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府

轻识古籍-繁体

共 2439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3-12-08 06:22

蘇州府

疆域:東至東沙海岸三百一十四里,西至常州府宜興縣界一百里,南至浙江嘉興府秀水縣界九十四里,北至揚州府通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松江府華亭縣界一百二十六里,東北至大海一百七十二里,西南至浙江湖州府烏程縣界一百五十一里,西北至常州府無鍚縣界四十九里。

城周三十四里五十三歩九分。

衛蘇州衞, 領四千户所。

驛遞。姑蘇驛, 遞運所 立,在胥門外。

鈔関、滸墅鈔関在府西北三十里,

形勢南近諸越,北枕大江,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徃事。國都二 呉,闔廬都姑蘇,至其子夫差,越人㓕之。 元末,張士誠㨿平江,稱吳王,我 太祖平之。 帝幸。一宋髙宗紹興四年,金人入犯,十月幸平江,至明年二月,還臨安。 起兵。二 楚項梁及羽自會稽以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 宋建炎三年,韓世忠自平江入杭,定苗、劉之變。

山水大江在?熟縣之北,上接江隂縣界,下入海,與通州對岸。海在太倉州嘉定縣之東,上接江?,南至上海縣界。 太湖,在府城西南四十里,禹貢謂之震澤,周官、爾雅謂之具區,史記、國語謂之五湖。其大三萬六千頃,東西二百餘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周五百里,跨蘇、常、嘉、湖四府界。北有百瀆,納建康、常、潤数郡之水,南有諸漊,納宣、歙、臨安、苕、霅諸水,其東則入于三江。其名五湖者,圗經以貢湖、遊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為五。魏韋昭以胥湖、蠡湖、洮湖、滆湖與太湖為五。吳虞翻云:太湖東通淞江,南通霅溪,西通荆溪,北通滆湖,東連韭溪,凡五道,故名。志曰:今湖亦自有五名,自莫?山之東,與徐侯山相值者,中為䈊湖。莫?之西北與菱湖連者,為莫湖,南連莫湖,東逼胥山者為胥湖。長山之東曰游湖。長山之西北連無錫老岸曰貢湖。别有金?湖、梅梁湖、東臯里湖,其浸則通,謂之太湖。

太湖圖

嘉靖中,崑山鄭若曾作太湖圗、而為之論曰、太湖延袤五百餘里、雄跨蘇常湖三境。全?巨浸、無大于此。論水利、則三郡田賦豐歉係焉。論兵防、則三郡封疆安危係焉。全吳利害、亦無大于此。况今日倭㓂、志在鹵掠、而村鎮已盡、則必趨于未經兵火之地、而自太湖入宜興以至金陵,為道甚捷,不可不先事而為之防也。或曰:湖中風波與江海異,若之何其禦之!曰:此非漁網船不可也。何也?江船與海船不同。海船與内河之船不同。内河之船與湖泖船又不同。内河之船即今之官航民舶是已。江船大者為川為襄。小者為满 洪為擺渡之?。海船十餘種。曽已圗形于籌海圗編。可覧而知。若湖泖之船。雖生長吳地者。問之多不知。况以宦㳺之人而知用之乎。請詳言之。夫湖泖之船。大小不齊。運石者謂之山船。運貨者謂之駁船。民家自岀入者、謂之塘船、衞所廵司所用者、謂之廵船、鄉夫水兵所駕者、謂之哨船、徃來津口者、謂之渡船。之六者、雖皆習知湖中風濤之性、尤未若漁船之便利也。漁船莫大于帆?、其桅或六道、或五道、或四道、無間寒暑晝夜、在湖毎二隻合為一舎、素為賊之所畏,聨而䑸之。太湖攻?,此其最善乎。此船小者亦可入港,桅三道二道是也。江湖中皆有之,若風息時,無問大小。皆不適用。葢?之所利者,狂風怒濤也。其尾無櫓、其旁無漿、風息㠶弛,即不如廵哨船之擊楫為有用矣。其次為江邉船。自五桅以至二桅,亦專使㠶,無櫓與漿,其中號以下者可入港,最大者不可入港。若欲出揚子江,則繇錫山髙橋下江水寛處行,然湏重載壓船喫水,方可過髙橋也。其次為厰梢船,又其次為小鮮船,二者皆有㠶而有櫓。又其次為剪網船,船雖狹小,第一迅駃。又其次為絲網船,駕使不過三人,而風㠶迅駃,人亦堪用。此二者,各湖所共有也。又其最小者為划船,三四人盪漿如飛,疾于剪網,但不用風帆,不利湖浪,用之以探報,諸舟所不及矣。其遇賊也,以漿超淖泥潑賊舟,舟滑難立,大為賊之所憚。此船惟吳江、長洲有之,他縣皆無,而吳江之二十九都者,慣一行刼,至為可惡。凡此皆漁船之可用者也。其他湖泖内港漁船,尚有輙網、趕網、逐網、罩網、江網、溏網六者,皆遲鈍不適于用。所適用者,惟鸕鷀船岀于吳江、長州二縣,其駕使不過二三人,其駃埒于剪網,善用之,大為軍旅之助。或又曰:週湖港口無慮百數,焉得港々而備之?曰:不然。湖口雖多,通舟徃來者,不過如吳江之韭溪、葉港、雪落洪、?関鮎魚口,吳縣之莫舎漊、胥口港,無錫之獨山浦嶺、吳塘門,武進之馬蹟山,宜興之荆溪、東蠡河、忻溪直瀆之?,可指而數也。各練鄉兵守之,而以廵哨船為之探報。㠶?邉江等船,常居深水,賊豈能入湖也哉。然大小漁船未經刷集,一旦用之,欲望其出死力不能也。湏平時籍之於官,蠲其重役,專委一亷仁有司點閘之,則庻乎不敢規避耳。

三江。 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周禮職方氏:揚州薮曰具區,川曰三江。國語:子胥曰:三江環之,民無所移。范蠡曰:與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國䇿黄歇上秦王書曰:越王禽之三江之浦。吳越春秋曰:范蠡乗舟出三江之口。越絶書曰:岀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三江之名,見于古者如此。史記正義曰:三江者,蘇州東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淞江,古笠澤江。一江東南上七十里至白蜆湖,名曰上江,亦曰東江。一江東北下三百餘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婁江。於其分處號曰三江口。顧夷吳地記云:淞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并淞江為三江。按今淞江自吳江縣東長橋東行二百六十里入海,自元立松江府于水之南,而此江遂名吳淞。禹迹之存于今者,此一江而己。婁江,或曰自府城東經崑山、太倉入海,今名劉家河者是。今府城東門名婁門,亦其證也。元海運 國?下洋皆由此。崇禎末,漲塞。東江大抵在府東南,與松江府境,自海塘障于南水,北折為黄浦,而東江不可考矣。元潘應武以為太湖之水。岀白蜆江急水港下澱山湖東自小漕大瀝諸港以入海者。即古之東江。金藻本其説以為可復。而松江志曰、上海縣黄浦支河曰閘港。閘港之東曰新塲。舊有海口。論者指此為東江。王圻曰、東江疑在華亭海塩平湖界中。後為捍海塘所截而歸有光則以禹貢之文本不相䝉,二江並淞江之支?,只有一江,無三江也。今以其形勢大畧為之圗,并次歷代開治之蹟于左。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