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七

轻识古籍-繁体

共 142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2-08 13:35

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七

山東八

遼東都指揮使司

古冀、青二州地,舜分冀東北爲幽州,卽今廣寧以西地。青東北爲營州,卽今廣寧以東地。春秋、戰國並屬燕。秦置遼東、遼西二郡,漢初因之。武帝拓朝鮮,并割遼東屬邑置樂浪、玄菟、眞番、臨屯四郡,昭帝省臨屯、眞番郡。後漢因之,後爲公孫度所據。三國魏置東夷校尉,治襄平,而分遼東、昌黎樂浪、玄菟、帶方。五郡,置平州。晉改遼東郡爲國,仍隷平州。大興三年,爲慕容廆所據。太和五年,屬於苻秦,後又屬於後燕。後魏得之,仍爲遼東、昌黎等郡,尋又爲高句麗所據。唐征高麗,初置遼、葢二州,後又置都督府九,又置安東都護以統之。尋為渤海大氏所據。五代時,地入契丹,阿保機葺遼陽故城,建東平郡,尋升爲南京。又改爲東京遼陽府。金因之。元初置東京總管府。至元二十四年,立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明年改東京爲遼陽路。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十年革所屬州縣置衛。永樂七年復置安東、自在二州。今領衛二十五。州二司控馭戎、貉,限隔海島。漢劉歆議“孝武東伐朝鮮,起元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者也。後漢之季,東陲日漸多事。及晉失其綱,慕容氏并有遼東,遂蠶食幽、薊,爲中原禍。葢其地憑恃險遠,鹽鐵之饒,原隰之廣,足以自封,而招徠旁郡,驅率奚、羯,乘間抵隙,不能無倒植之勢矣。自晉大興以後,遼東不入職方者幾數百年,隋常圖之而不能有,唐雖得之而不能守也。五代梁貞明五年,契丹據有其地,漸營京邑,以侵擾中華。金人亦啟疆於此,用以滅遼弱宋。蒙古先取遼東、西,而金人根本撥矣。後亦置省會於此,以彈壓東垂。明朝都燕,遼東實爲肘腋重地,建置雄鎭,藩屏攸賴。司之西北則朶顔、福餘、泰寧三衛,東北則高麗、耽羅迤北等地,而廣寧、開元居其噤吭,金、復、海、葢並稱沃饒,爲之根本。邊牆西自山海,東抵開元,延袤二千餘里,東西闊絕,議者以應援爲虞。成化二十年,邊將鄧鈺言:“永樂時築邊牆於遼河内,自廣寧東抵開元七百餘里。若就遼河迤西徑抵廣寧,不過四百里,以七百里邊塹堡寨移守四百里,若遇入寇,應接甚易。”弘治六年,按臣李善亦言:“邊牆阻遼河爲固,濱河之地,延壘八百餘里,土脈鹹鹵,秋修春頽,動費巨萬。夏旱水淺,不及馬腹,冬寒冰凍,如履平地。所在城堡畏賊深入,遂將良田數萬頃棄而不佃。况道路低窪,每遇雨水,泥濘不通。倘開元有警,則錦、義、廣寧之兵不過遙望浩歎而已。臣詢之故老,云有陸行舊路,自廣寧抵開元約三百餘里,兼程不二日可到。地形高阜,土脈滋潤,有古顯州城池遺址,計莫若開舊路,展築邊牆,起廣寧碁盤山,直抵開元平頂山,移分守八百里之兵,聚守三百里之地,錦、義爲西路,廣寧爲中路,遼陽爲東路,開元爲北路,四路聲援相接,如率然之勢,庶廟堂可寛東顧之憂矣。”議格不行。說者曰:司負山面海,水深土衍,草木豐茂,魚鹽饒給。三岔河南北數百里,木葉、白雲之間,大定故城在焉。乃委以畀敵,俾得進據腹心,限隔東西。寧前、高平諸處一線之險,形援易阻,保邊長策,得毋坐失之哉?

定遼中衛,

定遼左衛,

定遼右衛,

定遼前衛,

定遼後衛。

東寧衛,

自在州。遼陽城,

襄平城,

鶴野城,

石城故城,

紫蒙城,

興遼城,

鳳凰城,

首山,

平頂山,

安平山,

鳳凰山,

西彌島,

遼水,

太子河,

渾河,

鴨緑江,

海,

連山關,德勝營,

首山堡,

柳寨堡,

甜水堡,

清河堡,

靉陽堡,

險山堡,

寬奠堡,

牛毛砦。

甬道,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