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例上

共 3798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3-12-06 23:34

序例上

衍義總序,

天地以生成為徳,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可致者,以保養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則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横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扵此。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隄疾。忘情去智,恬澹虚無,離事全真,内外無寄。如是則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則神自寜矣,此養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精之真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飮食適時,温凉合度,出處無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隄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謂難行。而不肯行。如此雖有長生之法。人罕專尚。遂至永謝。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之。故假以保救之術。輔以蠲痾之藥。俾有識無識。咸臻夀域。所以 國家編撰聖惠。校正素問。重定本草。别為圖經。至于張仲景傷寒論及千金金匱外䑓之?,?然列扵書府。今復考拾天下醫生,?以名職,分隷曹屬,普救世人之疾苦。兹蓋全聖至徳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厚生,大賚天下,故野無遺?之藥,世無不識之病。然本草二部,其間撰著之人,或執用已?,失於商較,致使學者檢㩀之間,不得無惑。今則併考諸家之說,叅之實事,有未盡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隠避不㫁者,伸之以見其明其義;諱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使是非歸一,治療有源,檢用之際,曉然無感。是以搜求訪緝者十有餘年,採拾衆善,?療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盡。矧疾為聖人所謹,無常不可以為醫,豈容易言哉。宗奭常謂疾病所可慿者醫也,醫可據者方也,方可恃者藥也。苟知病之虚實,方之可否,若不能逹藥性之良毒,辯方宜之早晩,真偽相亂。新陳相錯。則曷由去道人陳宿之蠱。生張果駢潔之齒。此書之意。扵是乎作。今則編次成書。謹依二経?例。分門條析。仍衍序例為三卷。内有名未用。及意義巳盡者。更不編入。其神農本經。名醫别錄。唐本先附。今附新?新定之目。縁本經巳著目録内更不聲說,依舊作二十卷,及目録一卷,目之曰本草衍義。若愽愛衛生之士,志意或同,則更為詮脩,以稱聖朝好生之徳。時政和六年丙申。?記

本草之名,自黄帝?伯始。其?註總叙言舊說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而不經乎帝紀,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所在軺傳,遣詣京師。此但見本草之名,終不能㫁自何代而作。又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扵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農甞百草以和藥濟人。然亦不著本草之名,皆未臻厥理。嘗讀帝王世紀曰:黄帝使歧伯甞味草木,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衆疾。則知

本草之名,自黄帝、歧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農甞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無本草之說。是知此書乃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故能辯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後之賢智之士從而和之者,又増廣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可謂大備。

然其間注說不盡,或捨理别趣者,徃徃多矣。是以衍摭餘義,期扵必當,非足以發明聖賢之意,冀有?扵闕疑。

夫天地旣判,生萬物者,惟五氣爾。五氣定位,則五味生,五味生則千變萬化,至於不可窮巳。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以竒生則成而耦,以耦生則成而竒。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火。熱氣䎡,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冲氣之所生,冲氣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脉䎡則和。故鹹可以餋脉。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餋骨。筋散則不攣。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䎡。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太過。太過亦病矣。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巳人之疾者,蓋寡矣。

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况招來和氣之藥少,攻决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失将護,便致病生。茍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患須在閑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

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隂陽,生病起於過用。蓋不適其性而強云為逐強處即病生。五臓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天。噫。是亦未甞思也。可不慎歟。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扵生樂。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疾矣。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縦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温凉失度,乆坐乆卧,大飽大饑,脾為之病矣。呼呌過常,辯争陪荅,冐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乆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慾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須謹此五者,可致終身無苦。経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為此矣。

夫善養生者養内,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恱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内虚也。善養内者實内。使臓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祍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若能常如是畏謹。疾病何縁而起。夀考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

夫柔情難綰而不㫁,不可不以智慧决也。故幃箔不可不逺。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難行。蓋人之智慧淺陋,不能勝其貪欲也。故佛書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㓕貪欲,何所依止?是知貪欲不㓕,苦亦不㓕;貪欲㓕,苦亦㓕。聖人言近而指逺,不可不思,不可不懼。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福何由而致也。

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世有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致勞損。男則神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何以致然。蓋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虚。則金氣?。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絶。故四肢乾。木氣不充。故多怒?。髮焦筋痿。俟五臓傳遍。故卒不能死。然終死矣。此一種於諸勞者。最為難治。蓋病起扵五臓之中。無有已期。藥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接,如此則可得九死一生。舉此為例,其餘諸勞,可按脉與證而治之。

夫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審,病不能去,非病不去,無可去之術也。故須審辯八要,庻不違誤。其一曰虚,五虚是也。二曰實,五實是也;三曰冷。臓腑受其積冷是也。四曰熱。臓腑受其積熱是也。五曰邪。非臓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内。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内也。既先審此八要。叅之六脉。審度所起之源。繼以望聞問切。加諸病者。豈有不可治之疾也。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扵不審,失扵不信,失扵過時,失扵不擇醫,失扵不識病,失扵不知藥。六失之中有一扵,此即為難治,非止醫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

矧又醫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馳,扵病何益?由是言之,醫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則招禍;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則招禍。惟賢者洞逹物情。各就安樂。亦治病之說耳。

合藥分劑料理法則中。言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畢。重半兩為正。既言廣而不言狹。如何便以半兩為正。且桂即皮也。若言削去皮畢。即是全無桂也。今定長一尺。闊一寸。削去皮。上麁虚無味者,約為半兩,然終不見當日用桂一尺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

序例

藥有酸、醎、甘、苦、辛五味,寒、熱、温凉四氣。今詳之。凡稱氣者,即是香臭之氣,其寒熱温凉,則是藥之性。且如鵝條中云,白鵝脂性冷,不可言其氣冷也。况自有藥性論其四氣,則是香臭臊腥,故不可以寒熱温凉配之。如蒜、阿魏、鮑魚、汗韈,則其氣臭;雞、魚、鴨、蛇,則其氣腥。腎、狐狸、白馬莖裩、近隠處、人中白,則其氣臊,沈檀、龍、麝,則其氣香。如此則方可以氣言之。其序例中氣字恐後世誤書,當改為性字,則於義方?。

今人用巴豆,皆去油訖生用,兹必為本経言生温熟寒,故欲避寒而即温也。不知寒不足避,當避其大毒矧,本經全無去油之說,故陶隠居云:熬令黄黒,然亦大過矣。日華子云: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換水各煮一沸為佳。其杏仁、桃仁、葶藶、胡麻,亦不須熬。至黒。但慢火炒令赤黄色。斯可矣。

凡服藥多少。雖有所說。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之例。今更合别論。縁人氣有虚實。年有老少。病有新乆。藥有多毒少毒。更在逐事斟量。不可舉此為例。但古人凡設例者。皆是假令。豈可執以為定法。

本草第一序例言犀角羚羊角鹿角一槩末如粉。臨服内湯中。然今昔藥法中。有生磨者。煎取汁者。且如丸藥巾用蠟。取其能固護藥之氣味勢力全俻以過關鬲而作效也。

今若投之蜜相和。雖易為丸劑。然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臓中。若其間更有毒藥。則便與人作病,豈徒無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蠟之本意。至如桂心於得更有上虚軟甲錯可削之也。凡此之?,亦更加詳䆒。

今人用麻黄,皆合擣諸藥中。張仲景方中皆言去上沫。序例中言先别煮三兩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數,乃内餘藥,不爾,令人發煩,甚得用麻黄之意。醫家可持此說。然云折去節令通理,寸剉之,寸剉之,不若碎剉如豆大為佳,藥味易出而無遺力也。

陶隠居云:藥有宣、通、?洩、䡖重、澀、滑、燥、濕,此十種。今詳之,惟寒熱二種,何獨見遺?如寒可去熱,大黄、朴消之屬是也;如熱可去寒,附子、桂之屬是也。今特?此二種,以盡厥㫖。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