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共 1006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2-06 03:35
徐州
徐州,案禹貢海岱及淮之地,舜十二牧,則其一也。於周入青州之域。春秋元命包云:“天氐流爲徐州”蓋取舒緩之義。或云因徐丘以立名。秦兼天下,以置泗水、薛、琅邪三郡。楚漢之際,分置東陽郡。漢又分置東海郡,改泗水爲沛,改薛爲魯,分沛置楚國,以東陽屬吴國。景帝改吴爲江都。武帝分沛、東陽置臨淮郡,改江都爲廣陵,及置十三州,以其地爲徐州,統楚國及東海、琅邪、臨淮、廣陵四郡。宣帝改楚爲彭城郡。後漢改爲彭城國,以沛郡之廣戚縣來屬,改臨淮爲下邳國。及太康元年,復分下邳屬縣在淮南者置臨淮郡,分琅邪置東莞郡。州凡領郡國七,縣六十一,户八萬一千二十一。
彭城國
彭城留廣戚 傅陽 武原 吕 梧
下邳國
下邳凌 良城睢陵 夏丘 取慮 僮
東海郡
郯祝其朐 襄賁 利城 贛榆 原丘 蘭陵 承 昌慮 合鄉 戚
琅邪國
開陽臨沂 陽都 繒 即丘 華 費
東安 蒙隂
東莞郡
東莞朱虚 營陵安丘蓋 臨朐劇 廣
廣陵郡
淮隂 射陽 輿 海陵廣陵 鹽瀆 淮浦 江都
臨淮郡
盱眙 東陽 髙山 贅其 潘旌 髙郵 淮陵 司吾 下相 徐
太康十年,以青州城陽郡之莒、姑幕、諸、東武四縣屬東莞。元康元年,分東海置蘭陵郡。七年,又分東莞置東安郡,分臨淮置淮陵郡,以堂邑置堂邑郡。永嘉之亂,臨淮、淮陵並淪没石氏。元帝渡江之後,徐州所得惟半,乃僑置淮陽、陽平、濟隂、北濟隂四郡。又琅邪囯人隨帝過江者,遂置懷德縣及琅邪郡以統之。是時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帥過江淮,帝並僑立郡縣以司牧之。割吴郡之海虞北境,立郯、朐、利城、祝其、原丘、西隰、襄賁七縣,寄居曲阿。以江乘置南東海、南琅邪、南東平、南蘭陵等郡。分武進立臨淮、淮陵、南彭城等郡,屬南徐州;又置頓丘郡屬北徐州。明帝又立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東莞、南平昌、南濟隂、南濮陽、南太平、南泰山、南濟陽、南魯等郡,以屬徐、兖二州。初或居江南,或居江北,或以兖州領州。郄鑒都督青兖二州諸軍事、兖州刺史,加領徐州刺史,鎭廣陵。蘇峻平後,自廣陵還鎭京口。又於漢故九江郡界置鍾離郡,屬南徐州。江北又僑立幽、兾、青、并四州。穆帝時,移南東海七縣出居京口。義熈七年,始分淮北爲北徐州,淮南但爲徐州,統彭城、沛、下邳、蘭陵、東莞、東安、琅邪、淮陽、陽平、濟隂、北濟隂十一郡。以盱眙立盱眙郡,統考城、直瀆、陽城三縣。又分廣陵界置海陵、山陽二郡。後又以幽兾合徐州,青州并合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