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次

共 141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2-07 07:53

刪次

論語: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孔氏曰:史記孔子丗家云:古者詩本三千餘篇,去其重,取其可施於禮義者三百五篇。案書傳所引之詩,見在多,亡逸者少,則孔子所録,不容十分去九。馬遷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據今者及亡詩六篇,凢三百一十一篇,而史記、漢書云三百五篇,闕其亡者,以見在爲數也。周、召,風之正經,固當爲首。自衛而下,十有餘國,編比先後,舊無明說。

歐陽氏曰: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曹,此孔子未刪之前,周大師樂歌之次第也。周、召、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此今詩次第也。周、召、邶、鄘、衛、檜、鄭、齊、魏、唐、秦、陳、曹、豳、王。此鄭氏詩譜次第也。

張氏曰:詩固有次序,然不可一例。惟二南之後次衛,衛後王,此有意。若非以衛分之,則王無異於正風也。其他不必次一國之詩,其首尾固有先後,其中未必然。當刪定之時,只取得者置於其間。

程氏曰:詩有四始,而風居首。風,風也。其風動於人,猶風之吹物入物,故曰風。本乎一人而成乎國俗,謂之風;發於正理而形於天下,謂之雅;稱美盛德與告其成功,謂之頌。先之家及於政,以厎成功,其叙然也。諸國之風,先後各有義。周南、召南陳正家之道,以風天下,人倫之端,王道之本,風之正也,故爲首。二南之風行,則人倫正,朝廷治。二南之風變,則禮義廢,風俗壞。天下治亂,在風而巳。及乎周道衰,政教失,風遂變矣。於是諸侯擅相侵伐,衛首并邶、鄘之地,故爲變風之首。推其本,則王道失,上下亂,風遂變矣。言其跡,則相吞滅,而後王道絶,衛首惡也。故一國之詩而三其名,得於衛地者爲衛,得於邶、鄘者爲邶、鄘,所以見其首亂也。刑政不能治天下,諸侯放恣,擅相并滅,王跡熄矣。故雅亡而爲一國之風,先王之制,苟能守之,足以統臨天下。廢法失道,則王畿之内亦不能保。鄭本畿内之封,因周之衰,遂自爲列國,故次以鄭。君臣上下之分失,則人倫亂;人倫廢,則入於禽獸。人君身爲禽獸之行,其風可知,故次以齊。天下之風。至於如此,則無不亂之國,無不變之俗。魏。舜禹之都。唐。帝堯之國。乆被聖人之化。漸成美厚之俗。歴二叔之丗。而遺風尚存。今亦變矣。故因其舊名而謂之唐。所以見意唐魏之風且變。則先代之風化。中國之禮義。消亡極矣。是以夷狄強大。天下亦相胥而夷矣。故次以秦。秦之始封秦谷,西戎之地,國亂,乃東侵而始大。其俗尚夷,故美其始有車馬禮樂,而刺其未能用周禮也。禮義之俗亡,夷狄之風行,先聖王之流風遺俗盡矣,故次以陳。陳,舜之後也。聖人之都,風化所厚也。聖人之國,典法所存也。王澤竭而風化熄矣,夷道行而典禮亡矣。天下之所以安且治者,聖人之道行也。聖人之道絶,則危亡至矣。人情迫於危亡,則思治安,故思治者,亂之極也。檜、曹懼於危亡而思周道,故爲亂之終。亂旣極,必有治之之道;危旣甚,必有安之之理。自昔天下,何甞不拯亂而興治,革危而爲安?周家之先,由是道也。其居豳也,趨時務農,以厚民生,善政美化,由兹而始。王業之所以興也,故次以豳。王業成而爲政於天下,故次以雅。雅,王者之政也,小之先大,固其叙也。政之衰,則至於亡。詩之亡,王道之亡也。天下之治,始於以正風風天下,其終也。盛德之著而成功,可以告於神明,始終之義也,故次以頌。頌之有魯,蓋生於不足,王道之隆也。所歌頌者如是。及其衰也,如魯之事巳足矣。商則頌前代之美,不可廢也,故附其後焉。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