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眞經論卷之四
共 190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3-12-06 21:51
道德眞經論卷之四
司馬氏註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復。早復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乆。母謂存神育德。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乆視之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大國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其靜爲之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爲下。
道者,萬物之奥也,善人之所寳,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爲天下貴。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由難之,故終無難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豪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愼終如始,則无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
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也。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復至於大順。物情莫不貴智,而有玄德者獨賤之,雖反於物,乃順於道。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乆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寳,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器長。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善爲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爲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用兵有言: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寳。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安,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䟽而不失。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夫孰敢也?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者,希不自傷其手矣。
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共。强大處下,柔弱處上。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爲而不恃,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故柔勝剛,弱勝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之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故正言若反也。
和大怨者,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重復。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旣以爲人己愈有,旣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道德眞經論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