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圖緫序歐陽脩

共 929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2-07 08:56

詩圖緫序歐陽脩

周之詩自文王始。成王之際,頌聲興焉。周之盛,德之極。文王之詩三十七篇,其二十三篇繫之周公、召公爲周南、召南,其八篇爲小雅,六篇爲大雅。武王之詩六篇,四篇爲小雅,二篇在召南之風。成王之詩五十三篇,其十篇爲小雅,十二篇爲大雅,三十一篇爲頌,是爲詩之正經。其後二世,昭王立,而周道微闕。又六世,厲王政益衰,變雅始作。厲王死于彘,天下無君,周公、召公行政,謂之共和,凡十四年,而厲王之下太子宜臼遷于洛邑,號東周。周之室益微,而平王之詩貶爲風,下同列國。至於桓、莊而詩止矣。初,成王立,周公攝政,管、蔡作亂,周公及其大夫作詩七篇,周之太史以爲周公詩主道豳國公劉、太王之事,故繫之豳,謂國變風。而諸侯之詩無正風,其變風自懿王始作。懿王時,齊風始變;夷王時,衛風始變;次厲王時,陳風始變。厲王崩,周、召共和,唐風始變。次宣王時,秦風始變。至平王時,鄭風始變。惠王時,曹風始變。陳最後,至頃王時,猶有靈公之詩,於是止矣。蓋自文至頃凡二十世,王澤竭而詩不作。今鄭之詩次比考於舊史,先後不同。周、召、王、豳皆出於周,邶鄘合於衛,檜,魏世家絶,其可考者七國而已。陳、齊、衛、唐、曹、鄭、陳,此變風之先後也。周、召、?、鄘、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檜、曹,此孔子未刪詩之前,季札所聽周樂次第也。周、召、邶、鄘、衛主、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此今詩之次第也。考其得封之先後,爲國之大小,與其詩作之時,皆失其次,說者莫能究焉。其外,魯之頌四篇,商頌五篇,鄭康成以爲魯得用天子之禮樂,故有頌。而商頌至孔子之時,存者五篇,而夏頌已亡,故録魯詩以備三頌,著爲後王之法,監三代之成功,法莫大於夏矣。康成所作詩譜圖,自共和而後始得春秋次序,今其圖亡。今略準鄭遺說,而依其次序推之,以見前儒之得失。今既依鄭爲圖,故風、雅、變王與其序所不言而說者,推定世次,皆且從鄭之意,其所失者可指而見焉。司馬遷謂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删之,存者三百。鄭學之徒,皆以遷說之謬言,古詩雖多,不容十分去九。以予考之,遷說然也。何以知之?今書傳所載?詩,何可數焉?以圖推之,首更十君而取其一篇者,又有二十餘君而取其一君。由是言之,何啻乎三千詩三百一十一篇,亡者六篇,存者三百五篇云。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