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眞經卷下

共 1159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2-07 20:53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眞經卷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德周給萬物不自矜,聽其自然,所以有德,即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謂德小而量薄,張其自己之能,反爲無德,即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因其措事已定,别無可爲,亦不尚巧,即是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以其尚巧也,即有以爲,將爲德壞也。其上仁上義上禮與夫四失,及處厚薄而居實華,此皆老子言世道盛衰,大道不立故也。何謂之大道?昔三皇五帝大道焉,如帝堯與舜,舜與禹,官制不更,禮樂有序,明君賢臣,天下安和,大道歟?盛歟?何謂衰?桀紂非君,以天下美身,政務消而邪事長,正聲去而淫聲生,是謂大道德行,仁義禮樂廢,此數事當三皇五帝在位,天下淳樸無顯也。此所以呼爲大道。自桀紂靡其道,致成湯放,武王伐,此臣乎義乎?桀紂失唐虞之德,而有如是,此盛耶衰耶?然盛衰由此而見,仁義忠信自此而顯,安得不謂之衰焉?非世之善美也,乃不美也,故本經前云絶仁棄義之說,不欲見此而已。但欲三皇五帝之仁義耳,豈老子之過歟?

右第三十三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其致之一也。

昔之得一者,即無極之初氣也。初氣者,大道理是也。以此氣而成天地,故天地得一以清寜。神乃乾坤之主宰,至精之氣,聚則爲神,變則無形而有形,是謂得一以靈。谷者,兩間人世也,天地虚其中而爲谷,和氣盈於兩間,萬物生以其多之故,是謂盈也。萬物各得合應之氣,至精者方萌,謂之得一以生。王臣乘此天地之精英而不僞,大道行焉,是謂天下貞。此云蓋謂教人務守大道不妄,乃君乃臣,乃士乃民,可爲暢然。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爲貞而貴高將恐蹶。

若天失此之氣理,將有裂壞。地失此,將有震動墜陷。神失此,將有不靈。谷失此,人世將無物。世間萬物失此,將不生而有滅。王臣失此,將無道而國亡。士君子失此,將傾覆尊貴也。

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爲本耶,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爲仁人君子者,務尚謙卑爲吉,所以又云王稱孤寡不榖,此三字俗呼,皆微小無德之名,王臣乃稱之,言其不自高也。小人誇己,可乎?所以俗云言吾惡者是吾師,言吾善者是吾賊。故下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此二說皆諂諛之稱。君子當守道而不改,尤有稱之何?小人好之甚,入惡地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