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谷解

共 119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2-07 22:53

中谷解

無偏無?、無過、無不及之謂中,至下、至深、至大、至廣之謂谷。中所以範圍天下者也,而不外乎正。谷所以囊括天下者也,而不越乎虚。書曰:王道平平,非正而何?又曰:王道蕩蕩,非虚而何?君子之於天下也,不可一日而不正,亦不可一日而不虚。夫惟正,然後能中;夫不中,夫惟虚,然後能谷。夫不谷,欹於左則偏,正則不欹,而焉有所偏。侵乎右則?,正則不侵,而焉有所?。有餘於前則過,正則無餘,而焉有過。不足於後則不及,正則無不足,而焉有不及。是則不中之所以中者,正而巳矣。高者不可藏虚,則下而何所不藏。淺者不可受虚,則深而何所不受。小者不可容虚。則大而何所不容。狭者不可居虚。則廣而何所不居。是則不谷之所以谷者。虚而巳矣。中即正而谷即虚也。故學以中爲軆。而以谷爲要焉。中也者。萬善之所出也。谷也者。萬善之所入也。非中不足以爲學。非谷不足以成學。古之聖人。或執之。或用之,或建之,以此知學貴乎中,而亦求至乎中也。古之君子或寛以居之,或謙以自牧,或虚以受人,以此知學貴乎谷,而亦求至乎谷也。然中無定在者也,故堂,一家之中也,而不可爲一國之中。京師,一國之中也,而不可為天地之中。惟洛邑則為天地之中,而謂之一家一國之中,又不可中之無定在也。如此而執一焉,何怪乎天下之不中者不岀於中也。然谷有限量者也,故溝洫一成之谷也,其於江河之所納者不能納;江河一隅之谷也,其於四海之所納者不能納。惟四海則爲百谷之長,而溝洫江河之所不能納者無不納。谷之有限量也如此,而我取盈焉,何怪乎天下之不谷者不入于谷也。是故君子其於中也,不患其無定在,而患吾無以中之;其于谷也,不患其有限量,而患吾無以谷之。故將中天下之不中,必先中吾心之不中;將谷天下之不谷,必先谷吾心之不谷。人之一心,三極之主宰,萬化之本原也。可以制萬事,而不可偏於一事,可以包萬物,而不可有夫一物。苟爲一事之所牽,一物之所衡,則不能自中,何以中事?不能自谷,何以谷物?喜而無使之勝焉,怒而無使之遷焉,哀而無使之傷焉,樂而無使之滛焉,所以自中也。自中然後無我,而至中者形焉。夫何患乎不中?先入之言而無使之留焉,自是之意而無使之萌焉,驕吝之氣而無使之長焉,滿假之色而無使之作焉,所以自谷也。自谷然後無礙,而至谷者形焉,夫何患乎不谷?不中之在我者中,則其在天下者不足中矣。當出而出,當處而處,當受而受,當辭而辭,當言而言,當黙而黙,當賞而賞,當罰而罰,孰不出于中哉?不谷之在我者谷,則其在天下者不足谷矣。含㧨而藏疾,兼聽而愽采,俱收而並用,山負而海㴠,天覆而地載,畜之大而業之冨,孰不入於谷哉?夫爲學非中固無体,然非誠意,又何以?中?夫成學非谷固無要,然非遜志,又何以?中?知此者可與論學矣,可以盡性矣。趙君伯容,其先宋宗室也,世爲儒家,而伯容甞登故翰林待制桞公深䮍先生吳公之門,講論洙、泗、濓、洛之學,方将黙去外累而獨求諸內,自號中谷子。甞試問之,盖有見於此,是以爲之解。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