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

共 2129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3-12-06 02:10

文水

出大陵縣西山文谷東到其縣屈南到平陶縣東北,東入于汾。

文水逕大陵縣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養,井至幽深,後一朝,水溢平地,東南注文水。文水又南逕平陶縣之故城東,西逕其城内,南流出郭,王莽更曰多穰也。文水又南逕縣右㑹隱泉口,水出謁泉山之上頂,俗云:暘雨愆時,是謁是禱,故山得其名,非所詳也。其山石崖絶險,壁立天固。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餘丈,爰有層松飾巖,列柏綺望,惟西側一處,得歴級升陟,頂上平地十許頃,沙門釋僧光表建二刹。泉發于兩寺之間,東流瀝石,沿注山下。又東,津渠隱没而不恒流,故有隱泉之名矣。雨澤豐澍,則通入文水。文水又南逕兹氏縣故城東爲文湖,東西十五里,南北三十里,世謂之西湖,在縣直東十里。湖之西側臨湖,又有一城,謂之瀦城,水澤所聚,謂之都,亦曰瀦,蓋即水以名城也。文湖又東,逕中陽縣故城東。案晉書地道記、太康地記,西河有中陽城,舊縣也。文水又東南流,與勝水合。水西出狐岐之山,東逕六壁城南。魏朝舊置六壁于其下,防離石諸胡,因爲大鎮。太和中罷鎮,仍置西河郡焉。勝水又東,合陽泉水,水出西山陽溪,東逕六壁城北,又東南流,注于勝水。勝水又東,逕中陽故城南,又東合文水。文水又東南,入于汾水也。

原公水出兹氏縣西羊頭山,東過其縣北。縣故秦置也,漢髙帝更封沂陽侯嬰爲侯國,王莽之兹同也。魏黄初二年,分太原復置西河郡。晉徙封陳王斌于西河,故縣有西河繆王司馬子政廟,碑文云:西河舊處山林,漢末擾攘,百姓失所。魏興,更開疆宇,分割太原四縣以爲邦邑,其郡帶山側塞矣。王以咸寧三年改命爵土。明年十二月。䘮國臣太農閻崇離石令宗羣等二百三十四人。刋石立碑以述勲德。碑北廟基尚存也。又東入于汾水。注文湖不至汾也。洞過水出沽縣北山。其水西流與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過水。洞過水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源合舍,同歸一川,東流南屈,逕受陽縣故城東。按晉太康地記,樂平郡有受陽縣,盧諶征艱賦所謂歴受陽而總轡者也。其水又西南入洞過水。洞過水又西,蒲水南出蒲谷,北流注之。洞過水又西與原過水合,近北便水源也。水西阜上有原過祠,蓋懷道協靈,受書天使,憂結宿情,傳芳後日,棟宇雖淪,攢木猶茂,故水取名焉。其水南流,注于洞過水也。

西過榆次縣南,又西到晉陽縣南。榆次縣,故涂水鄉,晉大夫智徐吾之邑也。春秋昭公八年,晉侯築虒祁之宫,有石言晉之魏榆。服䖍曰:魏,晉邑。榆,州里名也。漢書曰榆次,十三州志以爲涂陽縣矣。王莽之太原亭也。縣南側水有鑿臺,韓魏殺智伯瑤于其下,刳腹絶腸,折頸摺頤處也。其水又西南流,逕武灌城西北。盧諶征艱賦曰:逕武館之故郛,問厥塗之遠近。洞過水又西南爲淳湖,謂之洞過澤,澤南涂水注之。水出陽邑東北大嵰山涂谷,西南逕蘿蘑亭南,與蒋谷水合,水出縣東南蒋溪。魏土地記曰:晉陽城東南百一十里至山,有蒋谷大道,度軒車嶺,通于武鄉。水自蔣溪西北流,西逕箕城北。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狄于箕。杜預釋地曰:城在陽邑南,水北即陽邑縣故城也。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九年,與邯鄲榆次、陽邑者也。王莽之繁穰矣。蔣溪又西合涂水,亂流西北,入洞過澤也。

西入于汾,出晉水下口者也。

劉琨之爲并州也,劉曜引兵邀擊之,合戰于洞過,即是水也。

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甕山,

縣故唐國也。春秋左傳稱,唐叔未生,其母邑姜夢帝謂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及生,名之曰虞。吕氏春秋曰:叔虞與成王居,王援桐葉爲珪以授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請曰:天子封虞乎?王曰:余戲耳。公曰:天子無戲言。時唐滅,乃封之于唐。縣有晉水,後改名爲晉。故子夏叙詩稱此晉也,而謂之唐,儉而用禮,有堯之遺風也。晉書地道記及十三州志竝言晉水出龍山,一名結絀山,在縣西北,非也。山海經曰:懸甕之山,晉水出焉。今在縣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後人踵其遺跡,蓄以爲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凉堂,結飛梁于水上,左右雜樹交䕃,希見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羈遊宦子,莫不尋梁契集,用相娯慰,于晉川之中,最爲勝處。

又東過其縣南,又東入于汾水。沼水分爲二派,北瀆即智氏故渠也。昔在戰國,襄子保晉陽,智氏防山以水之,城不没者三版,與韓魏望歎于此,故智氏用亡。其瀆乗髙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灌溉。漢末赤眉之難,郡掾劉茂負太守孫福,匿于城門西下空穴中。其夜奔盂,即是處也。東南出城,流注于汾水也。其南瀆于石塘之下,伏流逕舊溪,東南出,逕晉陽城南,城在晉水之陽,故曰晉陽矣。經書晉荀呉帥師敗狄于大鹵。杜預曰:大鹵,晉陽縣也,爲晉之舊都。春秋定公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爲趙矣。其水又東南流入于汾。

湛水出河内軹縣西北山。

湛水出軹縣南原湛溪,俗謂之椹水也。是蓋聲形盡鄰,故字讀俱變,同于三豕之誤耳。其水自溪出,南流,

東過其縣北,又東過波縣之北。

湛水南逕向城東而南注,又東過毋辟邑南。原經所注,斯乃湨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間關也,是乃經之誤證耳。湛水自向城東南逕湛城東,時人謂之椹城,亦或謂之隰城矣。溪曰隰澗,隰城在東,言此非矣。後漢郡國志曰:河陽縣有湛城,是也。又東南當平縣之東北,南入于河。

湛水又東南逕鄧南,流注于河。故河濟有鄧津之名矣。水經注卷六。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