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寧

共 887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3-12-08 17:57

張以寧

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父於縣,繫獄,以寧詣縣伸理,尹異之,命賦琴堂詩,立就,伯父得釋,以寧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黄巖判官進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江淮者十年。順帝徵爲國子助敎,累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在朝宿儒虞集、歐陽元、揚傒斯、黄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俊才,博學强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

明師取元都,與危素等皆赴京,奏對稱旨,復授侍講學士,特被寵遇。帝嘗登鍾山,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札賦詩。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陳日煃爲國王,御製詩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江上,諭世子吿哀於朝,且請襲爵。旣得命,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入境將事。事竣,敎世子服三年喪,令其國人效中國行頓首稽首禮。天子聞而嘉之,賜璽書,比諸陸賈、馬援,再賜御製詩八章。及還,道卒。詔有司歸其柩,所在致祭。以寧爲人潔清,不營財產,奉使往還,襆被外無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多所自得。譔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踰半歲,始卒業。元故官來京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於經。素宋、元史藁俱失傳,而以寧春秋學遂行門人石。

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作春秋鈎元,能傳以寧之學。裕伯,字景容,大名人。仕元,累官至福建行省郎中。遭世亂,棄官客揚州。久之,復避地上海,居母喪盡禮。張士誠據姑蘇,遣人招之,拒不納。吳元年,太祖命中書省檄起之,裕伯對使者曰:“食元禄二十餘年而背之,不忠也。母喪未終,忘哀而出,不孝也。”乃上中書省固辭。洪武元年,復徵,稱病不出。帝乃手書諭之曰:“海濵民好鬭,裕伯智謀之士,而居此地,堅守不起,恐有後悔。”裕伯拜書,涕泗横流,不得已,偕使者入朝,授侍讀學士,固辭,不允。與張以寧等扈從登鍾山擁翠亭,給筆札賦詩,甚見寵待。二年改待制,旋爲治書侍御史。三年,始詔設科取士,以裕伯與御史中丞劉基爲京畿主考官。裕伯博辨善論説,占奏悉當帝意,帝數稱之。出知隴州,卒於官。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