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共 2301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3-12-07 15:38
經
經一章,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及下逆順兩言八條目,共四十三字,先王立學敎人之法,其餘皆孔子發明之言,看三在字及古之字可見。
凡言道有二意:天理氣化運行不息者謂之道,人由義理而行亦謂之道。聖人贊易,多言天之道。餘經中所言,皆是言人所行之道也。此大學之道,又非二者之謂,却是言大學中教人脩爲之方爾。如君子深造之以道之道,
凡言德亦有二意:得天理而存於心者,德也;行道有得於心,亦德也。此明明德字,就得處言,則是上一意;及加明之之功而有得於已,然後有下一意。
人之?生,禀天地之氣以爲形,禀天地之理以爲性。理無有不善,則其性亦皆善。所謂德也。以其虚靈而能具萬物之理,而可應萬事,故謂之明德。氣則有清濁淳駁之不同,得清者爲智,得濁者爲愚,淳者爲賢,駁者爲不肖,此朱子所謂氣禀所拘。及其有知,又爲物欲牽引於外,内有私意,逐物而起,此朱子所謂物欲所蔽也。氣禀所拘,就有生之?言之。物欲所蔽,就有知之後言之。因此二者,所得之明德,竟被昏昧。斈者,當慿開發磨瑩之功,変化其氣質,消去其物欲,使此德復明,此明明德之意。人之生同得此理,與我無異。旣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亦如我之用功明其德,此新民之意。
天以善理賦人,而人受之,存於心者爲性,故性字從心從生,是有此心即有此理也。得此性存於心,其本則盡具萬物之理,其用則可應天下之事,故謂之德。然性是單說理,德是就泊在氣上處說,故如此光明洞徹,縱横妙用,應物無窮,不可雜氣言之,然不可離氣言之。蓋此理搭在正通氣上,方能如此明。若搭在物之偏塞氣上,如何㑹?具衆理,應萬事,是故不可離氣言之也,但不可道明德是氣耳。此要體認
三句固是大斈之綱領,分而推之,則上一句爲下兩句之緫綱領,下一句爲上兩句之標的。明德、新民雖兩事對㪯,而新民亦是明德中事。
知止謂知至善所在。定以理言,静以心言,安以身言,慮以處事言。得謂得其所止。
定、静、安屬知,慮、得屬行。定静在事至之先,安在事至之際,慮在處事之時,得在應事之後。静如不惑,安如不動心。朱子以不惑解不動心,固若一般。今且借此分開體認二節。静是明物理,各見有定,向後其心自然無紛擾,故曰如不惑。安是事來之時,素有以應之,如俗語不手忙脚亂,故曰如不動心。看孟子論北宮黝、孟施舎曽子,皆是就臨應事上說。 此安字與朱子所言略有不同,然亦不妨通意,試審思之。
物即事也,事即物也,物有形而事無迹,故互㪯。就明德新民以已對人言,故曰物。五者是一事之始終,故曰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此處上明字,又與篇首上明字稍不同。此謂推明明明德之道於天下。下明德字包章首明明德三字。章句使天下之人,使字体貼上明字意,
不曰欲平天下,先治其國,而曰明明德者,是要見新民。是明德中事,又見新民不過使人各明其德而已。
凡言必先而后固,是謂欲如此,必先如此,旣如此了,然後如此。然而致知力行,並行不悖。若曰必格盡天下之物,然後謂之知至,心知無有不明,然後可以誠意,則或者終身無可行之日矣。聖賢之意,蓋以一物之格,便是吾之心知於此一理爲至。及應此事,便當誠其意,正其心,脩其身也。須一條一節,逐旋理㑹,他日揍合將來,遂全其知,而足應天下之事矣。
八條目,前叚自下說上者,明明德新民工夫,後叚自上說下者,止至善之功。効
格物致知以知言,誠意以下以行言,其本亂而末治者否。此本字舉身而言,上該誠意正心,下對家國天下。厚謂家,薄謂國與天下。家者,父子兄弟、夫婦所在,固所當厚。國與天下皆推此以接之,故當薄,其勢自然如此。此非是敎人薄於逺,正是敎人厚於近也。君子之學,只是要明得分輕重之分。旣明則家厚而國薄,自不容巳。
章句人之所得乎天。原明德之所從來。虚靈不昩。解明字。具衆理。應萬事。解德字。虚靈正說。不昧。反說作一貫看。下惟虚故靈。虚是体。靈是用。惟虚靈故不昧。虚靈是体。不昧是用。惟虚靈不昩。故能具衆理。虚靈不昩是体。具衆理是用。惟其具衆理。故能應萬事。具衆理是体,應萬事是用。又分看:惟虚靈,故能具衆理;惟不昧,故能應萬事。人之所得至萬事者也,是明德正訓下三轉,却是說上明字。但爲氣禀至有時而昏,原其所當明。然其本体至未甞息者,證其所可明,下言明之之方,復其?,言明之之效。
氣禀是内根,物欲是外染。氣禀濁駁有微甚,則物欲所染有淺深。明明德,是要変化氣質,消除物欲。氣禀已一定,物欲則日増。用功者但要隨時隨事,止遏物欲使不行,開廓氣禀使通暢,是皆開發吾本有之光明,所能至
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即是義理極處,即中。必至於是,是不可不及。不遷是不可過,
事理當然。釋善字,極,釋至字。
脩身以上至新民之事,結八條目。前節工夫,而上至於明德、新民二綱。物格,知至至所止之序,結八條目。後節効驗,上貫知止能得五句。而緫於止至善之綱三綱領,八條目。圗本末圗
傳首章
康誥者,周武王封弟康叔於衛而告之之書,克明德,言文王之能明其德也。曽子引之解明德。克字有力,明字即上明字,德字包明德字。太甲,湯孫之名。湯崩,太甲立,不明,伊尹作書以吿之,史官題曰太甲顧諟天之明命,言湯之德也。亦引之釋明明德。顧諟上明字,明命即明德,就天付予處說,謂之明命,就人得之而言謂之明德。顧諟動静,皆顧一息之頃,一事之毫末放過便不是顧。天之明命,雖是就付與我處言,然此明命即是萬物之理在裏面,故於應事處才有照管不到,便暗損了此明命。帝典即堯典克明俊德,史官賛堯之德,亦引釋明明德。俊德即明德。第一節平說明明德。第二節是明之之功,斈者全當法此而用功。第三節言明其德以至於大,此明明德之極功,皆自明也。雖結上文自字有力,明德須是自去明之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