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縣

轻识古籍-繁体

共 2509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3-12-08 06:22

崑山縣

疆域在府東七十里,

城周一十二里二百七十八歩。

驛 舊有寕海驛、革

廵司、石浦廵簡司、 巴城廵簡司。

山水。馬鞍山在縣治西北。 吳淞江在縣南九里,西接長洲,東入嘉定縣界。 新洋江在縣東南六里,南納吳淞江,北入太倉塘,以逹于海。 澱山湖在縣東南六十里,北岸屬崑山,南属青浦,其源自吳淞江分?,由急水港鍾為湖,曰薛澱。一自長洲白蜆港分?入此,周廽㡬二百里,北由趙屯浦,東由大盈浦,入于吳淞江,南由爛路港入三泖。

按志載:澱山湖北中為一澳,曰山門溜。溜之中又有斜路港,與磧澳鄰,及大石浦、小石浦通洩湖。?後潮淤圍田湖去西北已逺。今趙屯、大盈去湖益逺,反由何家港及南北漕港受湖水以洩于江,水患多矣。

巴城湖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小虞浦在縣西南三里,潮汐南北兩來,故古於嚴村湾置閘,今尚有閘頭之名。 下界浦在縣東南二十里,永樂?夏忠靖公開鑿,倍廣于昔,因易名夏駕。千墩浦在縣南四十里。永樂?夏忠靖公開鑿 至和塘,即婁江故道,又名崑山塘。古連湖瀼,無陸途,甚為民患。宋至道中,議欲脩治,不果。皇祐中,?運使復申前議,命王安石相視,又不果。至和二年,主簿丘與權始陳五利,知縣錢公紀復言之,於是興役,塘成,名曰至和。嘉祐六年,轉運使李復圭、知崑山韓正彦大脩治之,益加完厚,民得立塍堨以免水患。 七丫浦,在縣北三十里,西通陽城、傀儡二湖,西南通巴城湖,東北入于海。昔人以一浦不能泄三湖,于縣西北三十二里長洲、常熟二縣接界,地名斜堰,建大閘以遏陽城、傀儡二湖,北由黄涇下白茆入海,今廢。郊聚眞義鎮,在縣西二十里,巴城廵司在焉。其西三里與長洲交,謂之界浦,西北二三里為陽城湖,東北五里為傀儡蕩,又北數里為巴城湖,水澤環属,舟楫通利,塩盗岀没。眞義實當三面之衝,賊若繇府治而來,必經此道,盖西境之咽喉也。 石浦鎮,在縣東南四十里,南接青浦縣界。

歸有光與邑令論三區賦役水利書曰:竊承明侯以本縣十一、十二、十三保之田?荒萊,居民逃竄,?逋日積,十数年來,官於兹?者未?,不深以為憂,而不能為吾民終?之計。明侯下詢蒭蕘,竊惟三區雖?本縣,而連亘嘉定迤東沿海之地,號為岡身,田?髙仰,物産瘠薄,不宜五榖,多種木棉,?人專事紡績。周文襄公廵撫之時,為通融之法,令此三區岀官布若干疋,每疋准米一石,小民得以其布上納税粮,官無科擾,民獲休息。至弘治之末,號稱殷富。正徳間,始有以一人之言,而變易百年之法者,遂以官布分俵一縣。夫以三區之布散之一縣,未見其利,而三區坐受其害,此民之所以困也。夫髙阜之地,逺不如低窪之鄉。低鄉之民雖遇大水,有魚鱉菱芡之利,長?採捕,可以度日。髙鄉之民一遇亢旱,彌望黄茅白葦而已。低鄉水退,次年以膏沃倍收,瘠土之民,艱難百倍也。前廵撫歐陽公與太守王公行牽耗之法,但於二保、三保低湮水鄉特議輕減,而于十一、十二、十三保髙阜旱區却更增賦。前日五升之田,與槩縣七、八等保膏腴水田,均攤三斗三升五合。此盖一時失於精細,而遂貽無窮之害。小民终?勤苦,?家之收或有不能及三斗者,田安得不荒,逋安得不積?此民之所以困也。吳淞江為三州太湖出水之大道,水之經?也。江之南北岸二百五十里間,支?数百,引以灌溉。自頃水利不修,經河既湮,支?亦塞,然自長橋以東,東?之水猶駛,迨夏駕口至安亭,過嘉定、青浦之境,中間不絶如綫,是以兩縣之田與安亭連界者無不荒。以三區言之,吳淞既塞,故瓦浦、徐公浦皆塞。瓦浦塞,則十一、十二保之田不收,重以五六年之旱,溝澮生塵,嗷嗷待盡而已。此民之所以困也。生愚妄為執事者計之,其曰復官布之舊,乞查本縣先年案卷,官布之徴於三區,在於某年,其散於一縣,在於某年。祖宗之成法,文㐮之舊税,一旦可得而輕變,獨不可以復乎。今之賦役冊,凡縣之官布皆為白銀矣,獨不思上供之目為白銀乎。猶為官布乎。如猶以為官布。則如之何其不可復也。古之善為政者。必任其?之所宜以為貢。文襄之意葢如此。即今常州府有布四萬疋。彼無從得布也。必市之安亭。轉展折閲。公?交敝。有布之地。不徴其布。而必責其銀。無布之地,不徴其銀而必責其布。責常州以代輸三區之銀,則常州得其便。責三區以代輸?州之布,則三區得其便。是在一轉移之間也。其二曰復税額之舊。牽耗之法,係蘇州一郡之事。前王公已定耗法,均攤之田三斗三升五合,歉薄之田二斗二升,既而會計本縣薄田太多,而三十六萬之外,乃增餘積米数千。王公下有司再審,歉薄之田,均攤数千之米,此王公之意,欲利歸于下也。有司失於奉行,如三區者终在覆盆之下,而所存餘積之米,遂不知所歸。欲乞查岀前項餘積,作爲正粮,而減三區之額,復如其舊。此則無事紛便,而又有以䆒王公欲行而未遂之意矣。夫加賦至三斗而民逋日積,實未?得三斗也。復舊至五升而民以樂輸,是實得五升也。其于名實較然矣。既減新額,又于逃户荒田開豁存粮,照依開墾荒田事例,召募耕種。数年之間。又必有甦息之漸也。其三曰修水利之法。吳淞江爲三吳水道之咽喉,此而不治,爲吾民之害。未有已也。先時言水利者,不知本原,苟狥目前修一港一浦以塞責而已。必欲自原而委。非開吳淞江不可。開吳淞江。則崑山嘉定青浦之田皆可墾。議者不䆒其本。因見柗江種蘆葦之利。反從而規取其税。自甪直浦索路港諸地。悉為豪民之所占。向也?占而已。今取其税。是教之塞江之道也。上?既壅。下?安得而不閼乎。生愚為三區之田而欲開吳淞江。似近於迂。然恐吳淞江不開。数年之後。不獨三區。而三州之民皆病也。若夫開瓦浦溉十一十二保之田。開徐公浦溉十三保之田。此足支持目前下䇿也。生愚聞之。古之君子為生民之計。必不肯拘攣于世俗之末議。而决以敢為之志。况此三區。本縣蕞爾之地。在明侯之宇下,得斗升之水,可以活矣。伏願行此三䇿,庻㡬?死而再甦之,其有徳於吾民甚大。又今旱魃為災,明侯昔日車馬所通,瀕河人跡所至之處,禾稼僅有存者,至于腹裏,無復青草。近經秋潦徃徃千畆之田,枯苗数莖,隨水蕩?而已。救荒之䇿。免租之議。此如拯溺救焚。尢不可緩者。又今三區無復富户。所充粮役。不及中人之産。賠貱之累。尢不忍言。乞念顛連無告之民。照弘治間例。及太守南岷王公新行事例。免其南北運庫子馬役觧户之?。此亦可以少紓目前之急也。惟明侯留意焉。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