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道
共 19412字,需浏览 39分钟
·
2023-12-06 14:16
江南道
江南東道
潤州上 隋江都郡之延陵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置潤州於丹徒縣,改隋延陵縣爲丹徒,移延陵還治故縣,屬茅州。六年,輔公祏反,復據其地。七年,平公祏,又置潤州,領丹徒縣。八年,廢簡州,以曲阿來属。九年,揚州移理江都,以延陵、句容、白下三縣属潤州。天寳元年,改爲丹陽郡。乾元元年,復爲潤州。永㤗後,常爲浙江西道觀察使理所。舊領縣五,户二萬五千三百六十一,口十二萬七千一百四。天寳領縣六,户十萬二千三十三,口六十六萬二千七百六。在京師東南二千八百二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七百九十七里。丹徒 漢縣,屬會稽郡。春秋吳朱方之邑地,吳爲京口戍,晉置南徐州,隋爲延陵鎭,因改爲延陵縣。尋以蔣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縣置潤州,東潤浦爲名,皆治於丹徒縣。丹陽 漢曲阿縣,屬會稽郡。又改名雲陽,後復爲曲阿。武德五年,於縣置簡州。八年,州廢,縣屬潤州。天寶元年,改爲丹陽縣,取漢郡名。延陵 漢曲阿縣地,晉分置延陵郡,隋移郡丹徒。武德三年,移於今所,屬茅州。七年,廢茅州,以縣屬蔣州。八年,改蔣州爲揚州。九年,改屬潤州。上元 楚金陵邑,秦爲秣陵,吳名建業,宋爲建康。晉分秣陵置臨江縣,晉武改爲江寧。武德三年,於縣置揚州,仍置東南道行臺,改江寧爲歸化。六年,輔公祏反,據其地。七年,公祏平,置行臺尚書省,改揚州爲蔣州。廢茅州,以句容二縣來屬蔣州。八年,罷行臺,改蔣州置揚州大都督府。改歸化縣爲金陵。揚州領金陵、句容、丹陽、溧水六縣。九年,揚州移治江都,改金陵爲白下縣。以延陵、句容、白下三縣屬潤州,丹陽、溧陽、溧水三縣屬宣州。移白下治故白下城。貞觀七年,復移今所。九年,改爲江寕縣。至徳二年二月,置江寕郡。乾元元年,於江寕置昇州。割潤州之句容江寧,宣州之當塗溧水四縣,置浙西節度使。上元二年,復爲上元縣,還潤州。當塗等三縣,各依舊屬。句容 漢縣,屬丹陽郡。武德四年,於縣置茅州,領句容。七年,州廢,以縣屬蔣州。九年,屬潤州。乾元元年,屬昇州。寳應元年州廢,屬潤州。金壇 垂拱四年,分延陵縣置也。常州上 隋毗陵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置常州,領晉陵、義興、無錫、武進四縣。六年,復陷輔公祏。七年,公祏平,復置常州,於義興置南興州。八年,州廢,義興來屬,省武進入晉陵。天寳元年,改爲晉陵郡。乾元元年,復爲常州。舊領縣四,户二萬一千一百八十二,口十一萬一千六百六。天寳領縣五,户十萬二千六百三十一,口六十九萬六百七十三。在京師東南二千八百四十三里,至東京一千九百八十三里。晉陵 漢毗陵縣,屬會稽郡。吳延陵邑也。晉改爲晉陵郡。隋省郡,於常熟縣置常州。武德中,移於今治。武進 晉分曲阿縣置武進,梁改爲蘭陵,隋廢。垂拱二年,又分晉陵置,治於州内。江隂 梁分蘭陵縣置。武德三年,於縣置曁州,領江隂、曁陽、利城三縣。九年,省曁陽、利城入江隂,屬常州。義興 漢陽羡縣,屬會稽郡。晉立義興郡及縣。武德七年,置南興州,領義興、陽羡、臨津三縣。八年,廢南興州及陽羨、臨津二縣,義興復隷常州。無錫 漢縣,屬會稽郡。隋屬常州。蘇州上 隋吳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蘇州。六年,又陷輔公祏。七年,平公祏,復置蘇州都督,督蘇、湖、杭、曁四州,治於故吳城,分置嘉興縣。八年,廢嘉興入吳縣。九年,罷都督。貞觀八年,復置嘉興縣,領吳城、崑山、嘉興、常熟四縣。天寳元年,改爲吳郡。乾元元年,復爲蘇州。舊領縣四,户一萬一千八百五十九,口五萬四千四百七十一。天寳領縣六,户七萬六千四百二十一,口六十三萬二千六百五十五。在京師東南三千一百九十九里,至東都二千五百里。吳 春秋時吳都闔閭邑。漢爲吳縣,屬會稽郡。隋平陳,置蘇州,取州西姑蘇山爲名。
嘉興 漢由拳縣,屬會稽郡。吳改嘉興,隋廢。武德七年,復置,屬蘇州。八年,廢入吳。貞觀八年,復置,屬蘇州。崑山 漢婁縣,屬會稽郡。梁分婁縣置信義縣,又分信義置崑山,取縣界山名。常熟 晉分吳縣置海虞縣,梁改常熟縣,今崑山縣東一百三十里常熟故城是也。隋舊治南沙城,武德七年,移於今所治城。長洲 萬歲通天元年,分吳縣置,在郭下,分治州界。海鹽 漢縣,屬會稽郡,乆廢。景雲二年,分嘉興縣復置。先天元年,復廢,開元五年,復置,治吳禦城。湖州上 隋吳郡之烏程縣。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領烏程一縣。六年,復没于輔公祏。七年平賊,復置。仍廢武州,以武康來屬。又省雉州,以長城縣來屬。天寳元年,改爲吳興郡。乾元元年,復爲湖州。舊領縣五,户一萬四千一百三十五,口七萬六千四百三十。天寳領縣五,户七萬三千三百六,口十七萬七千六百九十八。在京師東南三千四百四十一里,至東都二千六百四十四里。烏程 漢縣,屬會稽郡。梁置震州,取震澤爲名。隋改湖州,取州東太湖爲名。皆治烏程。武康 吳分烏程、餘杭二縣立永安縣。晉改爲永康,又改爲武康。武德四年,置武州。七年,州廢,縣屬湖州。長城 晉分烏程置長城縣。武德四年,置雉州,領長城、原鄕二縣。七年,州廢及原鄕併入長城,屬湖州。安吉 武德四年置,屬桃州。七年,廢入長城。麟德元年,復分長城縣置。德清 天授二年,分武康置武原縣。景雲二年,改爲臨溪。天寳元年,改爲德清縣。杭州上 隋餘杭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杭州,領錢塘、富陽、餘杭三縣。六年,復没于輔公祏。七年平賊,復置杭州。八年,廢潛州,以於潛縣來屬。貞觀四年,分錢塘置鹽官縣。天寳元年,改為餘杭郡。乾元元年,復爲杭州。舊領縣五,户三萬五百七十一,口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天寳領縣九,户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口五十八萬五千九百六十三。在京師東南三千五百五十六里,至東都二千九百一十九里。錢塘 漢縣,屬會稽郡。隋於餘杭縣置杭州,又自餘杭移州理錢塘,又移州於柳浦西,今州城是。貞觀六年,自州治南移於今所,去州十一里。又移治新城戍。開元二十一年,移治州郭下。二十五年,復還舊所。鹽官 漢海鹽縣地,有鹽官,吳遂名縣。武德四年,屬東武州。七年,省入錢塘。貞觀四年,復分錢塘置。餘杭 漢縣,屬會稽郡。隋置杭州,後徙治錢塘。富陽 漢富春縣,屬會稽郡。晉改爲富陽。隋舊縣。於潛 漢縣,屬丹陽郡。武德七年,置潛州,領於潛、臨水二縣。八年,廢潛州及臨水縣,於潛還杭州。臨安 垂拱四年,分餘杭、於潛置於廢臨水縣。新城 永淳元年,分富陽置。
紫溪 垂拱二年,分於潛置。萬歲通天元年,改爲武隆。其年,依舊爲紫溪。唐山 萬歲通天元年,分紫溪又别置武隆縣。神龍元年,改爲唐山。越州中都督府 隋會稽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越州總管,管越、嵊、姚、鄞、浙、綱、衢、穀、麗、嚴、婺十一州。越州領會稽、諸曁、山隂三縣。七年,改總管爲都督,督越、婺、鄞、嵊、麗五州。越州領會稽、諸曁、山隂、餘姚四縣。八年,廢鄞州爲鄮縣,嵊州爲剡縣,來屬。麗州爲永康,屬婺州。省山隂縣。督越、婺二州。貞觀元年,更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天寳元年,改越州爲會稽郡。乾元元年,復爲越州。舊領縣五,户二萬五千八百九十,口十二萬四千一十。天寳領縣七,户九萬二百七十九,口五十二萬九千五百八十九。在京師東南三千七百二十里,至東都二千八百七十里。會稽 漢郡名。宋置東揚州,理於此,齊、梁不改。隋平陳,改東揚州爲吳州,煬帝改爲越州,尋改會稽郡,皆立于此縣。山隂 垂拱二年,分會稽縣置,在州治,與會稽分理。諸曁 漢縣,屬會稽郡。越王允常所都。餘姚 漢縣,屬會稽郡。隋廢。武德四年復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廢,縣屬越州。剡 漢縣,屬會稽郡。武德四年,置嵊州及剡城縣。八年,廢嵊州及剡城,以剡縣來屬。蕭山 儀鳳二年,分會稽、諸曁置永興縣。天寳元年,改爲蕭山。上虞 漢縣,屬會稽郡。
明州上 開元二十六年,於越州鄮縣置明州。天寳元年,改爲餘姚郡。乾元元年,復爲明州,取四明山爲名。天寳領縣四,户四萬二千二十七,口二十萬七千三十二。在京師東南四千一百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五十里。鄮 漢縣,屬會稽郡,至隋廢。武德四年,置鄞州。八年,州廢爲鄮縣,屬越州。開元二十六年,於縣置明州。奉化慈溪翁山 已上三縣,皆鄮縣地,開元二十六年,析置。台州上 隋永嘉郡之臨海縣。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領臨海、章安、始豐、樂安、寧海五縣。五年,改爲台州。六年,没于輔公祏。七年平賊,仍置台州,省寧海入章安。八年,廢始豐、樂安二縣入臨海。貞觀八年,復分置始豐。舊管二縣,永昌元年,置寧海縣。神龍二年,置象山縣。天寳元年,改爲臨海郡。乾元元年,復爲台州。舊領縣二:臨海、始豐。户六千五百八十三,口三萬五千三百八十三。天寳領縣六,户八萬三千八百六十八,口四十八萬九千一十五。在京師東南四千一百七十七里,至東都三千三百三十里。臨海 漢囘浦縣,屬會稽郡。後漢改爲章安。吳分章安置臨海縣。武德四年,於縣置台州,取天台山爲名。唐興 吳始平縣,晉改始豐,隋末廢。武德四年復置,八年又廢。貞觀八年,復爲始豐縣。上元二年,改爲唐興。黄巖 上元二年,分臨海置。
樂安 廢縣。上元二年,分臨海置,徙治孟溪。寧海 永昌元年,
分臨海置。
象山 神龍二年,分寧海及越州鄮縣置。婺州 隋東陽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婺州,領華川、長山二縣。七年,廢綱州,義烏來屬。八年,廢麗州爲永康縣,衢州信安縣並來屬。又廢穀州入信安,長山入金華縣。貞觀八年,復置龍丘縣。咸亨五年,置蘭溪、常山二縣。垂拱二年,分龍丘、信安、常山三縣置衢州,又置東陽縣。天授二年,又置武義縣。天寳元年,改婺州爲東陽郡。乾元元年,復爲婺州。舊領縣五,户三萬七千八百一十九,口二十二萬八千九百九十。天寳領縣七,户十四萬四千八十六,口七十萬七千一百五十二。在京師東南四千七十三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三十五里。金華 漢烏傷縣,屬會稽郡。後漢分烏傷置長山縣。吳置東陽郡。隋改長山爲金華,取州界山爲名。義烏 晉分烏傷縣置。武德四年,置綱州,仍分置華川縣。七年,廢綱州及華川縣,改烏傷爲義烏,以縣屬婺州。永康 吳分烏傷縣置。武德四年,置麗州,又分置縉雲縣。八年,廢麗州及縉雲縣,以永康來屬。東陽 垂拱二年,分烏傷縣,取舊郡名。蘭溪咸亨五年,析金華縣西界置,以溪水爲名。武成 天授二年,分永康置武義縣,又改為武成。浦陽 新置。
衢州 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於信安縣置衢州。七年陷賊,乃廢。垂拱二年,分婺州之信安、龍丘置衢州,取武德廢州名。天寶元年,改爲信安郡。乾元元年,復爲衢州,又割常山入信州。天寳領縣五,户六萬八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四萬四百一十一。在京師東南四千七百十三里,至東都三千一百四十五里。信安 後漢新安縣,晉改爲信安。武德四年,置衢州,縣仍屬焉。又分置須江、定陽二縣。八年,廢衢州及須江、定陽二縣,以信安還屬婺州。龍丘 漢太末縣,屬會稽郡。晉置龍丘縣,以山爲名,至隋廢。武德四年,置穀州及太末、白石二縣。八年,廢穀州及白石、太末二縣入信安縣。貞觀八年,分金華、信安二縣置龍丘縣,來屬婺州。垂拱二年,屬衢州。須江 武德四年,分信安置,以城南有須江。八年廢。永昌元年,分信安復置。盈川 如意元年,分龍丘置。縣西有刑溪,陳時土人畱異惡“刑”字,改名盈川,因以爲縣名。常山 咸亨五年,分信安置,屬婺州。垂拱二年,改屬衢州。乾元元年,屬信州,又還衢州。信州上 乾元元年,割衢州之常山、饒州之弋陽、建州之三鄕、撫州之一鄕置信州。又置上饒、永豐二縣。領縣四,户四萬。在京師東南五千八百里,至東都二千九百五十里。上饒 乾元元年置,州所理也。元和七年,省永豐縣人。弋陽 舊屬饒州,乾元元年,來屬。貴溪 永㤗元年十一月,分弋陽西界置。玉山 證聖二年,分常山、須江置,屬衢州。乾元元年,割屬信州。睦州 隋遂安郡。武德四年,平汪華,改爲睦州,領雉山、遂安二縣。七年,廢嚴州之桐廬縣來屬。又改爲東睦州。八年,去“東”字。舊管縣三,治雉山。萬歲登封二年,移治建德。天寶元年,改爲新定郡。乾元元年,復爲睦州。舊領縣三:雉山、遂安、桐廬。户一萬二千六十四,口五萬九千六十八。天寳領縣六,户五萬四千九百六十一,口三十八萬二千五百一十三。在京師東南三千六百五十九里,至東都二千八百三十一里。建德 漢富春縣地,屬會稽郡。吳分置建德縣,隋廢。永淳二年,復分桐廬、雉山置。萬歲通天二年,移州治建德縣。清溪 漢歙縣地,屬丹陽郡。後分置新安縣,隋改爲雉山。文明元年,復爲新安。開元二十年,改爲還淳。永貞元年十二月,避憲宗名,改爲清溪。舊爲睦州治所,移建德。壽昌 永昌元年七月,分雉山縣置。載初元年廢,神龍元年復。舊治白艾里,後移於今所。桐廬 吳分富春縣置。武德四年,於縣置嚴州,領桐廬、分水、建德三縣。七年,廢州及分水、建德二縣,以桐廬屬睦州。舊治桐溪,開元二十六年,移治鍾山。分水 如意元年,分桐廬縣之四鄕置武盛縣。神龍元年,改爲分水。遂安 後漢分歙縣南鄕安定里置新定縣,晉改新定爲遂安。歙州 隋新安郡。武德四年,平汪華,置歙州總管,管歙、睦、衢三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寳元年,改爲新安郡。乾元元年,復爲歙州。舊領縣三,户六千二十一,口二萬六千六百一十七。天寳領縣五,户三萬八千三百三十,口二十六萬九千一百九。在京師東南三千六百六十七里,至東都二千八百二十六里。歙 漢縣,屬丹陽郡。縣南有歙浦,因爲名。隋於縣置新安郡,武德改爲歙州。休寧 吳分歙縣置休陽縣,後改爲海陽,晉武改爲海寧,隋改爲休寧。黟 漢縣,屬丹陽郡。晉同醫縣。縣南墨嶺山出石墨故也。縣置在黟川。績溪 永徽五年,分置北野縣,後改爲績溪。婺源 開元二十八年正月九日置。處州 隋永嘉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括州,置總管府,管松、嘉、台三州。括州領括蒼、麗水二縣。七年,改爲都督府。八年,廢松州爲松陽縣來屬,省麗水入括蒼。貞觀元年,廢都督府,省東嘉州,以永嘉、安固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爲縉雲郡。乾元元年,復爲括州。大曆十四年夏五月,改爲處州,避德宗諱。舊領縣四,户一萬二千八百九十九,口十萬一千六百六。天寳領縣五,户四萬二千九百三十六,口二十五萬八千二百四十八。今縣六。在京師東南四千二百七十八里,至東都三千一十五里。麗水 漢回浦縣地,屬會稽郡。光武更爲章安。隋平陳,改永嘉郡爲處州,尋改爲括州,又分松陽縣東界置括蒼縣。大曆十四年夏,改爲麗水縣,州所治。松陽 後漢分章安之南鄕置松陽縣,縣東南大陽及松樹爲名。縉雲 萬歲登封元年,分括蒼及婺州永康縣置。靑田 景雲二年,分括蒼置。
遂昌 舊縣。武德八年,併入松陽。景雲二年,分松陽縣復置。龍泉 乾元二年,越州刺史獨孤嶼奏請於括州龍泉鄕置縣,以龍泉爲名,從之。温州上 隋永嘉郡之永嘉縣。武德五年,置東嘉州,領永嘉、永寧、安固、樂成、横陽五縣。貞觀元年,廢東嘉州,以縣屬括州。上元二年,分括州之永嘉、安固二縣置温州。天寳元年,改爲永嘉郡。乾元元年,復爲温州。天寳領縣四,户四萬二千八百一十四,口二十四萬一千六百九十四。在京師東南四千七百三十七里,至東都三千九百四十里。永嘉 後漢分章安縣之東甌鄕置永寧縣,屬會稽郡。晉置永嘉郡,隋改爲永嘉。上元二年,置温州,治於此縣。安固 後漢章安縣,晉改爲安固,隋廢。武徳八年,分永嘉縣置,屬東嘉州。貞觀元年,廢東嘉州,安固屬括州。上元元年,屬温州。横陽 武德五年,分安固縣置。貞觀元年廢,大足元年,復分安固置。樂城 武德五年置,七年併入永嘉縣。載初元年,分永嘉復置也。
福州中都督府 隋建安郡之閩縣。貞觀初,置泉州。景雲二年,改爲閩州,置都督府,督閩、泉、建、漳、湖五州。開元十三年,改爲福州,依舊都督府,仍置經略使。二十二年,罷漳、湖二州,令督福、建、泉、汀四州。舊屬嶺南道,天寳初,改屬江南東道,尋改爲長樂郡。乾元元年,復爲福州都督府。天寳領縣八,户三萬四千八十四,口七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在京師東南五千三十三里,至東都四千二百三十三里。閩 漢冶縣,屬會稽郡。秦時爲閩中郡。漢高立閩越王,都於此。武帝誅東越,徙其人於江淮,空其地。其迯亡者,自立爲冶縣,後更名東冶縣。後漢改爲侯官都尉,屬會稽郡。晉置晉安郡,宋、齊因之。陳置閩州,又改爲豐州。隋平陳改爲泉州,煬帝改爲閩州,又爲建安郡。開元十三年,改爲福州。皆治閩縣。侯官 隋縣,後廢。長安二年,又分閩縣置。長樂 隋縣,後省。武德六年,分閩縣置新寧縣,其年,改爲長樂。福唐 聖曆二年,分長樂置萬安縣。天寳元年,改爲福唐。連江 武德六年,分閩縣
置温麻縣,其年,改為連江。
長溪 武德六年置,其年併入連江。長安二年,分連江復置。古田 開元二十九年,開山洞置。永㤗 永㤗年分置。
梅靑 新置。
泉州中 隋建安郡,又爲泉州。舊治閩縣,後移於南安縣。聖曆二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三年,州廢,三縣還泉州。乆視元年,又以三縣置武榮州。景雲二年,改爲泉州。開元二十九年,割龍溪屬漳州。天寳元年,改泉州爲清源郡。乾元元年,復爲泉州。天寳領縣四,户二萬三千八百六,口十六萬二百九十五。在京師東南六千二百一十六里,至東都五千四百一十三里。晉江 開元八年,分南安置,今爲州之治所。南安 隋縣。武德五年,置豐州,領南安、莆田二縣。貞觀元年,廢豐州,縣屬泉州。聖曆二年,屬武榮州。州廢來屬。莆田 武德五年,分南安縣置,屬豐州。州廢來屬。仙遊 聖曆二年,分莆田置清源縣。天寳元年,改爲仙遊。建州中 隋建安郡之建安縣。武德四年,置建州,領綏城、唐興、建陽、沙、將樂、邵武等縣。天寶元年,改爲建安郡。乾元元年,復爲建州。舊領縣二,户一萬五千三百三十六,口二萬二千八百二十。天寳領縣六,户二萬二千七百七十,口一十四萬三千七百七十四。在京師東南四千九百三十五里,至東都三千八百八十八里。建安 漢冶縣地。吳置建安縣,州所治,以建溪爲名。邵武 隋縣。
浦城 載初元年,分建安縣置唐興縣。天授二年,改爲武寧。神龍元年,復爲唐興。天寳元年,改爲浦城。建陽 隋廢縣。垂拱四年,分建安置。將樂 隋廢縣。垂拱四年五月,分邵武復置。沙 隋廢縣。永徽六年,分建安置。汀州下 開元二十四年,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天寳元年,改爲臨汀郡。乾元元年,復爲汀州。天寳領縣三,户四千六百八十,口一萬三千七百二。在京師東南六千一百七十三里,至東都五千三百七十里。長汀 州治所。龍巖寧化 已上三縣,並開元二十四年,開山洞置。漳州 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置。天寳元年,改爲漳浦郡。舊屬嶺南道,天寳割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復為漳州。天寳領縣二,户五千三百四十六,口一萬七千九百四十。在京師東南七千三百里,至東都六千五百里。漳浦 垂拱二年十二月,與州同置,州所治。龍溪 舊屬泉州,聖曆二年,屬武榮州。景雲二年,還泉州。開元二十九年,屬漳州。江南西道
宣州 隋宣城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置宣州總管府,分宣城置懷安、寧國二縣。六年,陷輔公祏。七年賊平,改置宣州都督,督宣、潛、猷、池四州。廢桃州,以綏安來屬,省懷安、寧國二縣。宣州領宣城、綏安二縣。八年,廢南豫州,以當塗來屬。廢猷州,以涇縣來屬。九年,移揚州於江都,以溧陽、溧水、丹陽來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廢池州,以秋浦、南陵二縣來屬。省丹陽入當塗縣。開元中,析置靑陽、太平、寧國三縣。天寶元年,改爲宣城郡。至德二年,又析置至德縣。乾元元年,復爲宣州。永泰元年,割秋浦、靑陽、至德三縣置池州。舊領縣八,户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七,口九萬五千七百五十三。天寳領縣九,户一十二萬一千二百四,口八十八萬四千九百八十五。今縣十。在京師東南三千五百五十一里,至東都二千五百一十里。宣城 漢宛陵縣,屬丹陽郡。秦屬鄣郡。梁置南豫州,隋改爲宣州,煬帝又爲宣城郡,皆此治所。當塗 漢丹陽縣地,屬丹陽郡。晉分丹陽置于湖縣。成帝以江北當塗縣流人寓居于湖,乃改爲當塗縣,屬宣州。牛渚山,一名採石,在縣北四十五里大江中。武德三年,置南豫州,以縣屬。八年,省南豫州,縣屬宣州。涇 漢涇縣,屬丹陽郡。武德三年,置猷州,領涇、南陽、安吳三縣。八年,廢猷州及南陽、安吳二縣,屬宣州。縣界有陵陽山。廣德 漢故鄣縣,屬丹陽郡。宋分宣城之廣德、吳興之故鄣,置綏安縣。至德二年九月,改爲廣德,以縣界廣德故城爲名。溧陽 漢縣,屬丹陽郡。上元元年十一月,割屬昇州。州廢來屬。溧水 漢溧陽地,隋爲縣。武德三年,屬揚州。九年,屬宣州。乾元元年,屬昇州。州廢還屬。南陵 漢春穀縣地,屬丹陽郡。梁置南陵縣。武徳七年,屬池州。州廢來屬。舊治赭圻城,長安四年,移理青陽城。太平 天寳十一載正月,析涇縣置。寧國 隋縣。武德六年廢,天寳三載復置。旌德 寳應二年二月,析太平縣置。池州下 隋宣城郡之秋浦縣。武德四年,置池州,領秋浦、南陵二縣。貞觀元年,廢池州,以秋浦屬宣州。永㤗元年,江西觀察使李勉,以秋浦去洪州九百里,請復置池州,仍請割靑陽、至德二縣隷之,又析置石埭縣。並從之。後隸宣州。領縣四,户一萬九千,口八萬七千九百六十七。秋浦 州所治。漢石城縣,屬丹陽郡。隋分南陵置秋浦縣,因水爲名。青陽 天寳元年,分涇、南陵、秋浦三縣置,治古臨城。至德 至德二年析置。
石埭 永㤗二年,割秋浦、浮梁、黟三縣置,治古石埭城。饒州下 隋鄱陽郡。武德四年,平江左,置饒州,領鄱陽、新平、廣晉、餘干、樂平、長城、玉亭、弋陽、上饒九縣。七年,省上饒入弋陽,省玉亭入長城、餘干二縣。八年,又併長城入餘干,併新平、廣晉入鄱陽。舊領縣四,户一萬一千四百,口五萬九千八百一十七。天寳,户四萬八百九十九,口二十四萬四千三百五十。在京師東南三千二百六十三里,至東都二千四百一十三里。鄱陽 漢縣,屬豫章郡。古城在今縣東界。有鄱江,今爲州所理。餘干 漢餘干縣屬豫章郡。古所謂汗越也。汗音干,隋朝去“水。”樂平 武德中置,九年省,後重置。浮梁 武德中,廢新平縣。開元四年,分鄱陽置,後改新昌。天寳元年復置。洪州上都督府 隋豫章郡。武徳五年,平林士弘,置洪州總管府,管洪、饒、撫、吉、䖍、南平六州。分豫章置鍾陵縣。洪州領豫章、豐城、鍾陵三縣。八年,廢孫州、南昌州、米州,以南昌、建昌、高安三縣來屬。省鍾陵、南昌二縣入豫章。貞觀二年,加洪、饒、撫、吉、䖍、袁、江、鄂等八州。顯慶四年,督饒、鄂等州。洪州舊領縣四,永淳二年,置新吳縣。長安四年,置武寧縣,又督洪、袁、吉、䖍、撫五州。天寳元年,改爲豫章郡。乾元元年,復爲洪州。舊領縣四:豫章、豐城、高安、建昌。户一萬五千四百五十六,口七萬四千四十四。天寳領縣六,户五萬五千五百三十,口三十五萬三千二百三十一。在京師東南三千九十里,至東都二千二百一十一里。鍾陵 漢南昌縣,豫章郡所治也。隋改爲豫章縣,置洪州。煬帝復爲豫章郡。寳應元年六月,以犯代宗諱,改爲鍾陵,取地名。豐城 吳分南昌縣置富城縣,晉改爲豐城。高安 漢建城縣,屬豫章郡。武德五年,改爲高安,仍置靖州,領高安、望蔡、華陽三縣。七年,改靖州爲米州。其年,又改爲筠州。八年,廢筠州,省華陽、望蔡二縣,以高安屬洪州。建昌 漢海昬縣,屬豫章郡。後漢分立建昌。武德五年,分置南昌州總管府,管南昌、西吳、靖、米、孫五州。南昌州領建昌、龍安、永修三縣。七年,罷都督爲南昌州。八年,廢南昌州及孫州,以南昌州新吳、永修、龍安入建昌縣,以孫州之建昌入豫章縣,而以建昌屬洪州。新吳 舊廢縣。永淳二年,分建昌置。武寧 長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寧縣。景雲元年,改爲豫寧。寳應元年,復爲武寧。分寧 貞元十六年二月置。
䖍州中 隋南康郡。武徳五年,平江左,置䖍州。天寳元年,改爲南康郡。乾元元年,復爲䖍州。舊領縣四,户八千九百九十四,口三萬九千九百一。天寳領縣六,户三萬七千六百四十七,口二十七萬五千四百一十。今縣七。在京師東南四千一十七里,至東都三千四百里。贑古濫反。 州所理。漢縣,屬豫章郡。漢分豫章立廬陵郡,晉改爲南康郡。隋初爲虔州,煬帝爲南康郡,皆治贑。䖍化 吴分贑立陽都縣,晉改爲寧都。隋平陳,改爲䖍化,屬䖍州。南康 漢南野縣,屬豫章郡。吳分南野立南安縣,晉改為南康。雩都 漢縣,屬豫章郡。
信豐 永淳元年,分南康置南安縣。天寳元年,改爲信豐。大庾 神龍元年,分南康置。
安遠 貞元四年八月四日置。撫州中 隋臨川郡。武德五年,討平林士弘,置撫州,領臨川、南城、邵武、宜黄、崇仁、永城、東興、將樂八縣。七年,省東興、永城、將樂三縣,以邵武隸建州。八年,省宜黄縣。天寶元年,改爲臨川郡。乾元元年,復爲撫州。舊領縣三,户七千三百五十四,口四萬六百八十五。天寳領縣四,户三萬六百五,口十七萬六千三百九十四。在京師東南三千三百一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四十里。臨川 州所理。漢南昌縣地。後漢分南昌置臨汝縣,吳置臨川郡,歷南朝不改。隋平陳,改臨川郡爲撫州,仍改臨汝縣爲臨川縣。州郡所理,皆此縣。南城 漢縣,屬豫章郡。開元八年,分南城置。崇仁 吳分臨汝置新建縣,梁改爲巴山縣,仍僑置巴山郡。隋平陳,改巴山爲崇仁縣。南豐 開元八年,分南城置。
吉州上 隋廬陵郡。武德五年,討平林士弘,置吉州,領廬陵、新淦二縣。七年,廢潁州,以安福縣來屬。八年,廢南平州,以太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爲廬陵郡。乾元元年,復爲吉州。舊領縣四,户一萬五千四十,口五萬三千二百八十五。天寳領縣五,户三萬七千七百五十二,口二十三萬七千三十二。廬陵 漢縣,屬豫章郡。後漢改爲西昌。隋復爲廬陵,州所治也。舊治子陽城,永淳元年,移於今所。太和 隋縣。武德五年,置南平州,領太和、永新、廣興、東昌四縣。八年,廢南平州,以永新等三縣併太和,屬吉州。安福 吳置安成郡於此。隋廢爲安復,後改爲安福。新淦 漢舊縣,屬豫章郡。淦音紺,又音甘。永新 廢縣。顯
慶二年,分太和置。
江州中 隋九江郡。武德四年,平林士弘,置江州,領湓城、潯陽、彭澤三縣。五年,置總管,管江、鄂、智、浩四州,并管昌、洪四總管府。又分湓城置楚城縣,分彭澤置都昌縣。八年,廢浩州及樂城縣入彭澤縣。又廢湓城入潯陽。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八年,廢楚城縣入潯陽。天寶元年,改爲潯陽郡。乾元元年,復爲江州。舊領縣三,户六千三百六十,口二萬五千五百九十九。天寳,户二萬九千二十五,口十五萬五千七百四十四。在京師東南二千九百四十八里,至東都二千一百九十七里。潯陽 州所理。漢縣,屬廬江郡。晉置江州。隋改爲彭蠡縣,取州東南五十二里有彭蠡湖爲名。煬帝改爲湓城,取縣界湓水爲名。武德四年,復爲潯陽,潯水至此入江爲名。都昌 武德五年,分彭澤置,屬浩州。八年,廢浩州,縣屬江州。彭澤 漢縣,屬豫章郡。隋爲龍城縣。武德五年,置浩州,又分置都昌、樂城二縣。八年,罷浩州,以彭澤屬江州,仍省樂城入彭澤。至德 至德二年九月,中丞宋若思奏置。袁州下 隋宜春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袁州。天寳元年,改爲宜春郡。乾元元年,復爲袁州。舊領縣三,户四千六百三十六,口二萬五千七百一十六。天寳,户二萬七千九十一,口一十四萬四千九十六。在京師東南三千五百八十里,至東都二千一百六十一里。宜春 州所理。漢縣,屬豫章郡。吳爲安成郡,南朝不改。晉改爲宜陽。隋置袁州,煬帝爲宜春郡,復改爲宜春。宜春泉水名,在州西,取此水爲酒作貢。萍鄕 吳分宜春置萍鄕縣,屬安成郡。新喻 吳分宜春置新喻,屬安成郡。鄂州上 隋江夏郡。武德四年,平蕭銑,改爲鄂州。天寳元年,改爲江夏郡。乾元元年,復爲鄂州。永㤗後置鄂岳觀察使,領鄂、岳、蘄、黄四州,恒以鄂州爲使理所。舊領縣四,户三千七百五十四,口一萬四千六百一十五。天寳領縣五,户一萬九千一百九十,口八萬四千五百六十三。後併沔州入鄂州,以漢陽、汊川來屬。在京師東南二千三百四十六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三十里。江夏 漢郡名,本漢沙羡縣地,屬江夏郡。晉改沙羡爲沙陽。江、漢二水會於州西,春秋謂之夏汭,晉、宋謂之夏口。宋置江夏郡,治於此。隋不改。武德四年,改爲鄂州,取漢縣名。永興 漢鄂縣地,屬江夏郡。吳分鄂置新陽縣,隋改爲永興。武昌 漢鄂縣,屬江夏郡。吳、晉爲重鎮,以名將爲鎭守。蒲圻 吳分沙羡縣置。
唐年 天寳二年,開山洞置。
漢陽 漢安陸縣地,屬江夏郡。晉置沌陽縣。隋初爲漢津縣,煬帝改爲漢陽。武德四年,平朱粲,分沔陽郡置沔州,治漢陽縣。貞觀,户一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千九百五十九。至太和七年,鄂岳節度使牛僧孺奏:沔州與鄂州隔江都管一縣,請併入鄂州。從之。舊屬淮南道。汊川 漢安陸縣地,後魏置汊川郡。武德四年,分漢陽縣置汊川縣,屬沔州。州廢,屬鄂州。岳州下 隋巴陵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巴州,領巴陵、華容、沅江、羅、湘隂五縣。六年,改爲岳州,省羅縣。天寳元年,改爲巴陵郡。乾元元年,復爲岳州。舊領縣四,户四千二,口一萬七千五百五十六。天寳領縣五,户一萬一千七百四十,口五萬二百九十八。在京師東南二千二百三十七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六里。巴陵 漢下雋縣,屬長沙郡。吳置巴陵縣,晉置建昌郡,隋改爲巴州,煬帝改爲巴陵郡。武德置岳州,皆置巴陵縣。縣界有古巴丘。華容 漢孱陵縣地,屬武陵郡。劉表改爲安南,隋改爲華容。垂拱二年,去“華”字曰容城。神龍元年,復爲華容。沅江 漢益陽縣,屬長沙國。隋改爲安樂,又改爲沅江,屬岳州。湘隂 漢羅縣,屬長沙國。宋置湘隂縣,縣界汨水,注入湘江。昌江 神龍三年,分湘隂縣置。潭州中都督府 隋長沙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潭州總管府,管譚、衡、永、郴、連、南梁、南雲、南營八州。潭州領長沙、衡山、醴陵、湘鄕、益陽、新康六縣。七年,廢雲州,改南梁爲邵州,南營爲道州,省新康縣。督潭、衡、郴、連、永、邵、道等七州。天寳元年,改爲長沙郡。乾元元年,復爲潭州。舊領縣五,户九千三十一,口四萬四百四十九。天寳領縣六,户三萬二千二百七十二,口十九萬二千六百五十七。在京師南二千四百四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一百八十五里。長沙 秦置長沙郡,漢為長沙國,治臨湘縣。後漢爲長沙郡,吳不改。晉懷帝置湘州,至梁初不改。隋平陳,爲潭州,以昭潭爲名。煬帝改爲長沙郡,仍改臨湘爲長沙縣。武德復爲潭州。湘潭 後漢湘南縣地,屬長沙郡。吳分湘南立衡陽縣,屬衡陽郡。隋廢郡,縣屬潭州。天寳八年,移治於洛口,因改爲湘潭縣。湘鄕 漢鍾武縣,屬零陵郡。後漢改爲重安。永建三年,又名湘鄕,屬長沙郡。益陽 漢縣,屬長沙國,故城在今縣東八十里。武德四年,分置新康縣。七年,省入。醴陵 漢臨湘縣界有醴陵,後漢立爲縣,屬長沙郡。隋廢。武德四年,分長沙置。瀏陽 吳分長沙置瀏陽縣,隋廢。景龍二年,於故城復置。衡州中 隋衡山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衡州,領臨蒸、湘潭、耒陽、新寕、重安、新城六縣。七年,省重安、新城二縣。貞觀元年,以廢南雲州之攸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爲衡陽郡。乾元元年,復爲衡州。舊領縣五,户七千三百三十,口三萬四千四百八十一。天寳領縣六,户三萬三千六百八十八,口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八。在京師東南三千四百三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衡陽 漢蒸陽縣,屬長沙國。吳分蒸陽立臨蒸縣。吳末分長沙東界郡立湘東郡,宋、齊、梁不改。隋罷湘東郡爲衡州,改臨蒸爲衡陽縣。武德四年,復爲臨蒸。開元二十年,復爲衡陽。常寧 吳分耒陽立新寧縣,屬湘東郡。舊治三洞,神龍二年,移治麻州。開元九年,治宜江。天寳元年,改爲常寧。攸 漢縣,屬長沙國。縣北有攸溪故也。茶陵 漢縣,屬長沙國。隋廢。聖曆元年,分攸縣置。耒陽 漢縣,屬桂陽郡。隋改爲耒隂。武德四年,復爲耒陽。衡山 吳分湘南縣置。舊屬潭州,後割屬衡州。澧州下 隋澧陽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澧州,領孱陵、安鄕、澧陽、石門、慈利、崇義六縣。貞觀元年,省孱陵縣。天寳元年,改爲澧陽郡。乾元元年,復爲澧州。天寶初,割屬山南東道。舊領縣五,户三千四百七十四,口二萬五千八百二十六。天寳領縣四,户一萬九千六百二十,口九萬三千三百四十九。在京師東南一千八百九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七十二里。澧陽 漢零陽縣,屬武陵郡。吳分武陵西界置天門郡。晉末,以義陽流人集此,僑置南義陽郡。隋平陳,改南義陽爲澧州,皆治此縣。安鄕 漢孱陵縣地,屬武陵郡。隋分立安鄕縣。貞觀元年,廢孱陵併入。石門 吳分零陽縣於此置天門郡。隋平陳,廢天門郡,以廢州爲石門縣。慈利 本漢零陽縣,隋改零陽爲慈利縣。麟德元年,省崇義併入。朗州下 隋武陵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朗州。天寳元年,改爲武陵郡。乾元元年,復爲朗州。天寳初,割屬山南東道。舊領縣二,户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萬九百一十三。天寳,户九千三百六,口四萬三千七百十六。在京師東南二千一百五十九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五十八里。武陵 漢臨沅縣地,屬武陵郡。秦屬黔中郡地。梁分武陵郡於縣置武州。陳改武州爲沅陵郡。隋平陳,復爲嵩州,尋又改爲朗州,煬帝爲武陵郡,武德復爲朗州,皆治於武陵縣。龍陽 隋縣,取洲名。
永州中 隋零陵郡。武徳四年,平蕭銑,置永州,領零陵、湘源、祁陽、灌陽四縣。七年,省灌陽。貞觀元年,省祁陽縣。四年,復置。天寳元年,改爲零陵郡。乾元元年,復爲永州。舊領縣三,户六千三百四十八,口二萬七千五百八十三。天寳,户二萬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萬六千一百六十八。在京師南三千二百七十四里,至東都三千六百六十五里。零陵 漢泉陵縣地,屬零陵郡。漢郡治泉陵縣,故城在今州北二里。隋平陳,改泉陵爲零陵縣,仍移於今理。梁、陳皆為零陵郡。隋置永州,煬帝復爲零陵郡,皆治此縣。祁陽 吳分泉陵縣,於今縣東北九十里置祁陽縣,今有古城。隋平陳,併入零陵。武德四年,復分置,移於今治。貞觀元年省,四年又置。石鷰岡在祁陽西北一百一十里。此岡穴出石鷰,充貢。湘水南自零陵界來。湘源 漢零陵縣地,屬故城在今縣南七十八里。隋平陳,併零陵入湘源縣。灌陽 漢零陵縣地。大業末,蕭銑析湘源縣置。武徳七年廢。上元二年,荆南節度使吕諲奏,復於故城置灌陽縣。灌水在城西,今名灌源。道州中 隋零陵郡之永陽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營州,領營道、江華、永陽、唐興四縣。五年,改爲南營州。貞觀八年,改爲道州,仍省永陽縣。十七年廢,併入永州。上元二年,復析永州置。天寶元年,改爲江華郡。乾元元年,復爲道州。舊領縣三,户六千六百一十三,口三萬一千八百八十。天寳領縣四,户二萬二千五百五十一,口十三萬九千六十三。今領縣五。弘道 漢營浦縣,屬零陵郡。吳置營陽郡,晉改爲永陽郡。隋平陳,改營浦爲永陽縣。武德四年,於縣置營州,改爲營道縣。五年,又加“南”字。貞觀八年,改爲道州。天寶元年,改營道爲弘道。延唐 漢泠道縣,屬零陵郡,古城在今縣東界南四十里。隋平陳,廢泠道入營道縣,仍於泠道廢城置營道縣。武德四年,移營道縣於州郭置,仍於此置唐興縣。長壽二年,改名武盛。神龍元年,復爲唐興。天寳元年,改爲延唐。泠水在今縣南六十里。江華 漢馮乘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析賀州馮乘縣置江華縣。貞觀十七年,改屬永州。上元二年,還道州。文明元年,改爲雲溪縣。神龍元年二月,復爲江華。永明 隋攺漢營浦縣爲永陽,置道州。後州郭内置營道縣,乃移永陽之名於州西南一百一十里置。貞觀八年省,地入營道。天授二年,復析營道置。天寳元年,改爲永明縣。大曆 大曆二年,湖南觀察使韋貫之奏請析延唐縣,於道州東南二百二十里舂陵侯故城北十五里置縣,因以大曆爲名。郴州中 隋桂陽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郴州,領郴、盧陽、義章、臨武、平陽、晉興六縣。七年,廢義章、平陽二縣。八年,省晉興。天寶元年,改爲桂陽郡。乾元元年,復爲郴州。舊領縣五,户八千六百四十六,口四萬九千三百五十五。天寳領縣八,户三萬一千三百三。在京師東南三千三百里,至東都三千五十七里。郴 漢縣,屬桂陽郡,漢郡理所也。後漢郡理耒陽,尋還郴。宋、齊封子弟爲桂陽王,皆治於此。隋平陳,改爲郴州,煬帝爲桂陽郡。武德四年,改郴州,皆以郴爲理。義章 大業末,蕭銑分郴置。武德七年省,八年復置。長壽元年,分義章南界置高平縣。開元二十三年,廢高平,仍移義章治高平廢縣。義昌 晉分郴縣置汝城、晉寧二縣。陳廢二縣,立盧陽郡,領盧陽縣。開皇九年廢郡,以盧陽屬郴州。天寳元年,攺爲義昌。平陽 晉分郴置平陽郡及縣,陳廢。後蕭銑復分郴置。武德七年省,八年復置。資興 後漢分郴置漢寧縣,吳改爲陽安,晉改爲晉寧,隋改爲晉興。貞觀八年省。咸亨三年復置,攺名資興。高亭 漢便縣地,屬桂陽郡。晉省,陳復置,隋廢。開元十三年,宇文融析郴縣北界四鄉置安陵縣。天寶元年,改爲高亭,取縣東山名。臨武 漢縣,屬桂陽郡,縣南臨武溪故也。藍山 漢南平縣,屬桂陽郡。隋廢。咸亨二年,復置南平縣。天寶元年,改爲藍山。九疑山,在縣西五十里。邵州 隋長沙郡之邵陽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南梁州,領邵陵、建興、武岡三縣。七年,省建興入武岡,省邵陵併邵陽。貞觀十年,改名邵州。天寳元年,改爲邵陽郡。乾元元年,復爲邵州。舊領縣二,户二千八百五十六,口一萬三千五百八十三。天寳,户一萬七千七十三,口七萬一千六百四十四。在京師東南三千四百里,至東都二千二百六十八里。邵陽 漢昭陵縣,屬長沙國。後漢改爲昭陽,晉改爲邵陽。隋平陳,移於今理。吳分零陵北部置邵陵郡。隋平陳,廢郡,以邵陽屬潭州,尋又於邵陽置建州。武德四年,改置南梁州。貞觀十年,改爲邵州。皆理邵陽縣。武岡 漢都梁縣,屬零陵郡。晉分都梁置武岡縣,隋廢。武德四年,分邵陽復置。連州 隋熈平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連州。天寳元年,改爲連山郡。乾元元年,復爲連州。舊領縣三,户五千五百六十三,口三萬一千九十四。天寳,户三萬二千二百十,口一十四萬三千五百三十二。在京師南三千六百六十五里,至東都三千四百五里。桂陽 漢縣,屬桂陽郡,今州理是也。隋開皇十年,於縣置連州,大業改爲熈平郡。武德四年,復爲連州,皆以桂陽爲理所。陽山 漢縣,屬桂陽郡。後漢省。晉平吳,分浛洭縣復置。梁於浛洭縣西置陽山郡,以縣屬之。隋廢郡,縣屬連州。神龍元年,移於洭水之北,今縣理是也。一名湟水。連山 晉武分桂陽立廣惠縣,隋改爲廣澤。仁壽元年,改爲連山。黔州下都督府 隋黔安郡。武德元年,改爲黔州,領彭水、都上、石城三縣。二年,又分置盈隆、洪杜、相永、萬資四縣。四年,置都督府,督務、施、業、辰、智、牂、充、應、莊等州。其年,以相永、萬資二縣置費州,以都上分置夷州。十年,以思州高冨來屬。十一年,又以高富屬夷州,以智州信寧來屬。今督思、辰、施、牢、費、夷、巫、應、播、充、莊、牂、琰、池、矩十五州。其年,罷都督府,置莊州都督。景龍四年廢,以播州爲都督。先天二年廢,復以黔州爲都督。天寳元年,改黔州爲黔中郡,依舊都督施、夷、播、思、費、珍、溱、商九州,又領充、明、勞、羲、福、犍、邦、琰、清、莊、峩、蠻、牂、鼓、儒、琳、鸞、令、那、暉、郝、總、敦、侯、晃、柯、樊、稜、添、普寧、功、亮、茂龍、延、訓、卿、雙、整、懸、撫水、矩、思源、逸、殷、南平、勲、姜、襲等五十州。皆羈縻,寄治山谷。乾元元年,復以黔中郡爲黔州都督府。舊領縣五,户五千九百一十三,口二萬七千四百三十三。天寳縣六,户四千二百七十,口二萬四千二百四。在京師南三千一百九十三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七十一里。彭水 漢酉陽縣,屬武陵郡。吳分酉陽置黔陽郡。隋於郡置彭水縣。周置奉州,尋爲黔州。貞觀四年,於州置都督府。黔江 隋分黔陽縣置石城縣。天寳元年,攺爲黔江。洪杜 武德二年,分置洪杜縣,治洪杜溪。麟德二年,移治龔湍。
洋水 武德二年,分彭水於巴江西置盈隆縣。先天元年,改爲盈川。天寶元年,改爲洋水。信寧 隋置信安縣,取界内山名。武德二年,改爲信寧。武德五年,屬義州。州廢來屬。都濡 貞觀二十年,分盈隆縣置。辰州下 隋沅陵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辰州,領沅陵等五縣。九年,分大鄉置大鄉五縣。五年,分辰溪置溆浦縣。貞觀九年,分大鄉置三亭縣。天授二年,分大鄉、三亭兩縣置溪州。景雲二年,置都督府,督巫、業、錦三州。開元二十七年,罷都督府。天寳元年,改爲盧溪郡。乾元元年,復爲辰州,取溪名。舊領縣七,户九千二百八十三,口三萬九千二百二十五。天寳領縣五,户四千二百四十一,口二萬八千五百五十四。在京師南㣲東三千四百五里,至東都三千二百六十里。沅陵 漢辰陽縣,屬武陵郡,本秦黔中郡縣也。隋改辰陽爲辰溪,仍分置沅陵縣,仍置沅陵郡。武德四年,改爲辰州,以沅陵爲理所。盧溪 武德三年,分沅陵縣置。溆浦 漢義陵縣地,屬武陵郡。武德五年,分辰溪置。
麻陽 武德三年,分沅陵、辰溪二縣置。垂拱四年,分置龍門縣,尋廢。辰溪 漢辰陽縣地,隋分置辰溪縣。錦州下 垂拱二年,分辰州麻陽縣地并開山洞置錦州及四縣。天寳元年,攺錦州爲盧陽郡。乾元元年,復爲錦州。天寳領縣五,户二千八百七十二,口一萬四千三百七十四。至京師三千五百里,至東都三千七百里。盧陽招諭渭陽常豐 已上四縣,並垂拱三年與州同置。其常豐本名萬安,天寳元年,改爲常豐。洛浦 天授二年,分辰州之大鄉置,屬溪州。長安四年,改屬錦州。施州下 隋清江郡之清江縣。義寧二年,置施州,領清江、開夷二縣。貞觀八年,廢業州,以建始縣來屬。麟德元年,廢開夷縣入清江。天寶元年,改爲清化郡。乾元元年,復爲施州。舊領縣三,户二千三百一十二,口一萬八百二十五。天寳領縣二,户三千七百二,口一萬六千四百四十四。在京師南二千七百九里,至東都二千八百一十里。清江 漢巫縣、南郡。吳分巫立沙渠縣,後周於縣立施州。隋爲清江縣,州所理也。建始 後周分巫縣置建始縣。義寧二年,於縣置業州,領建始一縣。貞觀八年,廢業州,縣屬施州。巫州下 貞觀八年,分辰州龍標縣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徴三縣。九年,廢思徵縣。天授二年,改爲沅州,分夜郎渭溪縣。長安三年,割夜郎、渭溪二縣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陽縣。開元十三年,改沅州爲巫州。天寳元年,改爲潭陽郡。乾元元年,復爲巫州。舊領縣三,户四千三十二,口一萬四千四百九十五。天寳,户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一萬二千七百三十八。在京師南三千一百五十八里,至東都三千八百三十三里。龍標 武德七年置,屬辰州。貞觀八年,置巫州,爲理所也。朗溪 貞觀八年置。
潭陽 先天二年,分龍標置。
業州下 長安四年,分沅州二縣置舞州。開元十三年,改爲鶴州。二十年,又改爲業州。天寳元年,改龍標郡。乾元元年,復爲業州。領縣三,户一千六百七十二,口七千二百八十四。在京師南四千一百九十七里,至東都三千九百里。峩山 貞觀八年,置夜郎縣,屬巫州。長安四年,置舞州。開元二十年,改夜郎爲峩山縣。渭溪 天授二年,分夜郎置,屬沅州。長安四年,改業州。梓薑 舊於縣置充州。天寳三年,以充州荒廢,以梓薑屬業州,其充州爲羈縻州。夷州下 隋明陽郡之綏陽縣。武德四年,置夷州於思州寧夷縣,領夜郎、神泉、豐樂、綏養、鷄翁、伏遠、明陽、高富、寧夷、思義、丹川、宣慈、慈岳等十三縣。六年,廢鷄翁縣。貞觀元年,廢夷州,省夜郎、神泉、豐樂三縣,以伏遠、明陽、高富、寧夷、思義、丹川六縣隸務州,宣慈、慈岳二縣隷溪州,以綏養隸智州。四年,復置夷州於黔州都上縣。六年,又置鷄翁縣。十一年,又以義州之綏陽、黔州之高富來屬。其年,又自都上移於今所。天寳元年,改爲義泉郡。乾元元年,復爲夷州。舊領縣四,户二千二百四十一,口八千六百五十七。天寳縣五,戶一千二百八十四,口七千一十三。在京師南四千三百八十七里,至東都三千八百八十里。綏陽 漢牂柯郡地。隋朝招慰置綏陽縣,古徼外夷也。武德三年,屬義州。貞觀十一年,攺屬夷州。都上 隋置。武德元年,屬黔州。貞觀四年,置夷州爲理所。十一年,州移治綏陽縣。義泉 隋舊,於縣置牢州。貞觀十七年,廢牢州,以義泉屬夷州。洋川 武德二年置,舊屬牢州。貞觀十七年,屬夷州。寧夷 舊屬思州。開元二十五年,屬夷州。播州下 隋牂柯郡之牂柯縣。貞觀九年,分置郎州,領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鷰六縣。十一年,省郎州并六縣。十三年,又於其地置播州及恭水等六縣。十四年,改恭水等六縣名。二十年,以夷州之芙蓉、瑘川來屬。顯慶五年,廢舎月、胡江、羅爲三縣。景龍四年,廢莊州都督府,以播州爲都督府。先天二年,罷都督。開元二十六年,又廢胡刀、瑘川兩縣。天寳元年,改爲播川郡。乾元元年,復爲播州。領縣三,户四百九十,口二千一百六十八。在京師南四千四百五十里,至東都四千九百六十里。遵義 漢武開西南夷,置牂柯郡,秦夜郎郡之西南境也。貞觀九年,置恭水縣,屬郎州。十一年省,十三年復置,屬播州。十四年,改爲羅蒙。十六年,改爲遵義。顯慶五年,廢舎月併入。芙蓉 舊屬
牢州,貞觀十六年,改爲夷州。二十年,又改屬播州。開元二十六年,廢胡刀、瑘川兩縣併入。帶水 貞觀九年,置柯盈縣。十四年,改爲帶水。思州下 隋巴東郡之務川縣。武德四年,置務州,領務川、涪川、扶陽三縣。貞觀元年,以廢夷州之伏遠、寧夷、思義、高富、明陽、丹川六縣,廢思州之丹陽、城樂、感化、思王、多田五縣來屬。其年,省思義、明陽、丹川三縣。二年,又省丹陽。四年,改務州爲思州。其年,以涪川、扶陽二縣割入費州。八年,又以多田、城樂二縣割入費州。其年,又廢感化縣。十年,以高富隸黔州。十一年,又省伏遠縣。天寳元年,改爲寧夷郡。乾元元年,復爲思州。舊領縣三,户二千六百三,口七千五百九十九。天寳,户一千五百九十九,口一萬二千二十一。在京師南三千八百三十九里,至東都三千五百九十六里。務川 州所治。漢酉陽縣,屬武陵郡。隋朝招慰置務川縣。武徳四年,招慰使冉安昌以務川當牂柯要路,請置務州。貞觀四年,攺爲思州,以思邛水爲名。思王 武德三年
置,屬思州。貞觀元年,改屬務州。四年,改屬思州。寧夷 隋置。武德四年,屬夷州。貞觀元年,屬思州。思邛 開元四年,開生獠置。
費州下 隋黔安郡之涪川縣。貞觀四年,分思州之涪川、扶陽二縣置費州。其年,割黔州之萬資、相永二縣來屬。八年,又割思州之多田、城樂來屬。十一年,廢相永、萬資二縣。天寳元年,復爲涪川郡。乾元元年,復爲費州。舊領縣四,户二千七百九,口六千九百五十。天寳,户四百二十九,口二千六百九。在京師南四千七百里,至東都四千九百里。涪川 漢牂柯郡之地,久不臣附。周宣政元年,信州總管龍門公裕招慰生獠王元殊、多質等歸國,乃置費州,以水爲名。武德四年,置務州。貞觀四年,置費州治於此。多田 武德四年,務州刺史奏置。以土地稍平,懇田盈畛,故以多田爲名。貞觀四年,屬思州。八年,改屬費州。扶陽 隋仁壽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陽水爲名。城樂 武德四年,山南道大使趙郡王孝恭招慰生獠,始築城,人歌舞之,故曰城樂。南州下 武德二年置,領隆陽、扶化、隆巫、丹溪、靈水、南川六縣。三年,改爲僰州。四年,復爲南州。貞觀五年,置三溪縣。七年,又置當山、嵐山、歸德、汶溪四縣。八年,又廢當山、嵐山、歸德、汶溪四縣。十一年,又廢扶化、隆巫、靈水三縣。天寳元年,改爲南川郡。乾元元年,復爲南州。舊領縣三,户三千五百八十三,口一萬三百六十六。天寳領縣二,户四百四十三,口二千四十三。在京師南三千六百里,至東都三千七百里。南川 武德二年,置隆陽縣。先天元年,改爲南川,州所治。三溪 貞觀五年置。
溪州下 舊辰州之大鄉。天授二年,分置溪州。舊領縣二,又分置洛浦縣。長安四年,以洛浦屬錦州。天寳元年,改溪州爲靈溪郡。乾元元年,復爲溪州。領縣二,户二千一百八十四,口一萬五千二百八十二。至京師二千八百九十三里,至東都二千六百九十六里。大鄉 漢沅陵、遷陵二縣地,屬武陵郡。梁分置大鄉縣。舊屬辰州,天授二年來屬,州所理也。三亭 貞觀九年,分大鄉置,屬辰州。天授二年,改屬溪州。縣界有黔山,大酉、小酉二山。溱州下 貞觀十六年,置溱州及榮懿、扶歡、樂來三縣。咸亨元年,廢樂來縣。天寳元年,改爲溱溪郡。乾元元年,復爲溱州。領縣二,户八百七十九,口五千四十五。至京師三千四百八十里,至東都四千二百里。榮懿扶歡 已上二縣,並貞觀十六年,開山洞置。珍州下 貞觀十六年置。天寳元年改爲夜郎郡。乾元元年,復爲珍州。領縣三,户二百六十三,口一千三十四。至京師四千一百里,至東都三千七百里。夜郎 漢夜郎郡之地。貞觀十七年,置於舊播州城。以縣界有隆珍山,因名珍州。麗臯樂源 並貞觀十六年開山洞置。牂州,領縣二。充州,領縣八。應州,領縣五。琰州,領縣四。牢州,領縣七。已上國初置,並屬黔中道羈縻州。永徽已後併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