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家詩目

共 18025字,需浏览 37分钟

 ·

2023-12-07 23:52

諸家詩目

李陵詩《蘇東坡集》䟦李陵詩後 余本不識陳君式。謫官黄州。傾蓋如故。㑹君式罷去。而余乆廢作詩。念無以道離别之懷。歷觀古人之作。誦約而意盡者。莫如李少卿贈蘇子卿三篇故書以贈之。春秋之世。三百五篇。皆以見意不必已作也。 王粲詩

《文獻通考》王粲集八卷 晁氏曰。後漢王粲仲宣也。高平人。為魏侍中。粲。愽物多識。強記善筭。屬文舉筆便成。無所攺定。時人以爲宿製。然正復精意覃思。亦不能加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今集有八十一首。按唐藝文志。粲集十卷。今亡兩卷。其詩文反多於史所記。二十餘篇。與曹植集同。 張司空詩

《文獻通考》張司空集三卷 晁氏曰。晉張華。茂先也。范陽人。惠帝時爲司空。為趙王倫所害。華。學業優贍。詞藻温麗。圗緯方伎等書。莫不詳覽。家有書三十乗。天下竒秘悉在。愽物洽聞。世無與比。集有詩一百二十。哀詞冊文二十一。賦三。 陳氏曰。前二卷爲四言五言詩。後一卷爲冊祝哀誄等文。陶潜詩

《文獻通考》陶靖節集十卷。詩注四卷

《周紫芝太倉梯米集》周紫芝。書陶淵明歸田園詩後。 陶淵明閑居。則負耒而躬耕。年飢則叩門而乞食。益不可不謂貧矣。至於棄官而歸。則易若脫屣。非其胷中自有丘壑。安能擺落世故如此。頃時杜祁公在政府。客有新第者。以所業獻公。請學爲政。公無一言。唯問生事厚薄。人有問公者。公曰。人有田園。則進退輕。乃可行吾志。祁公可謂知言矣。近時士大夫。多喜學淵明詩。皆故爲靜退逺引之詞。以文其歆羡躁進之失。譬猶効西子之顰。而忘其語意高逺。不能窺此老之藩籬也。

《黄庭堅豫章集》書淵明詩後。 血氣方剛時。讀此詩如嚼枯木。反綿歷世事。如决定無所用智。每觀此篇。如渴飲水。如欲寐得啜茗。如飢啖湯餅。今人亦有能同味者乎。但恐嚼不破耳。 書陶淵明責子詩。 觀淵明之詩。想見其人豈弟慈祥戯謔可觀也。俗人便謂淵明諸子皆不肖。而淵明愁嘆見於詩。可謂癡人前不得說夢也。

《吳可藏海居士集》五峯翁。書淵明詩。 陶淵明詩。如向上祖師所受用處。無復餘事。有欲學之。非飽於參尋莫能到也。忠道平生刻意於詩。晚所造詣乃如此。當有明眼人。以予言爲信。五峯翁挺士特書。

《將璨》書靖節之詩。人不可學。然有不蘄同而同者。其妙至於不可言。當於此詩求之。說蜜爲甜。與無舌人自不相領。陽羡蔣璨宣卿書

《蘇東坡集》書淵明羲農去我乆詩。余聞江州東林寺。有陶淵明詩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遺予。字大紙厚。甚可喜也。每體中不佳。輙取讀。不過一篇。惟恐讀盡後。無以自遣耳。 又書顔生稱爲仁詩。此陶淵明飲酒詩也。此飲酒中。不知何縁記得許事。元豐五年三月三日。子瞻與客飲酒。客令書此詩。因題其後。 又書淵明乞食詩後。陶淵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謝主人。哀哉哀哉。此大類丐者口頰也。非獨余哀之。舉世莫不哀之也。飢寒常在身前。功名常在身後。二者不相待。此士之所以窮也。 又書淵明東方有一士詩尾。 此東方一士。正淵明也。不知從之游者誰乎。若了翁得此一段。我即淵明。淵明即我也。紹聖二年十二月。東坡居士飲醉食飽。黙坐思無邪齋。兀然如睡。既覺。冩淵明詩一首示兒子過

《晁無咎鷄肋集》題陶淵明詩後 詩以一事論工拙。如身輕一鳥過。身輕一鳥下。過與下。與疾與落。每變而每不易較也。如魯直之言。猶碔砆之於美玉是矣。然此猶在工拙精觕之間。其致思未白也。記在廣陵日見東坡云。陶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采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逺。此未可於文字精觕間求之。以比碔砆美玉不類。崇寧三年十月晦日。晁補之題。

《馬碧梧玩芳集》題註陶詩後。 陶公書甲子之事後。人盖爲隱者之一節耳。不於其詩數數然附著斯意也。鄉先生東澗湯公。始從而一二箋釋之。謂其有感於興亡之際。爲之增欷而累歎焉。當澗爲此論時。盖淳祐初元。國歩小康時也。去之三十餘年。余乃真踐此境。山中慟哭之餘。因取陶詩湯註誦之。痛國事之已非。悼前賢之不作。因澗於彼時。預表斯指。豈亦陳了翁書杜陵哀江頭之意耶。嗚呼。豈不重可悲哉。是編每於世運變遷之語。數致志焉。至於二卷中。贈羊長史之篇。既欲考千載典墳之存。以求古人之心。復欲因九州輿圖之一。以驗聖賢之跡。而終之以經商山謝綺角之意。澗之言曰。南北雖合。而世代將易。但當與綺角游耳。嗚呼。世代之易。猶可言也。夷夏之易。不可言也。豈不又重可悲哉。本心齋書。 阮籍詩

《文獻通考》阮歩兵集。 陳氏曰。魏歩兵校尉陳留阮籍嗣宗。撰其題。皆曰永懷。首卷四言十三篇。餘皆五言八十篇。通爲九十三篇。文選所收十七篇而已。 謝惠連詩

《文獻通考》謝惠連集一卷。 陳氏曰。宋司徒參軍謝惠連。撰本集五卷。今惟詩三十四首。惠連得名早。輕薄多尤累。故仕不顯。死時才三十七歲。鮑泰詩

《文獻通考》鮑叅軍集十卷。 梁元帝詩

《文獻通考》梁元帝詩一卷。 陳氏曰。即相東王繹。 文帝詩

《文獻通考》梁簡文集五卷。 陳氏曰。簡文帝綱也。按隋志八十五卷。唐已缺五卷。中興書目。只存一卷。詩百篇。又缺其三首。今五卷皆詩。緫爲二百四十四篇。 栁文暢詩

《文獻通考》栁呉興集一卷。 陳氏曰。梁呉興太守河東栁惲文暢撰。僅有十八首。 江緫詩

《文獻通考》江緫集一卷。 陳氏曰。陳尚書令考城江緫緫持撰。緫在陳爲太子詹事。以宫端爲長夜之飲。及後主即位。當權任日爲艶詩。君臣昏亂。以至亡國。入隋爲上開府。唐志集三十卷。中興書目七卷。今惟存詩僅百首云。 徐孝穆詩

《文獻通考》徐孝穆集一卷。 陳氏曰。陳太子太傅東海徐陵孝穆撰。本傳稱其文䘮亂散失。存者二十卷。今惟詩五十餘篇。隂鏗詩

《文獻通考》隂鏗集一卷。 陳氏曰。陳散騎常侍南平隂鏗子堅撰。才三十餘篇。杜子美云。李侯有佳句。徃徃似隂鏗。今考之未見鏗之所以似太白者。太白固未易似也。子美云爾。殆必有說。 晁氏曰。陳隂鏗子堅也。㓜聦慧。五嵗能誦詩賦日千言。及長。愽渉史傳。尤工五言詩。徐陵言之於世祖。使賦安樂宫。援筆立成。累遷散騎常侍。有集三卷。隋已亡其二。今所存十數詩而已。杜少陵賞贈李太白詩。首云李侯有佳句。徃徃似隂鏗。今觀此集。白蓋過之逺矣。甫之慎許可乃如此

《韓駒陵陽集》題隂鏗詩。右隂鏗詩。鏗與何遜齊名。世號隂何。今何遜集五卷。其詩清麗簡逺。正稱其名。鏗詩至少。又淺易。無他竒。其格律乃似隋唐間人所爲。疑非出於鏗。雖然自隋唐以来。謂鏗詩矣。故録之。 呉均詩

《文獻通考》吳均集二卷。晁氏曰。梁呉均叔宰也。史稱均。愽學才俊。体清拔。有古氣。好事効之。謂之呉均体。有集二十卷。唐世搜求。止得十卷。今又亡其七矣。舊題誤曰吳均。均乃唐人。此詩殊不類。而其中有贈栁貞陽周興嗣軰詩。固已知其非均。又有蕭子雲贈呉朝請入東詩。蓋在武帝時爲奉朝請。則知爲均也。無疑矣。肅子雲詩八。蕭子顯朱异平筠王僧孺詩各一附。顔子推譏均。集中有破鏡賦。今已亡之。 江淹詩

《文獻通考》江淹詩集十卷。 何遜詩

《文獻通考》何遜集二卷。 晁氏曰。梁何遜仲言也。東海人。終水部員外郎。遜。少能詩。州舉秀才。范雲見其文。嗟賞曰。觀文人。質則過懦。麗則傷俗。能清濁古今。見之何生矣。沈約謂每讀卿詩。一日三復猶不能已。與劉孝綽。俱以文章見重於世。謂之何劉。王僧孺集其文為八卷。今亡逸不全。 陳氏曰。本傳集八卷。舘閣書目。今所傳止此。 庾開府詩

《文獻通考》庾開府集二十卷。 晁氏曰。周庾信子山也。南陽人。梁元帝時爲散騎常侍。聘西魏。遂留長安。孝閔時終司憲大夫。信在梁與徐陵文並綺麗。世號徐庾体。有滕王逌序。 陳氏曰。信肩吾之子。仕梁及周。其在揚都。有集四十卷。及江陵又有三卷。皆兵火不存。今集止自入魏以来所作。而哀江南賦。實爲首冠。薛道衡詩

《文獻通考》薛道衡集一卷。 陳氏曰。隋内史侍郎河東薛道衡元卿撰。詩凡十九篇。本集三十卷。所存止此。大抵隋以前文集。存全者亡幾多。好事者於類書中抄出。以備家數也。 史言道衡。每至構文必隠空齊。蹋壁而卧。聞户外人聲便怒。其沉思如此。 宋之問詩

《文獻通考》宋之問考功集十卷。 晁氏曰。唐宋之問延清也。汾州人。武后召與楊烱分直習藝舘。謟事太平公主。為考功貟外郎。睿宗初貶欽州賜死。目魏建安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對精宻。及之問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凖篇。如錦綉成文。學者宗之。號沈宋徐堅常論之問之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其爲當時所重如此。 沈佺期詩

《文獻通考》沈佺期集五卷。 晁氏曰。唐沈佺期雲卿也。相州人。及進士第。由恊律郎。累遷弘文舘直學士。常侍中宗宴舞回波。爲弄辭以恱帝。還賜牙緋。陳氏曰。自沈約以来。始以音韻對偶為詩。至佺期之問。益加靡麗。學者號沈宋。唐律盖始於此二人。皆以附二張進之問尤無行。 石林葉氏曰。黄大臨云。魯直晚喜佺期宋之問詩。以爲與杜審言同時。老杜五言。不惟出其家法。叅得二人之妙也。責冝州。並不以書同行。篋中惟有佺期集一部。然魯直文字中。未嘗及。當是不示人以朴也。吾嘗問大臨詩中所甚愛者。舉海外逢寒食。春来不見餳。洛陽新甲子。何日是清明一篇。以爲二十字中婉而有味。如人序百許言者然。今歴論節氣。有清明無寒食。流俗但以清明前爲寒食。既不知清明。安能知寒食。此不可觧也。 杜審言詩

《文獻通考》杜審言集十卷。 晁氏曰。杜審言必簡也。襄陽人。預之後裔。擢進士。博才傲世。嘗對武后賦歡喜詩。后歎重其文。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爲文章四友。集有詩四十餘篇而已。 又杜必簡集一卷。 陳氏曰。唐著作郎襄陽杜審言必簡撰。工部之祖也。唐初沈宋以来。律詩始盛行。然未以平反失眼爲忌。審言詩雖不多。句律極嚴。無一失粘者。甫之家傳有自来矣。然遂欲衙官屈送。則不可也。 楊誠齋序略曰。必簡嘗爲吉州司戸。今戸曹趙君彦清。旁搜逺摭。得其詩四十二首。將刻棗以傳。好詩且以爲戸㕔之寳玉大弓。属予集之。余觀必簡之詩。右牽絲紫蔓長。即水荇牽風翠帶長之句也。若鶴子曵童衣。即儒衣山鳥怪之句也。若雲隂送晚雷。即雷聲忽送千峯雨之句也。若風光新柳報。宴賞落花催。即星霜玄鳥變。身世白駒催之句也。予不知祖宗之相似。其有意乎。抑亦偶然乎。至如徃来花不發。新舊雪仍殘。如日氣抱殘虹。如愁思看春不當春。明年春色倍還人。如飛花攪獨愁。皆佳句也。三世之後。莫之與京冝哉。 王維詩

《文獻通考》王右丞集十卷。 晁氏曰。唐王維摩詰也。太原人。開元九年進士。終尚書右丞。維㓜能属文。工草隸。善畫名盛。安禄山反。䧟賊中。賊大宴凝碧池。賦詩痛悼。詩聞行在。後得免死。代宗訪維文章於弟縉裒。集十卷上之。李肇記維。漠漠水田飛白鷺。隂隂夏木囀黄鸝。以爲竊李嘉祐者。今嘉祐集無之。豈肇厚誣乎。 陳氏曰。建昌本與蜀本次序。皆不同。大扺蜀刻唐六十家集。多異於他處本。而此集編次尤無倫。維詩清逸。追逼陶謝。輞川别墅圖畫。摹傳至今。常與裴迪同賦。各二十絶句。集中又有與迪書圖略曰。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逺火。明㓕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踈鍾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嘿。每思曩昔携手賦詩。當待春中卉木蔓發。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雉朝雊。倘能從我遊乎。余每讀之。使人有飄然獨徃之興。迪詩亦佳。然他無聞於世。盖亦高人也。輞川在藍田縣西南二十里。本宋之問别圖。維後表爲清源寺。終墓其西。 王昌齡詩

《文獻通考》王昌齡詩六卷。 江寧集一卷。 晁氏曰。唐王昌齡少伯也。江寧人。開元十五年進士。爲秘書郎。又中宏詞。不護細行。貶龍標尉。以世亂歸鄉里。爲剌史閭丘曉所殺。昌齡工詩縝宻。而思清時。謂王江寧云。 孟浩然詩

《文獻通考》孟浩然詩一卷。 襄陽集三卷。 晁氏曰。唐孟浩然也。襄陽人。工五言詩。隱鹿門山。年四十乃游京師。一日諸名士集秘省聮句。浩然句曰。微雲淡河漢。踈雨滴梧桐。衆皆欽伏。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私邀入禁林。遇玄宗臨幸。浩然匿牀下。維以聞。上曰。素聞其人。因召見。命自誦所爲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上曰。不求進而誣朕棄人。命放歸。所著詩二百一十首。冝城處士王士源。序次爲三卷。今併爲一。又有天寳中韋縚序。 陳氏曰。唐進士孟浩然撰。冝城王士源序之。凡二百十八首。分爲七類。太常卿韋縚爲之重序。 東坡謂浩然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無材料耶。 張燕公詩

《文獻通考》張燕公集三十卷。 晁氏曰。唐張說道濟也。洛陽人。永昌元年賢良方正筞第一。累遷鳳閣舎人。睿宗時兵部侍郎平章事。開元十八年終。左丞相燕國公說爲文精壯。長於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常典集賢圖書之任。論撰國史。晚謫岳州。詩益悽惋。人謂得江山助。 陳氏曰說與蘇頲號燕許大手筆家未有蘇許公集。 崔顥詩

《文獻通考》崔顥集一卷。 陳氏曰。唐司勳員外郎崔顥撰。開元十年進士。才俊無行。黄鶴樓詩盛傳于世。 崔國輔詩

《文獻通考》崔國輔集一卷。 陳氏曰。唐集賢直學士禮部貟外郎崔國輔撰。開元十三年進士。應縣令舉爲許昌令。天寳中加學士。後以王鉷近親坐貶。詩凡二十八首。臨海李氏本。後又得石林葉氏本多六首。 綦母潜詩

《文獻通考》綦母潜集一卷。 陳氏曰。唐待制集賢院南康綦母潜孝通撰。南康今贛州。 儲光羲詩

《文獻通考》儲光羲詩集五卷。 陳氏曰。唐監察御史魯國儲光羲撰。與崔國輔綦母潜皆同年進士。天寳末。仍僞官貶死。顧况爲集序。 常建詩

《文獻通考》常建詩一卷 晁氏曰。唐常建也。開元十五年進士。歐陽永叔。嘗愛竹逕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句。乃建詩也。 杜牧之詩。

《黄庭堅豫章集》䟦杜牧之冬至日寄阿冝詩。 眉人史彦栢。飽經史而能文。然有秦漢間俠氣。平居矯矯。常欲立於萬夫之表。求余書杜牧之詩以教其子。牧之語雖徑庭。要爲有益於小學諸生。至其論崔李。積錢百屋。無補於子孫。此救世之藥石也。故欣然爲之書

《袁起岩東塘集》䟦杜牧之九日登齊山詩。 右唐池州剌史杜牧之。九日登齊山詩。吟詠嗟嘆之意。殆與風雅同也。後世騷人逸士。誦其詩者。悟真趣而銷忿慾。豈特爲是邦故事而已哉。後三百四十年。而某来爲郡。詣學而拜遺像。訪左史洞而觀留題。慨然思古。爲之三嘆。因得李王所書公詩。刻置山寺。庻幾夢想高躅。希萬一焉。 李太白詩

《文獻通考》李翰林集二十卷。 晁氏曰。唐李太白所作也。白集舊十卷。唐李陽永序。咸平中樂史别得白歌詩十卷。凡歌詩七百七十六篇。又纂雜著爲别集十卷。宋次道治平中。得王文獻及唐魏方所纂白詩。又裒唐類詩。洎石刻所傳者。通李陽氷樂史集。共一千一篇。雜著六十五篇。曾子固乃考其先後而次第之。云白蜀人。天寳初至長安。明皇召爲翰林供奉。頃之不合去。安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卧廬山。迫致之。璘敗坐繫潯陽獄。崔渙宋若思驗治白。以爲罪薄。釋白囚。使謀其軍。乾元元年終以汚璘事。長流夜郎。以赦得釋。過當塗以卒。始終更渉如此。此白之詩書所自序可考者也。舊史稱白山東人。爲翰林待詔。又稱白在宣城謁見永王璘。遂辟爲從事。而新書又稱白流夜郎。還潯陽。坐事下獄。宋若思釋之者。皆不合於白之自序。盖史誤也。予按杜甫詩。亦以白爲山東人。而蘇子瞻嘗恨白集爲庸俗所亂。則白之自序。亦未可盡信。而遂以爲史誤。近蜀本又附入左緜。邑人所裒白隱處少年所作詩六十篇。尤爲淺俗。白天才英麗。其辭逸蕩雋偉。飄然有超世之心。非常人所及。讀者自可别其真僞也。 陳氏曰。唐志有草堂集二十卷。李陽氷所録也。今按陽氷序文。但言十䘮其九。而無卷數。又樂史序文。稱李翰林集十卷。别收歌詩十卷。校勘爲二十卷。又於舘中。得賦序書表賛頌等。亦爲十卷。號爲别集。然則三十卷者。樂史所定也。家藏本不知何處。本前二十卷爲詩。後十卷爲雜著。首載陽氷史。及魏顥曾鞏四序。李華劉全白范傳正裴敬碑志。卷末又載新史本傳而姑孰十詠。笑矣悲来。草書三歌行亦附焉。復著東坡辯證之語。其本最爲完善。别有蜀刻大小二本。卷數亦同。而首尾專載碑序。餘二十三卷歌詩。而雜著止六卷。有宋敏求後序。言舊集歌詩七百七十六篇。又得王溥及唐魏萬本同裒。唐類詩諸編洎石刻所傳廣之。無慮千篇以别集雜著附其後。曽鞏盖因宋本而次第之者也。以校舊藏本篇數如其言。然則蜀本即宋本也耶。末又有元豐中毛漸題云。以宋公編類之勤。曽公考次之詳。而晏公又能鏤板以傳於世。乃晏知止刻於蘇州者。然則蜀本盖傳蘇本。而蘇今不復有矣。 李陽氷撰太白詩集序。 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聮珪組世爲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爲庻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稱太白之精得之矣。不讀非聖之書。耻爲鄭衛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辭。凡所著述。言多諷興。自三代以来。風騷之後。馳驅屈宋。鞭撻揚馬。千載獨歩。唯公一人。故王公趨風。列岳結軌。群賢翕習。如鳥歸鳳。盧黄門云。陳拾遺橫制頺波。天下質文。翕然一變。至今朝詩體。尚有梁陳宫掖之風。至公大變。掃地併盡。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謂力敵造化歟。天寳中。皇祖下詔徴就金馬。降輦歩迎。如見綺皓。以七寳牀賜食御手調羮以飯之。謂曰。卿是布衣。名爲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置于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潜草詔誥。人無知者。醜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踈之。公乃浪跡縱酒以自昏穢。詠歌之際屢稱東山。又與賀知章崔宗之等。自爲八仙之遊。謂公謪仙人。朝列賦謪仙之謌。凢數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賜金歸之。遂就從祖陳留採訪大使彦乆。請北海髙天師授道籙於齊州紫極宫。將東歸蓬莱。仍羽人駕丹丘耳。陽氷試絃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遐不棄我。乗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極。草藁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余爲序。論關睢之義。始愧卜啇。明春秋之辭。終慙杜預。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䘮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佗人焉。時寳應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又樂史後序。 李翰林歌詩。李陽氷纂爲草堂集十卷。史又别收歌詩十卷。與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爲二十卷。號曰李翰林集。今於三舘中得李白賦序表讃書頌等。亦排爲十卷。號曰李翰林别集。翰林在唐天寳中。賀祕監聞於明皇帝。召見金鑾殿。降歩輦迎。如見綺皓。草和蕃書。思若懸河。帝嘉之。七寳方丈。賜食於前。御手調羮。於是置之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其諸事跡。草堂集序。范傳正撰新墓碑。亦略而詳矣。史又撰李白傳一卷。事又稍周。然有三事近方得之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開元天寳花木記云。禁中呼木芍藥爲牡丹也。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㑹花方繁開。上乗照夜車。太眞妃以歩輦從。詔選棃園弟子中尤者。得樂一十六色。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衆樂前。將欲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焉。遽命龜年持金花牋。宣賜翰林供奉李白。立進清平調辭三章。白欣然承詔㫖。由若宿醒未觧。因援筆賦之。其一曰。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㑹向瑶䑓月下逢。其二曰。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宫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粧。其三曰。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㸔。觧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䦨干。龜年以歌辭進。王命棃園弟子略約調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之。太眞妃持頗棃七寳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領歌辭。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徧將換。則遅其聲以媚之。太眞妃飲罷。歛綉巾重拜。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諸學士。㑹髙力士終以脫靴爲深耻。異日太眞妃重吟前辭。力士曰。始以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邪。太眞妃因驚曰。何翰林學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賤之甚矣。太眞妃頗深然之。上嘗三欲命李白官。卒爲宫中所捍而止。白嘗有知鑒客。并州識汾陽王郭子儀於行伍間爲脫其刑責。而奬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陽功成。請以官爵贖翰林。上許之。因而免誅。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陽之報德如彼。白之從弟令聞。常目白曰。兄心肝五臟皆錦綉邪。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爾。傳中漏此三事。今書於序中。白有歌云。吟詩作賦北窻裏。萬言不及一杯水。盖嘆乎有其時而無其位。嗚呼以翰林之才名。遇玄宗之知見。而乃飄零如是。宋中丞薦於聖眞云。一命不霑。四海稱屈。得非命歟。白居易贈劉禹錫詩云。詩稱國手徒爲爾。命壓人頭不柰何。斯言不虚矣。凡百有位無自輕焉。撰集之次。聊存梗槩而已。時咸平元年三月三日序。 又宋敏後序。 唐李陽氷。序李白草堂集十卷。云當時著述。十䘮其九。咸平中樂史别得白歌詩十卷。合爲李翰林集二十卷。凡七百七十六篇。史又纂雜著爲别集十卷。治平元年得王文獻公溥。家藏白詩集。上中二秩。凡廣一百四篇。惜遺其下秩。熈寧元年。得唐魏萬所纂詩集二卷。凡廣四十四篇。因裒唐類詩諸編。洎刻石所傳。别集所載者。又得七十七篇。無慮千篇㳂舊目而釐正其彚次。使各相從。以别集附於後。凡賦表書序碑頌記銘讃文六十五篇。合爲三十卷。同舎吕縉叔。出漢東紫陽先生碑而殘缺。間莫能辨。不復收云。夏五月晦。常山宋敏求題。 又曾鞏後序。 李白集三十二卷。舊歌詩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雜著六十五篇者。知制誥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廣也。次道既以類廣白詩自爲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後。余得其書。乃考其先後而次第之。蓋白蜀郡人。初隱岷山。出居襄漢之間。南游江淮至楚。觀雲夢。雲夢許氏者。髙宗時宰相圉師之家也。以女妻白。因留雲夢者三年。去之齊魯。居徂来山竹溪。入呉至長安。明皇聞其名召見。以爲翰林供奉。頃之不合去。北抵趙魏燕晉。西渉岐邠。歷啇於至洛陽游梁最乆。復之齊魯。南游淮泗。冉入呉。轉徙金陵。上秋浦尋陽。天寳十四載。安禄山反。明年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臥廬山。璘迫致之。璘軍敗丹陽。白奔亡至宿松。坐繫尋陽獄。宣撫大使崔渙與御史中丞宋若思驗治白。以爲罪薄冝貰。而若思軍赴河南。遂釋白囚使謀其軍事。上書肅宗。薦白才可用不報。是時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終。以汙璘事長流夜郎。遂汎洞庭。上峽江至巫山。以赦得釋。憇岳陽江夏乆之。復如尋陽。過金陵。徘徊於歷陽宣城二郡。其族人陽氷爲當塗今。白過之。以病卒。年六十有四。是時寳應元年也。其始終所更渉如此。此白之詩書。所自叙可考者也。劉全白爲白墓誌。稱白偶乗扁舟。一日千里。或遇勝景。終年不移。則見於白之自叙者。盖亦其略也。舊史稱白山東人。為翰林待詔。又稱永王璘節度楊州。白在宣城謁見。遂辟爲從事。而新書又稱白流夜郎。還尋陽。坐事下獄。宋若思釋之者。皆不合於白之自叙。盖史誤也。白之詩連類引義。雖中於法度者寡。然其辭閎麗雋偉。殆騷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舊史稱白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余以爲實録。而新書不著其語。故録之。使覽者得詳焉。南豐曾鞏序。 又毛漸後序。 臨川晏公知止。字處善。守蘇之明年。政成暇日。出李翰林詩以授於漸。曰。白之詩歷世浸乆。所傳之集率多訛缺。予得此本。最爲完善。將欲鏤板以廣其傳。漸切謂李詩。爲人所尚。以宋公編類之勤。而曾公考次之詳。世雖其好不可得而悉見。今晏公又能鏤板以傳。使李詩復顯於世。實王公相與成始而成終也。元豐三年夏四月。信安毛漸校正。謹題。 又蕭士贇撰李白詩序。 唐詩大家數李杜爲稱首。古今注杜詩者。號千家註。李詩者曾不一二見。非詩家一欠事歟。僕自弱冠。知誦太白詩。時習舉子業。雖好之未暇究也。厥後乃得專意於此。間趨庭以求聞所未聞。或從師以靳觧所未觧。眞思遐想。章究其意之所寓。旁搜逺引。句考其字之所原。若夫義之顯者槩不贅演。或疑其贗作。則移置卷末。以俟其眼者自擇焉。此其例也。一日得巴陵李粹甫家藏左錦所刋。舂陵楊君齊賢子見註本讀之。惜其愽而不能約。至取唐廣德以後事。及宋儒記録詩詞爲祖。甚而併杜註内。僞作蘇東坡箋事已經益守郭知逹刪去者。亦引用焉。因取其本類此者爲之節文。擇其善者存之。註所未盡者。以予所知附其後。混爲一註。全集有賦八篇。予見本無註。此則併註之。標其目曰。分類補註李太白集。吁晦庵朱子曰。太白詩從容於法度之中。盖聖於詩者。則其意之所寓。字之所原。又豈予寡陋之見所能知。乃欲以意逆志於數百載之上。多見其不知量矣。註成不忍棄置。又從而刻諸棗者。所望於四方之賢師友是正之。發明之。增而益之。俾箋註者由是而十百千焉。與杜註等。顧不羙歟其。母誚以註蟲魚幸甚。至元辛卯中秋日。章貢金精山北。氷厓後人。粹齋蕭士斌粹可。

《蘇東坡集》書李太白詩。 今太白集中有歸去来乎。笑矣乎。及贈懷素草書數詩。决非太白作。盖唐末五代間學貫休齊已輦詩也。余舊在冨陽。見國清院太白詩絶。凢近過彭澤唐興院。又見太白詩亦非是。良由太白豪俊。語不甚擇。集中徃徃有臨時卒然之句。故使妄庸敢爾。若杜子美。豈復有僞撰者耶。

《黄裳演山集》書李太白對月詩後。 人惟不足。所以有聲。始求其言猶生於不足使然而然者也。及俄而舞乃出於不知自然而然者也。泯三不足。混一不知。入乎天德而爲一樂。不亦至乎。謫仙之歌。未嘗不繼以舞。世俗之見以爲太白牽於縱逸之才思而已。此知謫仙之小者也。故明於詩後

《黄庭堅豫章文集》題太白詩草後。 余評李白詩。如黄帝張樂於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槧人所可擬議。吾友黄介。讀李杜優劣論曰。論文政不當如此。余以爲知言。及觀其藁書。犬類其詩。彌使人逺想慨然自在。開元至德間。不能以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盖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者歟

《元吳徴支言集》題李太白二詩後。 太白詩中之聖。其語有似乎天仙。此二詩尤超逸。然其指歸。不過藉醉以遣累耳。太白嘗見司馬子微。亦聞所謂坐忘者乎。儻得聞之。雖不飲一滳而百慮俱消。豈必如劉伯倫阮嗣宗哉惜乎其有仙才而未聞道也。 陸游䟦李太白詩。 此本頗精。今當塗本。雖字大可喜。然極謬誤。不可不知也。

《周益公大全集》書太白廬山詩記。 廬山之南。有尋眞冲虚觀。古名詠眞道書眞誥。述三十六洞天。而詠眞爲第八七。十二福地。廬山爲元辰福地。是觀即詠眞洞天。五老峯正在其後。唐正元間。女冠蔡尋眞居之。因以名觀。後有白龍潭飛瀑注焉。舊史云。漢武帝過九江。築羽章館於屏風疊。下臨相思澗。今五老一峯疊石如屏障。盖其故地。潭上有緑淨亭。右見熈寧中陳令舉賢良廬山記。乾道丁亥十月已未。予来游宿焉。明日登採訪使者閣。望疊石峯僅在百歩間。相連即師子峯。石山無草木。曉日下照。宛如赤城。竒姿巧勢。不可名狀。乃取李太白屏風九疊雲錦張之句。題其牓曰。雲錦閣。龍潭在觀後里許。水作琉璃色。其中數尺正黒。知觀湯善翔云。深數十丈。相傳爲洞天之門。未知然否。潭上有靈澤龍祠。殆緑凈亭基耶。淳熈已酉秋。艤舟南康。略来山南。不暇再徃。惟一至折桂。登黄雲觀而歸。回首舊游。垂二紀矣。明年道録皇甫居中。以事来廬陵。求予書太白詩。將刻之觀中。欣然許之。黄雲正倚五老。雖晚出然登覽最逺。前守朱元晦所創。其名亦出此詩云。 杜甫詩

《文獻通考》杜工部詩集註三十六卷。 校定集二十二卷。 陳氏曰。蜀人郭知逹所集九家注。世有稱東坡杜詩故事者。随事造文。一一牽合。而皆不言其所自出。且其辭氣首末出一口。盖妄人依托以欺亂流俗者。書坊輙勦入集註中。殊敗人意。此本獨削去之。福清曾噩子肅刻板五羊漕司。字大冝老。最爲善本。宋子京賛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槩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彚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餘。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俞於文章少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熖萬丈長。誠可信云

《杜工部集》王洙撰杜工部詩史舊集序。 叙曰。杜甫。字子羙。襄陽人。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鞏令。祖審言膳部員外郎。父閑奉天今。甫小不羈。天寳中獻三賦。召試文章。授河西尉。辭不行。攺右衛率府胄曹。天寳末以家避亂鄜。獨轉陷賊中。至德二載竄歸鳯翔。謁肅宗。授左拾遺。詔許至鄜迎家。明年收京扈從還長安。房琯罷相。甫上䟽論琯有才。不冝廢免。肅宗怒。貶琯邠州剌史。出甫爲華州司功。屬關輔饑亂。棄官之秦州。又居成都同谷。自負薪採梠。餔糒不給。遂入蜀。卜居成都浣花里。復適東川。乆之召補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上元二年聞嚴武鎮成都。自閬挈家徃焉。武歸朝廷。甫浮遊左蜀諸郡。徃来非一。武再鎮兩川。奏爲節度叅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乂代武。崔旰殺英乂。楊子琳栢貞節舉兵攻旰。蜀大亂。甫逃至梓州。亂定歸成都。無所依。乃泛江遊嘉戎。次雲安。移夔州。大暦三年春。下峽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沂㳂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嘗至嶽廟。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具舟迎還。五年夏。一夕醉飽卒。年五十九。觀甫詩與唐實録。猶槩見事迹。比新書列傳。彼爲踳駁。京兆兵曹。而集有官定。後戯贈詩。注云。初受河西尉辭。攺右衛率府胄曹。傳云。遁赴河西。詣肅宗於彭原。而集有喜逺行在詩。註云。自京竄至鳯翔。傳云。嚴武卒。乃遊東蜀。依高適。既至而適卒。按適自東川入朝。拜省散騎常侍。乃卒。又集有忠州。聞高常侍士詩。傳云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遊襄衡。而集有居江陵。及公安詩至多。傳云甫水泰二年卒。而集有大暦五年正月。追酬高蜀州寄詩。及别題大暦年者數篇。須溪先生云。甫詩甫集。初六十卷。今秘府舊藏。通人家所有。稱大小集者。皆亡逸之。餘人自編摭。非當時第叙矣。蒐裒中外書。凡九十九卷。光憲序二十卷。鄭文寳字少陵集二十卷。别題小集二卷。孫僅一卷。雜編除其重複。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詩三百九十有九。近躰千有六。起太平時終湖南所作。視居行之次。若嵗時爲先後。分十八卷。又别録賦筆雜著二十九篇爲二卷。合二十卷。意茲未可謂盡。它日有得尚副益諸。寳元二年十月。翰林學士兵部郎中知制誥史舘修撰。王洙原叔記。 又王安石序。 序曰。予考古之詩尤愛杜甫氏作者。其辭所從出。一莫知窮極。而病未能學也。世所傳已多計。尚有遺落。思得其完而觀之。每一篇出自然人知。非人之所能爲而爲之者。惟其甫也。輙能辨之。予之令鄞。客有授予古之詩。世所不傳者二百餘篇。觀之。予知非人之所能爲而爲之。實甫者其文與意之著也。然甫之詩。具完見於今者。自予得之。世之學者至乎甫。而後爲詩。不能至要之。不知詩焉爾。嗚呼。詩其難。惟有甫㦲。自洗兵馬下序而次之。以示知甫者。且用自發焉。皇祐壬辰五月日。臨川王安石序。

《劉將孫飬吾集》新刋杜詩序。有杜詩来五百年。註者以二三百數。然無善本。至或僞蘇註。謬妄鉗刼可咲。自或者謂少陵詩史。謂少陵一飯不忘君。於是註者。深求而僵附。句句字字必傳㑹時事曲折。不知其所謂史所謂不忘者。公之於天下。寓意深婉。初不在此。詩有風有隱。工部大雅與三百篇相望。詎有此心胷哉。此豈所以爲少陵。第知膚引以爲忠愛。而不知陷於險薄。凡註詩尚意者。又蹈此弊。而杜集爲甚諸。後来忌詩。妬詩。疑詩。開詩禍皆起此。而莫之悟此。不得不爲少陵辨者也。先君子須溪先生。每浩歎學詩者。各自爲宗。無能讀杜詩者。類尊丘垤而惡睹昆侖。平生婁看杜集既選為興。觀他評泊尚多。批㸃皆各有意。非但謂其佳而已髙楚芳類稡刻之。復刪舊註。無稽者泛濫者。特存精確必不可無者。求爲序以傳。坡公謂杜詩似史記。今聞者特以坡語大不敢異。竟無能知其所以似史記者。予欲著之。此又似評杜詩爲僣。獨爲註本言之。注杜詩。如注莊子。盖謂衆人事。眼前語一出盡變事外意。意外事一語而破無盡之書。一字而含無涯之味。或可評。不可註。或不必註。或不當註。舉之不可偏。執之不可著。常辭不極於情。故事不給於丳也。然詎能爾。是本淨其繁蕪。可以使讀者得於神。而批評摽掇。足以靈悟。固草堂集之郭象本矣。楚芳於是注。用力勤。去取當。校正審。覽他本草草。藉吾家名以欺者甚逺。相之者吾門劉郁云

《杜工部集》王琪増修王原叔編次杜詩後記。 近世學者。爭言杜詩愛之深者。至剽括句語。迨所用險字而模畫之。沛然自以絶洪流而窮深源矣。又人人購其亡逸。多或百餘篇。少或數十句。藏去矜大。復自以爲有得。翰林王君原叔。尤嗜其詩。家素畜先唐舊集。及採祕府名公之室。天下士人所有得者。悉編次之。事具于記。於是杜詩無遺矣子羙愽聞稽古。其用事非老儒愽士罕知其自出。然缺乆矣。後人妄改而補之者衆。莫之遏也。非原叔多得其真。為害大矣。子羙之詩詞。有近質者。所謂轉石於千仞之山勢也。學者尤效之而過甚。豈逺大者難窺乎。然夫子之刪詩也。至於檜曹小國。寺人女子之詩。苟中法度。或取而弦歌。善言詩者豈拘於人哉。原叔雖自編次。余病其卷帙之多。而未甚布。暇日與蘇州進士何君瑑。丁君修。得原叔家藏。及今古諸集。聚于郡齋而叅考之。三月而後已。義有兼通者。亦存而不敢削。閱之者。固有淺深也。而又吳江邑宰河東裴君煜。取以覆視。乃益精宻。遂鏤于板。庻廣其傳。或俾余序于篇者。曰。如原叔之能文稱于世。止作記于後。余竊慕之。且余安知子羙哉。但本末不可闕書。故㮣舉以附于卷終。原叔之文今遷于卷首云。嘉祐四年四月望日。姑蘇郡守太原王琪後記。

《華鎭雲溪居士集》題杜工部詩後 余喜讀杜工部詩。漸老目力不逮。大書一部。以便觀覽。舊集雖五言七言。古詩近体。各以類聚。然編次随嵗月先後。長篇短闋。參錯不倫。今因韻數由少及多以爲叙。亦自便之一端。兀豐間。王文公在江寧。嘗刪工部。翰林。韓文公。歐陽文忠詩。以杜李歐韓相次。通爲一集。目曰四選。此中用丹暈其題首者。皆四選之所録。或一詩數章。止取一二。則暈其首句。以志王公之去取。大觀戊子七月八日。㑹稽華鎭題

《方丘先》《生集》題杜甫詩本。 子美詩兩秩。吾禇中舊藏。兩客東南。徃返四萬里。此書無一日不在几桉。官蜀泮之一年。即失其一。来天彭復得之。已壞數板矣。仍緝而新之。其既失而復得者。抑自有數耶。此細字過目。宛如十餘年前不攺。此書之未忍棄我。而復歸耶

《黄長睿集》䟦洛陽所得杜少陵詩後。政和二年夏在洛陽。與灋曹趙来叔。因檢校職事。同出上陽門。於道北古精舍中避暑。於灋堂壁間。弊篋中得此帙。所録杜子羙詩。頗與今行槧本小異。如忍對江山麗。印本對。乃作待。雅量涵高逺。印本涵。乃作極。當以此爲正。若是者尚多。予方欲借之。寺僧因以見與。遂持歸校所藏本。是正頗多。但偶忘其寺名耳。六年二月十一日。舟中偶繙舊書見之。因題得之所自云。山陽還丹陽。是夕宿掦州郭外。長睿父題

《草堂集》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跋。 少陵先生愽極群書。馳騁今古。周行萬里。觀覽謳謡。發爲歌詩。奮乎國風雅頌不作之後。比興相侔。哀樂交貫。揄掦叙述。妙逹乎眞機。美剌箴規。該具乎衆躰。自唐迄今。餘五百年。爲詩學之宗師。家傳而人誦之。故元微之誌其墓曰。詩人以来。未有如子羙者。信斯言矣。况我國家祖宗肇造以来。設科取士。詞賦之餘。繼之以詩。詩之命題。主司多取是詩。惜乎世本訛舛。訓釋紕繆。有識恨焉。夢弼因愽求唐宋諸本杜詩十門聚而閱之。圭復叅校。仍用嘉興魯氏編次先生用捨之行藏。作詩歲月之先後。以爲定本。每於逐句本文之下。先正其字之異同。次審其音之反切。方作詩之義以釋之。復引經子史傳記。以證其用事之所從出。離爲五十卷。目曰草堂詩箋。凡校讎之例。題曰樊者。唐潤州剌史樊冕小集本也。題曰晉者。晉開運二年官書本也。曰歐者。歐陽永叔本也。曰宋者。宋子京本也。王者。乃介甫也。蘇者。乃子瞻也。陳者。乃無已也。黄者。乃魯直也。刋云一作某字者。係王原叔。張文潜。蔡君謨。晁以道。及唐之顧陶本也。又如宋次道。崔德符。鮑欽止。暨太原王禹玉。王深父。薛夢符。薛蒼舒。蔡天啓。蔡致逺。蔡伯世。皆爲義說。其次如徐居仁。謝任伯。吕祖謙。高元之。暨天水趙子櫟。趙次翁。杜修可。杜立之。師古師民瞻亦爲訓觧。復叅以蜀石碑。諸儒之定本。各因其實以條紀之。至於舊德碩儒。間有一二說者。亦兩存之。以俟慱識之决擇。是集之行。俾得之者手披目覽。口誦心惟。不勞思索而昭然義見。更無纎毫凝滯。如親聆少陵之謦欬。而熟覩其眉宇。豈不快哉。太宋嘉泰天開甲子正月榖旦。建安三峯東塾蔡夢弼傳卿謹識。 又胡宗愈草堂詩碑序。 序曰。草堂先生謂子美也。草堂。于羙之故居。因其所居而號之曰草堂先生。先生自同谷入蜀。逐卜成都浣花江上萬里橋之西爲草堂以居焉。唐之史記前後抵捂。先生至成都之年月不可考。其後先生寄題草堂云。經營上元始。斷手寳應年。然則先生之来成都。殆上元之初乎。嚴武入朝。先生送武至巴西。遂如梓州。蜀亂乃之閬州。將遊荆楚。會武再鎮兩川。先生乃自閬州挈妻子歸草堂。武辟先生爲叅謀。武卒。蜀又亂。先生去之東川。移居夔州。遂下荆湖。泝沅湘。上衡山。卒於耒陽。先生以詩鳴于唐。凡出處去就。動息勞佚。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一見於詩。讀之可以知其世。學士大夫謂之詩史。其所遊歷。好事者随處刻其詩於石。及至成都則闕然。先生之故居。松竹荒凉。略不可記。今丞相吕公鎮成都。復作草堂於先生之舊址。繪先生之像於其上。宗愈假符於此。乃録先生之詩刻石置於草堂之壁間。先生雖去此。而其詩之意有在於是者。亦附其後。庻幾。好事者。於以考先生去来之迹云。元祐庚午。資政殿學士中大夫知成都軍府事胡宗愈序

《東觀餘論》杜子羙詩筆次序辨。 董君新序。稱甫爲淑妃皇父碑。在開元二十三年。最少作也。予案是年。甫才二十四嵗。冝爲少作。然案碑文。妃卒。葬皆在二十年。然此碑乃其子壻鄭潜耀令甫作。未必在是年。碑末云。甫忝鄭莊之賔客。游竇主之園林。以白頭之嵇阮。豈獨歩於崔蔡。野老何知。斯文見託。若其葬年所作。豈得序稱白頭嵇阮與野老何知哉。及其銘曰。日居月諸。丘壠荆杞。列樹拱矣。豐碑缺然。則其立碑葢在葬後六年。非甫年二十四。當開元二十三年皇甫葬時所作也。葢董君不攷立碑年。但攷其葬年。故誤爾。董君新序稱永泰元年嚴武移山南。崔旰亂。甫避秦川。定後還成都。即浮江東。欲適呉楚。按武卒於成都。故有哭僕射詩。則武未嘗移鎮山南也。又有將適呉楚。留别章使君。當在武未再尹成都之前。非崔旰亂之後。此二事舛訛。又至鄜迎家。後收京扈。從還長安。董於歸鄜便言移華州。漏還京一節。王原叔集杜詩古詩。甫與章梓州詩。及游惠義寺等。皆武初尹之前。律詩則在初尹之後。二者必有一誤。據王序武歸朝廷。甫浮游左蜀。徃来非一。則律詩所序是也。古詩田父羙嚴中丞一篇。次序誤矣。原叔以召補京兆功曹不赴。欲如荆楚。在嚴公初尹前非是。益律詩寄巴州。注云。時甫除功曹在東川。在武初尹之後。故誤也。政和四年八月十六日觀杜集二序。因正之

《黄庭堅豫章集》刻杜子羙巴蜀詩序。 自予謫居黔州。欲属一竒士。而有力者盡刻杜子羙東西川。及夔州詩。使大雅之音乆湮没而復盈三巴之耳。而目前所見。録録不能辦事。以故未嘗發於口。丹稜楊素翁拏扁舟。蹴犍爲。略陵雲。下郁䣕。訪余於戎州。聞之欣然。請攻堅石。募善工。約以丹稜之麦三食新而畢。作堂以宇之。予因名其堂曰大雅。而悉書遺之。此西州之盛事。亦使来世知素翁真磊落人也

《清江三孔集》書杜子美哀江頭詩後。 昔唐文宗嘗誦杜甫詩。至江頭宫殿鎻千門。細栁新蒲爲誰緑。於是曲江四面爲行宫䑓殿以壯之。具篤信子羙詩至於如此。嘗竊評之。自晉宋以来。詩人氣質萎弊。而風雅幾絶。至唐之諸公磨濯光耀。與時爭出。凢百餘年。而後子羙傑然自振于開元天寳之間。既而中原用兵。更渉患難。身愈困苦。而其詩益工。大抵哀元元之窮。憤盗賊之横。褒善貶惡。尊君卑臣。不琢不礱。暗與經會。盖亦騷人之倫。而風雅之亞也。自甫之没。其詩益重。故能感悟文宗而使之有所更新。然其施爲攺易。不見之於政事。惟嬉遊是廣。䑓榭是増。是豈子羙之意哉。吾於斯見子羙之窮。已死而猶不遇也。余固喜詩。願以子羙爲詩者。又嘗誦其哀江頭之作。故感而書其後焉。亦以見觀詩如文宗者。不爲知子羙也。 注杜詩

《文獻通考》晁氏曰。唐杜甫子羙也。審言之孫。玄宗朝。獻太清宫享廟及郊奏賦三篇。使待制集賢院。宰相試文。再遷右衛率府胄曹。終於劔南叅謀檢校工部員外。曠放不自撿。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數當宼亂。挺節無汙。爲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集有王洙原叔。王琪君玉序。本朝自原叔以後。學者喜觀甫詩。世有爲之註者數家。率皆鄙淺可笑。有托原叔名者。其實非也。吕微仲在成都。時嘗譜其年月。近時有蔡興宗者。冉用年月編次之。而趙次公者。又以古律詩雜次第之。且爲之註。兩人頗以意改定其誤字云。陳氏曰。按唐志六十卷。小集六卷。王洙原叔蒐哀中外書九十九卷。除其重複。定取千四百五篇。古詩三百九十九。近體千有六。起太平時終湖南所作。視居行之次。若嵗時爲先後。别録雜著爲二卷。合二十卷。寳元二年記。逐爲定本。王琪君玉。嘉祐中刻之姑蘇。且爲後記。元稹墓銘亦附第二十卷之末。又有遺文九篇。治平中太守裴集刋附集外。蜀本大略同。而以遺文入正集中。則非其舊也。世言子羙詩。集大成而無韻者。幾不可讀。然開元以前文體。大略如此。若三大禮賦。辭氣壯偉。又非唐初餘子所能及也

《王滹南先生集》䟦注杜詩。 世所傳十註杜詩。其間有曰。新添者四十餘篇。吾舅周君德卿嘗辨之云。唯瞿唐懷古呀鶻行。送劉僕射惜别行。爲杜無疑。自餘皆非本眞。盖後人依倣而作。欲竊盗以欺世者。或又妄撰其所從得。誣引名士以爲助。皆不足信也。東坡嘗謂太白集中。徃徃雜入他人詩。盖其雄放不擇。故得容僞。於少陵則决不能。豈意小人無忌憚如此。其詩大抵鄙俗狂瞽。殊不可讀。盖學歩邯鄲失其故態。求居中下且不得。而欲以爲少陵。眞可憫笑。王直方詩話。既有所取。而鮑文虎。杜時可。間爲註說。徐居仁復加編次。甚矣世之識眞者少也。其中一二。雖稍平易亦不免蹉跌。至於逃難觧憂。送崔都水。聞惠子過東溪。巴西觀漲。及呈竇使君等。尤爲無狀。洎餘篇大似出于一手。其不可亂眞也。如糞丸之在隋珠。不待選擇而後知。然猶不能辨焉。世間似是而相奪者。又何可勝數哉。予所以發憤而極論者。不獨爲此詩也。吾舅自㓜爲詩。便祖工部。其教人亦必先此。嘗與予語。及新添之詩。則嚬蹙曰。人才之不同。如其面焉。耳目鼻口相去。亦無幾矣然諦視之。未有不差殊者。詩至少陵。他人豈得而亂之哉。公之持論如此。其中必有所深得者。顧我軰未之見耳。表而出之。以俟明眼君子云。 王季友詩

《文獻通考》王季友集一卷。 陳氏曰。唐王季友撰。元結篋中集有季友詩二首。今此集有七篇。而篋中二首不在焉。杜詩所謂酆城客子王季友者。意即其人也耶。 岑嘉州詩

《文獻通考》岑嘉州集八卷。 陳氏曰。唐嘉州剌史南陽岑參撰。文本之曾孫。天寳三載進士。爲補闕左史郎官。與杜甫唱和。 李嘉祐詩

《文獻通考》李嘉祐詩二卷。 又集一卷。 陳氏曰。唐台州剌史李嘉祐從一撰。天寳七載進士。亦號䑓閣集。李肇稱其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黄鸝之句。王維取之以爲七言。今按此集無之。 晁氏曰。唐李嘉祐别名從一。趙州人。天寳七年進士。爲秘書正字。袁台二州剌史。善爲詩綺靡婉麗有齊梁之風。時以比吳均何遜云。郎士元詩

《文獻通考》郎士元詩一卷。 晁氏曰。唐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天寳十五載進士。爲郢州剌史。與錢起俱有詩名。而士元尤更清雅。時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兩人無詩祖行。人以爲愧。 包佶詩

《文獻通考》包佶集一卷。 唐史藝文志。何。佶。皆包融之子。兄弟齊名。世稱二包。融與儲光羲。皆延陵人。曲阿。有餘杭尉丁仙芝。緱氏主簿蔡隱丘。監察御史蔡希周。渭南尉蔡希寂。處士張彦惟張湘。校書郎張暈。吏部常選周瑀。長洲尉談戭。句容有王府參軍殷遥。硤石主簿樊光。横陽主簿沈如筠。江寧有右拾遺孫處玄。處士徐延壽。丹徒有江都主簿馬挺。武尉申堂搆。十八人皆有詩名。殷蟠彚次其詩。爲丹陽集者。陳氏曰。唐祕書監包佶。選天寳六載進士。兄何。後一年。 錢考功詩

《文獻通考》錢考功集二卷。 晁氏曰。唐錢起徴之父。呉郡人。天寳中舉進士。初從鄉薦。客舎月夜。聞人哦於庭曰。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青。起攝衣從之。無所見矣。及就試詩題。乃湘靈皷瑟也。起即以鬼謡十字爲落句。主文李暉深嘉之擢至高第。釋褐授校書郎。終考功。與郎士元齊名。時曰前有沈宋。後有錢郎。 韓翃詩

《文獻通考》韓翃集五卷。 晁氏曰。唐韓翃君平。南陽人。天寳十三載進士。淄青侯希逸。宣城李勉。繼辟幕府。俄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終於中書舎人。翃詩興致繁富。朝野重之。陳氏曰。翃以春城飛花之句。受知德宗

《李璧鴈湖集》䟦唐韓翃詩後。 嘗觀唐徳宗擢韓翃事。唐於是失政矣。天官之重而輕以用之如此。好事者顧以爲羙譚何哉。翃此詩。未爲甚佳。又以爲坡所書。吾疑之。顧况詩

《文獻通考》顧况集二十卷。 晁氏曰。唐顧况字逋翁。蘇州人。至德二年江東進士。善爲歌詩。性諧談。德宗時柳渾輔政。以祕書郎召况善李祕。及祕相。自謂當得逹官乆。遷著作郎。及祕卒。有調笑語。貶饒州司户卒。集有皇甫湜序。 陳氏曰。湜嘗言吾。自爲顧况作序。未嘗許他人。况在唐盖爲人推重也。集本十五卷。今止五卷不全。永樂大典卷之九百五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