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吳憲副源長先生書

共 1320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3-12-08 14:34

答吳憲副源長先生書

跽接台諭,披誦?環,感極涕零,一字一泣。老年伯愛之㴱,故

憂之切;憂之切,故誨之嚴。心非木石,能不怵明訓而?焉自驚,若冷水澆背,蹶起而變計乎。然枋之所以竄跡丘墟,側身?畆者,非不知孤立之召禍、同塵之取容,乃一往不顧也。葢亦籌之熟而處之審矣。先君子捐身殉國,枋固不?,不能相從九京;然方寸之地,猶耿耿未死。即欲規方爲圓,同乎流俗,而揆之大義,心有不可忍者一;察之時宜,勢有不可合者三。即以論于禍福,而理有不可以彼易此者二。重荷藥言屢及,敢不一一爲長者陳之。乙酉陸沈之日,先君子日謀死所,顧呼枋而命之曰:吾固不可以不死,若即長爲農夫以沒世,亦可無憾。而枋竊不自量,必欲從死,不謂天實靳之,致閏月十二之變,枋以病垂死另居,弗克從,而前志弗申矣。然猶冀無

毁髪膚,他日庶可見吾親於地下。因變姓名,匿跡蘆中,瀕死數番,流離四月,意或可以徼倖萬一。不謂㪅罹意外,身嬰駭機,當是時,以全髪被戮,早見先人,未始非初心也。而事與心左,復受髠刑,凡此者,皆枋之求死而不得死亦自分必死而未死者也。雖然,其敢以志之屢挫,身之茍延,謂天之不欲我成也,遂風靡波委,廢棄先訓乎。用是京京日夕,一刻九?,然既無奇節偉行可以慰地下之靈,所欲秪遵而無負者,亦不過長爲農夫之一語耳。顧一旦改頭換面,從俗浮沉,枋縱不自惜,奈辱先人何?此心之所不忍者也。性本忤俗,未克三緘,即㴱自悔艾,而遇一時人,聞一時事,則當機輒發,嚼齒穿齦,不可復遏。以轉喉觸諱之人,而欲周旋於箝語防口之世,一不可合也。迂懶既甚,䈥緩肉駑,不可韋絃。即在當日恪守庭訓,經年杜門,逹官貴人都不識面。今若仍其故我,則入城無異居山而來而不往,疵釁㪅生,即欲强事奔趨,而木强面目猝不能改,二不可合也。世網日密,新法愈苛,而枋祖臘非王,衣冠猶舊,幸與樵牧爲伍,略能自繇,一入城市,動皆桎梏,而必罹不測,三不可合也。且也褊衷狹性,既與世日乖,則世人視之,將同怪鳥,跡之所至,矰繳隨之。然其竄㴱山之中,網羅猶緩。一與世近,則羣起而逐,弋人之慕,須臾莫避。故遯荒則禍遲而或可免,入城則禍速而必無幸。均一禍也,何必去遲而就速乎?是固不可以彼易此者也。枋又聞之,行莫醜於辱先,禍莫大於名滅。先君子身任綱常,爲南朝一侍郎,從容蹈節。枋既不能學從親止水之江鎬,獨不能學終身不西向之

王裒乎?倘偷飽苟温,强顏喪志,不特不克負荷,而且隤其家聲矣。誅夷竄逐,一時之禍也;羞先人而爲世戮笑,萬世之禍也。擇禍莫若輕,是又不可以彼易此者也。凡此數端,有其一且不可以入世,况枋寔兼之乎?苟不盡反其本來,一以時人之性情爲性情,而徒欲以入城免禍,是猶惡沸而增其薪也。枋之所以决意長往,排衆非而守其所獨,是㴱有見乎此耳。不然,以枋之不肖,無足比數,即屹立狂瀾,未必爲士林增重;即隨時頫仰,亦未必爲吾黨貽羞。㪅何所爲固持而確不可移乎?實亦轆轤於胸,一刻千轉,審已觀時,萬不能不出於此。所謂籌之熟而處之審也。今循此以往,倘邀天之庇,苟幸無事,得老死先人墳墓之側,固所至願。即不然,因此而觸時忌,

加之以不可知,亦且甘心受之,灑然無憾矣。老年伯提命之勤,視同子姓,道義之愛,恩逾骨肉,故敢剖肝瀝膽,直陳左右,惟哀而察之,至幸至幸!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