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道

共 12833字,需浏览 26分钟

 ·

2023-12-06 14:16

山南道

山南西道

梁州興元府 隋漢川郡。武德元年,置梁州揔管府,管梁、洋、集、興四州。梁州領南鄭、褒中、城固、西四縣。二年,改城固爲唐固,割西縣置褒州。三年,置白雲縣。七年,改揔管爲都督,督梁、洋、集、興、褒五州。梁州領南鄭、襃中、白雲四縣。八年,廢襃州,以西金牛二縣來属。九年,省白雲縣入城固。貞觀三年,復改唐固爲城固。五年,改褒中爲褒城。六年,廢都督府。八年又置,依舊督梁、洋、集、壁四州。十七年又罷。顯慶元年,復置都督府,督梁、洋、集、壁四州。開元十三年,改梁州爲褒州,依舊都督府。二十年,又爲梁州。天寳元年,改爲漢中郡,仍爲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爲梁州。興元元年六月,昇爲興元府。官員資序,一切同京兆、河南二府。舊領縣五,户六千六百二十五,口二萬七千五百七十六。天寳領縣六,户三萬七千四百七十,口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七。至京師一千二百二十三里,至東京二千七百八里。南鄭 州所理。漢縣,属漢中郡。隋不改。褒城 漢褒中縣,属漢中郡。義寧二年,改爲褒中。貞觀三年,復爲褒城。城固 隋舊。武德二年,改為唐固。貞觀二年,復爲城固。西 隋舊。武德二年,置襃州,割金牛來属,領西、金牛二縣。八年,廢褒州,以縣属梁州。金牛 漢葭萌縣地。武德二年,分綿谷縣置,属褒州。八年,州廢,属梁州。三泉 武德四年,分綿谷縣置南安州,領三泉、嘉平二縣。八年,廢南安州及嘉平縣,以三泉属利州。天寳元年,改属梁州,移治沙溪之東。鳳州下 隋河池郡。武德元年,改爲鳳州。天寳元年,復爲河池郡。乾元元年,復爲鳳州。舊領縣四,户一千九百五十七,口九千七百九十四。天寳,户五千九百一十八,口二萬七千八百七十七。在京師西南六百里,至東都一千四百五十里。梁泉 漢故道縣地。後魏置梁泉縣,晉仇池所處地。後魏廢帝於縣置鳳州。兩當 漢故道縣地,晉改兩當,取水名。河池 後漢縣,属武都郡,以川為名。黄花 武德四年,分梁泉縣置,以川為名。興州下 隋順政郡。武德元年,改爲興州。天寳元年,改爲順政郡。乾元元年,復爲興州。舊領縣三,户一千二百二十五,口四千九百一十三。天寳,户二千二百二十四,口一萬一千四十六。至京師九百四十八里,至東都一千七百八十一里。順政 漢沮縣,属武都郡。後魏改爲略陽。晉置武興蕃以處互市。後魏於武興蕃置興州,仍以略陽爲順政。長舉 漢沮縣地,隋爲長舉縣。本治槃頭城。貞觀三年移於今所。

鳴水 漢沮縣地,隋爲鳴水縣。舊治落蕃水南,永隆元年,移治水北。利州下 隋義城郡。武德元年,改爲利州,領綿谷、葭萌、益昌、義清、岐坪、嘉川、景谷七縣。二年,置總管府,管利、龍、隆、始、蓬、靜六州。三年,割綿谷之東界置南安州。四年,割景谷縣置沙州。七年,又割岐坪、義清二縣置南平州。其年,改總管府爲都督府,督利、龍、隆、始、沙、南安、南平、靜八州。利州領綿谷、葭萌、益昌、嘉川四縣。八年,廢南安州,割三泉縣來属。貞觀元年,廢沙州。二年,廢南平州,復以景谷、岐坪、義清等縣來属。其年,以嘉川属靜州。六年,罷都督府。以州當劎口,户不滿萬,移爲中州,又降爲下州。天寳元年,改爲益昌郡,仍割三泉属梁州。乾元元年,復爲利州。舊領縣七,户九千六百二十八,口三萬一千九十三。天寳領縣六,户二萬三千九百一十,口四萬四千六百。在京師西南一千四百八十八里,至東都二千一百九十七里。綿谷 漢葭萌縣地,蜀爲漢壽縣。晉改晉壽縣,又分晉壽置興安縣。隋改興安爲綿谷。南齊於壽縣置西益州,後梁改爲利州。胤山 隋義清縣。天寳元年八月,改為胤山。嘉川 隋属靜州。貞觀十七年,割属利州。葭萌 漢縣,蜀爲漢壽,晉改晉壽,江左改晉安。隋改爲葭萌,取漢舊名。益昌 後魏分晉壽縣置京兆縣,後周改爲益昌。景谷 漢白水縣地。宋置平興縣,隋改爲景谷。武德四年,置沙州,割龍州之方維來属。沙州領景谷、方維二縣。貞觀元年,廢沙州,以景谷属利州,仍省方維縣併入。通州上 隋通川郡。武德元年,改爲通州,領通川、宣漢、三岡、石鼓、東鄕五縣。以宣漢属南并州。二年,置新寧、思來二縣。三年,以東鄕属南石州。又爲通川揔管府,管通、開、蓬、渠、萬、南并、南石、南鄰八州。通州領通川、三岡、石鼓、新寧、思來五縣。八年,以廢南石州之東鄕縣來属。貞觀元年,以廢南并州之宣漢來属,又省思來入通川。其年,廢萬州,以永穆來属。貞觀五年,廢都督府爲下州。長安二年,昇爲中州。開元二十三年,昇爲上州。天寳元年,改爲通川郡。乾元元年,復爲通州。舊領縣七,户七千八百九十八,口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三。天寳,户四萬七百四十三,口十一萬八百四。在京師西南二千三百里,去東都二千八百七十五里。通川 漢宕渠縣地,分置宣漢縣,属巴郡。後魏改爲石城縣。梁於縣置萬州,元魏改爲通州,隋爲通川縣。永穆 宕渠地。梁置永康縣,隋改爲永穆。武德元年,属巴州。二年,置萬州。蜀割巴州之歸仁置諾水、廣納、太平、恒豐四縣,並属萬州。七年,省諾水縣。貞觀元年,廢萬州,以歸仁属巴州,廣納属壁州,永穆属通州。廢太平、恒豐二縣入永穆。三岡 隋舊縣。

石皷 後魏置。

東鄕 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又分置下蒲、昌樂二縣属之。八年,廢南石州,省昌樂入石鼓,下蒲入東鄕。宣漢 隋舊。武德元年,置南并州,又置東關縣隷之。貞觀元年,廢南并州,省東關入宣漢,自和昌城移治新安,属通州。新寧 武德二年,分通川縣置,治新寧故城。貞觀八年,移治賨城。巴渠 永泰元年六月,分石鼓縣四鄕置巴渠。洋州下 隋漢川郡之西鄕縣。武德元年,割梁州三縣置洋州。四年,又置洋源縣。天寳元年,改爲洋川郡。乾元元年,復爲洋州。舊領縣四,户二千二百二十六,口一萬八千六十。天寳領縣五,户二萬三千八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三百二十七。在京師南八百里,至東都二千里。西鄕 本漢成固縣地,蜀立西鄕縣。後魏於此置洋州,以水爲名。黄金 漢安陽縣地,屬漢中郡。後魏置黄金縣,水名也。隋縣治巴嶺鎭。貞觀三年,移於今治。興道 隋興勢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爲興道。洋源 武德七年,分西鄕縣置。真符 開元十八年,分興道置華陽縣。天寳七年,改属京兆,仍改爲真符。十一年,還属洋川郡。合州中 隋涪陵郡。武德元年,改爲合州,領石鏡、漢初、赤水三縣。三年,又置新明縣。天寶元年,改爲巴川郡。乾元元年,復爲合州。舊領縣四,户一萬四千九百三十四,口五萬二百一十。天寶領縣六,户六萬六千八百一十四,口十萬七千二百二十。在京師南二千四百五十里,至東都三千三百里。石鏡 漢墊江縣,属巴郡。宋改名宕渠。宋置東宕渠郡及石鏡縣,又改郡爲合州,涪、漢二水合流處爲名。新明 武德二年,分石鏡置。

漢初 後魏

清居縣,隋改漢初。

赤水 隋分石鏡置。

巴川 開元二十三年,割石鏡、銅梁二縣置。銅梁 長安三年置,初治奴崙山南,開元三年,移治於武金坑。集州下 隋漢川郡之難江縣。武德元年,置集州,仍割巴州之符陽、長池、白石三縣來属。又置平桑縣,凡領五縣。八年,以符陽、白石属壁州。貞觀元年,廢平桑縣。二年,又置。六年,又省平桑、長池二縣。八年,又割壁州之符陽來属。十七年,又割廢靜州之地平來属。天寳元年,改爲符陽郡。乾元元年,復爲集州。舊領縣一,户一千一百二十六,口四千一十七。天寳領縣三,户四千三百五十三,口二萬五千七百二十六。在京師西南一千四百二十五里,至東都二千六百里。難江 漢宕渠縣地,後周改爲難江。梁立東巴州,恭帝改爲集州,以水爲名。符陽 漢縣。武德元年,属集州。三年,改屬壁州。貞觀八年,復還集州。地平 武德元年,分清化縣置狄平縣。二年,改狄平爲地平。其年,置靜州,領地平、嘉川、大牟、清化四縣。貞觀十七年,廢靜州,嘉川属利州,大牟、清化属巴州,地平属集州。巴州中 隋清化郡。武德元年,改爲巴州,領化城、清化、曾口、盤道、永穆、歸仁、始寧、奇章、安固、伏虞、恩陽、白石、符陽、長池十四縣。其年以符陽、長池、白石属集州,以安固、伏虞属蓬州,清化属靜州。二年,割歸仁、永穆置萬州。貞觀元年,廢萬州,以歸仁來属。天寳元年,改爲清化郡。乾元元年,復爲巴州。舊領縣七,户一萬九百三十三,口四萬七千八百九十。天寳領縣十,户三萬二百一十,口九萬一千五十一。至京師二千三百六十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八十二里。化城 後漢漢昌縣,梁改爲梁大縣,後周改爲化城縣。後魏置大谷郡,隋置巴州於縣理。盤道 後魏置。

清化 隋属巴州。武德元年,於清化縣界木門故地置靜州,領清化、大牟二縣。其年,又置地平縣。六年,移靜州於地平縣,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隷靜州。貞觀十七年,廢靜州,以清化縣属巴州。曾口 梁置。隋縣治戴公山。神龍元年,移治曾溪。歸仁 梁置平州,隋改爲歸仁縣。武德二年,属萬州。貞觀元年,属巴州。始寧 梁置,以山爲名。

奇章 梁置,縣東八里有奇章山。恩陽 梁置義陽縣,隋改

爲恩陽。貞觀十七年廢,萬歲通天元年復置。大牟 武德元年,分清化縣置。縣東三里有大牟山。七盤 乆視元年分置。

蓬州下 武德元年,割巴州之安固、伏虞,隆州之儀隴、大寅,渠州之宕渠、咸安等六縣置蓬州,因周舊名。三年,以儀隴屬萬州,尋復來属。天寳元年,改爲咸安郡。至德二年,改爲蓬山郡。乾元元年,復爲蓬州。舊領縣六,户九千二百六十八,口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六。天寳,縣七,户一萬五千五百七十六,口五萬三千三百五十二。至京師二千二百一十里,至東都二千九百九十五里。良山 漢宕渠地,梁置伏虞郡安固縣。後周改伏虞爲蓬州,安固爲良山。開元初,蓬州移治大寅縣,至後不改。大寅 梁置。舊治斗子山,後移治鬪壇口,今爲蓬州所治。儀隴 梁置。武德二年,属萬州。州廢,還蓬州。舊領金城山,開元二十三年,移治平溪。伏虞 梁宣漢縣,隋改爲伏虞,属蓬州。宕渠 梁置,取漢縣名。舊治長樂山,長安三年,移治羅穫水。咸安 梁置綏安縣,隋改爲咸安。至德二年,改爲蓬山。大竹 乆視元年,

分宕渠縣置。至德二年,割属潾山郡。壁州下 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寧縣改置壁州并諾水縣。又割集州之符陽、白石二縣來属。貞觀元年,廢萬州,割廣納縣來属。八年,復以符陽属集州。天寳元年,改爲始寧郡。乾元元年,復爲壁州。舊領縣三,户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七千四百四十九。天寳,縣四,户一萬二千三百六十八,口五萬四千七百五十七。在京師西南一千八百二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九百四十二里。諾水 後漢宣漢縣,梁分宣漢置始寧縣,元魏分始寧置諾水縣。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寧之東境置壁州及諾水縣,今州所治。廣納 武德三年,割始寧、歸仁二縣地置,以廣納溪為名。白石 後魏置,以白石水爲名。武德初,属巴州,又改属集州。八年,還壁州。巴東 開元二十三年六月,置太平縣。天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爲巴東縣。商州 隋上洛郡。武德元年,改爲商州。其年,於上津縣置上州。貞觀十年,州廢,上津來属。天寳元年,改爲上洛郡。乾元元年,復爲商州。舊領縣五,户四千九百一,口二萬一千五十。天寳,縣六,户八千九百二十六,口五萬二千八十。至京師二百八十一里,至東都八百八十六里。上洛 漢縣,属弘農郡。言在洛水之上,故爲縣名。隋於縣置上洛郡。豐陽 漢商縣地。晉分商縣置豐陽,以川爲名。舊治吉川城,麟德元年,移理豐陽川。洛南 漢上洛縣地,晉分置拒陽縣,隋改拒陽爲洛南。舊治拒陽川,顯慶三年,移治清州。商洛 漢商縣,属弘農郡。隋文加“洛”字。上津 漢長利縣地,属漢中郡。梁置南洛州,後魏改爲上州。隋廢州爲上津縣。義寧二年,置上津郡。武德元年,改爲上州,領上津、豐利、黄土、長利四縣。貞觀初,省長利縣。十年,廢上州,以黄土属金州,豐利属均州,上津属商州。安業 萬歲通天元年,分豐陽置。景龍三年,改属雍州。景雲元年,還属商州。乾元元年正月,改爲乾元縣,割属京兆府。金州 隋西城郡。武德元年,改爲金州,領洵陽、石泉、安康等縣。其年,割洵陽、驢川二縣置洵州,領三縣。又置西安州。又立寧都、廣德二縣隸西安州,爲直州。三年,金州置揔管府,管金、井、直、洵、洋、南豐、均、漸、遷、房、重、順十二州。七年,廢洵州,以洵城、洵陽、驢川三縣來属。貞觀元年,廢直州,又省寧都、廣德,以安康來属。仍省驢川縣。八年,省洵城縣,又以廢上州之黄土縣來属。天寳元年,改爲安康郡。至徳二年二月,改爲漢南郡。乾元元年,復爲金州。舊領縣六,户一萬四千九十一,口五萬三千二十九。天寳,户九千六百七十四,口五萬七千九百八十一。在京師南七百三十七里,至東都一千七百里。西城 州所理。漢西城縣,属漢中郡。後魏置安康郡,尋改爲東梁州。又以其地出金,改爲金州。皆以西城爲治所。隋末廢,義寧二年,復置。洵陽 漢縣名。武德元年,置洵州,又分洵陽置洵城、驢川二縣。七年,廢洵州,三縣屬金州。貞觀二年,省驢川。八年,省洵城,並入洵陽。淯陽 後魏黄土縣。義寧二年,屬上州。貞觀八年,属金州。天寳元年,改爲淯陽。石泉 隋縣。聖曆元年,改爲武安。神龍初,復爲石泉。永貞元年,省入漢隂縣,復置。漢隂 漢安陽縣,屬漢中郡。晉武改爲安康,置安康郡。隋改爲縣。武德元年,置西安州,立寧都、廣德二縣。改西安州爲直州。州廢,省寧都、廣德二縣入安康。至德二年二月,改爲漢隂縣。平利 後周於平利川置吉陽縣,隋改爲安吉。武德元年,改爲平利。開州 隋巴東郡之盛山縣。義寧二年,分置萬州,仍割巴東郡之新浦,通川郡之萬世、西流三縣來属。武德元年,改爲開州,領四縣。貞觀初,省西流入盛山。天寳元年,改爲盛山郡。乾元元年,復爲開州。舊領縣三,户二千一百二十二,口一萬五千五百四。天寳,户五千六百六十,口三萬四百二十一。在京師南一千四百六十里,至東都二千六百七十里。盛山 漢朐〈月忍〉縣,屬巴郡。蜀分置漢豐縣,周改漢豐爲永寧。隋改永寧爲盛山,以山爲名。新浦 宋分漢豐縣置。

萬歲 後周之萬縣,隋加“世”字。貞觀二十三年,改萬世爲萬歲縣。渠州下 隋宕渠郡。武德元年,改爲渠州,領流江、賨城、宕渠、咸安、潾水、墊江六縣。其年,改賨城爲始安,又分置賨城、義興、豐樂三縣。以宕渠、咸安二縣屬蓬州。又分潾水、墊江、潾山、鹽泉四縣置潾州。三年,割潾州之潾水來屬。八年,省義興、豐樂、賨城三縣。其年,廢潾州,以潾山來屬。天寳元年,改爲潾山郡。乾元元年,復爲渠州。舊領縣四,户九千七百二十六,口二萬一千五百五十二。天寳,户九千九百五十七,口二萬六千五百二十四。在京師西南二千一百七十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九十里。流江 漢宕渠縣地,屬巴郡。梁置渠州。周改為北宕渠郡,又改爲流江郡,仍於郡内置流江縣。武徳元年,改爲渠州,又併賨城、義興二縣入流江。潾水 梁置。義寧元年,屬潾州。武德三年,屬渠州。渠江 梁置始安縣,隋不改。天寳元年八月,改爲渠江縣。潾山 梁置。潾山,在縣西四十里,重疊潾比爲名。隋末縣廢。武德元年,分置潾山縣,又置潾州。八年,州廢,縣隷渠州。渝州 隋之巴郡。武德元年,置渝州,因開皇舊名,領江津、涪陵二縣。其年,以涪陵屬涪州。三年,置萬春縣,改萬春爲萬壽縣。貞觀十三年,以廢覇州之南平縣來屬。天寳元年,改爲南平郡。乾元初,復爲渝州。舊領縣四,户一萬二千七百一十,口五萬七百一十三。天寳,户六千九百九十五,口二萬七千六百八十五。在京師西南二千七百四十八里,至東都三千四百三十里。巴 漢江州縣,属巴郡。古巴子國地。梁置楚州,隋改爲渝州,以水爲名。江津 漢江州縣分置。

萬壽 武德三年,分江津縣置萬春縣。五年,改爲萬壽。南平 貞觀四年,分巴縣置。於縣南界置南平州,領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縣。八年,改南平州爲覇州。十三年,州廢,省清谷等縣,以南平縣屬渝州。山南東道

鄧州 隋南陽郡。武德二年,改爲鄧州,領穰縣、冠軍、深陽三縣。三年,立順陽縣。州置總管,管鄧、淅、酈、宛、淯、新、弘等七州。四年,廢總管,隸山南行臺。廢新州,以新野縣來屬。又置平晉縣。六年,省順陽入冠軍,省平晉入穰縣。八年,廢宛州,以南陽來属。廢酈州,以新城來属。貞觀元年,省冠軍入新城。天寳元年,改爲南陽郡。乾元元年,復爲鄧州。舊領縣六,户三千七百五十四,口一萬八千二百一十二。天寳領縣七,户四萬三千五十五,口十六萬五千二百五十七。在京師東南九百二十里,至東都六百七十里。穰 漢縣,属南陽郡。漢南陽郡以宛爲理所,後魏移治於穰。隋改爲南陽郡,尋改爲鄧州,取漢鄧縣爲名。南陽 漢南陽郡所治宛縣也。武德三年,置宛州,領南陽、上宛、上馬、安固四縣,並寄治宛城。八年,州廢,以上馬入唐州,餘三縣入南陽縣,屬鄧州。新野 漢縣,屬南陽郡。晉於縣置義州。武德四年,分置新州,領一縣。其年,新州廢,縣屬鄧州。向城 漢西鄂縣地,屬鄧州。後魏於古向城置縣,乃改立。臨湍 後魏割冠軍縣北境置新城縣。武德二年,移治虎遥城,属酈州。八年,廢酈州,縣属鄧州。貞觀三年,移治故臨湍聚。天寳元年,改爲臨湍縣。内鄕 漢淅縣地,屬弘農郡。後周改爲中鄕,隋改爲内鄕。武德元年,置淅州,又分内鄕置默水縣,後復改爲内鄕。菊潭 漢沮陽縣地,隋改沮水縣,後廢。開元二十四年,割新城復置,改爲菊潭。唐州上 隋淮安郡。武德四

年,改爲顯州,仍置總管,領顯、北澧、純三州。顯州領比陽、慈丘、平氏、顯岡四縣。五年,又分置唐州,屬顯州總管。七年,改爲都督府,州不改。貞觀元年,罷都督,仍以廢純州桐栢縣來屬。三年,省顯岡縣。九年,改顯州爲唐州,以廢唐州之棗陽、湖陽及廢魯州之方城三縣來屬。十年,以棗陽屬隋州。開元五年,以方城來屬僊州。十三年,置上馬縣。二十六年,以方城來屬。天寳元年,改爲淮安郡。乾元元年,復爲唐州。舊屬河南道,至德後,割屬山南東道。舊領縣六,户四千七百二十六,口二萬二千二百九十九。天寳領縣七,户四萬二千六百四十三,口十八萬三千三百六十。至京師一千四百八十里,至東都六百四十六里。比陽 漢縣,屬南陽郡。後魏置東荆州於漢比陽古城,改爲淮州。隋改淮州爲顯州,取界内顯望岡爲名。貞觀元年,改爲唐州。比水出縣東,今縣,州所治也。慈丘 隋分比陽縣置,取界内慈丘山爲名。桐栢 漢平氏縣地,屬南陽郡。梁置華州,西魏改淮州,又爲純州。後周爲大義郡。隋廢郡爲桐栢縣。

平氏 漢縣,屬南陽郡。

湖陽 漢縣,屬南陽郡。隋不改,屬舂陵郡。武德四年,於縣置湖州,領湖陽、上馬二縣。貞觀元年,廢湖州,省上馬,以湖陽屬唐州。方城 前漢堵陽縣,屬南陽郡。後漢改爲順陽。隋改爲方城縣,属淯陽郡。武德二年,於縣置北澧州,領方城、真昌二縣。貞觀初,省真昌縣。八年,改北澧州爲魯州,領縣不改。九年,省魯州,以方城属唐州。泌陽 後魏石馬縣,後訛爲上馬縣。貞觀元年廢。開元十三年,割湖陽復置上馬縣。天寶元年,改爲泌陽縣。均州下 隋淅陽郡之武當縣。義寧二年,割淅陽之武當、均陽二縣置武當郡,又置平陵縣。武德元年,改爲均州。七年,省平陵縣。八年,省均陽入武當。其年,以南豐州之鄖鄕、堵陽、安福三縣來屬。貞觀元年,廢均州,又省堵陽、安福二縣,以武當、鄖鄕二縣屬淅州。八年,廢淅州,又以武當、鄖鄕二縣置均州。又廢上州,割豐利縣來屬。天寳元年,改爲武當郡。乾元元年,復爲均州。舊領縣三,户二千八百二十九,口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三。天寳,户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萬八百九。在京師東南九百三十里,至東都九百一十七里。武當 州所治。漢縣南陽郡。梁置南始平郡,後魏改爲豐州,隋改爲均州,皆治武當縣。縣舊治延岑城,顯慶四年,移於今所。鄖鄕 漢錫縣地,屬漢中郡。晉改爲鄖鄕。武德元年,置南豐州,領鄖鄕、安福、堵陽三縣,屬均州。貞觀元年,廢均州,以鄖鄕、武當屬淅州。又省安福、堵陽並入鄖鄕。八年,復置均州,二縣來屬。豐利 漢長利縣地。後魏置豐利郡,分錫縣置豐利縣。武德初,屬上州。州廢,屬均州。房州下 隋房陵郡。武德元年,改爲遷州,領光遷、永清,又置受陽、淅川、房陵,凡領五縣。其年,又於竹山縣置房州,領竹山、上庸,又置武陵,凡領三縣。五年,廢遷州之淅川。七年,又廢房陵、受陽二縣。貞觀十年,廢遷州,自竹山移房州治於廢州城。其年,省武陵縣,改光遷爲房陵縣。天寶元年,改爲房陵郡。乾元元年,復爲房州。舊領縣四,戶四千五百三十三,口二萬一千五百七十九。天寳,户一萬四千四百二十二,口七萬一千七百八。在京師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至東都一千一百八十五里。房陵漢縣,屬漢中郡。後魏爲新城郡,又改爲光遷國。武德初,改爲遷州,置光遷縣。又改爲房州,兼改光遷爲房陵縣。永清 後魏分房陵縣置大洪縣,周改爲永清。竹山 分上庸縣置。武德元年,置房州。貞觀十年,州移治房陵縣。上庸 漢縣,屬漢中郡。

隋州下 隋爲漢東郡。武德三年,改爲隋州,領隋縣、光化、安貴、平林、順義五縣。五年,省安貴縣。八年,省平林、順義二縣。貞觀十年,割唐州棗陽來屬。天寶元年,改爲漢東郡。乾元元年,復爲隋州。舊領縣三,户二千三百五十三,口一萬一千八百九十八。天寳,縣四,戶二萬三千九百一十七,口十萬五千七百二十二。在京師東南一千三百八十八里,至東都一千八里。隋 漢縣,屬南陽郡。後魏於縣置隋州,隋爲漢東郡,皆治隋州。光化 隋縣。

棗陽 漢舂陵縣,屬南陽郡。隋置舂陵郡。武徳三年,改爲昌州,領棗陽、舂陵、清潭、湖陽、上馬五縣。其年,分湖陽、上馬置湖州。五年,廢昌州及清潭縣。貞觀元年,省舂陵入棗陽。其年,以廢湖州之上馬、湖陽來屬。九年,廢顯州,自此移唐州於廢顯州,仍屬焉。十年,改屬隋州。唐城 開元二十六年,分棗陽置。郢州 後魏置温州。武德四年,置郢州於長壽縣,置京山、藍水二縣屬焉。貞觀元年,省藍水入長壽。又廢郢州,以長壽屬鄀州,章山屬荆州。十七年,廢温州,依舊置郢州,治京山。天寳元年,改爲富水郡。乾元元年,復爲郢州。舊温州領縣三,户一千五百八十,口七千一百七十三。天寳改郢州,户一萬二千四十六,口五萬七千三百七十五。在京師東南一千四百四十里,至東都一千一百四十九里。京山 隋縣,屬安陸郡。武德四年,置温州,因後魏,領京山、富水二縣。貞觀八年,廢鄀州,以長壽來屬。十七年,復於縣置郢州。長壽 漢竟陵縣地,屬江夏郡。武徳四年,於縣置郢州。貞觀元年,廢郢州,以長壽屬鄀州。八年,又屬温州。十七年,又屬郢州。富水 隋舊。武德初,屬温州。州廢,屬郢州。復州 隋沔陽郡。武德五年,改爲復州,治竟陵縣。貞觀七年,移治沔陽。天寳元年,改爲竟陵郡。乾元元年,復爲復州。舊領縣三,户一千四百九十四,口六千二百一十八。天寳,户八千二百一十,口四萬四千八百八十五。在京師東南一千八百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一十八里。沔陽 漢竟陵縣地,屬江夏郡。隋置沔陽郡,武德初,改爲復州,皆治此縣。竟陵 漢縣,後廢。晉復置,至隋不改。監利 漢華容縣地,屬南郡。晉置監利縣。襄州緊上 隋襄陽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爲襄州,因隋舊名,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黄、壽等二百五十七州。五年,省酇州,以隂城、穀城二縣來屬。七年,罷行臺爲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貞觀元年,廢重州,以荆山縣來屬。六年,廢都督府。八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鄕二縣來屬。又省常平入襄陽,省隂城入穀城,省南津入義清,省漢南入率道。天寳元年,改爲襄陽郡。十四載,置防禦使。乾元元年,復爲襄州。上元二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爲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舊領縣七,户八千九百五十七,口四萬五千一百九十五。天寳,户四萬七千七百八十,口二十五萬二千一。在京師東南一千一百八十二里,至東都八百五十三里。襄陽 漢縣,屬南郡。建安十三年,置襄陽郡。晉入爲荆州治所。梁置南雍州,西魏改爲襄州,隋爲襄陽郡,皆以此縣爲治所。鄧城 漢鄧縣,屬南陽郡,古樊城也。宋故安養縣。天寳元年,改爲臨漢縣。貞元二十一年,移縣古鄧城置,乃改臨漢爲鄧城縣。穀城 漢筑陽縣地,屬南陽郡。隋為穀城縣。義清 漢中廬縣地,屬南郡。元魏改爲義清縣。舊治柘林,永徽元年,移治清良。南漳 漢臨沮縣,屬南郡。晋立上黄縣,後魏改爲重陽縣,隋改爲南漳。武德二年,分南漳置荆山縣,又於縣治西一百五里置重州,領荆山、重陽、平陽、渠陽、土門、歸義六縣。七年,省渠陽入荆山,省平陽入重陽,又省土門、歸義二縣併房州之永清。貞觀元年,廢重州,以荆山屬襄州,移重陽入州城,改屬遷州。八年,省重陽入荆山。開元十八年,省荆山,移治於南漳故城,乃改爲南漳。宜城 漢巴縣,屬南郡。

宋立華山郡於大堤村,即今縣。後魏改爲宜城郡,分華山、新野置陽立率道縣。周省宜城郡入率道縣。武德四年,率道屬鄀州。貞觀八年,改隷襄州。天寳七載,改爲宜城縣。樂鄕 漢鄀縣,屬南郡。晉於合城郡置樂鄕縣。武德四年,置鄀州,領樂鄕、長壽、率道、上洪四縣。貞觀元年,省上洪縣。八年,廢鄀州,以長壽屬温州,以樂鄕、率道屬襄州。荆州江陵府 隋爲南郡。武德初,蕭銑所據。四年,平銑,改爲荆州,領江陵、枝江、長林、安興、石首、松滋、公安七縣。五年,荆州置大總管,管荆、辰、朗、澧、東松、沈、基、復、巴、睦、崇、硤、平等十三州,統潭、桂、交、循、夔、高、康、欽、尹九州。六年,改平州爲玉州,改巴州爲岳州。七年,廢基州入郢州。其年,改大總管爲大都督,督荆、辰、澧、朗、東松、岳、硤、玉八州,仍統潭、桂、交、夔、高、欽、尹等七州。其沈、復、睦、崇四州,循、康二州都督並不統。八年,廢玉州,以當陽縣來屬。貞觀元年,廢郢州,以章山來屬。二年,降爲都督府,惟督前七州而已。其桂、潭等七州不統也。八年,廢東松州入硤州,又省章山入長林。十年,辰州改隸黔州,都督硤、澧、朗、岳四州。都督從三品,荆州領江陵、枝江、當陽、長林、安興、石首、松滋、公安等八縣。龍朔二年,昇爲大都督,督硤、岳、復、郢四州。天寳元年,改爲江陵郡。乾元元年三月,復爲荆州大都督府。自至德後,中原多故,襄、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節度使。上元元年九月,置南都,以荆州爲江陵府,長史爲尹,觀察制置,一凖兩京。以舊相吕諲爲尹,充荆南節度使,領澧、朗、硤、夔、忠、歸、萬等八州。又割黔中之涪,湖南之岳、潭、衡、郴、邵、永、道、連八州,增置萬人軍,以永平爲名。二年,置長寧縣於郭内,與江陵並治。其年,省枝江縣入長寧。至德二年,江陵尹衛伯玉以湖南闊遠,請於衡州置防禦使,自此八州置使,改屬江南西道。舊領縣八,户一萬二百六十,口四萬九百五十八。天寳領縣七,户三萬一百九十二,口十四萬八千一百四十九。在京師東南一千七百三十里,至東都一千三百一十五里。江陵 漢縣,南郡治所也。故楚都之郢城,今縣北十里紀南城是也。後治於郢,在縣東南。今治所,晉桓温所築城也。長寧 上元元年,分江陵縣置,治郭下。二年,又廢枝江併入。

當陽 漢縣,屬南郡。武德四年,於縣置平州,領當陽、臨沮二縣。六年,改屬玉州。又省臨沮入當陽,屬荆州。長林 晉分編縣置長林縣,以其有櫟林長阪故也。武德四年,於縣東北百二十里置基州及章山縣。七年,廢基州,以章山屬郢州。州廢,屬荆州。八年,省入長林。石首 漢華容縣,屬南郡。武德四年,分華容縣置,取縣北石首山爲名。舊治石首山,顯慶元年,移治陽支山下。松滋 漢高城縣地,屬南郡。松滋亦漢縣名,屬廬江郡。晉時松滋縣人避亂至此,乃僑立松滋縣,因而不改。公安 吳孱縣地。漢末左將軍劉僃自襄陽來鎭此,時號左公,乃改名公安。硤州下 隋夷陵郡。武徳四年,平蕭銑,置硤州,領夷陵、夷道、遠安三縣。貞觀八年,廢東松州,以宜都、長陽、巴山三縣來屬。其年,省夷道入宜都。九年,自下牢鎭移治陸抗故壘。天寳元年,改爲夷陵郡。乾元元年,復爲硤州。舊領縣五,户四千三百,口一萬七千一百二十七。天寳,户八千九十八,口四萬五千六十六。在京師東南一千八百八十八里,至東都一千六百四十六里。

夷陵 漢縣,屬南郡。有夷山在西北,因為名。蜀置宜都郡,梁改爲宜州,後魏改爲拓州,又改爲硤州。隋縣治石臯城。武德四年,移治夷陵府。貞觀九年,移治陸抗故壘。宜都 漢夷道縣,屬南郡。陳改爲宜都,隋改爲宜昌,屬荆州。武德二年,置江州,領宜昌一縣,尋改爲宜都。六年,改江州爲東松州。八年,廢睦州,以長陽、巴山來屬。貞觀八年,廢東松州,盡以三縣屬硤州。長陽 漢佷山縣,屬武陵郡。隋改爲長陽,以溪水爲名。隋屬荆州。武德四年,置睦州,領長陽、巴山二縣。八年,廢睦州,以二縣屬東松州。貞觀八年,屬硤州。遠安 漢臨沮縣地,屬南郡。晉改高安縣,後周改爲遠安,屬硤州。巴山 隋分佷山縣置巴山縣。武德二年,置江州,領巴山、鹽水二縣。四年,廢江州及鹽水縣,以巴山屬睦州。八年,屬東松州。貞觀八年,屬硤州。歸州 隋巴東郡之秭歸縣。武德二年,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分置歸州。三年,分秭歸置興山縣,治白帝城。天寳元年,改爲巴東郡。乾元元年,復爲歸州。舊領縣三,户三千五百三十一,口二萬一十一。天寳,户四千六百四十五,口二萬三千四百二十七。在京師南二千二百六十八里,至東都一千八百四十三里。秭歸 漢縣,屬南郡。魏改爲臨江郡,吳、晉爲建平郡。隋屬巴東郡。武德二年,置歸州。巴東 漢巫縣地,屬南郡。周置樂鄕縣,隋改爲巴東縣。興山 武德三年,分秭歸縣置。舊治高陽城,貞觀十七年,移治太清鎭。天授二年,移治古夔子城。夔州下 隋巴東郡。武德元年,改爲信州,領人復、巫山、雲安、南浦、梁山、大昌、武寧七縣。二年,以武寧、南浦、梁山屬浦州。又改信州爲夔州,仍置揔管,管夔、硤、施、業、浦、涪、渝、谷、南、智、務、黔、克、思、巫、平十九州。八年,以浦州之南浦、梁山來屬。九年,又以南浦、梁山屬浦州。貞觀十四年,爲都督府,督歸、夔、忠、萬、涪、渝、南七州。後罷都督府。天寳元年,改爲雲安郡。至德元年,於雲安置七州防禦使。乾元元年,復爲夔州。二年,刺史唐論請升爲都督府,尋罷之。舊領縣四,户七千八百三十,口三萬九千五百五十。天寳,户一萬五千六百二十九,口六萬五十。在京師南二千四百四十三里,至東都二千一百七十五里。奉節 漢魚復縣,屬巴郡,今縣北三里赤甲城是也。梁置信州,周爲永安郡,隋爲巴東郡,仍改爲人復縣。貞觀二十三年,改爲奉節。雲安 漢朐〈月忍〉縣,屬巴郡。故城曰萬户城。縣西三十里有鹽官。巫山 漢巫縣,屬南郡。隋加“山”字,以巫山硤爲名。舊治巫子城。大昌 晉分巫、秭歸縣置建昌縣,又改爲大昌,隋不改。萬州 隋巴東郡之南浦縣。武德二年,割信州之南浦置南浦州,領南浦、梁山、武寧三縣。八年,廢南浦州,以南浦、梁山屬夔州,武寧屬臨州。其年,復立浦州,依舊領三縣。貞觀八年,改爲萬州。天寳元年,改爲南浦郡。乾元元年,復爲萬州。舊領縣三,户五千三百九十六,口三萬八千八百六十七。天寳,户五千一百七十九,口二萬五千七百四十六。在京師西南二千六百二十四里,至東都二千四百六十五里。南浦 後魏分朐〈月忍〉縣置魚泉縣,周改爲萬川,隋改爲南浦。武德二年,置浦州。貞觀八年,改爲萬州,以此縣爲治所。武寧 漢臨

江縣地,周分置源陽縣,隋改爲武寧,治巴子故城。梁山 後周分朐〈月忍〉縣置,治後魏萬川郡故城。忠州 隋巴東郡之臨江縣。義寧二年,置臨州,又分置豐都縣。武德二年,分浦州之武寧置南賔縣,又分臨江置清水縣,並屬臨州。八年,又以浦州之武寧來屬。其年,又隸浦州。九年,以廢潾州之墊江來屬。貞觀八年,改臨州爲忠州。天寳元年,改爲南賔郡。乾元元年,復爲忠州。舊領縣五,户八千三百一十九,口四萬九千四百七十八。天寶,户六千七百二十二,口四萬三千二十六。在京師南二千二百二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四十七里。臨江 漢縣,屬巴郡。後魏置萬川郡。貞觀八年,改臨州爲忠州,治於此縣。豐都 漢枳縣地,屬巴郡。後漢置平都縣。義寧二年,分臨江置豐都縣。南賔 武德二年,分武寧縣置。墊江 漢縣,屬巴郡,後廢。後魏分臨江復置。周改爲魏安,隋復爲墊江。武德初,屬潾州。州廢,屬臨州。桂溪 武德二年,分臨江置清水縣。天寳元年,改為桂溪。

唐書志卷第十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