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正義卷第六十七
共 7507字,需浏览 16分钟
·
2023-12-06 03:28
禮記正義卷第六十七
唐國子祭酒上護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潁逹等奉?撰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正義曰:此一經廣明誠意之事,言聖人不惟自誠己意,亦服民使誠意也。孔子稱斷獄猶如常人,無以異也,言吾與常人同也。
必也使無訟乎者,必也使無理之人不敢爭訟也。無情者不得盡其辭者,情,實也。言無實情,虚誕之人,無道理者,不得盡竭其虚僞之辭也。
大畏民志者,大能畏脅民人之志。言人有虚誕之志者,?畏懼不敢訟,言民亦誠實其意也。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是夫子之辭,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是記者釋夫子無訟之事,然能使無訟,則是異於人也。而云吾猶人者,謂聽之時備兩造,吾聽與人無殊,故云吾猶人也。但用意精誠,求其情僞,所以使無訟也。此謂知本者,此從上所謂誠意以下,言此大畏民志以上,?是誠意之事,意爲行本,旣精誠其意,是曉知其本,故云此謂知本也。所謂脩身者,此覆說前脩身正心之事。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者,懥謂怒也。身若有所怒,則不得其正,言因怒而違於正也。所以然者,若遇忿怒,則□於理,則失於正也。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者,言因恐懼而違於正也。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者,此言脩身之本,必在正心,若心之不正,身亦不脩,若心之不在,視聽與食不覺知也,是心爲身本,脩身必在正於心也。
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此經重明前經齊家脩身之事, 人之其所親愛而譬焉者,之猶適也,此言脩身之譬也。設我適彼,人見彼有德,則爲我所親愛,當反自譬喻於我也。以彼有德,故爲我所親愛,則我若自脩身有德,必然亦能使衆人親愛於我也。
之其所賤惡而譬焉者,又言我往之彼而賤惡彼人者,必是彼人無德故也,亦當迴以譬我,我若無德,則人亦賤惡我也。之其所畏敬而譬焉者,又我往之彼而畏敬彼人,必是彼人莊嚴故也,亦迴其譬我,我亦當莊敬,則人亦必畏敬我。
之其所哀矜而譬焉者,又我往之彼而哀矜彼人,必是彼人有慈善柔弱之德故也,亦迴譬我,我有慈善而或柔弱,則亦爲人所哀矜也。
之其所敖惰而譬焉者,又我往之彼而敖惰彼人,必是彼人邪僻故也,亦迴譬我,我若邪僻,則人亦敖惰於我也。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羙者,天下鮮矣者。知,識也。鮮,少也。人心多偏,若心愛好之,而多不知其惡。若嫌惡之而多不知其美。今?愛好,知彼有惡事;?増惡,知彼有羙善,天下之内如此者少矣。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者,碩,猶大也。言人之愛子,其意至甚,子?有惡,不自覺知,猶好而不知其惡也。農夫種田,恒欲其盛,苗?碩大,猶嫌其惡,以貪心過甚,故不知其苗之碩。若能以已子而方他子,已苗而匹他苗,則好惡可知。?以已而待他物也。
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者,此不知子惡,不知苗碩之人,不脩其身。身旣不脩,不能以已譬人,故不可以齊整其家。
注之適至大也。
正義曰:之,適也,釋詁文。云反以喻已者,謂見他人所親愛被賤惡,以人?巳他人之事,反來自譬已身也。云則脩身與否可自知也者,謂彼人不脩,則被賤惡敖惰已,若不以脩身,事亦然也。若彼脩身,則被親愛敬畏已,若脩身,亦當然也,故云脩身與否,可自知也。云碩,大也,釋詁文。
所謂至其家,此一節覆明前經治國齊家之事。康誥曰:如保赤子者,此成王令康叔之辭。子謂心所愛之子,言治民之時,如保愛赤子,愛之甚也。
心誠求之,?不中不逺矣者,言愛此赤子,内心精誠,求赤子之嗜欲,?不能正中其所欲,去其所嗜欲,其不甚逺。言近其赤子之嗜欲,爲治人之道,亦當如此也。
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言母之養子,自然而愛中,當赤子之嗜欲,非由學習而來,故云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此?本心而爲之言。?,喻人君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者,言人君行善於家,則外人化之,故一家一國?仁讓也。
一人貪戾,一國作亂者,謂人君一人貪戾惡事,則一國學之作亂。
其機如此者,機,謂關機也。動於近,成於逺,善惡之事亦發於身而及於一國也, 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者,僨,猶覆敗也,謂人君一言覆敗其事,謂惡言也。一人定國,謂由人君一人能定其國,謂善政也。古有此言,今記者引所爲之事以結之。上云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是一言僨事也。又云一家仁讓,則一國仁讓,是知一人定國也,一家則一人也。?謂人君是一人之身,先治一家,乃後治一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者,令,謂君所號令之事,若各隨其行之所好,則人從之。其所好者是惡,所令者是善,則所令之事長。其所好?,欲以令禁人,人不從也。
是故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者,諸,於也。謂君子有善行於己,而后可以求於人使行善行也。謂於已有仁讓,而后可求於人之仁讓也。無諸已而后非諸人者,謂無惡行於已,而后可以非責於人爲惡行也。謂無貪利之事於已,而後非責於人也。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者,謂所藏積於身旣不恕實,而能曉喻於人,使從已者,未之有也。言無善行於身,欲暁喻於人爲善行,不可得也。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者,此周南桃天之篇,論昬姻及時之事。言桃之夭夭少壯,其葉蓁蓁茂盛,喻婦人形體少壯,顔色茂盛之時,似桃之夭天也。
之子千歸冝其家人者,之子者,是子也。歸,嫁也。冝可以爲夫家之人,引之者,取冝其家人之事。
冝其家人而后可以敎國人者,言人旣家得冝,則可以敎國人也。
詩云冝兄冝弟者,此小雅蓼蕭之篇,美成王之詩。詩之本文,言成王有德,冝爲人兄,冝爲人弟。此記之意,冝兄?弔,謂自與兄弟相善相冝也。旣爲兄弟相冝,而可兄弟之意,而後可以敎國人也。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者,此曹風鳲鳩之篇。忒,差也。正,長也。言在位之君子,威儀不有差忒,可以 長者,是四 國言可法則也。
其爲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也者,此謂治 在齊家,謂其脩德於家,在室家之内,使父子兄弟足可方法,而後民?法之也。是先齊其家,而後能治其國也。
注一家至於齊。
正義曰:一家一人,謂人君也者,以經言治家,故知是人君也。若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也。云春秋傳日登戾之者,此隱五年公羊傳文。案彼傳文,公觀魚于棠,何以書?譏。何譏爾?逺也。公曷爲逺而觀魚?登來之也。彼注意謂以思得而來之。齊人語謂登來爲得來也。聲有緩急,得爲登,謂隱公觀魚於棠,得此百金之魚而來觀之,公羊傳爲登來。鄭所引公羊本爲登戾之,以來爲戾,與公羊本不同也。鄭意以戾爲貪戾,故引以證經之貪戾也。云又曰鄭伯之車僨於濟者,隱三年左傳文,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正義曰:自此以下至終篇,覆明上經平天下在治其國之事。但欲平天下,先湏治國,治國事多,天下理廣,非一義可了,故廣而明之。言欲平天下,先湏脩身,然後及物,自近至逺,自内至外,故初明絜矩之道,次明散財於人之事,次明用善人逺惡人。此?治國治天下之綱,故揔而詳說也。今各隨文解之。
上恤孤而民不倍者,孤弱之子,人所遺棄,在上君長若能憂恤孤弱不遺,則下民學之,不相棄倍也。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者,絜,猶結也。矩,法也。言君子有執結持矩法之道,動而無失,以此加物,物?從之也。
所惡於上,母以使下者,此以下?,是絜矩之道也。譬諸侯有天子爲上,上有不善之事加已,己惡之,則不可迴持此惡事使已下者爲之也。
所惡於下,母以事上者,言臣下不善事己,已所有惡,則已,不可持此惡事迴以事己之君上也。
所惡於前,母以先後者,前謂在己之前,不以善事施己,巳所僧惡則無以持此惡事施於後人也。所惡於後母以從前者,後謂在已之後,不以善事施已,已則無以惡事施於前行之人也。所惡於右母以交於左者,謂與己平敵,或在已右,或在已左,以惡加己,己所憎惡,則無以此惡事施於左人也。舉此一隅,餘可知也。
此之謂絜矩之道者,上經云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其絜矩之義未明,故此經中說能持其所有以待於人,恕已接物,即絜矩之道也。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此記者引之,又申眀絜矩之道,若能以已化從民听欲,則可謂民之父母。此小雅南山有臺之篇,羙成王之詩也。只辭 能以已民,從民所欲,則 為民父母矣。
民之所好,好之者謂善, 是民之願好,己亦好之以施於民,若發倉廩,賜貧窮,賑乏絶是也。民之所惡,惡之者謂苛政重賦,是人之所惡,已亦惡之而不行也。詩云:節彼南山者,上經說恕已待民,此經明己湏戒愼也。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此小雅節南山之篇,剌幽王之詩。言幽王所任大臣,非其賢人也。節然髙峻者,是彼南山,維積累其石,巖巖然高大,喻幽王大臣師尹之尊嚴。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者,赫赫,顯盛貌。是大師與人爲則者。具,俱也。爾,汝也。在下之民俱於汝而瞻視之,言?視師尹而爲法。此記之意,以喻人君在上,民?則之,不可不愼, 有國者不可以不愼者,有國,謂天子諸侯。言民?視上所行而則之,不可不愼其德乎?冝,愼之也。
辟則爲天下僇矣者,僇,謂刑僇也。君若邪辟,則爲天下之民共所誅討,若桀、紂是也。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此一經明治國之道,在貴德賤財。此大雅文王之篇。羙文王之詩,因以戒成王也。克,能也。師,衆也。言殷自纣父帝乙之前,未喪師衆之時,所行政敎,?能配上天而行也。
儀監于殷,峻命不易者,儀,冝也。監,視也。今成王冝監視于殷之存亡。峻,大也。奉此天之大命,誠爲不易,言其難也。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者,道,猶言也。詩所云者,言帝乙以上得衆則得國,言殷紂失衆則失國也。
有德此有人者,有德之人,人之所附從,故有德此有人也。有人此有土者,有人則境土寛大,故有土也。有土此有財,言有土則生植萬物,故有財也。
有財此有用者,爲國用有財豐,以此而有供國用也。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者,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爲本,財爲末也。
外本内末爭,民施大集者,外,䟽也;内,親也。施奪,謂施其劫奪之情也。君若親財而䟽德,則爭利之人?施劫奪之情也。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者,事不兩興,財由民立。君若重財而輕民,則民散也。若散財而賙恤於民,則民咸歸聚也。
是故言悖而岀者,亦悖而入者。悖,逆也。若人君政敎之言,悖逆人心而岀行者,則民悖逆君上,而入以報荅也。謂拒違君命也。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者,若人君厚斂財貨,悖逆民心,而入積聚者,不能乆如財,人畔於上,財亦悖逆君心而散岀也。言衆畔親離,財散 君有也。
注師衆至厚仁。
正義曰:師,衆也。峻,大也。?,釋雅峻字馬旁爲之,與此同。也, 能也,釋言文也。云君有逆命則也者,君有逆命,解經言悖而出也。民有逆辭,解經亦悖而入,謂人有逆君之辭以拒君也。云老子曰:多藏必厚亡者,言積聚藏之旣多,必厚重而散亡也。引之者,證貨悖而入,亦悖而出。
康誥曰:倠命不于常者,謂天之命不於是常住在一家也。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書之本意,言道爲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是不常在一家也。
舅犯曰:亡人無以爲寳,仁親以爲寳者,此舅犯勸重耳之辭。於時重耳逃亡在翟奏?,公欲納之反國,而勸重耳不受秦命,對秦使云:奔亡之人,無以貨財爲寳,唯親愛仁道以爲寳也。
注楚書至奚恤。
正義曰:鄭知是楚昭王時書者,案楚語云:楚昭王使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趙?子鳴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其爲寳幾何矣?王孫圉對曰:未甞爲寶。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爲口實。又新序云:秦欲伐楚,使者觀楚之寶器。楚王命昭奚恤而問焉,對曰:寳器在賢臣。王遂使昭奚恤應之。昭奚恤發精兵三百人,陳於西門之内,爲東靣之壇一,南靣之壇四,西靣之壇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請就上位。東面之壇,令尹子西南面,大宗子牧次之,葉公子髙次之,司馬子發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壇,稱曰:客欲觀楚之寳器。言楚之所寳者,即賢臣也,唯大國之所觀。秦使無以對也。使歸告秦王曰:楚多賢臣,無可以圖之。何知有觀射父、昭奚恤者?案戰國義云:楚王築壇,昭奚恤等立於壇上。楚王指之謂秦使曰:此寡人之寶。故知有昭奚恤等也。謂賢爲寳者,案史記云:理百姓,實府庫,使黎甿得所者,有令尹子西而能也。執法令,奉圭璋,使諸侯不怨,兵車不起者,有大宗子牧能也。守封疆,固城郭,使鄰國不侵,亦不侵鄰國者,有葉公子髙能也。整師旅,治兵戈,使蹈白刃,赴湯蹈火,萬死不顧一生者,有司馬子發能也。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懐霸王之業,撥理亂之風,有大夫昭奚恤能也。是?爲寳也。引之者,證爲君長能保愛善人爲寳也。
注舅犯至利也。
正義曰:舅犯,晉文公之舅狐偃者,左傳文也。云時避驪姬之䜛,亡在翟,而獻公薨,秦?公使子顯弔之,因勸之復國,舅犯爲之對此辭也,檀弓篇文。
秦誓曰者,此 經明君臣進賢詘惡之事。秦誓,尚書篇名。秦?公戈,鄭還歸誓羣□□。此篇秦?公□□□□□□賢去惡也。
若有一介,目斷斷?者,此秦?公誓辭云:羣有一耿介之臣,斷斷然誠實專一謹慤兮,是語辭。古文尚書兮爲猗,言有一介之臣,其心斷斷猗猗然專一,與此本異。
無他技,其心㐲休焉,其如有容焉者,言此專一之臣,無他竒異之技,惟其心休休然。寛容,形貌似有包容,如此之人,我當任用也。
人之有技,若已有之者,云見人有技藝,欲得親愛之,如已自有也。
人之彦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者,謂見人有才彦羙通聖,其心中愛好,不啻如自其口岀,心愛此彦聖之羙,多於口說,言其愛樂之甚也。
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者,寔,是也。若能好賢如此,是能有所包容,則我國家得安,保我後丗子孫黎衆也。尚,庶幾也。非直子孫安其下,衆人?庶幾亦望有利益哉也。
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者,上明進賢之善,此論蔽賢之惡也。媢,妬也,見人有技藝,則掩藏媢妬疾以憎惡之也。
人之彦聖而違之俾不通者,見他人之彦聖而違戾抑退之。俾,使也。使其善功不通逹於君,尚書通爲逹字也。
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者,若此蔽賢之人,是不能容納,家國將亡,不能保我子孫。非唯如此,衆人亦曰殆危哉! 注秦誓至危也。
正義曰:秦?公伐鄭,爲晉所敗於殽,還誓其羣臣而作此篇也者,案尚書序:秦?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又左傳僖三十三年,秦?公興師伐鄭,蹇叔等諫之,公不從,爲晉人與姜戎要而擊之,敗諸崤,是其事也。云羙士爲彦者,爾雅釋訓文。黎,衆也。俾,使也。?,釋詁文。尚庶幾者,釋言文。爾雅:庶幾,尚也。是尚爲庶幾矣。云媢,妬也者,說文云:媢夫妬婦。是媢爲妬也。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者,言唯仁人之君,能放流此蔽善之人,使迸逺在四夷,不與同在中國,若舜流四凶而天下咸服是也。
此謂唯仁人爲能愛人,能惡人者,旣放此蔽賢之人,逺在四夷,是仁人能愛善人,惡不善之人。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者,此謂凡庸小人,見此賢人而不能舉,進於君,假設舉之,又不能使在其已之先,是爲慢也,謂輕慢於舉人也。
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逺過也者,此謂小人見不善之人,而不能抑退□□□ 而不 使逺退之 者,言是愆過之人也。
好人,謂君子,君子所惡者凶惡 事,今乃愛凶惡,是好人之惡人之所好者。君子所好仁義善道,今乃惡此仁義善道,是惡人之所好也。
是謂拂人之性者, 若如此者,是謂拂戾善人之性。葘必逮夫身者,逮,及也。如此葘必及夫身矣。
是故君子有大道者,大道,謂所由行孝悌仁義之大道也。
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者,言此孝悌仁義,必由行忠信以得之,由身驕泰以失之也。
生財有大道者,此一經明人君當先行仁義,愛省國用,以豐足財物。上文大道謂孝悌仁義之道,此言人君生殖其財有大道之理,則下之所云者是也。
生之者衆者,謂爲農桑多也。
食之者寡者,謂減省無用之費也。
爲之者疾者,謂百姓急營農桑事業也。用之者舒者,謂君上緩於營造費用也。
則財恒足矣者,言人君能如此,則國用恒足。
仁者以財發身者,謂仁德之者,以財散施,發起身之令名也。
不仁者以身發財者,言不仁之人,唯在吝嗇,務於積聚,勞役其身,發起其財,此在治家治國天下之科。?,謂人君也。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言在上人君好以仁道接下,其下感君仁恩,無有不愛好於義,使事?得其冝也。
末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言臣下悉?好義,百事盡能終成,故云未有好義其事不終也。言?能終成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又爲人君作譬也。君若行仁,民必報義,義必終事,譬如人君有府庫之財,必還爲所用也,故云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注其爲至有也。
正義曰:言君行仁道,則臣必爲義,臣旣行義,事必終成,以至誠相感,必有實報。如巳有府庫之財,爲巳所有也。其爲誠實而然,言不虚也。
孟獻子曰:畜馬乗不察於雞豚者,此一經明治國家不可務於積財。若務於積財,即是小人之行,非君上之道。言察於雞豚之所利,爲畜養馬乗,士初試爲大夫不闚,察於雞豚之小利, 伐水之家,不畜牛羊者,謂?大夫喪祭用冰,從固隂之處伐擊其冰,以供喪祭,故云伐冰也。謂?大夫爲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爲財利以食禄,不與人爭利也。
百乗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者,百乗,謂?大夫有采池者也。以地方百里,故云百乗之家。言?大夫之家不畜聚斂之臣,使賦稅什一之外,徴求采邑之物也,故論語云百乗之家是□□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盗 者,覆辭。不畜發斂之臣,音若。其有身僉之臣,寧可有盜竊之臣?以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者,言若能如上所□,是國家之 伹,以義事爲國家利也。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者,言爲人君長於國家,而務積聚財以爲己用者,必自爲小人之行也。
注孟獻至可也。
正義曰:孟獻子,魯大夫仲孫蔑者,此據左傳文也。云畜馬乗,謂以士初試爲大夫者,案書傳士飾車駢馬,詩云四牡騑騑,大夫以上乃得乗四馬。今下云伐冰之家,百乗之家,家是?大夫。今別云畜馬乗者,不察雞豚,故知士初試爲大夫也。云伐冰之家,?大夫者,案招四年左傳云:大夫命婦喪浴用冰。喪大記注云:士不用冰,故知?大夫也。士若恩賜及食而得用,亦有冰也。但非其常,故士喪禮賜冰則夷槃可也。左傳又云食肉之禄,冰?與焉是也。云百乗之家,有采地者也,此謂?也,故論語云百乗之家,鄭云采地一同之廣輪是也。彼爲至利也, 前經明逺財重義,是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此經明爲君治國,棄逺小人,亦是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
彼爲善之,彼謂君也。君欲爲仁義之道,善其政敎之語辭,故云彼爲善之。小人之使爲國家葘害並至者,言君欲爲善,反令小人使爲治國家之事,毒害於下,故葘害患難,則並?來至。
?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者,旣使小人治國,其君?有善政,亦無能奈此患難之何。言不能止之,以其惡之巳著故也。禮記正義卷第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