餘;修之鄉,一鄉皆修,其德乃長;修之國,一國皆修,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天下皆修,其德乃普。故以修身之德觀身,以修家之德觀家,以修鄉之德觀鄉,以修國之德觀國,以修天下之德觀天下,承承其德,用之不盡,若子孫祭祀相傳不止也。老子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修身之德。

道德眞經直解卷之三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