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阿羅藍鬱頭藍品第十二

共 3289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3-12-06 01:36

見阿羅藍鬱頭藍品第十二

甘?日光胄,到彼寂靜林,

敬詣於牟尼,大仙阿羅藍。

迦藍玄族子,遠見菩薩來,

高聲遥讚歎,安慰言善來。

合掌交㳟敬,互相問安否?

相勞問?巳,詳序而就坐。

梵志見太子,容貌審諦儀,

沭浴伏其德,如渴飮甘露。

舉手告太子:“知汝久出家,

斷?愛?鎻,猶如象脫羈,

深智覺慧明,能免斯毒果。

古昔明勝王,捨位付其子,

如人佩華鬘,朽故而棄捨;

未若汝盛年,不愛聖王位。

觀汝深固志,堪爲正法器,

當乗智慧?,超度生死?。

凡人誘來學,審才而後敎,

我?巳知汝,堅固決定志,

但當任意學,終無隱于子。”

太子聞其敎,歡喜而?言:

“汝以平等心,善誨無愛憎,

但當虚心受,所願便巳?。

夜行得炬火,迷方者蒙導,

度?得輕?,我?亦如是。

?巳蒙哀許,敢問心所疑,

生老病死患,云何而可免?”

爾時阿羅藍,聞太子所問,

自以諸經論,畧爲其解說:

“汝是機悟士,聰中之第一,

?當聽我說,生死起滅義。

性?生老死,此五爲衆生,

性者爲純淨,轉?者五大。

我覺及與見,隨境根名?,

色聲香味觸,是等名境界。

手足語二道,是名五業根,

?耳?舌身,是名爲覺根。

意根兼二義,亦業亦名覺,

性轉?爲因,知因者爲我。

迦毗羅仙人,及弟子眷屬,

於此我要義,修學得解脫。

彼迦毗羅者,?波闍波提,

覺知生老死,是說名爲見。

與上相違者,說名爲不見,

愚癡業愛欲,是說爲輪。

轉若住此三種,是衆生不離,

不信我疑濫,不别無方便。

境界深計著,?綿於我所,

不信顚倒轉,?作亦?解。

我說我知覺,我去來住,

覺如是等計我,是名我作轉。

於諸性猶豫,是非不得實,

如是不決定,是說名爲疑。

若說法是我,說彼?是意,

亦說覺與業,說?復說我。

如是不分别,是說名總濫,

愚?性?等,不了名不别。

禮拜誦諸典,殺生祠天祀。

水火等爲淨,而作解脫想,

如是種種見,是名無方便。

愚癡所計著,意言語覺業,

及境界計者,是說名爲著。

諸物悉我所,是名爲攝受。

如此八種惑,彌綸於生死,

諸世間愚夫,攝受於五節。

闇癡與大癡,?恚與恐怖,

?惰名爲闇,生死名爲癡。

愛欲名大癡,大人生惑故,

懷恨名?恚,心懼名恐怖。

此愚癡凡夫,計著於五欲,

生死大苦本,輪轉五道生。

轉生我見聞,我知我所作,

縁斯計我故,隨順生死流。

此因非性者,果亦非有性,

謂彼正思惟,四法向解脫。

?慧與愚闇,顯現不顯現,

若知此四法,能離生老死。

生老死既盡,逮得無盡處,

世間婆羅門,皆悉依此義,

修行於梵行,亦爲人廣說。”

太子聞斯說,復問阿?藍:

“云何爲方便?䆒竟至何所?

行何等梵行?復應齊幾時?

何故修梵行?法應至何所?

如是諸要義,爲我具足說。”

時彼阿羅藍,如其經論說,

自以慧方便,更爲畧分别:

“初離俗出家,依倚於乞食,

廣集諸威儀,奉持於正戒。

少欲知止,足精麤任所得,

樂獨修閑居,?習諸經論。

見貪欲怖畏,及離欲淸淨,

攝諸根聚落,安心於靜黙。

離欲惡不善,欲界諸煩惱,

遠離生喜樂,得初覺觀禪。

既得初禪樂,及與覺觀心,

而生竒特想,愚癡心樂著,

心依遠離樂,命終生梵天。

慧者能自知,方便出覺觀,

精?求上進,第二禪相應。

味著彼喜樂,得生光音天;

方便離喜樂,增修第三禪。

安樂不求勝,生於徧淨天;

捨彼意樂者,䢖得第四禪。

苦樂巳俱息,或生解脫想。

住彼四禪?,得生廣果天,

以彼久壽故,名之爲廣果。

於彼禪定起,見有身爲過,

增進修智慧,猒離第四禪。

決定增進求,方便除色欲,

始自身諸竅,漸次修虚解。

終則堅固分,悉?於空觀,

畧空觀境界,進觀無量識。

善於内寂靜,離我及我所,

觀察無所有,是無所有處。

文闍皮骨離,野鳥離樊籠,

遠離於境界,解脫亦復然。

是上婆羅門,離形常不盡,

慧者應當知,是爲眞解脫。

汝所問方便,及求解脫者,

如我上所說,深信者當學。

持祇沙仙人,及與闍那伽,

毗陀波羅沙,及餘求道者,

悉從於此道,而得眞解脫。”

太子聞彼說,思惟其義?,

發其先宿縁,而復重請問:

“聞汝勝智慧,微妙深細義,

於知因不捨,則非䆒竟道。

性轉?知因,說言解脫者,

我觀是生法,亦爲種子法。

汝謂我淸淨,則是眞解脫;

若遇因縁會,則應還復縛。

猶如彼種子,時地水火風,

離散生理乖,遇縁種復生。

無知業因愛,捨則名脫者,

存我諸衆生,無?竟解脫。

處處捨三種,而復得三勝,

以我常有故,彼則微細隨,

微細過隨故,心則離方便。

壽命得長久,汝謂眞解脫,

汝言離我所,離者則無有。

衆?既不離,云何離求那?

是故有求那,當知非解脫。

求尼與求那,義?而體一,

若言相離者,終無有是處。

色煖離於火,别火不可得,

譬如身之前,則無有身者。

如是求那前,亦無有求尼,

是故先解脫,然後爲身縛。

又知因離身,或知或無知,

若言有知者,則應有所知;

若有所知者,則非爲解脫。

若言無知者,我則無所用;

離我而有知,我?同木石。

且知其精麤,背麤而崇微。

若能一切捨,斫作則?竟。”

於阿羅藍說,不能悅其心,

知非一切智,應行更求勝。

往詣鬱陀仙,彼亦計有我,

雖觀細微境,見想不想過。

離想非想住,更無有出塗,

以衆生至彼,必當還退轉。

菩薩求出故,復捨鬱陀仙,

更求勝妙道,進登伽闍山,

城名苦行林,五比丘先住。

見彼五比丘,善攝諸情根,

持戒修苦行,居彼苦行林。

居連禪河側,寂靜甚可樂,

菩薩?於彼,一處靜思惟。

五比丘知彼,精心求解脫,

盡心加供養,如敬自在天。

謙?而師事,進止常不離,

猶如修行者,諸根隨心轉。

菩薩?方便,當度老病死,

專心修苦行,節身而忘餐。

淨心守齋戒,行人所不堪,

寂黙而禪思,遂經歷六年。

日食一麻米,形體極銷羸,

欲求度生死,重惑愈更沉。

道由慧解?,不食非其因,

四體雖微劣,慧心轉增明。

神虚體輕微,名德普流聞,

猶如月初生,鳩摩頭華?。

溢國勝名流,士女競來觀,

苦形如枯木,垂滿於六年。

怖畏生死苦,專求正覺因,

自惟非由此,離欲寂觀生。

“未若我先時,於?浮?下,

所得未曽有,當知彼是道。

道非疲身得,要須身力求,

飮食充諸根,根悅令心安。

心安順寂靜,靜爲禪定筌,

由禪知正法,法力得難得。

寂靜離老死,第一離諸垢,

如是等妙法,悉從飮食生。”

思惟斯義巳,澡浴尼連濵,

浴巳欲出池,羸劣莫能起,

天神按?枝,舉手攀而出。

時彼出林側,有一牧牛長,

長女名難陀,淨居天來告:

“菩薩在林中,汝應往供養。”

難陀婆羅闍,歡喜到其所,

手貫白珂釧,身服靑?衣。

靑白相映發,如水淨泡鬘,

信心増踴躍,?首菩薩足,

敬奉香乳糜,惟垂哀愍受。

菩薩受而食,彼得現法果,

食巳諸根悅,堪受於菩提。

身體?光澤,德問轉崇高,

如百川增海,初月日增明。

五比丘見巳,驚起嫌怪想,

謂其道心退,捨而擇善居。

如人得解脫,五大悉遠離,

菩薩獨遊行,詣彼吉祥?,

當於彼?下,成等正覺道。

其地廣平正,柔澤輭草生,

安詳師子歩,歩歩地震動。

地動感黒龍,歡喜目開明,

言曾見先佛,地動相如?。

牟尼德尊重,大地所不勝,

歩歩足履地,轟轟震動聲。

妙光照天下,猶若朝日明,

五百羣靑雀,右遶空中旋,

柔輭清涼風,隨順而?轉。

如斯諸瑞相,悉同過去佛,

以是知菩薩,當成正覺道。

從彼?草人,得淨柔輭草,

布草於?下,正身而安坐,

跏趺不傾動,如龍絞縛身,

要不起斯座,䆒竟其所作。

發斯眞誓言,天龍悉歡喜,

清涼微風起,草木不鳴條,

一切諸禽獸,寂靜悉無聲,

斯皆是菩薩,必?覺道相。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