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本義
共 3429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3-12-07 12:30
宗本義
四論所崇曰宗。本謂根本通法及義。法有通别:通者,?實相之一心中,吳淨源法師云:然兹四論,宗其一心。然四論雖殊,亦各述此一心之義也。别者,?四論所宗各殊。所以爾者,非一心無以攝四法,非四法無以示一心,?一是四,?四是一。義謂義理,依前法體以顯義相,法通義通,法别義别。此中四叚之義,如其分齊,是下四論之所宗。㨿此,非宗本無以綂四論,非四論無以開宗本。以法爲本,所宗?本;以義爲本,本亦?義。若法義□分,本属法時,本之義也。
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
此五名諸經通有,義雖差殊,不越理事。?始終相躡,略而釋之。初謂緣會之事,緣前元無,故云本無。無相之相,?云實相。?此實相是諸法性,故云法性。此性眞空,故?云性空。?由性空之理不離於事,以理從事,?名緣會。謂因緣會集而有諸法,或名緣集、緣生等,皆意在法也。杜順和尚云:離眞理外,無片事可得。
一義耳。
義依法顯,法既理事一源,義豈容殊?不可取於五名,計有五法,各是一義。此中以本從末,唯末非本,亦一義。攝末歸本,唯本非末,亦一義。若本末混融,際限不分,尤一義也。若對下不遷釋之,緣會物也,本無等理也。由一義故,?遷而不遷,所以爲下不遷論宗。
何則?
徴也。
一切諸法緣會而生。
若色、若心因緣會集而後生起。
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緣離則滅。
初句躡前。因緣是因,諸法是果,因無果有,無有是處,此約前際。後句既法自緣生,有爲遷謝,因緣離散,諸法滅謝,此約後際。
如其眞有,有則無滅。
眞謂眞實。若法實有,有應無滅。法既隨滅,知非眞有。下論云:夫有若眞有,豈待緣而後有哉?中觀云:法若實有,則不應無等。
以此而推,故知雖?現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謂之性空。
?末顯本也。約前後際觀,現在法既但緣集而生,豈待縁離然後方滅?以因縁非和,??常離,??亦滅,色?是空,其性本然,故?縁生是性空爾。清涼聖師云:縁生無性,當體?眞。
性空故,故曰法性。
眞空是諸法之性。
法性如是,故曰實相。
如是,謂空也。空無相故,故名實相。
實相自無,非推之使無,故名本無。
縁集之法,當體元空,如鏡像谷響,不待推斥,使令無之,?此實相爲本無也。下論云:豈待宰割以求通哉?此㨂小乘析色名空。上列名,則從本及末;此中推義,則自末至本。然本末鎔融,非前非後,非一非?也。
言不有不無者。
諸經論中多明四句,謂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依法表德,不出此四。又約破計遣謗,亦有四句,謂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非亦有亦無。?所牒者,前之第四及後之初二句。所以偏牒此而明者,爲遣二見故,遮示中道故,令心無住故,爲下不眞空論之宗。
不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無耳。
初約破計以釋佛性。論第三云:一切諸見不出有無二種,由有見故所以執常。於無見中?有二種:一邪見,謂一切無因無果並撥三世故;二斷見,謂唯有現在不信未來故。凖此因有生常、因無生邪斷之二也,故論?叙之。經中爲破此見而云不有不無,論叙云:不同計有之見是常見之有,故云不有;不同計無之見是邪見斷見之無,故云不無。不如二言貫下邪斷。
若以有爲有,則以無爲無。有既不有,則無無也。
約起滅釋也。初二句明相因而起。但起一見,一見隨生。如見牛有角,謂兎無角等。故宻嚴云:要待於有法,而起於無見。此所治之病也。後二句明相因而滅。苟治一見,一見隨亡。經中既云非有,故亦非無。故宻嚴云:有法本自無,無見何所待?此能治之藥也。偉哉善巧,曲?經㫖。
夫欲存無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是謂雖觀有而無所取相。
約觀行釋也。法?緣生諸法,謂從縁雖空,不可存無以觀無,則三學六度,與五逆十惡,空而無果。由非無故,一切法皆立也。不取相者,謂緣起雖有,亦不可取相以觀取,則有爲生滅,行何契眞?由非有故,心不住相,建一功,立一德,靡不合道。如斯見法,方識實相。實相之言在上,義屬於下,?中道佛性觀也。此中意?無邊,不能繁叙,如?槃及止觀等說。上三義釋名,前二離過,後一成行。
然則法相爲無相之相,聖人之心爲住無所住矣。
法相者,所觀之境屬前實相也。既非有無,何有相状?且對無住之心,義言相爾,故云無相之相。聖人等者,能觀之心得無分别,俱名聖人。然地前修眞如三昧者,亦許倣行?照有無名住,既不存無,又不取相,?住而無住也。性宗修人雖具縛凡夫,苟有夙?,誠可?心,?舉聖心,令人慕式也。
三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謂諸法實相也。
等謂平等,道謂自乘菩提。所以約人辨者,恐疑實相之外,别有三乘?證。而不知三乗機噐,隨?有差,所觀性空無?。故身子云,我等同入法性。佛讃迦葉,同一解脫。亦如三獸渡河,河無?水。
見法實相,故云正觀。若其?者,便爲邪觀。
正邪二觀,諸經通說,?約實相辨邪正也。大論云:除實相外,餘皆魔事。
設二乘不見此理,則顚倒也。
此有二說:一則只是三乘中二乘,意云:設若小乘不見性空之理,則亦顚倒,不克果證。以二乘但見無常,不見於常,是顚倒故。此則大、小形對可說,小且尚耳,況大乘邪?二則前云三乘乃通教所被,學法空者,故同觀實相爲正觀。?此二乘乃藏教所被愚法者,意云:設若愚法,二乘亦須觀性空之理而取證。若不見此理,則顚倒,故不證。大䟽破有教,引成實云:我?正明三藏中實義,實義?空。清涼鈔云:不可不見實義而得道也。以生空亦?空之一分,又何太??故前云等觀。
是以三乘觀法無?,但心有大小爲差耳。
所?實相唯一,能?根宜成?。噐有廣狹,智有淺深,運有自他,進有迂?,證有单?,此則差在於人,不在於法。
漚和般若者,大慧之稱也。
?牒其名,通屬其體。智論第十八云:摩訶般若,秦言大慧。漚和者,此云方便。一?兼之,故名大慧。二乘孤慧獨頴,慧而非大,爲下般若一論之宗。
見法實相,謂之般若,能不形證漚和功也。
初二句明得名,由見實相,故名般若。後二句見而非證,?由大悲導智,令不證空,出二乘也。淨名云: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以無悲之智,醉寂滅酒,墮無爲阬故。
適化衆生,謂之漚和。不?塵累般若力也。
亦初二句明得名。由化衆生,故名方便。後二句化而不?。?由大智導悲,令塵不?,?凡夫也。淨名云: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以無慧方便,投愛見網,没有相林故。塵謂五欲塵境,累謂生死過患。
然則般若之門觀空,漚和之門渉有。渉有而未始迷虗,故常處有而不?。不厭有而觀空,故觀空而不證。
承前以明不?也。初二句,約觀空有以分權實。?槃爲空,生死爲有。後四句,正顯不?。以二智?融之一心,觀空有無二之眞諦。如觀色是有,色?空故,豈曾瞥然而迷性空。以不迷空,所以常居有境,塵不能?。下句反此可知。是謂二諦相符,二行相資。如車二輪,猶鳥二翼。翔空致遠,互缺無能。由空門出生死,入?槃。由有門建佛法,化衆生。然理量無二,生?一如。故不?空而累有也。
是謂一?之力,權慧具矣。一?之力,權慧具矣。
?謂慧?,言一者,極少時也。權謂權智,?前方便。慧謂實智,?前般若。謂少時一?,二智俱僃。?言之者,歎其智妙。
好思,歷然可解。
歷然者,謂理甚昭著,歷歷分明,可領解也。
泥洹盡諦者。
華梵?出,古譯滅諦爲盡諦。盡義在下,此亦牒經而釋,爲下無名論之宗,?結盡而已。
結謂一切結使,亦兼諸業,?集諦也。然約喻明,如世繩結,最難解理。
則生死永滅,故謂盡耳。
生死,苦諦也,連前?三雜?,亦名三障。此三種障更相由藉,能障?槃。?約治道,緫說云盡。若别說者,?十惡等業,信位能滅。惑有本末,本?根本,不覺末?枝末。不覺末中?有七?,謂三細、四麤。生死亦二:一、分叚;二、變易。自地前三賢斷麄中麄,又?觀察學斷根本無明;自見道中至七地時,斷麄中細,爾時分叚盡也;自八地至盡地,斷?耶三細根本無明,爾時變易亦亡。以此論宗於一乘故,唯依起信釋之,細示如彼。
無?别有一盡處爾。
?槃二十五云:?槃之體,無有住處,?是諸佛斷煩?處,故名?槃等。非如小乘以生死世間、?槃出世間,大乘但轉此三??槃爾,豈别標其方域邪?故本論云排方外之談何者?夫三德祕藏是大?槃,但因?此三障得名,謂惑能障於般若,惑盡而般若明;業能障於解脫,業亡而解脫朗;苦能障於法身,苦謝而法身顯。故此三德但約障說,豈别有一盡處爾?又三德一體,不並不别,如梵雖四德圓常,恒沙義僃,一心融拂,非相非名,尤可說云無?别有一盡處爾。以此爲宗,無名巳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