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臺陵
共 3668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3-12-09 02:53
魚臺陵
皇甫謐: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按:山陽郡,高平侯國,漢、晉治昌邑卽,今金鄕縣地,與魚臺接境。此晉時郡縣,故知爲謐言,非張守節語也。
又按晉書地理志:高平國,晉初分山陽置縣,有方與、湖陸、高平。元和郡縣志:魚臺縣,本漢方與縣。太平寰宇記:魚臺縣屬山陽郡,縣理城卽,漢方與城也。湖陵故城,秦漢爲縣,今廢城在今縣南一里。據此,則方輿湖陵卽今魚臺縣境。高平國治在金鄉。元和郡縣志:金鄕縣昌邑故城在縣西北四十二里。寰宇記作縣北,是也。今伏羲陵在魚臺縣東北十里鳬山,則當是古山陽郡高平國之東,誤作西字。羅苹云:帝冢在山陽高平西北。蓋用謐語增多。北字,或當作北耳。南郡辨見後文。又按魚臺伏羲陵,出皇甫謐帝王世紀,其言必有所本,是其迹在晉時已甚顯也。
李吉甫十道圖云:兗州之境伏羲陵。按魚臺縣屬兗州。元和郡縣志:方與縣,貞觀十七年廢,戴州,屬兗州,寶應元年改爲魚臺縣,是也。李吉甫作元和郡縣圖志,于魚臺不載伏羲陵者,志本有圖,今亡,因其陵别見十道圖歟。金田肇碑今在鄒縣鳬山爺孃廟殿東壁。圖經云:單州魚臺縣之東北七十里曰辛興村,其間有伏羲皇帝之陵,陵上有廟。
按隋經籍志有隋諸州圖經集一百卷,郎蔚之撰。則此碑所稱圖經,卽隋圖經也,其書在五代時矣。
重建伏犧皇帝廟三門記大宋熙寧十年歲次丁巳三月辛亥朔二十五日乙亥立碑。莆陽貢吏陳翕撰并書。蓋聞聖人不世出,出必有功於時也。鴻荒之世,朴畧尤甚,雖人倫之化旣有,而貴德之風方扇。天下以大道之爲功,未有以仁義之爲用。大道判則爲仁義,仁義用則爲法制,法制立則聲華文物興焉。仁義出乎道,非道岀於仁義也。仁義法制,皆道之跡,聖人之功也。夫道立本於無,爲用於有,蓋可見者存乎用,用可見者存乎迹。迹者,道之濟也,非道之本也。惟其以本求之,則至寂而無體;以用求之,則至虛而善應;以迹求之,則至利而無窮。所謂形而上下者是也。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元胎未形,杳杳㝠㝠,遠之不可以名。㝷。近之不可以形詔。非探?先之原,則求知之難矣。絶於形器,梏於無爲,造之非我,理自㝠化。此至寂而無體,其可見也。經爲陰陽,合爲至精,鬱爲元氣,發爲造化,而萬物制命受形,以生死代謝。其所以鼓舞運動,雷風雪霜之威,日月水火之變,付有爲於六子,收無爲於功成,此至虛而善應,又可見也。聖人旣得至寂之本以誠已,復逹至虛之用以濟物,擴而充之,發越揮散,興至利於千萬世而無窮泯者䝉。考之於伏犧皇帝,用大道以王天下,而見其本末體用之邃焉。恭以伏犧皇帝挺生上古之初,德冠三皇之首,畫八卦而備萬物之?,興文籍而書百世之名,以結繩爲弊政,而代之以書契,以神化爲宜民,而爲之以善法。首正人倫,復爲器用,通其變,使之無倦,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臣由之則肅而莊,父子由之則和而恭,夫婦由之則愿而雍,兄弟由之則友而悌。天下陶成於大順,蓋人倫正之始也。爲網?以畋以漁,爲棟宇以寧其居,爲耒耜以濟其飢,爲舟楫以便其涉,爲弧矢以威其亂,服牛馬以致其遠。至乎揉木陶火,鑠金凝土,一制一法,莫不由乎仰觀俯察,而始立之法。又有數聖繼作㳂襲,至堯而成,及周乃備。故曰法始伏而成堯。又曰:匪伏匪堯,禮義哨哨。旣歴漢唐之久,下逮國家之盛,一祖四宗,六葉承天,執是法以御大有,通變以盡天下之利,福周四海,生民享之而無窮者,亦以此也。於伏犧皇帝之廟,嘗遣使致祠焉。今之於春秋之間,無遠近,無貴賤,不辭跋涉之勞,或負戴其親,以至於此,禱祠進獻,無祈而不應也。是知伏犧皇帝體魄雖降,而其神未嘗死也。說者曰:聖人之死曰神,未嘗死未嘗生者也。秦漢以來,分邦國爲郡縣。今伏犧皇帝之故壤,莫知其所在。按圖經云:單州魚臺縣之東北七十里曰辛興村,其間有伏犧皇帝之陵,陵上有廟。古老謂曰:廟舍之東有畫卦之山,南有古銘城,北有羣仙洞,中有九龍潭,其古木勝槩依稀存焉。居民嚴溫者,世䝉其福,遂罄丹衷,自備已緍。兼化信士,重建三門一座三間,玉皇堂并神像炳靈公堂并神像砌道幡竿等,上以酬聖造之恩,下以求舉家之慶。旣畢功名,翕爲之記。翕謏聞之,學不能盡萬一,聊書歲月而已。魯橋鎭郭下嚴溫妻王氏,男老兒彭壽,女二娘子,外甥李中舍,孫天保、天錫、天壽,女三娘子,外甥黃國博,孫小三娘子壽奴。按碑今存鳬山。
羅泌路史太昊紀:葬山陽。羅苹注:按帝冢今在山陽高平西北,高平、襄陽之境。然九域志、兗、單皆有伏羲陵。
羅苹又注:太昊之國有庖國,姒姓。今庖水在山陽平樂,而帝墓又在山陽,則其故迹無疑也。
按羅泌云:伏羲葬山陽,用皇甫謐說,而不用南郡,亦知南郡之不可信也。泌則云高平襄陽之境,或以襄州有平臯關而誤。其關見太平寰宇記。然泌下又引九域志,兗、單皆有伏羲陵。按之寰宇記稱魚臺縣隷兗州,今隷單州,是兗、單皆指魚臺之陵矣。所引九域志非今元豐九域志。
又按庖水、卽泡水在今沛縣西,平樂城在今單縣東四十里。漢地理志,山陽郡平樂有泡水,東北至泲入泗,亦在豐、單之間,故羅苹附會庖字言之。
元中統二年孟祺撰碑魚臺縣東北七十里,而近,曰鳬山,山南麓曰辛興里,周匝伏羲遺跡甚衆,土人云:死葬于山麓之半。其東一峯鬱然者,今以畫卦山目之。質之地圖,北直古任,東接顓臾,皆諸風故封之地,所以奉太皥之世祀者也。按碑今存鳬山,文多不具載。
元至治二年呂惟恕撰碑。魚臺治東北七十里有鳬山,山南麓曰新興里,有伏羲廟在焉。其遺跡于里之周匝甚多,其東峯巒崷崪,目之曰畫卦山,其西水聲潺湲,目之曰聖水河,故以是爲伏羲葬瘞之地。宋熙寧十年石刻有云:按圖經,魚臺新興里有伏羲陵,陵上有廟,以是考之,其土人所傳亦有自來矣。按碑今存鳬山,文多不具載。
又按宋元史地里志不載伏羲陵,而見于碑碣可據者如此。南宋地入金,遂不知其迹矣。故于欽齊乘亦亦云有墓,非也。明嘉靖四十一年竺該撰碑,魚邑東境鳳凰山,舊有太昊氏伏羲廟,離縣治七十里,廟制極其雄偉。又云,河南陳州有羲皇墓,傍生靈蓍,而此地亦建廟祀,何也?先王封羲皇于顓臾以主祭,故建廟于魚之東者,就其後裔追祀地也。
按宋碑明言陵上有廟,而明人不信之,止言有廟,又不察皇甫謐山陽高平之言,徒以其時傳譌太昊陵在陳州,遂爲調停之說。明人之無識,大都類此。若云生蓍卽以爲聖陵,蓍者封殖之處,卽生非因地靈,今咸陽秦文王、武王陵亦復生蓍,是其証也。
康熙五十二年修兗州府志,魚臺縣伏羲陵在縣東北七十里鳬山,其前有廟。
按志爲張鵬翮所修,是時魚臺屬兗,今屬濟寧州矣。至乾隆元年修山東通志,魚臺縣陵墓無伏羲陵,蓋後人因有陳州廟祀,而?刪其迹也。
南郡陵
皇甫謐:伏羲葬南郡。
羅苹注:路史世紀云:葬南郡,在襄陽。
按襄陽並無伏羲陵,而皇甫謐云然者,考元和郡縣志,竟陵縣,秦屬南郡,五華山在縣東北七十里,縣城本古風城也,古之風國卽?伏羲,風姓也,南臨 水。謐之致誤,蓋因其地有古風城歟?然古今書傳無以伏羲陵爲在是者。
陳州府陵。
路史:乾德四年,詔置守陵五戸,春秋少牢。羅苹注。上歴太昊宛邱在陳。
文獻通考。乾德四年詔曰。歴代帝王,或廟貎攸設,牲牷罔薦。或陵寢雖存,樵蘇靡禁。兹用惕然。其太昊、女媧、炎帝、黃帝、顓頊、高辛、唐堯、虞舜、夏禹、成湯、周文王、武王、漢高祖、後漢世祖、唐高祖、太宗十六帝,各給守陵五戸蠲。其他役,長吏春秋奉祀。他處有廟祀者,亦如祭享。馬端臨注,葬宛邱,在陳州。
又徽宗政和三年,禮儀局上五禮新儀,仲春仲秋享歴代帝王帝太昊氏于陳州,以金提勾芒配。
按乾德詔爲歴代帝王置守陵戸,其時並未言明陵廟所在,其在宛邱陳州之注,蓋羅苹、馬端臨之言也。據宋熙寧陳翕鳬山廟碑文云,旣歴漢唐之乆,下逮國家之盛,一祖四宗,六葉承天,于伏犧皇帝之廟,嘗遣使致祠焉。則北宋祀典及守陵戸,安知不卽在魚臺之鳬山耶。
又按今陳州傳有伏羲陵,其誤始自政和定禮。蓋因國慼而後,僅守偏隅,不能遠祀魚臺之陵,遂移其祠于宛邱之八卦壇。其初必以地入于金爲恥而諱言之,羅苹、馬端臨不能遠考。俗傳朱文公題石壇前,竟至傳譌數代。觀羅苹之注乾德詔,則云女媧在華州界。馬端臨之注乾德詔,云:女媧葬趙城縣東南,在晉州。郎女媧一陵。二說參差,知兩君以意附㑹,詔書本無定見,亦可見乾德時詔無各陵處所也。又按元和郡縣志,陳州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嬀滿于陳,宛邱縣八卦臺及壇縣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畫八卦于此。太平寰宇記。陳州庖犧氏所都,曰太昊之墟。宛邱縣八卦壇在縣北一里,卽伏羲于蔡水得龜,因畫八卦之壇。舊有長史張齊賢舊文,後刺史李邕撰新文刋之。據此,則唐人、北宋人說陳州有伏羲八卦壇,不云有陵也。旣有張齊賢、李邕新舊文,樂史時尚見之。所紀卽蔡水得龜之事,必不言陵。故李吉甫諸人作地志,不言伏羲陵在此也。且禮言墟墓,墟則國基,墓則葬地,何可合爲一義?陳州卽太昊之墟,亦爲故國空城,安得指爲葬處?又考水經注云:陳倉縣有陳倉山。榮氏開山圖注曰:伏羲生成紀,徒治陳倉,非陳國所建也。則古時並無都陳之說。况伏羲生于成紀,見路史開山圖。而太平御覽引詩含神霧曰: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並以爲生于曹、濮之間,更于葬在魚臺之說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