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徐州
共 3348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3-12-06 01:56
南徐州
刺史,晉永嘉大亂,幽、冀、靑、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淮,亦有過江在晉陵郡界者。晉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鑑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於晉陵諸縣。其徙過江南及留在江北者,竝立僑郡縣以司牧之。徐、兖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僑立幽、冀、青、并四州。安帝義熙七年,始分淮北爲北徐,淮南猶爲徐州。後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兖。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爲南兖州,江南為南徐州,治京口,割揚州之晉陵、兖州之九郡僑在江南者屬焉,故南徐州備有徐、兖、幽、冀、青、并、揚七州郡邑。永初二年郡國志又有南沛、南下邳、廣平、廣陵、盱眙、鍾離、海陵、山陽八郡。南沛、廣陵、海陵、山陽、盱眙、鍾離割屬南兖,南下邳併南彭城,廣平併南泰山。今領郡十七,縣六十三,户七萬二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二萬六百四十。去京都水二百四十,陸二百。南東海太守,
晉元帝初,割吳郡海虞縣之北境爲東海郡,立郯、朐、利城三縣,而祝其、襄賁等縣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等三縣亦寄治於京。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東海爲治下郡,以丹徒屬焉。郯、利城竝爲實土。永初郡國有襄賁、祝其、厚丘、
西隰
四縣。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丘併襄賁。何、徐無厚丘,餘與永初郡國同。其襄賁、祝其、西隰,是徐志後所省也。領縣六。户五千三百四十二,口三萬三千六百五十八。郯令,漢舊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峴西爲境。丹徒令,本屬晉陵,古名朱方,後名谷陽。秦改曰丹徒。孫權嘉禾三年,改曰武進。晉武帝太康三年,復曰丹徒。武進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毗陵令,宋孝武大明末,度屬此。朐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爲土。利城令,漢舊名。晉江左僑立。宋文帝世,與郡俱爲實土。南琅邪太守,
晉亂,琅邪國人隨元帝過江千餘户,太興三年,立懷徳縣。丹陽雖有琅邪相而無土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領郡,鎭江乘之蒲洲金城上,求割丹陽之江乘縣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臨沂縣。永初郡國有陽都、費、即丘
三縣,竝割臨沂及建康爲土。費縣治宫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併陽都,十五年,省費併建康、臨沂。孝武大明五年,省陽都併臨沂。今領縣二。户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萬八千六百九十七。去州水二百,陸一百。去京都水一百六十。臨沂令,漢舊名。前漢屬東海,後漢、晉屬琅邪。江乘令,漢舊縣。本屬丹陽,吳省爲典農都尉,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晉陵太守,吳時分吳郡無錫以西爲毗陵典農校尉。晉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爲毗陵郡,治丹徒,後復還毗陵。東海王越世子名毗,而東海國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元帝改爲晉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興初,郡及丹徒縣悉治京口,郗鑑復徙還丹徒,安帝義熙九年,復還晉陵。本屬揚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屬南徐。領縣六。户一萬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萬一百一十三。去州水一百七十五,陸同。去京都水四百,陸同。晉陵令,本名延陵,漢改曰毗陵,後與郡俱改。延陵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立。無錫令,漢舊縣,吳省,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南沙令,本吳縣司鹽都尉署。吳時名沙中,吳平後,立暨陽縣割屬之。晉成帝咸康七年,罷鹽署,立以爲南沙縣。曲阿令,本名雲陽,秦始皇改曰曲阿。吳嘉禾三年,復曰雲陽。晉武帝太康二年,復曰曲阿。暨陽令,晉武帝太康二年,分無鍚、毗陵立。義興太守,晉惠帝永興元年,分吳興之陽羡、丹陽之永世立。永世尋還丹陽。本揚州,明帝泰始四年,度南徐。領縣五。户一萬三千四百九十六,口八萬九千五百二十五。去州水四百,陸同。去都水四百九十,陸同。陽羡令,漢舊縣。
臨津令,故屬陽羡,立郡分立。
義鄉令,故屬長城、陽羡,立郡分立。國山令,故屬陽羡,立郡分立。
綏安令,武帝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廣徳、吳興之故鄣、長城及陽羡、義鄉五縣立。南蘭陵太守,
領縣二。户一千五百九十三,口一萬六百三十四。蘭陵令。
承令。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鄉縣併承。永初郡國、何、徐竝無合鄉縣。南東莞太守,
永初郡國又有蓋縣。
領縣三。户一千四百二十四,口九千八百五十四。莒令。東莞令。
文帝元嘉十二年,以蓋縣併此。姑幕令,漢舊名。
臨淮太守,漢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併東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復分臨淮之故地爲下邳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復分下邳之淮南爲臨淮郡,治盱眙。江左僑立。永初郡國又有盱眙縣,何、徐無。領縣七。户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二萬二千八百八十六。海西令,前漢屬東海,後漢、晉屬廣陵。射陽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淩令,前漢屬泗水,後漢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二年又立,屬廣陵。淮浦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屬廣陵。淮陰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屬廣陵。東陽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廣陵,晉太康地志屬臨淮。長樂令,本長樂郡,
并合爲縣。
淮陵太守,本淮陵縣,前漢屬臨淮,後漢屬下邳,晋屬臨淮。惠帝永寧元年,以爲淮陵國。永初郡國又有下相、廣陽二縣。今領縣三。户一千九百五,口一万六百三十。司吾令,前漢屬東海,後漢屬下邳,晋太康地志屬臨淮。後廢帝元徽五年五月,改名桐梧,順帝昇明元年復舊。徐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志屬臨淮。陽樂令,漢舊名。本屬遼西,文帝元嘉十三年,以下相併陽樂。南彭城太守,
江左僑立。晋明帝又立南下邳郡,成帝又立南沛郡。文帝元嘉中,分南沛爲北沛,屬南兖,而南沛猶屬南徐。孝武大明四年,以二郡竝併南彭城。領縣十二。户一萬一千七百五十八,口六萬八千一百六十三。吕令。武原令,漢舊名。
傅陽令,漢舊名。
蕃令,義旗初,免軍户立遂誠縣,武帝永初元年,改從舊名。薛令,義旗初,免軍户爲建熙縣,永初元年,改從舊名。開陽令,前漢屬東海,章帝建初五年屬琅邪。晉僑立,猶屬琅邪。安帝度屬彭城。杼秋令,漢舊名。
洨令,前漢屬梁,後漢、晉屬沛。
下邳令。
本屬南下邳。
北淩令,本屬南下邳,二漢無,晋太康地志屬下邳。本名淩,而廣陵郡舊有淩縣,晋武帝太康二年,以下邳之淩縣非舊土而同名,改爲北淩。僮令。本屬南下邳,南下邳有良城縣,文帝元嘉十二年併僮。
南淸河太守,
領縣四。户一千八百四十九,口七千四百四。淸河令。
東武城令。
繹幕令。
貝丘令。
南高平太守,
永初郡國又有鉅野、昌邑二縣,
今領縣三。户一千七百一十八,口九千七百三十一。金鄉令。
湖陸令,前漢曰湖陵,漢章帝更名。高平令。
文帝元嘉十八年,以鉅野併高平。南平昌太守,
領縣四。户二千一百七十八,口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一。
安丘令。
新樂令,二漢無,魏分平原為樂陵郡,屬冀州,而新樂縣屬焉。晋江左立樂陵郡及諸縣,後省,以新樂縣屬此。
東武令。
高密令。江左立高密國,後爲南高密郡,文帝元嘉十八年,省爲高密縣,屬此。南濟陰太守,二漢、晋屬兖州。前漢初屬梁國,景帝中六年,别爲濟陰國,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國,後還曰濟陰。永初郡國又有句陽、定陶二縣,
今領縣四。户一千六百五
十五,口八千一百九十三。
城武令。
寃句令,漢舊名。
單父令,前漢屬山陽。
城陽令,漢舊名。
南濮陽太守,本東郡,屬兖州。?武帝咸寧二年,以封子允。以東不可爲國名,東郡有濮陽縣,故曰濮陽國。濮陽,漢舊名也。允改封淮南,還曰東郡。趙王倫篡位,廢太孫臧爲濮陽王,王尋廢,郡名遂不改。永初郡國又有鄄城縣,今領縣二。户二千二十六,口八千二百三十九。廪丘令,前漢及晉太康地志有廪丘縣,後漢無。文帝元嘉十二年,以鄄城併廪丘。榆次令,漢舊名,至晉屬太原。
南泰山太守,
永初郡國有廣平、寄治丹徒。領廣平、易陽、
曲周三縣。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廣平郡爲廣平縣,屬南泰山。今領縣三。户二千四百九十九,口一萬三千六百。南城令。
武陽令。
廣平令,前漢屬廣平,後漢屬鉅鹿,晉太康地志屬廣平。濟陽太守,晋惠分陳留爲濟陽國。領縣二。户一千二百三十二,口八千一百九十二。考城令,前漢曰甾,屬梁國,章帝更名,屬陳留。太康地志無。鄄城令。
南魯郡太守,
又有樊縣,
今領縣二。户一千二百一十一,口六千八百一十八。魯令。西安令,漢舊名,本屬齊郡。齊郡過江僑立,後省,以西安配此。文帝元嘉十八年,以樊併西安。永初郡國無西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