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眞人備急千金要方凡例

轻识古籍-繁体

共 2709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3-12-06 20:43

孫眞人備急千金要方凡例

千金方舊有例數十條,散在諸篇。凡用一法,皆宜徧知之,雖素熟其書者,臨事尚慮有所遺失,况倉卒遘疾,按證爲治、不能無未達之惑。及新加撰次,不可無法。今撮集舊凡,并新校之意,爲例一篇,次於今序之末,庶後之施用者無凝滯焉。

凡和劑之法,有斤、兩、升、合、尺、寸之數,合湯藥者,不可不知。按吴有椱秤、單秤,隋有大升、小升,此制雖復紛紜,正惟求之太深,不知其要耳。陶隱居撰本草序録,一用累黍之法,神農舊秤爲定,孫思邈從而用之。孫氏生於隋末,終於唐永淳中,蓋見隋志、唐令之法矣。則今之此書,當用三兩爲一兩、三升爲一升之制。世之妄者,乃謂古今之人大小有異,所以古人服藥劑多。無稽之言,莫此爲甚。今之用藥,定以三兩爲今一兩,三升爲今一升,方中雖時復有用尺寸處,舊例已有準折斤兩法,今則不復重述也。

凡古方治疾,全用湯法,百千之中,未有一用散者。今世醫工,湯散未辨,宜其多說異端,承疑傳謬。按湯法㕮咀散法治篩卒病賊邪,須湯以蕩滌;長病痼疾,須散以漸漬。此古人用湯液、煑散之意也。後世醫工,惟務力省,一切爲散,遂忘湯法,傳用既乆,不知其非。一旦用湯,妄生疑訝,殊不知前世湯,藥劑雖大,而日飲不過三數服,而且方用專一。今人治病,劑料雖薄而數藥競進,每藥數服。以古較今,豈不今反多乎?又昔人長將藥者,多作煑散法,蓋取其積日之功。故每用一方寸七爲一服,多不過三方寸七,然而須以帛裹,煑時微微振動。是古人之意,豈須欲多服藥哉。又服丸之法,大率如梧子者二十丸,多不過三十、四十丸。及服散者,少則刀圭錢五七,多則方寸而已。豈服湯特多,煑散、丸散則少乎?是知世人既不知斤、兩、升、合之制,又不知湯液、煑散之法。今從舊例,率定以藥二十古兩,水一小斗,煑取今一升五合,去滓垽,分三服。自餘利湯欲少水而多取數,補湯欲多水而少取數,各依方下别法。

凡古經方用藥,所有熬煉節度皆脚注之。今方則不然,撮合諸家之法而爲合和一篇,更不於方下各注。各注則徒煩而不備,集出則詳審而不煩。凡合和者,於第一卷檢之。常用烏頭,止言炮裂,此物大毒,難循舊制,當依治歷節防己湯云: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特宜愼之。又桂本畏火,所不可近,若婦人妊娠,又慮動胎,當依惡阻篇茯苓丸方云:妊娠忌桂,故熬後用之。又方中用大黄者,當依治癰疽地黄丸方云:薄切,五升米下蒸熟,曝乾用之。

凡諸方用藥,多出神農本經。但古今不同,詳略或異,施於達者,不假縷陳,與衆共之,事須詮詔。古文從簡,則茱萸渾於山、吴,門冬隱於天、麥,椒不判於秦、蜀,荆罔分於牡、蔓。今則檢從本草,各以一二而詳之。又近世用藥,相承其謬,若不辨正,爲損滋多。求眞珠者,罕知朱砂之爲末,多以水銀朱充用;擇通草者,鮮知木通之别號,皆以通脫木爲名;以杜蘅而當細辛,用黄耆而得苜蓿;白蒺藜,蒺藜之僞,以刺者爲良;青木香,木香之佳,以土者爲惡;桂心蓋取其枝中之肉,狗脊何尚乎金色之毛;山梔子、梔子本爲一物,訶黎勒、訶子元無二條;檳榔、大腹,古昔用之無别;枳實、枳殻,後世曲生異端;蚱蟬以聲而命名,用啞者則顯知其謬;胡麻以國而爲號,以烏者正得其眞;天南星、虎掌名異而實同,茵蔯蒿、茵蔯名同而實異。斯實藥家之消息,爲醫者可不留心。又如白术一物,古書惟只言术,近代醫家咸以术爲蒼术,今則加以『白』字,庶乎臨用無惑矣。

凡諸方中用藥,間復有不出本草舊經者,咸名醫垂記,或累世傳良,或博聞有驗,或自用得力,故孫氏不得而棄之,傳之方來,豈小補哉。

凡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灾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况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今之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物爲藥也。其虻蟲、水蛭輩,市有先死者,可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又云用鷄子者,皆取先破者用之,完者無力。

凡古今病名,率多不同。緩急尋檢,常致疑阻,若不判别,何以示衆?且如世人呼陰毒傷寒最爲劇病,嘗深摭其由,然口稱陰毒之名,意指少陰之證,病實陰易之候。命一疾而涉三病,以此爲治豈不遠。而殊不知陰毒、少陰、陰易自是三候,爲治全别。古有方證,其說甚明,今而混淆,害人最急。又如腸風、臟毒、欬逆、慢驚,遍稽方論,無此名稱。深窮其狀,腸風乃腸痔丅血,臟毒乃痢之蠱毒,咳逆者噦逆之名,慢驚者陰癇之病。若不知古知今,何以爲人司命。加以古之經方,言多雅奥,以利爲滯下,以蹷爲脚氣,以淋爲癃,以實爲秘,以天行爲傷寒,以白虎爲歷節,以膈氣爲膏肓,以喘嗽爲欬逆,以彊直爲痙,以不語爲癔,以緩縱爲痱,以怔忪爲悸,以痰爲飲,以黄爲癉,諸如此論,可不討論。而况病有數候相類,二病同名者哉。宜其視傷寒、中風、熱病、温疫,通曰傷寒,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率爲水氣。療中風專用乎痰藥,指滯下或以爲勞疾,伏梁不辨乎風根,中風不分乎時疾。此今天下醫者之公患也,是以别白而言之。

凡方後舊有禁忌法,或有或無,或詳或畧,全無類例,今則集諸藥反、惡、畏、忌及諸雜忌爲一篇,凡服餌者,於第一卷檢之。

凡下丸散不云酒、水、飲者,本方如此,而别說用酒、水、飲,則是可通用三物服也。

凡諸方論,咸出前古諸家及唐代名醫,加减爲用而各有效。今則遍尋諸家,有增損不同者,各顯注于方下,庶後人用之,左右逢其原也。

凡諸卷有一篇治數病者,今則各以類次,仍於卷首目下注云:某病附馬。

凡諸方與篇題各不相符者,卒急之際,難於尋檢,今則改其詮次,庶幾歷然易曉。

凡諸方有一方數篇重出,主治不殊者則去之;各有治療者,則云方見某卷某篇。

凡諸篇類例之體,則論居首;脉次之,大方在前,單方次之,針灸法處末焉。緩急檢尋,繁而不雜也。

婦人卷中有虚損一篇、補益一篇,事涉相類,詳而察之,亦自有條,諸丸大方皆在補益,諸湯與煎盡屬虚損。又頭面篇中備載風眩之治,小腸腑卷重出風眩一門,求之類例,不當復出。蓋前篇雜疏諸家之法,廣記而備言之;後篇特記徐嗣伯十方,欲後人知所適從耳。

凡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治,所以别立方也。若是四時節氣爲病,虚實冷熱爲患者,故與丈夫同也。其雜病與丈夫同者,散在諸卷。

凡小兒之病,與大人不殊,惟用藥有多少爲異。其驚癇、客忤、解顱、不行等八九篇合爲一卷,自餘下利等方,并散在諸篇中,可披而得也。凡針灸孔穴,已具明堂篇中,其逐篇諸穴,多有不與明堂同者,及明堂中所無者,亦廣記當時所傳得效者耳,故不必盡同舊經也。

凡諸卷中用字,文多假借,如乾字作干、字作矢、銳字作兌,其類非一,今則各仍舊文,更不普加改定,亦從古之意也。

凡諸方論,今各檢見所從來及所流?,比欲各加題别,竊爲非醫家之急,今但按文校定,其諸書之名,則隱而不出,以成一家之美焉。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